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18年高考【全国百强校】分类汇编之考前模拟第1期
一、【湖北省荆州中学2018届高三4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点绛唇
苏轼
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别乘一来,有唱应须和。还知么?自从添个,风月平分破。
【注】此词作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秋。词人时在杭州为官。庾公楼:相传东晋庾亮在武昌乘月登南楼。杜甫《秋日寄题郑盟湖上亭》:“池要山筒马,月静庾公楼。”别乘:官名。这里指词人的友人袁毂。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庾公楼外峰千朵”是词人闲倚胡床所见。“朵”字生动地表现出重重叠叠的山峰如花般绽放。
B.上片三四句运用了设问和拟人手法,明写词人与明月、清风同坐,暗示词人心境的孤独、寂寞。
C.下片一二句叙写袁毂到来之后的情形:词人从独处世界中走出,与友人一起吟诗填词,相互唱和。
D.下片后三句,词人以戏谑语气告诉友人:自从添了你,明月清风都与你平分了!足见两人关系亲密。
E.全词篇幅短小而融写景、抒情、叙事、议论于一炉,虚实结合,语言平白如话,读来妙趣横生。
15.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4.BE15.(1)公务之余,观赏大自然美景,与明月清风为伴的闲适;(2)对人文荟萃、风景秀美的杭州城的喜爱;(3)对友人到访,一起欣赏美景、相互唱和的喜悦。
【解析】
15.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此题注意根据词中的“庾公楼外峰千朵”和注释分析“对人文荟萃、风景秀美的杭州城的喜爱”;根据“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分析“与明月清风为伴的闲适”;根据“别乘一来,有唱应须和”分析“对友人到访,一起欣赏美景、相互唱和的喜悦”。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二、【江西省江西师大附中2018届高三四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各题。
诉衷情①
魏承班
银汉云晴玉漏长,蛩声②悄画堂。筠簟③冷,碧窗凉,红蜡泪飘香。
皓月泻寒光④,割人肠。那堪独自步池塘,对鸳鸯。
〔注〕①这首词的主题是写相思之苦。②蛩声:蟋蟀声。③筠簟:竹席子。④泻寒光:洒下清冷的光。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词的第一句,写一个晴朗的夜空,银河横亘天空,长夜漫漫,使满怀愁绪的人更加无法入眠。
B.“筠簟冷,碧窗凉,红蜡泪飘香”词人用竹席、纱窗、红烛等意象进一步渲染寂寞清冷的气氛,
C.上片虽然没有直接写人,却分明感受到人的存在,“筠簟冷,碧窗凉,红蜡泪飘香”中连用“冷”“凉”“泪”,突出了人的凄凉感受,人的存在可见一斑,这就是所说的“无我之境”。
D.“那堪独自步池塘,对鸳鸯”读者仿佛看到一个坐卧不宁、痛苦不堪的人物形象,究竟为何而痛苦?这两句揭开谜底,原来是不能孤身去面对成双成对的鸳鸯,以此表现了自己孤独与相思。
E.这首词,词人在表达凄苦之情时,没有对欢恋场面的直接描写,而是对环境氛围进行正面烘托,以此表现了相思之苦的主题。
15.“蛩声悄画堂”一句,与姚合《闲居》:“不自识疏鄙,终年住在城。过门无马迹,满宅是蝉声。带病吟虽苦,休官梦已清。何当学禅观,依止古先生?”中的“过门无马迹,满宅是蝉声。”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说说其表现手法。
【答案】14.CE15.衬托(或以动衬静、以动写静)。①用蟋蟀的鸣叫衬托画堂的宁静,从而使画堂更显得宁静。②以充满庭院的蝉鸣衬托环境的清静,以闹衬静更显其静。
【解析】
14.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最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C项,不是“无我之境”,而是“有我之境”;E项,不是“正面烘托”,而是“侧面烘托”。
1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作答时要掌握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先点出诗句所运用的表现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并点出其效果。姚合《闲居》“过门无马迹,满宅是蝉声”一句,没有马迹过门,就是表明来访者稀少,为官很清闲。蝉声聒噪,充满庭院,是因无人惊扰,反觉闹中处静;写的满耳声音,却从声音中暗透一个“静”字。这运用的是衬托修辞手法。而本诗“蛩声悄画堂”,意思是蟋蟀的鸣叫,使画堂更显得宁静。这也是以充满庭院的蝉的鸣声来衬托环境的清静,“过门无马迹,满宅是蝉声”和“蛩声悄画堂”有异曲同工之妙,都体现了中国诗歌“以动写静”的特点。
三【辽宁省沈阳市第二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长歌行(节选〕
陆游
人生不作安期生①,醉入东海骑长鲸;
犹当出作李西平②,手枭逆贼清旧京。
金印煌煌未入手,白发种种来无情:
成都古寺卧秋晚,落日偏傍僧窗明。
【注】①安期生:传说为古代仙人,卖药东海边。秦始皇曾派人入海访求安期生,未至蓬莱山,遇风波而返。②李西平:唐德宗名将李晟,曾率军从叛臣朱泚手中收复长安,迎德宗回京,因功封为西平郡王。
14.本诗用了安期生和李西平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诗前两句充满浪漫情调,诗人将入海骑鲸视为人生一大快事,显得气概非凡。
B.谈到生平抱负,诗人坦言自己并不想做安期生那样的神仙,认为那是游戏人生。
C.用李西平事十分贴切时局。陆游正是想要同李晟收复长安一样,收复旧都汴京。
D.陆游推重李晟,因为他博功名、封侯王,这正是陆游一生不懈追求的崇髙目标。
E.骑鲸入海与破敌收京相比,前者只是陪衬,做名将才是诗人努力想实现的方向。
15.后四句用怎样的手法表达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4.BD15.①功业未就,年华垂老的悲慨。“金印煌煌”与“白发种种”对比强烈,诗人一心报国却壮志未酬,而年过半百,壮士垂暮,平生理想似乎愈离愈远了。
②投闲置散,髀肉复生的痛苦。卧于古寺,傍守僧窗,不能上马杀敌,只能无聊地躺着, 默送夕阳,这是作为爱国志士感到痛苦和无聊的。
【解析】
14.试题分析:题干是“本诗用了安期生和李西平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的内容和思想情感。B项,诗人想做安期生那样的神仙,“不作”的意思是“如果不作”,从“犹 当”可见前者也是理想。D项,陆游一生追求的目标不是博功名、封侯王,从“手枭逆贼淸旧京” 可见,收复失地,杀敌报国才是他人生志愿。
就表达上来说,前者又只是后者的陪衬,做神仙是幻想,做名将才是诗人努力想实现的方向。同时,用李西平事又十分贴切当时时局,陆游正是想要同李西平扫平逆贼、收复旧京长安一样扫平金虏、收复旧都汴京。然而,现实是残酷无情的,愿望是那么地虚无缥缈。诗人回到了现实,便把前四句放出的狂澜一下子倒挽回来,进而感叹自己,年龄老大,功业无成,只能闲居在僧寮,无聊地躺着,默送着夕阳西下。他想着,像自己这样的战士,就不能只作个诗人,发出凄苦的吟声,这决不是自己所愿意的,于是诗在沉重的压抑中再度放开,故作豪语,先写自己放浪于酒,意气奋发,从而在吐露心中郁结的烦闷时,又表现自己的豪情、对未来的向往,这就是收复失地,饮酒庆功。末两句结得很自然,既承上饮酒而来,又与起首要做李西平遥遥呼应。这首诗虽是闲居遣怀,主题仍与从军诗保持了一致。诗的格调雄放豪轶,悲中带壮,既有不满与牢骚,又充满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无论是醉歌作达还是自我排遣,都紧密围绕对国事的关心与对未来的信心,很有鼓舞力。本题应抓住“金印煌煌”与“白发种种”的对比手法,“古寺”、“秋晚”、“落日”等景色描写来回答诗句的手法及其作用。
