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第2课时(课件+教案+学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第2课时(课件+教案+学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5-21 20:39:02

文档简介

课件11张PPT。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马丽华1. 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2.感悟作者丰富而细腻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习目标 人生是跋涉,也是旅行;是等待,也是重逢;是探险,也是寻宝;是眼泪,也是歌声。 ——汪国真语言赏析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造物主”指自然界, “卖弄”指故意展现,这里是贬词褒用,表达了作者对冰塔林这一长江奇观之一的赞美,同时讴歌了大自然神奇的创造力。2.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 这里运用了夸张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风的持续不断,突出了这里气候寒冷的特点。3.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作者采用联想和想象的手法描写冰山的裂纹和皱褶,这样写能引发人们思考生存的存在和意义。 文章在描写雪域高原景色的同时,抒发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感? 马丽华深情地眷恋着藏北高原这篇冻土,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雪峰,她忍受着尾椎骨折和高寒缺氧的折磨,欣赏着大自然鬼斧神工般的冰塔林,这种种苦难其实是作者认为人生所能达到的最高峰,是短暂生命交响诗中的乐彩华章。文章表达了作者细腻丰富的情感。
合作探究,归纳艺术特点 1、议论抒情写感受,给读者以强烈的共鸣。
游记要写出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其中还会渗透作者的感情。文中作者远望冰塔林的景物,“巨大的冰谷里,一列小小身影”,融汇着作者的主观情感,感叹人在自然奇景面前的渺小。
“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直接发表议论,表达景物带给自己的震撼以及对自然神奇伟力的赞美。
2.移步换景巧观察,避免平铺直叙
本文采用“移步换景”来观察描写景物,如“在它的脚下安营扎寨”“在各拉丹冬以东……草坝子上”“我们把车停在冰河上”“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等,移步换景,思路清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主旨归纳 本文是一篇游记。作者按时间顺序和旅行的进程记下了在长江之源各拉丹冬的见闻和感受,描写了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和冰塔林的神奇,表达了热爱西藏、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作业 观察校园的一处景物,要按一定的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观察,然后写一段话,注意把主要景物写具体。用词准确,语句通顺,书写工整。(200字左右)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第2课时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作者对景物细致入微地观察,并抓住景物特点的写法。
2.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3.感悟作者丰富而细腻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自主学习】
一、新知预习
1.找出文中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并分析其中表达的情感。
2.探究归纳本文在艺术方面的特点。
二、课堂探究
探究1:找出文中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并分析情感。
探究2:归纳本文的艺术特点
【拓展延伸】
讨论:利用课外时间阅读马丽华的《走过西藏》,欣赏一下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以及马丽华追求的那种“苦难美”,把读完的感受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后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达标练习】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摄制( )?棱角( ) 帐peng( )冻疮( )
qián诚( )眩晕( ) 腈纶( )
quán( )卧?静mù( ) dūn实( )?
