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2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变迁两年真题+模拟练习
?解读考点
知识点
名师点晴
朝代的更替
(1)原始社会(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
(2)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形成、发展、鼎盛和瓦解)
(3)封建社会(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1)公元前221年。秦兼并六国。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并规定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凡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从此,皇帝成为我国封建时代历代王朝最高统治者的专称。
(2)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3)明代,皇帝废除宰相制度直接统管政府,并建立庞大的宦官机构和厂卫制度,实行专制特务统治,清朝设立军机处,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皇帝制度走向极端。
(4)1912年,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寿终正寝。
中央行政制度
(1)秦朝统一全国后,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协助皇帝分理朝政。
(2)汉武帝大力加强监察制度。在中央设立司隶校尉,监督和检举京师百官以及皇族的不法行为。
(3)隋文帝首创三省六部制,唐太宗时进一步完善了这一制度。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机构,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三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具体负责各项行政事务。
(4)元世祖在中央设立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并在中央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藏族地区事务。同时,将云南、辽阳、岭北等边陲地区都置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
(5)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除了丞相制度,把相权分给六部。皇帝直接管理国家政事。从而集君权与相权于一身,保证了皇帝的专制独断。后来,设立殿阁大学士参与决策,逐步形成内阁制度。同时,明太祖还设立锦衣卫,负责监察臣民,明成祖时,又设立东厂特务机构,东厂和锦衣卫合称“厂卫”,成为专制皇权的可靠支柱。
(6)清初,中央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但保留着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凡军国大事都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皇权受到限制。雍正时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后加以传达执行,地方军政首脑直接听从皇帝指挥,君主专制制度走向顶峰。
地方行政制度
(1)西周开始实施分封制。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战国时期,商鞅“废分封,行县制”。
(2)秦统一全国后,郡县制在地方普遍推广,分封制被废除,奠定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基础;西汉初年的地方统治体制是“郡国并行制”,通过汉武帝的“推恩令”,“郡国并行”之制名存实亡,地方行政制度复归为郡县制。此外,两汉政府还设置西域都护,今新疆地区开始成为我国正式的地方行政区。
(3)隋朝时期,改州、郡、县三级为州县两级管理。唐朝时期合并州县。
(4)元朝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后来发展成为地方行政区的名称,初步奠定了明清乃至今天省区的规模,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设宣政院管辖藏族地区事务;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与琉球(今台湾)。
(5)明朝在地方废行省,设立直属于中央的三司,三司互不隶属。
(6)清朝开始实行督抚行省制,并设置机构,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
选官制度
(1)汉武帝时期建立了地方每年向中央举荐人才的制度。
(2)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3)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科最为重要。
(4)明朝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为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实行八股取士制度,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20世纪初,由于国内形势的剧变,封建科举制度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
(5)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
?2年中考
[2017年题组]
1.(2017年山东泰安卷)“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在这一思想推动下发生的历史事件出现在下列哪一阶段?21·cn·jy·com
2.(2017年山东泰安卷)下图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①秦朝创立皇帝制度 ②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
③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 ④秦朝统一了文字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3.(2017年江苏扬州卷) 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实行了( )2·1·c·n·j·y
A.郡县制 B.三省六部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4. (2017年四川乐山卷)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阶段及其特征的归纳描述,正确的是(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夏商周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 ?