点睛:分析诗歌的写景方式注意从顺序、着眼点和艺术手法的角度进行分析。描写景色要选取典型景色,要抓住景色特征来描写,通过描形绘色拟声写景,写景顺序注意高低、俯仰、远近等,着眼点注意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人的感觉等多角度写景;艺术手法注意是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对比、衬托、白描、细节描写等等表现手法和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式。还可以把景物凡在特设的环境中去描摹。总之,写景艺术可以直接绘景,也可以间接描写景色。答题时结合诗句具体的分析。
四、【山东省实验中学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①
苏轼
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
山忆喜欢②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
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浮舟减石鳞③。
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④
注:①这首诗是作者遭贬赴惠州途中路经惶恐滩时所作。据《万安县志》载“赣州二百里至岑县,又一百里至万安,其间有滩十八……滩水湍急,惟黄公为最甚。”南方人读“黄公”如“惶恐”,因被称作惶恐滩。②喜欢:地名,在大散关上。这里代指故乡山水。③石鳞:水在石上流,其波如鱼鳞。④典出《论语》,孔子曾问路于隐士长沮、桀溺,二人因不同意孔子的救世主张,故意不做正面回答,只说:“你是知道渡口的,何必问我们呢 ”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七千里”极力渲染被贬之遥,“二毛”指头发黑白相杂的老人,说明诗人已至暮年。“一叶身”形象地表现诗人飘零的现状。
B.首联集工巧的对仗、生动的夸张、形象的双关、强烈的对比多种修辞于一体,并巧用数字,写出了诗人此时的处境。
C.把“黄公滩”叫做“惶恐滩”,虽是口音之误,却能涉及身世国事,颇有意趣,所以为后人认可并应用。如文天祥诗中就有“惶恐滩头说惶恐”。
D.颈联中“帆腹”是说船帆受风,如大腹鼓起。这一联写舟行所见所感,整首诗的格调也随之变化,由雄放转为凄苦。
E.尾联中“便合”意即“正应当”,“知津”反用孔子的典故,表现了诗人面对人生劫难时,顽强的意志和达观的态度。
15.诗人在这首诗中寄寓的情感复杂多变,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柝。
【答案】14.BD15.(1)暮年遭贬的孤独凄苦。首联诗人用“七千里外”和“十八滩头”、“二毛人”和“一叶身”形成强烈的对比,表现自己晚年被贬谪的凄凉孤苦。(2)思乡之情。“山忆喜欢劳远梦”写自己因思念故乡而忧思成梦,“劳远梦”可见思乡情切。(3)对仕途险恶的忧虑,对国事的忧愤。“惶恐”一语双关,借地名来表达对自己当下处境艰难忧虑,“泣孤臣”表达虽然自己对朝廷一片忠心,无奈当时党争激烈,令正直之臣动辄得咎,无故遭贬。(4)豁达洒脱。颈联显示出诗人顺风行舟观赏美景的快意,不肯把自己埋没在痛苦之中,尾联诗人更是豁达的表示,自己可以为官府充当水手,因为自己一生经历的风浪多的是,岂止是略识途而已,这点打击算不了什么。
【解析】
1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ACD项考核内容,BE项考核手法,其中B项,“形象的双关”错误,“一叶身”是比喻;D项,应该是“由凄苦转为雄放”。
15.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此题根据“七千里外”和“十八滩头”、“二毛人”和“一叶身”形成强烈的对比,表现自己晚年被贬谪的凄凉孤苦;“山忆喜欢劳远梦”写自己因思念故乡而忧思成梦,“劳远梦”可见思乡情切;“惶恐”一语双关,借地名来表达对自己当下处境艰难忧虑,“泣孤臣”表达虽然自己对朝廷一片忠心;颈联显示出诗人顺风行舟观赏美景的快意,可见豁达洒脱。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五、【山西省运城康杰中学2018届高考模拟题(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减字木兰花 己卯儋耳春词①
苏轼
春牛春杖②,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是时苏轼谪居海南岛儋耳(今儋县)。②古时立春日习俗,耕夫持犁仗鞭打耕牛,谓之“打春”。下阕“春幡”,指旗帜;春胜,剪纸图案,以示迎春。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A.苏轼被贬至蛮瘴僻远的“天涯海角”,填词描绘故乡春日习俗以排遣愁绪。
B.“便丐春工”,乞得春神之力。诗人将春神人格化,天人相知,浪漫亲切。
C.“春幡”立于田头,“春胜”遍于街肆,似见千人万人喜庆春天的到来。
D.“一阵春风吹酒醒”,诗人无福消受“打春”的欢娱,借酒浇愁亦不失豪放。
E.以海南不得见的雪花比拟海南的杨花,为他乡“不似天涯”做了精妙的诠解。
15.按《文心雕龙》的说法,“同字相犯”是败笔,而苏轼的《减字木兰花 己卯儋耳春词》(全词共44个字)仅“春”字就出现7次。请简评这样用字的效果。
【答案】14.AD15.①“春”字多次出现,增加了词句的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②突出了重点词语,强调了海南的春日绚丽和诗人的欢愉情感。③全词八句,共用七个“春”字(其中两个是“春风”),有的一句两个,有的一句一个,有三句不用,错落有致,给人亲切自然朴实的感觉,描绘了春回大地,海南岛上一派庆春备耕的欢快景象。
【解析】
点睛: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理解,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形象、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
1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诗歌内容的基本能力.作者利用“同字”,结果反取得异样的艺术效果,不但音调增加美听,而且主旨得到强调和渲染.这又是苏词高出他人之处.全词八句,共用七个“春”字(其中两个是“春风”),但不平均配置,有的一句两个,有的一句一个,有三句不用,显得错落有致;而不用“春”字之句,如“染得桃红似肉红”,“卷起杨花似雪花”,却分别用了两个“红”字,两个“花”字.事实上,作者也许并非有意要作如此复杂的变化,他只是为海南春色所感发,一气贯注地写下这首词,因而自然真切,朴实感人,而无丝毫玩弄技巧之弊.这也是苏词不同流俗的地方。
六、【天津一中、益中2018届高三四月考质量调查】 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作答
送别
高适
昨夜离心正郁陶,三更白露西风高。 萤飞木落何淅沥,此时梦见西归客。
