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小石潭记 第2课时(课件+教案+学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10 小石潭记 第2课时(课件+教案+学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5-21 20:26:34

文档简介

《小石潭记》学案(二)
【学习目标】
1.积累重要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大意,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2.赏析关键词句,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状物、借景抒情的写法。
3.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学习重难点】
掌握重点实词和短语,学习抓住典型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知识回顾】
1. 试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这是一个____________(特点)的小石潭。
【课堂探究】
2.请划出作者发现小潭所使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这些动词有什么作用?
3.第二段写作对象是只有鱼,还是鱼和水?
4.作者是如何表现潭水的清澈的?
5.作者是如何描写潭中鱼的快乐的?
6.作者在写溪流岸势时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7.欣赏美景时,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有变化吗?
8.小石潭景色一片大好,竟让作者生出孤独与悲意来,这是为什么?
【优化训练】
9.下列对《小石潭记》一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中作者的感情由“凄”到“乐”,文章前半部分的主旋律是幽深凄怆,后半部分是清静神乐。
B.本文的记叙顺序为“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周围气氛”。
C.文章描写景物特征非常鲜明,除正面描绘外,还有多处照应,如写小石潭的环境幽静时,前后用了伏笔和照应。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D.作者将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丽的环境与作者凄清的心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有力地反衬出作者遭贬后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21教育网
【拓展延伸】
10.我们学过的文章中有哪些作者也有和柳宗元一样被贬的经历?他们的人生经历和态度对我们有何启发?
【自我评价】
自评:☆ ☆ ☆ ☆ ☆
师评:☆ ☆ ☆ ☆ ☆

参考答案:
【新知预习】
1、美丽、凄清、幽寂
【课堂探究】
2.用“行、隔、闻、伐、取、见”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突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奠定凄凉的感情基调。
3.正面写游鱼的快乐,侧面表现潭水的清明。
4.侧面描写:作者通过描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不仅能看清游鱼的数量,更好像在空气中游玩一样)“影布石上”(游人清晰地看到鱼在水中的活动)来表现水的清澈,这是侧面描写。
5.(1)正面描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正面写鱼儿的数量、空游;
(2)动静结合:“佁然不动”——静态(神态自若);“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动态(畅游)
(3)拟人化手法:“似与游者相乐”——好像与游人嬉戏。
6.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溪水像北斗七星那样的曲折,像蛇爬行一样的蜿蜒(一静一动);溪水两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参差不齐)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溪水的蜿蜒。 21cnjy.com
7.(1)心情变化:先乐后悲
(2)能直接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8.(1)贬谪之地的偏远荒芜;(2)遭遇贬谪的悲凉;(3)环境清幽,触景生情.
【优化训练】
9.A
【拓展延伸】
10.示例:苏轼、刘禹锡、白居易、欧阳修等等。他们在被贬的过程中磨炼了心志,奋发有为,厄运中自觉寻求解脱,写出了千古妙文。可见,困难挫折并不可怕,笑对挫折,它有助于我们的成长。
《小石潭记》达标检测(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甲】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采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掊足,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走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藓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战百尺,清深多俢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干渴,其侧皆诡石怪杰,奇卉美箭②,可列坐而庥③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节选自柳宗元《石渠记》)
【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堇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谭,水光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辍,参差披拂。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注释】①渴(hè)地名,指袁家渴。②箭:小竹。③麻(xiū),树荫。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民桥其上( ) (2)逾石而往有石泓( )
(2)北堕小谭( ) (4)卷石底以出(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有泉幽幽然 B.其侧皆诡石怪木
然胡不已乎 安陵君其许寡人
C.然卒入于渴 D.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其长可十许步。
(2)风摇其巅,韵动崖谷。
4.【甲】【乙】两段文字所描写的水,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
一、
1.(1)搭桥,架桥
(2)越过,经过
(3)落入
(4)弯曲,翻卷
2.C
3.(1)它的长度大约十来步。
(2)山风吹动树梢,悦耳的声音响动山谷。
4. 甲文:清澈幽深,鸣声多变。
乙文:谭水清冽,水声悦耳。
《小石潭记》教案
教学目标  
1.品味文中关键词句,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状物的方法,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2.学习本文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3.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典型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鼓励学生正视逆境,笑对挫折。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熟读诗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翻译重点词语(实词/虚词)和句子(特殊句式/重点句子),带领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第二课时主要引导学生通过推敲、品味文中关键词句,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状物的方法,概括小石潭的特点;理解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21cnjy.com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回顾文章内容,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2.赏析重点词句,学习借景抒情的手法。
3.结合背景资料,体会作者情感变化。
教学重难点
赏析重点词句,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概括小石潭的特点;理解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21·cn·jy·com
教学过程
一、回顾内容,感知小石潭特点
上节课,我们一起见证了一场美丽的邂逅——千里之外、千年之前柳宗元和一个小石潭的邂逅。扫除了字词障碍,理顺了游览顺序,
接下来,我们请一位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感受画面,并试着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PPT出示:这是一个_____________(特点)的小石潭。
明确:清幽 美丽
二、品析词句,学习写景技巧和方法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被后人誉为“刻画山水的圣手”“游记散文的宗师”。他笔下的山水,都成了极优美的景,接下来,我们就逐段进行赏析,看看作者是怎样写小石潭的。 www.21-cn-jy.com
难点释疑:
第一段
1.请划出作者发现小潭所使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这些动词有什么作用?
用“行、隔、闻、伐、取、见”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突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奠定凄凉的感情基调。
第二段
1.本段写作对象是只有鱼,还是鱼和水?
正面写游鱼的快乐,侧面表现潭水的清明。
2.作者是如何表现潭水的清澈的?
侧面描写:作者通过描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不仅能看清游鱼的数量,更好像在空气中游玩一样)“影布石上”(游人清晰地看到鱼在水中的活动)来表现水的清澈,这是侧面描写。
3.作者是如何描写潭中鱼的快乐的?
(1)正面描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正面写鱼儿的数量、空游;
(2)动静结合:“佁然不动”——静态(神态自若);“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动态(畅游)
(3)拟人化手法:“似与游者相乐”——好像与游人嬉戏。
第三段
1.作者在写溪流岸势时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溪水像北斗七星那样的曲折,像蛇爬行一样的蜿蜒(一静一动);溪水两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参差不齐)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溪水的蜿蜒。 21教育网
侧面描写、动静结合,善用修辞,这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精妙之处。因此说它是精品,是经典。面对如此美景,作者的心情如何呢?让我们再读课文,走进柳宗元的精神世界。2·1·c·n·j·y
三、结合背景,体会情感变化
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小石潭中的风姿,也寄寓着作者复杂的情感。下面请同学们带着大屏幕上给出的问题,再读文章,体会文本中的情感变化。【来源:21·世纪·教育·网】
PPT出示:欣赏美景时,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有变化吗?从文中划出直接体现作者心情的句子并加以体会。
小组讨论后明确:(1)心情变化:先乐后悲
(2)能直接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小石潭景色一片大好,竟也让作者生出孤独与悲意来。这是为什么?让我们结合时代背景进行探究。
(PPT显示)写作背景:
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满腹才华,想用自己的智慧和谋略为朝廷出力,因此他积极参与政治改革。但不幸的是,改革失败,他被发配到了偏远的永州,做了一个有名无实的司马。祸不单行,相依为命的老母不久病故,居处遭火,只能与寺院僧人同住,亲友疏离,当地官员监视。在这艰难的处境中,他不想把自己蜷缩在悲痛和无助里,他“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把自己流放到了永州的山水中。
学生讨论后明确:(1)贬谪之地的偏远荒芜;(2)遭遇贬谪的悲凉;(3)环境清幽,触景生情。
四、感悟升华,启迪人生
余秋雨在《柳侯祠》一文中说——灾难也给了他一份宁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于是,他进入了最佳写作状态,中国文化史拥有了“永州八记”,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了高峰性的构建。21·世纪*教育网
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困难挫折并不可怕,笑对困难,它将有助于我们的成长!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达标检测2
2.选取“永州八记”的其他篇目,进行对比阅读,并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随想。
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发现小石潭:闻其声 见其形
潭中景物: 水 清(侧面描写) 写小石潭美景
鱼 乐(动静结合) 抒孤寂悲凉之情
小潭源头: 形象比喻 (寓情于景)
潭中气氛: 幽静(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同游之人