B.秦汉时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C.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D.明清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
5.(2017年贵州省黔东南州卷)根据下列历史信息写出相应的历史人物:
(1)开“私学”之先例,提倡“因材施教”之法﹣﹣
(2)实行“法制”,制造“焚书坑儒”﹣﹣
(3)建隋伟业,创科举之先驱﹣﹣
(4)变科举选才之法,实施八股取士之道﹣﹣ 。
6.(2017年山东菏泽卷)(10分)近代史学家顾颉刚说:“我们研究历史,应当着眼的,至少要顾及思想的、政治的、民族的和经济的等各方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1·世纪*教育网
材料一 孔子路过泰山脚下,发现有个妇人在坟墓旁哭得很悲伤。孔子派学生子路去问她:“你哭得这么伤心,是不是不止一次遭到这样的不幸了?”她说:“是啊!以前我公公死www-2-1-cnjy-com
在老虎口中,我丈夫也死在老虎口中,现在我儿子又被老虎咬死了。”孔子问:“那你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因为)这里没有残暴的统治。”孔子对学生们说:“你们要记住,残暴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可怕啊!”2-1-c-n-j-y
——译自《十三经注疏》本《礼记·檀弓下》
(1)材料一中的故事反映出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材料二 请看某同学画的一幅漫画及注解。
(2)该漫画体现的政治制度始于什么时期?(1分)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制度的作用。(2分)
材料三 下图是中国古代某阶段示意图
(3)请写出材料三图中①、②分别代表的政权。(2分)依据示意图指出该阶段的历史发展趋势。(1分)
材料四 明代冯梦龙的小说《警世通言》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宋小官团圆破毡笠”。主人公宋小官被嫌贫爱富的岳父母抛弃,夫妻被迫分离,穷困潦倒。后来通过做生意,逐渐积累了巨额资金,就在南京风仪门内,买了一个几十间房屋的大宅子,接回了苦苦等待的妻子。然后又和大多数商人一样,置买大量土地,依靠收地租,过上了富足悠闲的生活。21*cnjy*com
(4)依据材料四分析,主人公通过什么方式摆脱了穷困潦倒的境遇?(1分)宋小官大量买田置地,是因为当时政府实行怎样的经济政策?(1分)【来源:21cnj*y.co*m】
[2016年题组]
1.(2016年山东省滨州市卷)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的悲壮”。在政治上,“秦,虽死犹存”是指( )【版权所有:21教育】
A.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B.焚书坑儒
C.修筑长城 D.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2.(2016年内江卷) 春秋时期的政治局面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诸侯的出现与西周哪项政治制度有关?(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A.分封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九品中正制
3.(2016年甘肃七市州卷) 秦统一之前,中国地域内有许多分封的国家,各国有自己的国君或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有限;秦统一后,为了有效控制地方,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推行( )
A.禅让制 B.分封制度 C.郡县制度 D.行省制度
4.(2016年聊城卷) 贾谊在《治安策》中提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汉武帝采取的下列措施体现了这一主张的是( )21*cnjy*com
A.派张骞出使西域 ?B.设置“十三州部” ?C.颁布“推恩令”? D.反击匈奴
5.(2016年福州卷) 这一制度创立于陏朝,由国家设立科目,定期举行统一考试来选拔官吏。该制度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6.(2016年襄阳卷) 【统一的中国】(6 分)
中国是由 56 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民族为中华民族的发展都做出了贡献。 各材料一 有人认为:秦始皇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你认为秦始皇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列举两点,2 分)
材料二 在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历程中,曾有许多游牧民族进入中原,甚至还取代了某些中原王朝,他们入主中原后在统治策略上都迅速地被中原化。
(2)第一个入主中原、统一中国的是哪个游牧民族?(1 分)哪一项地方行政制度最能体现其管理国家的"中原化"?(1 分)
(3)满族建立的清王朝为加强我国西藏的管辖做出了突出贡献。依据史实,概括清朝管辖西藏的两种方式。(2 分)
7. (2016年泰安卷)(14分)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影响深远。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发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还通过统一度量衡和货币来实现经济集中化。……——斯托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秦始皇最先将谁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国?(1分)
材料二 秦汉时期的中央统治者,为了有效地维护“大一统”,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大一统”之梦》21教育网
(2)秦汉统治者是如何“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的?(3分)
材料三 唐太宗常说“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
唐太宗问魏征:“何谓明君?”魏征:“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太宗以为然。并说:“主欲知过,比籍忠臣。”
(3)材料三体现了唐太宗的哪些执政理念?请各举一例说明他是如何践行这一理念的?(4分)
材料四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出处:21教育名师】
(4)材料四中的“帝”指哪位皇帝?请指出丞相这一官职设立和废除的朝代?(2分)
材料五 故宫导游说:“这个不起眼的偏房(右图),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为了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
(5)导游所说的“偏房”指的是哪一机构?(1分)这一机构的设立标志着什么?(1分)
(6)结束我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1分)
?考点归纳
归纳 1: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因世袭当上国王的人是谁?