曙钟寥亮三四声,东邻嘶马使人惊。 揽衣出户一相送,唯见归云纵复横。
别舍弟宗一①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①柳宗元的堂弟宗一从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去,柳宗元写此诗送别。柳宗元此 时已被贬为柳州刺史。
(1)这两首送别诗的季节相同吗?都是哪个季节?请结合诗句分析。
(2)两首都是送别诗,抒发的情感有什么异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3) 诗人借钟声、马嘶衬出了清晨的宁静。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
A.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赠汪伦》
B.铁马嘶风一渡河,泪珠零便作惊波。(黄滔《马嵬二首》)
C.犬吠疏篱明月上,邻翁携酒到茅堂。(李中《思九江旧居三首》)
D.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李约《观祈雨》)
【答案】(1)高诗写的是秋季,柳诗写的是春尽时分(春夏之交)
(2)同:两首送别诗都表达了送别的惆怅和依依不舍之情。“离心正 郁陶”“唯见归云纵复横”及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等。
不同点:柳诗还有被贬谪蛮荒的愤懑愁苦之情(政治上郁郁不得志的悲愤)“一身”与“万死”对比,概括了诗人孤苦零落的凄惨现实和屡遭不幸的残酷人生
(3)C
【解析】(1)试题分析:题干是“这两首送别诗的季节相同吗?都是哪个季节?请结合诗句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及其作用。首先要回答出两首诗所写的季节不同,再从诗句中找到现实季节的关键意象。高诗中,由“白露”、“西风”、“木落”“淅沥”等意象可知高诗写的是秋季。柳诗中,“零落残”、“春尽”等意象可知柳诗写的是春尽时分或春夏之交。
点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另一种是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为比较异同,并且给出比较的范围,较为容易,结合诗歌作答即可。注意意境的概括和手法的分析。
(3)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此题重点考查写作手法,注意题干中的要求“借钟声、马嘶衬出了清晨的宁静”,也就是“以声衬静”的手法。C项,用“犬吠”衬托环境的“宁静”与此相同。
七、【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4月高考复习质量监测卷(七)】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后面各题。
采桑子
纳兰性德
明月多情应笑我,笑我如今。辜负春心,独自闲行独自吟。
近来怕说当时事,结遍兰襟【注】。月浅灯深,梦里云归何处寻。
【注】兰襟:芬芳的衣襟。比喻知已亲友。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纳兰性德,清代词人。字容若,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性德。被王国维评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B.上片写出词人低沉黯然的心情。从“辜负”“闲行”“独自”这些词语中能够体会到他内心的寂寞与无聊。
C.上片中词人采用了拟人、反复的修辞手法。在表达自己看到眼前春景,景色虽美却无心赏景,也烘托出词人怅然若失的内心感受。
D.下片中词人写到“近来怕说当时事”,而今,物是人非,他害怕回忆起往昔美好的一切。也体现了他性格中多情、重情义的一面。
E.整首词写得非常细腻,情感丰满、变化曲折,格调低沉缠绵、哀婉动人,词人最后把如此沉郁的悲苦之情全都寄托于梦中,聊以慰藉。
15.苏轼在在《念奴断 赤壁怀古》)中写到到“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纳兰性德这首词也有“明月多情应笑我”的词句,请说说二者的不同意蕴。
【答案】14.CE15.(1)苏轼的“多情应笑我”说的是,笑我太多情,多愁善感,为此,早早地生出了白头发。侧重点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报国情怀。抒发自己年事已高,功业未成、烈士暮年的惆怅。(2)纳兰性德的“明月多情应嘲笑我”,侧重点表达痛失知己的失意,明月作为永恒的存在,见证了人世沧桑。词人不禁感慨年年月相似,往昔却已不堪回首,故而心生感伤,婉约中透露着无奈与伤感。
【解析】
14.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C项,“上片中词人采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错误,上片中没有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明月多情应笑我,笑我如今”,意思是“多情的明月应嘲笑我的无情,嘲笑我辜负了她对我的柔情”,这是使用拟人和顶真(顶针)的修辞,亦称联珠、蝉联。E项,“情感……变化曲折,……词人最后把如此沉郁的悲苦之情全都寄托于梦中”错误,从词中来看,没有“变化曲折”,词中表达了怀念之情,情感沉郁悲苦;且没有寄托梦中来聊以慰藉,词中最后说“月浅灯深,梦里云归何处寻”,意思是“在暗淡的灯影里,远去的情人就像梦里悠悠飘去的一朵白云,无处追寻”,并不是寄托梦中来聊以慰藉。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题中,从词的内容来看,苏轼的是怀古词,而纳兰性德的这首词是怀人,这就注定两首词的情感意蕴是不同的,再结合具体的内容分析词人的情感即可。
八、【2018届新课标高三模拟冲刺卷(一)】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长门怨①二首
李白
其一
天回北斗挂西楼,金屋无人萤火流。
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言一段愁。
其二
桂殿②长愁不记春,黄金四屋起秋尘。
夜悬明镜青天上,独照长门宫里人③。
【注】①长门怨:古乐府诗题。据《乐府解题》记述:“《长门怨》者,为汉武帝陈皇后作也。后退居长门宫,愁闷悲思。②桂殿:指长门殿。③第二首后两句化用司马相如《长门赋》“悬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诗句。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第一首诗的前两句,点出时间是午夜,季节是凉秋,地点则是一座空旷寂寥的冷宫,其中“挂”“流”二字,给人以异常凄凉之感。
B.第一首诗的后两句本是写宫人见月生愁,或是月光照到愁人,但这两句诗却不让人物出场,把愁说成是月光所“作”,运笔空灵,设想奇特。
C.第一首诗描绘了一幅斗柄斜射、空屋流萤的月夜深宫图,远近结合,视听结合,虽看不到居住其中的人,而其人处境之苦、愁思之深已可想面知。
D.第二首通篇以我观物,由愁而写景,使景物都染上极其浓厚的感彩,开头的“愁”字,说明下面所写的一切都是愁人眼中所见、心中所感。
E.第二首后两句出自司马相如《长门赋》“悬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但诗中的主角是在愁怨中希冀得到君王的宠幸,诗的寓意并不可取。
15.第二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达的?