课件12张PPT。小石潭记 ——柳宗元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1.回顾文章内容,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2.赏析重点词句,学习借景抒情的手法。
3.结合背景资料,体会作者情感变化。明确目标 有的放矢初游小石潭 知特点 听读课文,想象画面,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这是一个_____________(特点)的小石潭。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被后人誉为“刻画山水的圣手”“游记散文的宗师”。

他笔下的山水,都成了极优美的景,接下来,我们就逐段进行赏析,看看作者是怎样写小石潭的。观赏小石潭 学写法 请划出作者发现小潭所使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这些动词有什么作用?观赏小石潭 学写法 用“行、隔、闻、伐、取、见”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突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奠定凄凉的感情基调。 作者是如何表现潭水的清澈的?
交流讨论: 侧面描写:作者通过描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不仅能看清游鱼的数量,更好像在空气中游玩一样)“影布石上”(游人清晰地看到鱼在水中的活动)来表现水的清澈,这是侧面描写。作者是如何描写潭中鱼的快乐的?
交流讨论: (1)正面描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正面写鱼儿的数量、空游;
(2)动静结合:“佁然不动”——静态(神态自若);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动态(畅游)
(3)拟人化手法:“似与游者相乐”——好像与游人嬉戏。 作者在写溪流岸势时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交流讨论: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溪水像北斗七星那样的曲折,像蛇爬行一样的蜿蜒(一静一动);溪水两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参差不齐)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溪水的蜿蜒。 欣赏美景时,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有变化吗?从文中划出直接体现作者心情的句子并加以体会。
了解背景 悟感情 心情变化:先乐后悲
能直接体现情感的句子:“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满腹才华,想用自己的智慧和谋略为朝廷出力,因此他积极参与政治改革。但不幸的是,改革失败,他被发配到了偏远的永州,做了一个有名无实的司马。祸不单行,相依为命的老母不久病故,居处遭火,只能与寺院僧人同住,亲友疏离,当地官员监视。在这艰难的处境中,他不想把自己蜷缩在悲痛和无助里,他“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把自己流放到了永州的山水中。
灾难也给了他一份宁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于是,他进入了最佳写作状态,中国文化史拥有了“永州八记”,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了高峰性的构建。
——《柳侯祠》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谢谢!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