启。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归纳 2:秦始皇创立君主专制中央分集权制,他采纳的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哪一家的理论?请说明理由。
法家。
理由:法家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
归纳3:从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到清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所反映出的历史发展趋势是什么?
专制皇权不断强化。因为明太祖废除丞相,使六部由原来对丞相负责变为直接对皇帝负责,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使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内阁也形同虚设,这些表明了我国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易错易混
1.夏朝的建立者。
误:约公元前2070年,启建立夏朝。
析:夏朝的建立者是禹,不是启。
2.秦朝的建立者。
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我国历史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建立国家——秦朝。
析:秦朝建立时,还没有皇帝的称呼,因此秦始皇当时应该称秦王赢政。
3.明朝锦衣卫的性质。
误:明朝锦衣卫是纯粹的特务机构。
析:锦衣卫是明朝皇帝的亲军,兼管对臣民的监察、侦查,这样才成为特务机构,因此,它是不纯粹的特务机构。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解题技能
单项选择题的解题规律
1.排除法是做好选择题的基本方法。采用排除法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审题——审清题干、题肢,抓关键词语。
(2)排错——排除显然错误的选项(逆向选择除外)。
(3)排无关——题肢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2.选择题的解题方法有以下几种:
(1)排误法:排除内容本身全部错误或部分错误的题肢。
(2)排异法:排除内容本身虽然正确,但与题干规定性不相吻合的题肢。
(3)排重法:排除与题干变相重复的题肢。
(4)排倒法:排除与题干因果关系颠倒的题肢。
(5)排混法:排除正误混杂的题肢。
(6)排间法:排除与题干为间接联系的题肢,应选与题干联系最直接的选项。
(7)排不完全法:排除与题干要求不完全一致的题肢。
(8)排正法:逆向选择题应该排除与题干正向联系的题肢。
(9)第一选择不轻动。
典例:
1.(2017年江西卷) 16世纪至19世纪,传教士向西方广泛介绍了中国的科举制度。……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肯定地认为,英国文官考试制度曾效仿中国的科举制度。”据材料可知,科举制度( )
A.引发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兴起 B.直接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C.对西方文明进程产生一定影响 D.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自由
2. (2016年泰州卷) 如图是某朝代政府的改制图,据此判断该朝代是( )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明朝
?1年模拟
1.(2017年山东滨州卷) 下面关于科举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这一制度初创于隋朝 ②进士科主要考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 ③有利于统治者笼络人才,巩固统治 ④科举考试促进了唐代诗歌的繁荣。www.21-cn-jy.com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2016年中考历史模拟试题)《新唐书》提及“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旧“。这表明( )21cnjy.com
A、唐朝官员由民主选举产生 B、科举制起源于隋朝
C、唐朝科举制度缺乏创新精神 D、隋朝科举制度陈旧
3.(2017年四川乐山卷) 时空意识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与下图中①对应的朝代是 ( )
①
907—960 960—1127 1127—1276 1271—1368 1368—1644 1644—1912(年)
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局部)
A.秦朝 B.隋朝 C. 唐朝 D.元朝
专题02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变迁两年真题+模拟练习
?解读考点
知识点
名师点晴
朝代的更替
(1)原始社会(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
(2)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形成、发展、鼎盛和瓦解)
(3)封建社会(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1)公元前221年。秦兼并六国。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并规定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凡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从此,皇帝成为我国封建时代历代王朝最高统治者的专称。
(2)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3)明代,皇帝废除宰相制度直接统管政府,并建立庞大的宦官机构和厂卫制度,实行专制特务统治,清朝设立军机处,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皇帝制度走向极端。
(4)1912年,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寿终正寝。
中央行政制度
(1)秦朝统一全国后,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协助皇帝分理朝政。
(2)汉武帝大力加强监察制度。在中央设立司隶校尉,监督和检举京师百官以及皇族的不法行为。
(3)隋文帝首创三省六部制,唐太宗时进一步完善了这一制度。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机构,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三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具体负责各项行政事务。
(4)元世祖在中央设立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并在中央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藏族地区事务。同时,将云南、辽阳、岭北等边陲地区都置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
(5)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除了丞相制度,把相权分给六部。皇帝直接管理国家政事。从而集君权与相权于一身,保证了皇帝的专制独断。后来,设立殿阁大学士参与决策,逐步形成内阁制度。同时,明太祖还设立锦衣卫,负责监察臣民,明成祖时,又设立东厂特务机构,东厂和锦衣卫合称“厂卫”,成为专制皇权的可靠支柱。
(6)清初,中央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但保留着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凡军国大事都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皇权受到限制。雍正时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后加以传达执行,地方军政首脑直接听从皇帝指挥,君主专制制度走向顶峰。