【答案】14.CE15.①第二首诗描写了在深宫中过着孤寂凄凉生活的广大宫人的悲惨境况,表达了作者对宫女的同情。②主要采用了缘情布景(因情选景、借景抒情、用典抒情)的方式。一开头就点出“愁”字,说明下面都是“愁”人眼中所见、心中所感。主人公对季节、环境及月光的感受,都是“别是一番滋味”的。春季年年来临,而说“不记春”;屋中的尘土是不属于任何季节的,而说“起秋尘”,给尘土凭添萧瑟的季节感;明月高悬天上,而说“独照”,美好的事物在主人公眼中都带有浓浓的悲凉。同时,后两句诗人化用了司马相如《长门赋》的诗句,写出了宫女的孤寂凄凉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宫女的同情。
【解析】
1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理解,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形象、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C项,“视听结合”错误,诗中有“视”而无“听”。E项,李诗活用《长门赋》语,诗中展现的是在人间地狱的深宫中过着孤寂凄凉生活的广大宫人的悲惨境况,揭开的是冷酷的封建制度的一角,所以,诗的寓意是可取的。
1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和表现手法,题干要求分析“第二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达的?”第一问考查的是理解情感,诗的前两句是说,桂殿哀愁的生活,长久得已记不得多少年。屋内四壁已经积起秋的尘埃。首句不仅揭出“愁”字,而且这个愁是“长愁”,后两句是说,夜里青蓝的天上高挂着镜子一样的明月,只照射着长门宫里孤寂的情怀。后两句诗人化用了司马相如《长门赋》的诗句,写出了宫女的孤寂凄凉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宫女的同情。第二问问的是“如何表达”,考查的是表现手法,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通篇以我观物,由愁而写景,使景物都染上极其浓厚的感彩,开头的“愁”字,说明下面所写的一切都是愁人眼中所见、心中所感。长门宫里人对季节、对月光、对环境的感受都是与众不同的。春季年年来临,却说不记春,春天对她来说是不存在的;屋中的尘土是不属于任何季节的,而说“起秋尘”,给了尘土以萧瑟的季节感;明月高悬天上,是普照众生的,而说“独照”美好的事物在主人公眼中都带有浓浓的悲凉,所以采用的是融情于景的手法,
李诗活用《长门赋》语,诗中展现的是在人间地狱的深宫中过着孤寂凄凉生活的广大宫人的悲惨境况,表达对宫女的同情,这是用典抒情。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等。
九、【北京市通州区2018届高三模拟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雨①
陈与义
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
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不嫌屋漏无干处,正要群龙洗甲兵。
【注】①本诗写于金兵进逼长沙之际,作者客居贞牟山居。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虽从事农耕而疲惫不堪,但是仍与山客一同端坐在轩窗前远眺。
B.前江与后岭的云气连通,风起云涌时,千林万壑也送来了阵阵雨声。
C.大雨的到来如翻江倒海般,而此时的竹林在这大雨中偃仰起伏不定。
D.风吹云聚,云聚则山影晦暗不明;忽然又云散,云散则山角微露光明。
16.“阴晴”,表明上是指天气,其实也暗指时局变幻。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B.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红》)
C.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D.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登乐游原》)
17.纪昀评论本诗,赞赏尾联:“前六犹是常语,结二句自见身分。”该联中“洗甲兵”出自《六韬》:“武王伐殷,兵行之日大雨。太公曰:‘洗甲兵。’”请结合相关内容,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15.A16.D
17.这两句诗是说,如果大雨洗刷兵器能助大宋兴兵伐金,我的屋子漏雨又何妨!用姜太公“是洗甲兵”的典故表达了诗人不顾个人利害,欣喜于让“我”的屋子无干处的“好雨”洗甲兵,渴望取得抗金胜利的愿望。
【解析】
15.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本诗的理解。A项,根据诗意和注释可知“仍与山客一同端坐在开窗前远眺”错,“山客”是诗人自称。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此题的选项为内容错误。
16.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写作手法分析。结合题干提示,其实考查的就是词语的深层含义。D项,诗中的“黄昏”同本诗中的“阴睛”一样采用了双关的写作手法。“黄昏”可以指黄昏时刻,还可以理解为人生的黄昏、晚景。解为“晚景虽好,可惜不能久留”。
十、【山东青岛黄岛区2018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莎衣①
【北宋】杨朴
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
直饶②紫绶金章③贵,未肯轻轻博换伊。
【注】①莎衣:即蓑衣,农夫、渔夫用以避雨。②直饶:犹纵使,即使。③紫绶金章:紫色的绶带和黄金印章,代指高贵的官爵。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表达了诗人对蓑衣的喜爱之情,有浪迹江湖、远离官场之真情流露。
B.颈联通过渔人的沉醉狂放脱衣和晚晴拢岸乱堆蓑衣的对比,体现了渔人的怡然自乐、无拘无束。
C.前三联景静人动,两相对照,诗人对渔人生活的由衷深爱披沥无遗。
D.尾联是本诗主旨所在,不愿将蓑衣换做官服,表现了诗人的爱憎与情操的高贵。
E.本诗明写渔人,实写自己。不着力于“人”而专意于“衣”,构思新巧。
15.这首诗的尾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14.BC15.在表现手法上,尾联运用了对比(或衬托)和象征手法。诗人将“紫绶金章”和“莎衣”对比,莫说紫绶金章多么高贵,也不肯轻易将莎衣与之交换;以“紫绶金章”象征荣华富贵,以“莎衣”象征平淡自由的生活。表现了诗人遗世独立、飘然物外、视官爵如敝履的思想。
【解析】
14.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读懂是的内容和思想情感。B项,不是对比。C项,颔联是人静景动,颈联是景静人动。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点睛: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描写手法主要有: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主要有动静衬,以乐景衬哀情等;联想和想像(虚实结合),对比。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兴、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比如本题主要从抒情的方式、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的角度作答。
