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2017_2018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2017_2018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5-21 22:28: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2017-2018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时间:70分钟,分数:100分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50分)
1、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公元6世纪80年代,中国重归统一时的皇帝是
A.隋文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2、《旧唐书·李密传》中写隋末的社会状况是:“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弃于匡床,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出现上述状况的原因是
A.隋文帝厉行节俭 B.隋炀帝开凿大运河
C.隋朝疆域辽阔 D.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3、“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及我国古代多位杰出君王。下列选项与“唐宗”有关的是
A.建立唐朝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创立科举制
4、史书记载“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泄水”。材料中描述的这种工具的用途是
A.灌溉 B.耕田 C.插秧 D.播种
5、“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会礼部尚书、江夏郡王(李)道宗珠婚。持节送公主入蕃。弄赞率其兵次柏海,亲迎于河源。”《旧唐书》中记载的这件事是
A.唐与吐蕃的关系 B.唐与回纥的关系
C.唐与渤海的关系 D.唐与南诏的关系
6、“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而诗之盛者莫过于唐。清代康熙年间编定的《全唐诗》收录的诗作就有48000多首。唐诗内容既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又涉及亲情、友谊、怀古、山水、田园;作者中既有帝王将相,也有贩夫走卒……还有外国人。”依据《中国审美文化史》中这段话概括唐诗特点正确的是①艺术成就高②数量众多③题材单一④作者广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记载:“……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他的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材料中的“他”指的是
A.鉴真 B.玄奘 C.弘法 D.空海
8、《中华文明史》记载:“玄奘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后人根据这一历史史实改变的神话小说是
A.《封神榜》 B.《西游记》 C.《窦娥冤》 D.《牡丹亭》
9、杜甫《无家别》诗中“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造成上述状况的原因应是
A.安史之乱 B.藩镇割据 C.黄巢起义 D.五代十国分立
10、“……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君王”指的是
A.唐高祖 B.唐太宗 C.唐高宗 D.唐玄宗
11、根据右边资料中的内容,“我”应该是
A.黄巢 B.赵匡胤
C.赵普 D.赵构
12、宋初大将曹翰《退将诗》“三十年前学六韬,英名常得预时髦。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庭前昨夜秋风起,羞睹盘花旧战袍。”武将发出这样感慨的原因是宋朝实行
A.加强中央集权 B.削弱宰相权力 C.重文轻武政策 D.提高进士地位
13、右面是《中国历史纪年表》(部分)。其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某个政权的名称。完颜部的首领阿骨打建立的政权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4、北宋苏颂于的诗“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这首诗描述的是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
A.契丹族 B.党项族 C.女真族 D.蒙古族
15、某同学选用下面两幅地图进行研究性学习。据地图内容判断,该同学确立的研究主题应是
A.西汉推进大一统 B.唐朝“和同为一家”
C.两宋民族政权并立 D.元朝拓展疆域
16、右图是某班同学为历史故事会收集的材料,由此判断他要讲述的是
A.契丹建辽 B.宋夏议和
C.宋金议和 D.澶渊之盟
17、下表为汉至宋南北方户数统计表(单位:万户)。表中户数变化最能说明这一时期
朝代地区 西汉(2年) 西晋(280年) 唐代(742年) 宋代(1080年)
北 方 965 149 493 459
南 方 111 65 257 830
A.经济重心南移 B.政治统治开明 C.城市经济活跃 D.民族融合加强
18、英国著名经济史学家麦迪森写道:“早在公元10世纪时,中国人均收入就已经是世界经济中的领先国家,而且这个地位一直持续到15世纪。”下列对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①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创造出新的灌溉工具秧马 ②景德镇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③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④宋词元曲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9、下列的四幅图片最能直接地反映了宋代的
宋代货郎图 北宋“交子”铜版拓片 南宋纸币铜版拓片 “功夫针铺”铜板
A.农业繁荣 B.手工业繁荣 C.商业繁荣 D.文化繁荣
20、毛泽东《沁园春·雪》中说:“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下列各项与他相关的史实是
A.统一蒙古 B.建立元朝 C.设置行省 D.开凿运河
21、明朝人方孝孺曾言:“在宋之时,见胡服、闻胡语者扰以为怪,……至于元,百年之间,四海之内,起居、饮食、声音、器用,皆化而同之。”反映了元朝的
A.疆域广大 B.民族融合 C.汉化政策 D.四等人制
22、“宋代繁荣发展的原因不仅仅在于经济繁荣或重文轻武的国策,还在于宋朝政府所采取的开明的文化政策和对文人的优待,……宋代与以前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以概括为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市民文化的兴起等。……”引起“变化”原因不包括
A.重文轻武国策 B.开明文化政策 C.对文人的优待 D.开明民族政策
23、今天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出现于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24、“北宋文学家,他对词的发展有突出贡献。词风豪迈而飘逸,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结合在一起,收到引人入胜、激发情感的艺术效果。”上述材料中的“他”是
A.苏轼 B.辛弃疾 C.王安石 D.王实甫
25、有一本史书,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纵贯中国16个朝代。宋神宗认为这部史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并为此书赐名。该史书是
A.《史记》 B.《资治通鉴》 C.《通典》 D.《东京梦华录》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26、---------------------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宋朝著名的女词人。