地方行政制度
(1)西周开始实施分封制。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战国时期,商鞅“废分封,行县制”。
(2)秦统一全国后,郡县制在地方普遍推广,分封制被废除,奠定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基础;西汉初年的地方统治体制是“郡国并行制”,通过汉武帝的“推恩令”,“郡国并行”之制名存实亡,地方行政制度复归为郡县制。此外,两汉政府还设置西域都护,今新疆地区开始成为我国正式的地方行政区。
(3)隋朝时期,改州、郡、县三级为州县两级管理。唐朝时期合并州县。
(4)元朝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后来发展成为地方行政区的名称,初步奠定了明清乃至今天省区的规模,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设宣政院管辖藏族地区事务;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与琉球(今台湾)。
(5)明朝在地方废行省,设立直属于中央的三司,三司互不隶属。
(6)清朝开始实行督抚行省制,并设置机构,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
选官制度
(1)汉武帝时期建立了地方每年向中央举荐人才的制度。
(2)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3)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科最为重要。
(4)明朝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为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实行八股取士制度,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20世纪初,由于国内形势的剧变,封建科举制度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
(5)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
?2年中考
[2017年题组]
1.(2017年山东泰安卷)“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在这一思想推动下发生的历史事件出现在下列哪一阶段?21教育网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是商鞅提出的观点,意思是治理国家不一定用一种办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并且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所以答案选A。www.21-cn-jy.com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大变革的时代。
2.(2017年山东泰安卷)下图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①秦朝创立皇帝制度 ②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
③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 ④秦朝统一了文字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3.(2017年江苏扬州卷) 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实行了(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郡县制 B.三省六部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科举制的有关知识。科举制有利于统治者笼络人才,巩固统治。进士科是科举制的主要考试科目。新科进士就是科举制选拔出的人才。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答案选C。www-2-1-cnjy-com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科举制的创立
4. (2017年四川乐山卷)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阶段及其特征的归纳描述,正确的是( )2-1-c-n-j-y
A.夏商周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 ?
B.秦汉时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C.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D.明清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我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商周时期是国家的产生时期,故AB错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是辽、宋、夏、金、元时期。ABD描述错误,不符合题意。C描述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选择C。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的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鼎立;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江南地区的开发;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的分立与民族融合?北方民族大融合
5.(2017年贵州省黔东南州卷)根据下列历史信息写出相应的历史人物:
(1)开“私学”之先例,提倡“因材施教”之法﹣﹣
(2)实行“法制”,制造“焚书坑儒”﹣﹣
(3)建隋伟业,创科举之先驱﹣﹣
(4)变科举选才之法,实施八股取士之道﹣﹣ 。
【答案】(1)孔子.
(2)秦始皇.
(3)隋文帝.
(4)明太祖.
【解析】
(2)本题考查秦朝的史实。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在思想上,实行“焚书坑儒”,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准留下有关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其他书都要烧掉。“焚书坑儒”给中国古代文化造成重大损失。21*cnjy*com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科举制有关知识的准确识记。我们通过学过的知识知道: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科举制正式诞生。因此,建隋伟业,创科举之先驱的是隋文帝。【来源:21cnj*y.co*m】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中华文化的勃兴;人教版七年级上?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科举制度的创立;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明朝君权的加强21*cnjy*com
6.(2017年山东菏泽卷)(10分)近代史学家顾颉刚说:“我们研究历史,应当着眼的,至少要顾及思想的、政治的、民族的和经济的等各方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路过泰山脚下,发现有个妇人在坟墓旁哭得很悲伤。孔子派学生子路去问她:“你哭得这么伤心,是不是不止一次遭到这样的不幸了?”她说:“是啊!以前我公公死
在老虎口中,我丈夫也死在老虎口中,现在我儿子又被老虎咬死了。”孔子问:“那你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因为)这里没有残暴的统治。”孔子对学生们说:“你们要记住,残暴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可怕啊!”