十一、【上海崇明区2018届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将进酒
(唐)李贺
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
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
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①坟上土。
【注释】 ①刘伶:魏晋时期名士。“竹林七贤”之一,嗜酒不羁。
14.本诗与下列高中教材所学诗歌体裁相同的一项是( )
A.《登楼》(唐·杜甫)
B.《咏史》(晋·左思)
C.《从军行》(唐·王昌龄)
D.《书愤》(宋·陆游)
15.下列对作品风格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瑰丽奇崛
B.含蓄隽永
C.激越高亢
D.清新雅致
16.本诗结尾两句与前部分内容形成强烈反差,有力地表现了主题,请做简要分析。
【答案】14.B15.A
16.答案示例:诗歌前部分刻画了青春将暮、繁华飘落的时节,及时行乐的情景:美酒、佳肴、歌舞,极力呈现了人间乐事,结尾两句则猛作翻转,出现了“死”的意念和“坟上土”惨淡的形象,由此,以人间乐事衬托死之可悲,同时,终日醉酒和暮春之愁思,又反过来表露了生的无聊。由此,有力地表现了作者内心深处隐藏的死既可悲而生亦无聊的矛盾和苦闷。
【解析】
14.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本诗与下列高中教材所学诗歌体裁相同的一项”。这是考查诗歌的体材。首先了解诗歌的分类,从体裁来看,主要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从表达方式来,主要包括叙事诗、抒情诗和哲理诗;从题材来看,主要包括山水田园诗、边塞战争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赠友送别诗、闺怨诗、讽喻诗、悼亡诗。本题是从“体裁”的角度提问,从诗歌标题来看,《将进酒》是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一首乐府诗,属于古体诗。A项,《登楼》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C项,《从军行》(唐·王昌龄)是近体诗,七言绝句。D项,《书愤》(宋·陆游)是近体诗,七言绝句。B项,《咏史》(晋·左思)是古体诗。故选B项。
15.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作品风格评价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诗歌的语言风格,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首先要读懂诗,再了解备选答案的意思方能做出正确选择。考生解答时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再体会本诗的语言风格。这首诗的前五句描写一幅奇丽熏人的酒宴图,场面绚丽斑斓,有声有色,给读者极强烈的感官刺激。作者似乎不遗余力地搬出华艳词藻、精美名物,目不暇接:“琉璃钟”、“琥珀浓”、“真珠红”、“烹龙炮风”、“罗帏绣幕”,作者用这样密集的华丽字眼描绘了一场华贵丰盛的筵宴。其物象之华美,色泽之瑰丽,简直无以复加。这首诗以幽遽朦胧、瑰艳凄冷的意境,生动灵澈、神奇超常的意象,构设意与境浑的美学特质,充分表达诗人身处病态社会的烦闷、压抑、凄凉与愤激心绪,给读者以深刻的精神启示和审美感受。故本诗的语言风格是瑰丽奇崛。选A项。
16.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本诗结尾两句与前部分内容形成强烈反差,有力地表现了主题,请做简要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表达。这首诗的前五句描写一幅奇丽熏人的酒宴图,场面绚丽斑斓。作者不遗余力地搬出华艳词藻、精美名物,目不暇接:“琉璃钟”、“琥珀浓”、“真珠红”、“烹龙炮风”、“罗帏绣幕”,作者用这样密集的华丽字眼描绘了一场华贵丰盛的筵宴。其物象之华美,色泽之瑰丽,简直无以复加。“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四句写宴乐的鼓点愈来愈急,连串三字句法衬得歌繁舞急,将音乐歌舞之美妙写得尽态极妍。下面的诗句作者开始解释这炊金馔玉,浩歌狂舞的原因。“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春光正美,太阳却冷酷地移向地平线;青春正美,白发却已在悄悄滋长。曾在繁茂的桃花园中,看花瓣随风如雨而落,真是令人目眩神迷的美。但每一秒的美丽,都是以死亡为代价的。何等奢侈的美丽。人们伸出手想挽留残春,但最终留下的,只是那空荡荡的枝头和指间的几片残红。在这凄艳的花雨中,在这渐渐拉长的日影下,愈转愈急的歌弦舞步是想追上时间的脚步,在时间鼓点均匀而无情的敲击声中,入唇的玉液琼浆己变得苦涩。最后两句“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诗的前一部分是大段关于人间乐事瑰丽夸张的描写:美酒佳肴,欢歌曼舞,人生之乐似乎莫过于此。但结尾笔锋倏转,出人意料地出现了死的意念和“坟上土”的惨淡形象,透露出一片苦涩幽怨的意绪。时光难逗留,诗人遂道,罢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既是壶中日月长,就多喝几杯,终日酩酊吧,无知无觉也就没有困扰了。何况哪怕好酒如刘伶,死后想喝酒亦不可得。可酒并不是真的就能令人忘忧。刘伶“一醉一石,五斗解醒”也未必真的逃避了痛苦。狂呼痛饮,及时行乐固然痛快,但是,即使秉烛夜游,人生又有几何,再回首已百年身,酒闲人寂之后,留下的只有深沉的孤独和空虚之感。况且生时的辉煌更加衬托出死后的悲凉,正是前后这种极度的反差和不协调给读者带来极大的震撼。人间乐事极力地反衬出死的可悲,终日醉酒和暮春之愁思又回过来表露出生的无聊,这就是诗人内心深处所隐藏的死既可悲而生亦无聊的最大的矛盾和苦闷。答题时先要回答前面诗人描写了青春将暮、繁华飘落的时节,及时行乐的情景。最后一句跟前面形成对比反衬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所隐藏的死既可悲而生亦无聊的最大的矛盾和苦闷。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分析景物的色彩倾向.一般来说景物的色调和作者内心的情感是相辅相承的,暖色调和积极向上有关,冷色调和哀愁有关。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后面的注解。⑦关注体现情感的重要词语。古代诗人特别注重关键词,并以此作为情感表达、意境营造的核心。如“残、缺、断、愁”等词语常与诗人内心的寂寞和孤寂有关。
十二、【上海市黄浦区2018届高考模拟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①
欧阳修
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
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
解带西风飘画角,倚栏斜日照青松。
会须乘醉携嘉客,踏雪来看群玉峰。
【注】①怀嵩楼:怀嵩楼为“昔人”唐代名相李德裕贬为滁州刺史时所建。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期间。
13.这首诗共有几组对仗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一组B.两组C.三组D.四组
14.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A.含蓄委婉B.沉郁顿挫C.平淡自然D.遒劲昂扬