2.根据意思写词语。
(1)仔细地看,侧重看清、知道每一个细节。( )
(2)形容呼吸急促,大声喘气。( )
(3)精心细致地雕刻。( )
(4)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所谓书卷气,是一种饱读诗书后形成的 气质。书卷气来自读书,在幽幽书香的熏陶之下,浊俗可以变为清雅,奢华可以变为 ,促狭可以变为开阔,偏激可以变为 。捧起书来吧,你会发现里面的风景美不胜收!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高雅 淡然 平静 B.高贵 淡泊 平静
C.高贵 淡然 平和 D.高雅 淡泊 平和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安顺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夏日的龙宫是人们避暑纳凉的好季节。
B.能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C.宽带网不仅能浏览信息,还可以提供网上视频点播和远程教育等智能化、个性化。
D.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使我们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能力。
5.仿句练习
学习语文既要善于审美观察,又要学会诗意表达。请参照示例,另选一种事物,写一个句子。(要求:体现事物特征,诗意表达,不要求句式一致。)21教育网
示例:茶——树叶和水热恋后留下的眼泪。
【学习评价】自评:☆ ☆ ☆ ☆ ☆
师评:☆ ☆ ☆ ☆ ☆
参考答案
【达标练习】
1. shè léng篷chuāng虔 xuàn jīng 蜷 穆 敦
2. 端详 气喘吁吁 精雕细刻 漫不经心
3. D
4.D(A项主宾搭配不当。“龙宫是季节”不对,可将“季节”改为“地方”。B项犯了“两面对一面”的错误。可在“构建”前加“能否”。C项成分残缺。可在句末添加“的服务”)21cnjy.com
5.露珠——冷热空气亲吻后的结晶。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第2课时当堂达标题
一、积累运用
1.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字注音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随着土块被挖出来的蚯蚓缓慢地蠕(rú)动着,似乎在寻找泥土的缝隙。( )
(2)立冬之后,冷空气接踵(zhòng)而至。( )
(3)大昭寺前的朝圣者眼神坦荡,虔(qián)诚动人。( )
(4)过山车动起来,速度越来越快,她只觉得一阵眩(xuán)晕,便紧紧闭上眼。( )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娇贵  蜷卧  黧黑  风云变幻
B.蔚蓝  霹雳  裸露  气喘吁吁
C.明媚  掀起  尊荣  气势磅礴
D.骨骼  倒霉  端详  穿流不息
3.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军曾在我们村安营扎寨。
B.人们正在散步,突然天降大雨,真是大煞风景。
C.儿童时代的事至今仍历历在目,使我回味无穷。
D.你冷静一下,我说的话里明明没有你理解的这个意思呀,不在话下。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不管是普及的程度还是比赛的数量和质量,同一些欧美国家相比,中国的盲人足球运动都还相去甚远。
B.在此次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同学们常围在一起相互鼓励并认真总结得失,赢得的远远不只是比赛的胜负。
C.生态环境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存,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只有减少环境污染,践行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才能逐渐得到改善。
D.闪闪发光的银块,如果加工成极其细小、只有十分之几微米的银粉时,会变成黑色的,这是为什么呢?
5.为加强同学们对游记作品的关注与了解,语文老师组织了“走进美文,遍游天下”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作为语文科代表,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则宣传语。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渴望苦难
马丽华