——译自《十三经注疏》本《礼记·檀弓下》
(1)材料一中的故事反映出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材料二 请看某同学画的一幅漫画及注解。
(2)该漫画体现的政治制度始于什么时期?(1分)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制度的作用。(2分)
材料三 下图是中国古代某阶段示意图
(3)请写出材料三图中①、②分别代表的政权。(2分)依据示意图指出该阶段的历史发展趋势。(1分)
材料四 明代冯梦龙的小说《警世通言》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宋小官团圆破毡笠”。主人公宋小官被嫌贫爱富的岳父母抛弃,夫妻被迫分离,穷困潦倒。后来通过做生意,逐渐积累了巨额资金,就在南京风仪门内,买了一个几十间房屋的大宅子,接回了苦苦等待的妻子。然后又和大多数商人一样,置买大量土地,依靠收地租,过上了富足悠闲的生活。
(4)依据材料四分析,主人公通过什么方式摆脱了穷困潦倒的境遇?(1分)宋小官大量买田置地,是因为当时政府实行怎样的经济政策?(1分)
【答案】(1 )思想:仁(或者:仁的思想;为政以德;德治;以德治国等)(2分)
(2)时期:隋朝(或是隋唐)(1分)(如答唐朝不给分)。作用:这一制度,分工合作,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1分)相互牵制,加强皇权。(1分) (学生如有其它表述,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3)政权:①辽;②金。(2分)趋势:由民族政权并立到统一。(或者国家由分裂到统一)(1分)
(4)方式:经商(或者做生意,做买卖等,1分)。政策:重农抑商(或者,坚持重农主义,压制打击工商业。或者,坚持重农主义。1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孔子思想的有关知识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的学说,“仁”包含一切美德,主张“爱人”、“为政以德”。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的学说。材料一中的故事反映出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仁。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依据材料四的“后来通过做生意,逐渐积累了巨额资金,就在南京风仪门内,买了一个几十间房屋的大宅子,接回了苦苦等待的妻子。”可以看出主人公通过经商方式摆脱了穷困潦倒的境遇。依据材料四的“然后又和大多数商人一样,置买大量土地,依靠收地租,过上了富足悠闲的生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小官大量买田置地,是因为当时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考点定位】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中华文化的勃兴;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贞观之治;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2016年题组]
1.(2016年山东省滨州市卷)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的悲壮”。在政治上,“秦,虽死犹存”是指( )【出处:21教育名师】
A.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B.焚书坑儒
C.修筑长城 D.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答案】D
【解析】
【考点定位】人教版七年级上·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
2.(2016年内江卷) 春秋时期的政治局面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诸侯的出现与西周哪项政治制度有关?( )
A.分封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九品中正制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封制的有关知识。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和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诸侯就来自西周实行的分封制。禅让制出现在西周之前,郡县制出现在秦朝,九品中正制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因此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夏、商、西周的兴亡
3.(2016年甘肃七市州卷) 秦统一之前,中国地域内有许多分封的国家,各国有自己的国君或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有限;秦统一后,为了有效控制地方,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推行( )
A.禅让制 B.分封制度 C.郡县制度 D.行省制度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郡县制的相关知识内容。依据已学知识可知,西周由于实行分封制,导致出现了诸侯割据争战的局面,因此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因此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考点定位】人教版七年级上·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
4.(2016年聊城卷) 贾谊在《治安策》中提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汉武帝采取的下列措施体现了这一主张的是( )
A.派张骞出使西域 ?B.设置“十三州部” ?C.颁布“推恩令”? D.反击匈奴
【答案】C
【解析】
【考点定位】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大一统的汉朝
5.(2016年福州卷) 这一制度创立于陏朝,由国家设立科目,定期举行统一考试来选拔官吏。该制度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科举制从隋朝(一说唐朝)开始实行,直至清光绪卅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所以答案选C
【考点定位】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科举制的创立
6.(2016年襄阳卷) 【统一的中国】(6 分)
中国是由 56 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民族为中华民族的发展都做出了贡献。 各材料一 有人认为:秦始皇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1cnjy.com
(1)你认为秦始皇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列举两点,2 分)
材料二 在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历程中,曾有许多游牧民族进入中原,甚至还取代了某些中原王朝,他们入主中原后在统治策略上都迅速地被中原化。
(2)第一个入主中原、统一中国的是哪个游牧民族?(1 分)哪一项地方行政制度最能体现其管理国家的"中原化"?(1 分)