15.请结合作品对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加以赏析。
【答案】13.B14.D
15.阅读全诗,在高远的境界中能感受到抒情主人公傲岸的性格,坚强的意志,嶙峋的风骨,这是一个在贬谪中无畏无惧,乐观顽强的形象。前两联以怀古发端,写眼前胜景,山出,菊开,酒浓,起笔就让人感到傲岸不可摧之气。后两联动作描写,解带迎西风,倚栏对青松表现不可凌迫的气概;展望冬日携友踏雪欣赏玉洁冰清的世界,气象恢弘,昂扬着诗人嶙峋高洁的风骨和乐观不屈的精神。
【解析】
13.试题分析:题干是“这首诗共有几组对仗句,正确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对诗歌格律的分析和把握能力。对仗,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有的对仗的句式结构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对。再次,要求词语所属的词类(词性)相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词语的"词汇意义"也要相同。根据对仗的这些要求,可判断出本诗中对仗的主要有两联,颔联和颈联,所以本诗中对仗的有两组。故选B。
15.试题分析:题干是“请结合作品对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加以赏析”,是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抒情主人公形象能力。赏析诗歌形象,一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全诗的意象有哪些;第二,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一个什么样的意境,有何特点;第三,为什么创设这样的意境,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本诗,首联写登上高楼,于云烟弥漫之中追怀历史、遥想古人,借古伤今,气氛凝重。颔联写霜后“争出”的峭拔山峰和凌霜盛开的菊花,表现出作者不畏政治风霜的嶙峋风骨;这两联是以怀古发端,写眼前胜景,山出,菊开,酒浓,起笔就让人感到傲岸不可摧之气。颈联则以“解带西风”的举止和暮色中挺立的青松,透射出自己从容面对政治风雨的那份潇洒和从容。尾联遥想冬日重游,气象恢宏,群山银妆素裹冰清玉洁之态,仍是以景物暗喻人品。这两联动作描写,解带迎西风,倚栏对青松表现不可凌迫的气概;展望冬日携友踏雪欣赏玉洁冰清的世界,气象恢弘,昂扬着诗人嶙峋高洁的风骨和乐观不屈的精神。
点睛:鉴赏诗歌形象题的答题步骤:①点出特点。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诗人的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②概括分析。结合全诗的文句进行分析, 注意要围绕“诗人形象”这个中心来写。如果诗歌运用了一些艺术手法,也可以概括所使用的描写手法。③概括情感。概括出形象的社会意义或蕴含的作者情感。
十三、【上海市杨浦区2018届高三第二学期模拟质量调研】阅读文本完成第下面小题
寻陆鸿渐① 不遇
皎 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 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释:陆鸿渐,名羽,终生不仕,隐居在苕湲,以擅长品茶著名,后人尊为“茶王”“茶神”。
13.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A.乐府诗B.小令C.律诗D.古体诗
14.对作品风格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平实隽永,意境开阔
B.感情蕴藉, 想象丰富
C.朴实自然, 洗练流畅
D.含蓄委婉, 寓意深刻
15.请对“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一句进行赏析。
【答案】13.C14.C
15.主人住宅边新种的菊花,到了秋天还未开放;点明了造访的季节,是在清爽的秋天,“篱边菊”这一典型景物构成了陆鸿渐的生活环境,通过侧面烘托来表现人物;用了“篱边菊的典故表现主人公像陶渊明一样追求自然,超脱尘世的品性。运用白描写法,恰与主人追求自然闲适的逸士形象相吻合。
【解析】
1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歌的体裁。按内容分,有抒情诗、叙事诗、说理诗。按形式分,有中华传统诗和外式诗两大类。中华传统诗有古风、格律诗(律诗和绝句,又称近体诗)、词、曲等;外式诗,习惯称“白话诗”,有十四行诗、自由诗等。本题是律诗,C项正确。
14.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作品风格分析。常见的风格:激越高亢、清婉秀丽、语言绮丽、语言平易等,需要结合诗词内容分析。A项,“意境开阔”不恰当;B项,“想象丰富”不恰当;D项,“含蓄深刻”不恰当。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本题主要考查作品风格分析。
15.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赏析。“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陆羽住宅外的菊花,大概是迁来以后才种上的,虽到了秋天,还未曾开花。这二句,自然平淡,点出诗人造访的时间是在清爽的秋天。侧面烘托人物形象。邻人报说他是到山里去了,回来时总要西山映着斜阳。白描手法,诗人选取一些平常而又典型的事物,如种养桑麻菊花,邀游山林等,刻画了一位生活悠闲的隐士形象。用了“篱边菊”的典故表现主人公像陶渊明一样追求自然。
十四、【广东省2018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安流亭俟客不至独坐成咏
陆游
忆昔西征鬓未霜,拾遗陈迹吊微茫。
蜀江春水千帆落,禹庙空山百草香。
马影斜阳经剑阁,橹声清晓下瞿唐。
酒徒云散无消息,水榭凭栏泪数行。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题中的“安流亭”表明地点,“俟客不至”表明了诗人在等朋友,“独坐”则暗示了诗人此时的寂寞之情。
B.首联前一句从回忆过往征战的生活写起,“鬓未霜”三字暗点诗人已老,叙述中寄予了无限的感叹与沧桑。
C.首联后一句写过去之事十分迷茫,在诗人的心中并不留什么痕迹,即使要凭吊过往,也实在是难以回想起来。
D.颈联实写了两个场景:骑着马在斜阳夕照中路过剑阁,而马的影子被拉长;清晨则摇船伴随橹声去瞿唐。
E.末联写以前与自己在一起喝酒的朋友没有消息,诗人只好在水榭上依栏潸然泪下,抒发情感的同时,也照应了题目。
15.请赏析“禹庙空山百草香”一句中“空”字的抒情艺术。
【答案】14.CD15.①空,空荡、空寂。 “禹庙空山”描写供奉大禹的寺庙无ー人前去悼念,只留下无限空寂的山,这
里的“空”字凸显诗人对历史的无限感喟以及自己壮志难酬的悲裏与无奈,②“空山”与“百草香”相互对比,借景抒情,以春天的生机更加突出山的空寂、无人悼念禹庙的伤感。
【解析】
14.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C项,“并不留什么痕迹,即使要凭吊过往,也实在是难以回想起来”分析有误,“忆昔西征鬓未霜,拾遗陈迹吊微茫”,从首句来看,以前的征战生涯在诗人心中留有刻骨铭心的痕迹,不可能难以回想起来。这里只是诗人的自嘲之说。D项,“颈联实写了两个场景”中“实写”一说有误,从诗歌标题来看,“安流亭俟客不至独坐成咏”,诗人此时应是坐在安流亭中等客没等到写成这首诗歌,故“马影斜阳经剑阁,橹声清晓下瞿唐”中所写之景,应是诗人的想象,是虚写。
