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历史八下册课件: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课件(40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下册课件: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课件(40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5-22 23:02: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0张PPT。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学习目标1.列举并掌握“两弹一星”及载人
飞船的名称及发射时间
2.了解邓稼先、钱学森、袁隆平和
屠呦呦等科学家的事迹
3.知道“双百”方针和文化事业的
发展概况首先请大家回忆一下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有哪些?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建国后,我国在国防建设、农业生产等科学技术领域所取得的成就。 英国人用他们的坚船利炮打碎了清朝天朝上国的美梦,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备受凌辱,科技落后。 “两弹一星”现在是指核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最初的“两弹”指的是原子弹和氢弹。后来原子弹和氢弹合起来称为一弹,另一弹专指导弹。“一星”则指人造地球卫星。)什么是“两弹一星”?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核弹(原子弹、氢弹)、导弹、人造卫星1、“两弹一星”的成就(1)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想一想:
原子弹研制成功有何意义? 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的核政策:
我国政府郑重宣布,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2)1966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试验取得成功(3)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4)1970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1975年11月26日, “长征二号”火箭完成了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发射。 我国于1975年11月26日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与科学实验卫星中国于1981年成为世界上继美、苏、法之后第四个掌握“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5)代表科学家①邓稼先  邓稼先领导完成了中国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从青少年时代就有了科技强国的夙愿。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读理论物理,不到两年便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谢绝了恩师的挽留,毅然回国。
1958年开始主持核弹研究。在飞沙走石的戈壁,经过8年的艰苦奋战,终于研制成功原子弹和氢弹。一不为名
二不为利
但工作目标要奔世界先进水平他被誉为中国的“两弹元勋”②钱学森 钱学森参与组织领导了中国运载火箭、导弹、卫星的研制和试验工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美国海军部次长甚至说:“无论到哪里,他都值五个师,我宁可把他枪毙,也不让他离开美国!”后经周恩来总理亲自出面,中国政府多方呼吁,美国政府只好妥协。1955年,钱学森终于回到祖国。之后,他投身于我国的航天事业,在发展国防科学技术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我国导弹核武器的研究建立了功勋。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6)意义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中国要是没有原子弹这个东西,人家就要欺负我们。
谁说我们中国人搞不成导弹核武器,现在不是搞出来了吗!
——毛泽东 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 结合材料,想一想,当时的中国为什么要下决心发展“两弹一星”?这是实现军事强国的需要,只有拥有核武器,才能保证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才能使我们不被欺凌,和平时期是为了形成核威慑力,保证我国家的安定,战争时期,就可以保卫我们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完整,所以,两弹一星,对我们国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2、漫步太空(1)1999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完成载人航天工
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神舟一号(2)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
升入太空,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
天技术的国家神舟五号杨利伟(3)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
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三位航天员是景海鹏、翟志刚、刘伯明,
其中翟志刚顺利完成了出仓活动,刘伯明辅助出仓,这是我国航天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探索宇宙,登上月球从古至今都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梦想。随着神舟飞船成功“上天”,中国“嫦娥”工程一期——绕月探测工程进展顺利,首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 于2007年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中华民族流传千年的神话“嫦娥奔月”变为现实 。 《863计划纲要》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个领域作为我国发展高技术的重点,1996年又将___________列为计划的第八个领域。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海洋技术 1986年,根据王淦昌、王大珩、杨嘉墀、陈芳允四位老科学家建议下,我国制定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并且因为四位科学家的建议和邓小平的批示都是在1986年3月而得名“863计划”。8、“863计划”9、“973计划”: 1997年我国制订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即“973计划”,围绕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材料、综合交叉与重要科学前沿等领域展开研究。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1、杂交水稻(1)概况:20世纪70年代,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
杂交水稻  袁隆平在观察两系法杂交晚稻的结实情况(2)影响:为解决我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
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对解决世界性饥饿
问题也有重要贡献原子弹让中国人不再受恐吓!袁隆平使中国人不再挨饿!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赞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籼型杂交水稻袁隆平的成就主要表现在: 1979年,杂交水稻作为中国第一个农业
技术专利转让美国。袁隆平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他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2001年2月19日江泽民与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袁隆平袁隆平获得国际农业最高奖——世界粮食奖2、青蒿素(1)概况:屠呦呦在20世纪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
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屠呦呦在实验室工作(2)荣誉:由于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领奖探究: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科技发展的原因?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事业的发展创造了前提。
二: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正确 决策,为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保证。
三:优秀的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在 科技事业中的开拓创新和无私奉献。启示: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各抒己见: 我们要学习邓稼先、袁隆平的哪些优秀品质?我们又该怎么做? 学习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而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优秀品质。
所以我们今后要增强学习自觉性、下定决心、充满信心的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1、“双百”方针1956年,毛泽东提出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
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毛主席题词文学领域出现繁荣景象红岩青春之歌东方红茶馆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第一、坚定文化自信,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和充足的底气。
第二、坚定文化自信,其意义就在于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
第三、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文化自强。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课堂小结 原子弹、氢弹
导弹
东方红一号“两弹一星” 神舟系列飞船 漫步太空 籼型杂交水稻、
青蒿素 农业、医学莫言获得诺
贝尔文学奖 文化 科技文化成就随堂训练1.我国研制“两弹一星”的辉煌成就令世人瞩目,
我国打破帝国主义核垄断的事件是( )21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导弹发射成功
C.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D.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A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学技术成就取得的
先后顺序是( )
①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②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③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④第一艘无人飞船发射成功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③②①④   D.③④②① C3.“喜看稻菽千重浪,要数风流是此翁。”人们
常用这句话来称赞一位农业科学家,。下列有
关这位科学家的评述,正确的是( )
①这位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②他的成果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③他的成就证明中国是现代科技最发达的国家?
④他的成功说明科学研究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