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形形色色的动物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动物图片,知道动物是形形色色的,能说出一些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
2.在猜谜、模仿等游戏活动中,学会用多种方法初步描述动物的主要特征。
3.愿意与其他同学交流、分享科学学习的乐趣。
4.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
认识自然界中形形色色的动物。
【教学难点】
用多种方法初步描述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准备】
动物音频视频资料、多媒体课件、信封(里面有动物的图片和名称)、机器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谜:小小货郎,不挑货担,背着钢针,满地乱窜。(打一动物名)
2.指出:刺猬是动物大家族的一员。(板书:动物)
交流:你喜欢什么动物?你在哪儿看到过这种动物?
3.观看视频:动物大阅兵
4.揭示课题:形形色色的动物
二、探秘闯关,建构新知
(一)第一关:看图片,认动物。
1.仔细观察,说出图片中动物的名称。(蜜蜂、蜻蜓、毛毛虫、蝌蚪、大象、海豚、企鹅)
2.指名学生从中选一种熟悉的动物介绍一下。
3.追问:这些动物看上去一样吗?哪些地方不一样?
(二)第二关:看局部,猜动物。
1.交流:“局部”什么意思?
2.猜动物:(1)长颈鹿(2)公鸡(3)犀牛
指出:只有多方面的观察,尤其是对显著特征的观察才能准确判断。
(三)第三关:听声音,猜动物。
1.明确要求:指名模仿一种动物的叫声,让其他小朋友猜。
2 2.倒计时音乐停,指名展示。
(四)第四关:看表演,猜动物。
1.明确小组合作要求:
①小组成员合理分工,采用不同的方式描述这种动物(不能直接说出动物的名称)。
②倒计时音乐停,老师挑选坐得端正的小组上台表演。
2.小组分工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展示。
4.小结:可以从形态、声音、食性、动作、花纹、颜色等各方面描述动物。
三、拓展延伸,巩固新知
1.比较动物与非动物的区别。
(1)(出示机器狗,遥控器控制动一动)提问:它是动物吗?为什么不是呢?它和真实的狗有什么不同?
(2)明确:机器狗不是动物,它不具有动物的基本特征、需求、习性。
2.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3.延伸:课后,感兴趣的小朋友可以分组到校园里找一找小动物,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下来。强调:不能伤害小动物,不能破坏小动物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