15.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学生“赏析‘禹庙空山百草香’一句中‘空’字的抒情艺术”,这是考查学生炼句的能力。“蜀江春水千帆落,禹庙空山百草香”,这两句属于写景句,诗人在写景中融入情感。蜀江春水之上不是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却是“千帆落”,联系首联中“忆昔西征鬓未霜”,可见此处“千帆落”象征着自己老了;供奉大禹的寺庙前没有一人悼念,只留下空寂的山和空气中百草的香味,暗含悲慨之情。诗人以“空”形容“山”,写出山中的空荡、空寂,山之空寂传达出的是无人悼念禹庙的冷清,而百草香体现出的却是生机勃发的春景,两者形成鲜明对比,在这对比之间,流露出对历史的无限感喟以及自己壮志难酬的悲伤与无奈。鉴赏古代诗歌的“炼字”艺术,可以从品味字词在诗句中的含义、字词所营造的意境(景象画面)、运用的艺术手法和表达的情思几个方面展开。首先是炼义,即理解分析所炼之字在诗词句子中的含义,诗句中作者所用的字词已经超越了字词本身的意义,赋予了更多的形象义,如语境义、比喻义以及象征义。然后是炼象,即描述景象,该字在诗句中所表达的内容景象包括描写的对象、内容、景象等要素。第三是炼所营造的意境,即用该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或优美,或雄阔,或幽静。第四是炼所用的手法,即对该字所用手法,如比喻、拟人、双关等作分析。五是炼表达效果,即分析用该字在描写特点、表情达意上的好处。六是炼所抒发的情感,分析用该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怀。
十五、【广西区2018届4月高三考前模拟联合】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渔家傲
朱敦儒
谁转琵琶弹侧调,征尘万里伤怀抱。客散黄昏庭院悄,灯相照,春寒燕子归来早。
可惜韶光虚过了,多情人已非年少。只恐莺啼春又老,知音少,人间何处寻芳草。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词的一、二句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叙写了词人听到琵琶声而引起的无限感慨。
B.“征尘万里”点明了客居他乡的处境,“伤怀抱”一词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C.“客散黄昏庭院悄”写出了客人聚会离开后庭院静谧的情形,给人孤单落寞之感。
D.燕子本是自然之物,但在词人眼中充满情义,燕子早早归来给自己带来了慰藉。
E.“只恐莺啼春又老”句既点明时令,又在景物描写中寄托着强烈的情感。
15.有人说词的下片充满了悲惋之情,请结合词旬分析。
【答案】14.AD15.从“韶光虚过”“多情人已非年少”“只恐莺啼春又老”可看出词人内心那份韶华已逝,年老体衰的无奈与忧愁;从“知音少,人间何处寻芳草”可以看出词人因人海茫茫,知音难找,无志同道合之人相伴相守,流露出的孤独失意之感。
【解析】
15.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此题要求分析词的下片表达的情感,从“韶光虚过”“多情人已非年少”“只恐莺啼春又老”可看出词人内心那份韶华已逝,年老体衰的无奈与忧愁;从“知音少,人间何处寻芳草”可以看出词人因人海茫茫,知音难找,无志同道合之人相伴相守,流露出的孤独失意之感。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十六、【湖北省2018届高三4月调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王 维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注释】①鸡人:古代宫中,于天将亮时,有头戴红巾的卫士,于朱雀门外高声喊叫,好像鸡鸣,以警百官,故名鸡人。②尚衣:官名。隋唐有尚衣局,掌管皇帝的衣服。③冕旒:这里指皇帝。④凤池:凤凰池的简称,中书省所在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本诗运用细节描写和场景渲染,写出了大明宫早朝时气氛庄严肃穆和皇帝尊贵威严的特点。
B.首联选择“报晓筹”和“进翠云裘”两件事,表明大臣忠于职守,为显示大唐之威蓄势。
C.中间四句正面写早朝。从店外写到殿内,从天子写到大臣,有概括叙述,也有具体描写。
D.尾联中的“佩声”,是以声音代人,暗藏人的行动,使“归”字产生具体生动的效果。
E.本诗选择一次朝会现场的现实呈现,显示了一国之威,还暗示了贾舍人的受重用和得意。
15.本诗表现“天子”这一人物时颇具艺术性。请结合全诗作具体分析。
【答案】14.BE15.①直接写鸡人和尚衣,虽然没有正面写皇帝,但都是为写皇帝服务的,侧面刻画出一个清晨即起、为国理政的好皇帝形象。②写大唐盛世万般来朝的场面、香烟依傍着龙袍、香烟浮动,烘托了皇帝作为真龙天子的威严和神圣感。
【解析】
1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A项考核说法,其余选项考核内容,其中B项,“为显示大唐之威蓄势”有误。E项,“一次朝会场景的现实呈现”有误,这里是艺术化地表现,不是现实呈现。
15.试题分析: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诗歌的内容解释,然后分析艺术效果。此题要求回答本诗如何表现“天子”这一人物的,注意自从侧面描写的角度分析,写鸡人和尚衣,从侧面刻画出一个清晨即起、为国理政的好皇帝形象;写大唐盛世万般来朝的场面、香烟依傍着龙袍、香烟浮动,烘托了皇帝作为真龙天子的威严和神圣感。
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十七、【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8届高三四月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府
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这首诗是诗人夜宿幕府所作,抒写了旅愁,传达出诗人悲凉深沉的情感,表现出漂泊流离的愁闷。
B.颔联以顿挫的句法、吞吐的语气,恰切地表现了诗人无人共语、沉郁悲抑的复杂心情。
C.首两联选取视觉形象寒桐、残烛、月色与听觉形象号角声,组成了一幅清幽静谧的秋夜图。
D.颈联的上句是近想,下句是远想。近想亲友之间书信断绝;远想关塞零落萧条,行路艰难。
E.尾联表明诗人虽然内心悲苦,但对于自己目前“一枝安”的处境还算满意,虽然孤独,但至少安定。
15.这首诗首联的谋篇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
【答案】14.CE15.“清秋幕府井梧寒”渲染了悲凉的氛围,烘托出诗人心境的悲凉。“独宿江城蜡炬残”点明“独宿”,未写“独宿”而先写“独宿”的氛围、感受和心情,意在笔先,起势峻耸。首联倒装,使诗歌富于变化美。
【解析】
14.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C项,清幽静谧不符合诗歌情境,应为凄冷清寂。E项,尾联中“强移”二字表明诗人并不愿意来此“一枝安”,但也有安慰自己、得过且过之意。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此题的两个选项分别为内容和情感错误。
十八、【 江苏省2018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冲刺预测卷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发潭州①
杜甫
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
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
贾傅才未有,楮公②书绝伦。
名高前后事,回首一伤神。