①藏北是充满了苦难的高地。寸草不生的荒滩戈壁居多。即使草原,牧草也矮小瘦弱得可怜。一冬一春是风季,狂风搅得黄尘铺天盖地,小草裸露着根部,甚至被席卷而去。季候风把牧人的日子给风干了;要是雨水不好,又将是满目焦土。夏天是黄金季节,贵在美好,更贵在短暂。草场青绿不过一个月,就渐渐黄枯。其间还时有雹灾光临。游牧的人们抗灾能力极低,冬季一旦有雪便成灾情。旧时代的西藏,逢到雪灾就人死畜亡。我在此采访中听藏族老人讲述得多了。翻阅西藏地方历史档案的灾异志,有关雪灾的记载也多。那记载是触目惊心的,常有“无一幸免”、“荡然无存”字样。半年前的一场大雪,不是一阵一阵下的,是一层一层铺的。三天三夜后,雪深达一米。听说唐古拉一线藏北地区大约二十五万平方公里的广大地域蒙难。不见人间烟火,更像地球南北极。听说牧人的牛马大畜四处逃生,群羊啃吃帐篷,十几种名贵的野生动物,除石羊之外,非死即逃。只有乌鸦和狼高兴得发昏,它们啄牲畜的眼睛,争食羊子的尸体……
②山那边的重灾区多玛,正处于哺育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长江的源头。彼时,富庶美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们,如何知道那大江怎样从劫难中出发!古往今来,洁白无瑕的冰雪如同美丽的尸衣,缠裹着藏北高原,几乎在每一个冬季!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③藏北高原之美是大美,是壮美;藏北高原的苦难也是大且壮的苦难。
④我读过一本译著中的一番话:科学成就了一些伟大的改变,但却没能改变人生的基本事实。人类未能征服自然,只不过服从了自然,避免了一些可避免的困难。但没能除绝祸害。地震,飓风,以及类似的大骚动都提醒人们,宇宙还没有尽入自己的掌握……事实上,人类的苦难何止于天灾,还有人祸;何止于人祸,还有个人难以言状的不幸。尤其是个人不幸,即使在未来高度发达了的理想社会里,也是忠实地伴随着人生!21教育网
⑤由此,自古而今的仁人志士都常怀忧国忧民之心。中国知识分子从屈原以来尽皆“哀民生之多艰”;中国之外的伯特兰罗素也说过,三种单纯然而极其强烈的激情支配着他的一生。他说,那是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寻求,对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他说,爱情和知识把他向上导往天堂,但怜悯又总是把他带回人间。痛苦的呼喊在他们中反响、回荡。因为无助于人类,他说他感到痛苦。
⑥而这种痛苦无疑地充实了每个肯于思想、富于感情的人生。或许也算一种生活于世的动力。
⑦这或许正是对于苦难所具特殊魅力的注解。
⑧在唐古拉山的千里雪风中,我感悟了藏北草原之于我的意义,理解了长久以来使我魂牵梦绕的、使我灵魂不得安宁的那种极端的心境和情绪的主旋律就是——渴望苦难。21cnjy.com
⑨渴望苦难,就是渴望暴风雪来得更猛烈一些,渴望风雪之路上的九死一生,渴望不幸联袂而至,病痛蜂拥而来,渴望历尽磨难的天涯孤旅,渴望艰苦卓绝的爱情经历,饥寒交迫,生离死别……渴望在贫寒的荒野挥汗如雨,以期收获五彩斑斓的精神之果,不然就一败涂地,一落千丈,被误解,被冷落,被中伤。最后,是渴望轰轰烈烈或是默默无闻的献身。www.21-cn-jy.com
⑩缺乏苦难,人生将剥落全部光彩,幸福更无从谈起。
1、作者在第1段中是从哪些方面来展现藏北高原的苦难的?请根据文意进行概括。
答:
2.如何理解第5段“爱情和知识把他向上导往天堂,但怜悯又总是把他带回人间”这句话的含义?
答:
3.根据文中作者对苦难的描写和渴望,分析苦难对于人生的意义。
答:
4.认真阅读本文,从语言的角度,写一段不少于60字的赏析性文字。
【学习评价】
自评
师评
附:参考答案
积累运用
1. (1)√(2)×(3)√(4)×
2. D(解析:D项“穿”应写作“川”。)
3. D (解析:D项“不在话下”意为事物轻微,或者理所当然,不值得一提。用在句中不合语意。)
4. A(B“赢得的”与“胜负”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胜负”改为“胜利”。C“才能逐渐得到改善”缺主语。“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只有减少环境污染,践行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的主语是人,而“才能逐渐得到改善”的主语是生态环境。D句式杂糅,去掉“如果”或“时”。)21·cn·jy·com
5. [示例]赏读精美游记,体味美好生活。
二、阅读题
1.①荒滩戈壁多,牧草矮小瘦弱。②冬春风季黄尘铺天盖地。③小草裸露,甚至被席卷而去。④若雨水少,便是满目焦土。⑤草场青绿短暂。⑥夏季时有雹灾。⑦冬季雪灾人死畜亡。(答对其中四点即可)
2.罗素认为对爱情和知识的追求使人对生活充满希望和幸福感,但人性中对人世间苦难的怜悯又使人从美好理想中回到苦痛的现实。(请注意这句话的上一句:“他说,那是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寻求,对人类苦难痛彻肺腑鼢冷悯。”再理解本句中“天堂”“人间”的含义)2·1·c·n·j·y
3.人的一生如果没有苦难,那生命的光彩将会全部剥落,更无幸福可言,因为,苦难给人以清醒,给人以使命感,只有战胜了苦难,人生才会熠熠闪光,幸福才会飘然而至。(能从正反两方面回答出苦难的意义,意思接近、语言通顺流畅即可)【来源:21·世纪·教育·网】