(3)满族建立的清王朝为加强我国西藏的管辖做出了突出贡献。依据史实,概括清朝管辖西藏的两种方式。(2 分)
【答案】(1)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创立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推行郡县制: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统一全国;征服百越,北击匈奴,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2)蒙古族,行省制度,
(3)册封制度,册封达赖和班禅;设置驻藏大臣,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秦始皇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做出的贡献是: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创立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推行郡县制: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统一全国;征服百越,北击匈奴,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考查的是七年级上册的秦朝的知识点。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个入主中原、统一中国的是蒙古族;行省制度的地方行政制度最能体现其管理国家的"中原化";行省制是13世纪以来中国的主要行政模式,源于元朝,明清两朝得到发展,最终影响了现代中国的行政体制。行省制是蒙古族统治者在中原地区行政区划和政治制度方面留给后世的一份重要遗产。自元行省始,行省三司督抚的高层督政区体制较稳定地确立了下来。考察的是元朝的建立和管理的知识点。21·世纪*教育网
【考点定位】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7. (2016年泰安卷)(14分)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影响深远。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发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还通过统一度量衡和货币来实现经济集中化。……——斯托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秦始皇最先将谁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国?(1分)
材料二 秦汉时期的中央统治者,为了有效地维护“大一统”,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大一统”之梦》
(2)秦汉统治者是如何“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的?(3分)
材料三 唐太宗常说“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
唐太宗问魏征:“何谓明君?”魏征:“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太宗以为然。并说:“主欲知过,比籍忠臣。”
(3)材料三体现了唐太宗的哪些执政理念?请各举一例说明他是如何践行这一理念的?(4分)
材料四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4)材料四中的“帝”指哪位皇帝?请指出丞相这一官职设立和废除的朝代?(2分)
材料五 故宫导游说:“这个不起眼的偏房(右图),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为了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
(5)导游所说的“偏房”指的是哪一机构?(1分)这一机构的设立标志着什么?(1分)
(6)结束我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1分)
【答案】(1)韩非子,
(2)秦朝,焚书坑儒,汉,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摆出败家,独尊儒术;在长安设太学,推行儒家教育
(3)任用贤才,任用房玄龄为相,善于纳谏,重用敢于直谏的魏征;
(4)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秦朝,废除:明朝,
(5)军机处,封建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
(6)辛亥革命,
【解析】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秦统治者 “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的方式是:焚书坑儒;焚书坑儒,又称“焚诗书, 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 汉统治者 “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的方式是: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摆出败家,独尊儒术;在长安设太学,推行儒家教育。【版权所有:21教育】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三体现了唐太宗的执政理念有:任用贤才,他践行这一理念的典型事例有:任用房玄龄为相,善于纳谏,重用敢于直谏的魏征;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四中的“帝”指明太祖朱元璋,丞相这一官职设立的朝代是;秦朝;废除的朝代是;明朝,丞相,是中国古代官名。一般指皇帝下面的最高行政官,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古代中国战国、秦朝、汉朝,辅佐君主的最高官吏。自从战国时期设立丞相,一直到明太祖通过胡惟庸一案废除丞相制度,时间跨度长达一千六百年之久。
(5)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导游所说的“偏房”指的是军机处,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同时,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这一机构的设立标志着封建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
(6)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束我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标志性事件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
【考点定位】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中华文化的勃兴(一);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大一统的汉朝;?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贞观之治”;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明朝君权的加强;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上册?近代化的探索?辛亥革命
?考点归纳
归纳 1: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因世袭当上国王的人是谁?