27、---------------------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在当时世界上声名显赫;---------------------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28、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作为都城,史称北宋。
29、南宋抗金将领是---------------------;南宋抗元大臣---------------------。
30、元代最优秀的杂剧作家是---------------------,代表作是悲剧《---------------------》。
三、材料解析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请回答:
(1)这两首诗对于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态度各是怎样的?(4分)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你认为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是什么?(2分)它的开凿起到了什么历史作用?(2分)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唐·杜甫《忆昔》
材料二 长安百花时,风景宜轻薄。无人不沽酒,何处不闻乐。春风连夜动,微雨凌晓濯。红焰出墙头,雪光映楼角。繁紫韵松竹,远黄绕篱落。临路不胜愁,轻烟去何托。满庭荡魂魄,照庑成丹渥。烂熳簇颠狂,飘零劝行乐。时节易晼晚,清阴覆池阁。唯有安石榴,当轩慰寂寞。
——唐·刘禹锡《百花行》
请回答:
(1)《忆惜》诗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2分)诗人生活在唐朝的什么特殊时代?(2分)
(2)刘禹锡的《百花行》描写了当时的什么景象?(2分)出现上述两首诗中描述景象的原因有哪些?(2分)
3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下面是东晋至北宋时期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例示意图。
材料二 ……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摘自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1)唐宋时期这一比例变化与哪一制度的实行密切相关?(2分)这一制度始于什么朝代?(2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科举制度的选官标准和作用。(4分)
3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古代南北方人口总数及所占比例对照表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材料二 “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之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诗人陆游
请回答:
(1)由材料一表格中的数字变化反映了什么现象?(2分)据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2分)
(2)材料二中的“故都”指的是哪里?(2分)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2分)
3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行中书省,凡十,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卷91《百官志》记载
材料二 《元朝疆域图》
请回答:
(1)据上述材料和地图分析,元朝对疆域的管理实行的是什么制度?(2分)“与都省为表里”指的是什么地方行政机构?(2分)
(2)仔细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朝对台湾和西藏是怎样管辖的?(4分)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测试
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和评分说明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50分)
1.A 2.D 3.B 4.A 5.A 6.C 7.A 8.B 9.A 10.D 11.B 12.C 13.B 14.A 15.C 16.D 17.A 18.A 19.C 20.A 21.B 22.D 23.C 24.A 25.B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26、武则天 李清照 27、唐 元
28、长安 东京 29、岳飞 文天祥
30、关汉卿 窦娥冤
三、材料解析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31、(1)《汴水》作者批判开辟运河,认为运河的开辟带来了劳民伤财,导致隋朝灭亡。(2分)
《汴河怀古》作者既肯定了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功劳,又批判了修建大运河及隋炀帝的腐朽导致了隋的灭亡。(2分)
(2)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2分)作用: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2分)
32、(1)社会现实:开元盛世时期国家呈现经济繁荣(人口众多,粮食丰盈,国库充实),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百姓富足的景象。(2分)特殊时代: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2分)
(2)描写的是长安城人们赏花的盛况。说明这一时期,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都很丰富。(2分)原因: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贞观之治”(奠定基础);“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武则天统治时期继续发展);“开元盛世”(全盛)。(表述清楚,意思相符即可,2分)
33、(1)科举制(2分),隋朝(1分)
(2)选官标准:人才的学识(1分)。作用:有利于打破门第限制;有利于创造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有利于扩大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有利于增强国家机构的活力;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有利于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4分。每点1分,答出其中四点即可。)
34、(1)我国古代从唐朝开始南方人口迅速增加,到北宋时南方人口数远远超过了北方。(2分)原因:南方战乱较少,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使南方农业发展速度加快,逐渐超过北方。(2分)
(2)东京(2分)到南宋时,我国古代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中心转移最后完成。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2分)
35、(1)行省制度(2分),行中书省(2分)。
(2)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2分)元朝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物。从此,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2分)
“我当上皇帝全靠你们,可现在我整夜都睡不安宁。”“如果有一天,你们也被部下黄袍加身,你们也会身不由己啊。”
1.宋真宗、澶州城
2.寇准、打退辽军
3.辽军撤回、宋给辽岁币
4.宋辽盟约
《汴水》(胡曾)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过,惆怅龙舟更不回。
《汴河怀古》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