4.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具体,分析在理,行文做到“叙评析”相结合。例(1):第①段写狂风的肆虐,许多动词用得贴切生动,如“搅”“席卷”“凤(干) ”“(一层一层)铺”等。(要作具体分析);例(2)第⑨段“渴望……渴望……渴望……”排比句式的运用,使语言很有气势,表现了各种苦难接踵而至,人们在苦难中得以磨练,获得幸福。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体会作者表达的细腻而丰富的情感。2.学习作者对景物细致入微地观察,并抓住景物特点的写法。
3.感受文中描写的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理清课文思路,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
2.学习作者对景物细致入微地观察,并抓住景物特点的写法。
3.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准备:
学案、课前搜集资料、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2.感悟作者丰富而细腻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长江,这条横亘千古的巨龙,奔腾不息,气势磅礴,力量无穷,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象征。人们赞美长江,因为它是生命的源泉;人们依恋长江,因为它有母亲的情怀。今天作者随电影摄制组来到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她对这里有着怎样的感情呢?
二、赏析语言,体会情感。
1.找出文中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明确: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造物主”指自然界,令人陶醉的意思。“卖弄”指故意展现,这里是贬词褒用,表达了作者对冰塔林这一长江奇观之一的赞美,同时讴歌了大自然神奇的创造力。
(2)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
明确:这里运用了夸张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风的持续不断,突出了这里气候寒冷的特点。
(3)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明确:作者采用联想和想象的手法描写冰山的裂纹和皱褶,这样写能引发人们思考生存的存在和意义。
2.思考:文章在描写雪域高原景色的同时,抒发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感?
明确:马丽华深情地眷恋着藏北高原这篇冻土,在长江源头各
拉丹冬雪峰,她忍受着尾椎骨折和高寒缺氧的折磨,欣赏着大自然鬼斧神工般的冰塔林,这种种苦难其实是作者认为人生所能达到的最高峰,是短暂生命交响诗中的乐彩华章。文章表达了作者细腻丰富的情感。21教育网
三、合作探究,归纳艺术特点
1.议论抒情写感受,给读者以强烈的共鸣。
游记要写出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其中还会渗透作者的感情。文中作者远望冰塔林的景物,“巨大的冰谷里,一列小小身影”,融汇着作者的主观情感,感叹人在自然奇景面前的渺小。
“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直接发表议论,表达景物带给自己的震撼以及对自然神奇伟力的赞美。 21·cn·jy·com
2.移步换景巧观察,避免平铺直叙
本文采用“移步换景”来观察描写景物,如“在它的脚下安营扎寨”“在各拉丹冬以东……草坝子上”“我们把车停在冰河上”“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等,移步换景,思路清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四、主题归纳
读了这篇游记你有什么样的感悟?
感悟(1)各拉丹冬终年冰雪覆盖,是长江的源头,景色神奇、壮美。各拉丹冬孕育了长江,是生命之源。读后,我们心中不由产生了对它的向往、崇拜、热爱之情。 21cnjy.com
感悟(2)各拉丹冬雪山圣洁、坦荡,读文如临其境,身心豁然圣洁,灵魂也得到了升华,是内在体验的深化和生命质量的提高。
主旨归纳:
本文是一篇游记。作者按时间顺序和旅行的进程记下了在长江之源各拉丹冬的见闻和感受,描写了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和冰塔林的神奇,表达了热爱西藏、热爱大自然的感情。www.21-cn-jy.com
五、布置作业
观察校园的一处景物,要按一定的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观察,然后写一段话,注意把主要景物写具体。用词准确,语句通顺,书写工整。(200字左右)2·1·c·n·j·y
板书设计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写景:移步换景
情感:细腻丰富
艺术特点:
语言准确深刻
雪域景色鲜明形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