启。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归纳 2:秦始皇创立君主专制中央分集权制,他采纳的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哪一家的理论?请说明理由。
法家。
理由:法家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
归纳3:从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到清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所反映出的历史发展趋势是什么?
专制皇权不断强化。因为明太祖废除丞相,使六部由原来对丞相负责变为直接对皇帝负责,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使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内阁也形同虚设,这些表明了我国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易错易混
1.夏朝的建立者。
误:约公元前2070年,启建立夏朝。
析:夏朝的建立者是禹,不是启。
2.秦朝的建立者。
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我国历史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建立国家——秦朝。
3.明朝锦衣卫的性质。
误:明朝锦衣卫是纯粹的特务机构。
析:锦衣卫是明朝皇帝的亲军,兼管对臣民的监察、侦查,这样才成为特务机构,因此,它是不纯粹的特务机构。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解题技能
单项选择题的解题规律
1.排除法是做好选择题的基本方法。采用排除法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审题——审清题干、题肢,抓关键词语。
(2)排错——排除显然错误的选项(逆向选择除外)。
(3)排无关——题肢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2.选择题的解题方法有以下几种:
(1)排误法:排除内容本身全部错误或部分错误的题肢。
(2)排异法:排除内容本身虽然正确,但与题干规定性不相吻合的题肢。
(3)排重法:排除与题干变相重复的题肢。
(4)排倒法:排除与题干因果关系颠倒的题肢。
(5)排混法:排除正误混杂的题肢。
(6)排间法:排除与题干为间接联系的题肢,应选与题干联系最直接的选项。
(7)排不完全法:排除与题干要求不完全一致的题肢。
(8)排正法:逆向选择题应该排除与题干正向联系的题肢。
(9)第一选择不轻动。
典例:
1.(2017年江西卷) 16世纪至19世纪,传教士向西方广泛介绍了中国的科举制度。……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肯定地认为,英国文官考试制度曾效仿中国的科举制度。”据材料可知,科举制度( )
A.引发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兴起 B.直接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C.对西方文明进程产生一定影响 D.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自由
【答案】C
【解析】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科举制的创立
【方法总结】在解答分析型的选择题时,要有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平时学习过程中,要问几个“为什么”,关键要掌握学习方法。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2. (2016年泰州卷) 如图是某朝代政府的改制图,据此判断该朝代是( )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明朝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朝的政治制度相关史实的准确认识,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明初沿袭元朝制度。宰相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明太祖为巩固统治,借胡惟庸案废除宰相制度,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ABC不符合题意。选项中D符合题意,故选D。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明朝君权的加强
【方法总结】学习历史要有一定的识图能力。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不断强化,要识记每个朝代加强君权的措施。
?1年模拟
1.(2017年山东滨州卷) 下面关于科举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这一制度初创于隋朝 ②进士科主要考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 ③有利于统治者笼络人才,巩固统治 ④科举考试促进了唐代诗歌的繁荣。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D
【解析】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科举制的创立
2.(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2016年中考历史模拟试题)《新唐书》提及“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旧“。这表明( )21·cn·jy·com
A、唐朝官员由民主选举产生 B、科举制起源于隋朝
C、唐朝科举制度缺乏创新精神 D、隋朝科举制度陈旧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科举制相关知识,科举制是隋炀帝设立进士科之后正式形成的,到唐朝时经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又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旧”。这表明科举制起源于隋朝,故选B项。2·1·c·n·j·y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科举制的创立
3.(2017年四川乐山卷) 时空意识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与下图中①对应的朝代是 ( )
①
907—960 960—1127 1127—1276 1271—1368 1368—1644 1644—1912(年)
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局部)
A.秦朝 B.隋朝 C. 唐朝 D.元朝
【答案】D
【解析】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