【注】①唐代宗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由夔州出峡,准备北归洛阳,终因时局动乱,亲友尽疏,北归无望,只得以舟为家,漂泊于江陵、公安、岳州、潭州一带,《发潭州》一诗,是诗人在大历四年春离开潭州赴衡州时所作,②褚公:初唐褚遂良,因谏阻立武则天为皇后,被贬为潭州都督。
10.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
11.请从表达技巧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对这首诗颔联进行赏析。
【答案】10.①羁旅愁思,飘泊无定(辗转流徙、沦落天)②怀才不遇、孤寂寥落:③忧国忧民、沉郁悲愤。
11.①第二联运用拟人、情景交融手法,赋予落花、飞燕以人的感情,渲染一种十分悲凉冷清的气飘。生动地表现了世情的淡薄,人不若岸花燕:同时也反映了诗人辗转流徙,飘荡无依的深沉感喟,有着强烈感人的艺术力量。
【解析】
10.试题分析:此题分析诗人的形象特点。作者夜里在长沙痛饮沉醉而眠,拂晓就伴着湘江两岸的明媚春色远行。环顾四周,只有江岸上春风中飞舞的落花为我送行。写出了自己的孤独。借写“贾傅才未有,褚公书绝伦”,写自己的怀才不遇。诗的最后一联进一步借古人以抒怀,直接抒发诗人沦落他乡、抱负不能施展的情怀。贾谊、褚遂良在不同的时代都名高一时,但俱被贬抑而死,而诗人流落荆、湘一带,漂泊无依,世事不堪回首,沉郁悲愤之情在这里达到了高潮。诗人感叹身世、忧国伤时的愁绪,如湘水一样悠长。
1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本题要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做这类题,学生应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手法,审清题目,分析这里所用艺术表现手法的类型。总结为:这首诗运用了某一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思想情感。颔联表现手法:借物抒情(拟人)、渲染(烘托)。第二联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落花、飞燕以人的感情,渲染一种十分悲凉冷清的气飘。
点睛: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特别提示:答题时要区分“一”“些”“主要”等关键词。如问“运用了哪一种艺术手法”,只答一种即可。如问“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至少两种以上。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十九、【江西省2018届高中毕业班新课程教学质量监测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西阁夜①
杜甫
恍惚寒山暮,逶迤白雾昏。
山虚风落石,楼静月侵门。
击柝②可怜子,无衣③何处村。
时危关百虑,盗贼尔犹存。
【注】①766年,诗人移居菱州,初寓山中客堂,秋后,离西阁。诗写于移居西阁时。②击柝,敲梆子巡夜。《易》:“重门击柝,以待暴客。”③《诗·秦风·无衣》:“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描绘江上初夜景色,颔联描绘山上夜中见闻,动静结合,景色相映成趣。
B.前两联“暮”“昏”着眼时间,“风”“月”着眼景物,内容富有层次感。
C.诗歌善用修辞,如“白雾昏”“风落石”采用了比拟手法,使景物描写形象生动。
D.诗歌尾联直抒胸臆,安史之乱虽已结束,诗人却关注纷乱时局,担心百姓。
E.诗歌前四句写西阁夜景,景致清新雅致;后四句感时伤怀,虑时危,忧盗贼。
15.颔联和颈联在抒情手法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
【答案】14.CE15.①颔联借景抒情,借山风落石、静月侵楼,营造清冷寂静的氛围,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寓居他乡的痛苦之情。②颈联借典抒情,重门击柝,暗喻战事;“无衣”“同袍”以待战事,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纷乱的忧虑。
【解析】
14.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C项,“‘白雾昏’‘风落石’采用了比拟手法”理解有误,这两处并未采用比拟手法。“逶迤白雾昏……山虚风落石”,这是写白雾和山风,前者是视觉所见,后者是耳中所闻,没有使用比拟的修辞。E项,“景致清新雅致”表述有误,从诗歌中所写的景物特点来看,如“山”是寒山,“雾”是“昏”,可见景致应是“郁抑清冷”。
二十、【2018届陕西省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试题(三)】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代出自蓟北门行
(南北朝)鲍照
羽极起边亭,烽火入咸阳。征师屯广武,分兵救朔方。
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
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
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马毛缩如蜎,角弓不可张。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此诗一起头就表现了边亭告警的紧急情况。前两句“羽檄”、“烽火”用比喻之法,强化了军情的危急。
B.“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中“严秋”乃是肃杀的秋天。弓弦与箭杆都因深秋的干燥变得强劲有力。
C.“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粱。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极写汉军准备投人战斗的壮阔场面。诗句用“雁行、鱼贯”两个比喻刻画汉军纪律严明的英雄风貌。
D.“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这四句把边塞美景与战地生 活紧紧衔联,着重描写进人实战状态时气候剧变的特殊情况。
E.诗歌中包含各种画面,如边亭、咸阳、广武、朔方、虏阵、胡霜,包括了胡汉双方的广阔 空间。细细品味分明道出边塞之状,是鲍照表现边塞生活的重要艺术标志。
15.杜甫曾在《春日忆李白》一诗中用“俊逸鲍参军”来赞颂李白,那么鲍照的“俊逸”风格在其诗歌中是如何表现的呢?请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14.AD15.①从情感来看,诗人将爱国豪情与眼前边塞之景紧密结合起来,以情驭景,展现豪放之情;②从意象选用来看,诗人着意选取疾风、战马、劲弓等特殊意象,将爱国豪情生动地展现于读者面前;③从表现手法来看,诗人善用比喻,视角宽广,勾连时空,虚实结合,将君臣吏民同仇敌忾,共御强敌的豪壮生动地展现出来。
【解析】
14.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读懂是的内容和思想情感。A项,前两句“羽檄”“烽火”用借代互文见义之法,虽化了军情的危急。D项,这四句把边塞景象与战地生活紧紧衔联,而不是指美景。
15.试题分析:题干是“杜甫曾在《春日忆李白》一诗中用‘俊逸鲍参军’来赞颂李白,那么鲍照的‘俊逸’风格在其诗歌中是如何表现的呢?请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意象、手法和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再根据具体诗句分析。“俊逸”的意思有:1.英俊洒脱,超群拔俗。2.指超群拔俗的人。诗开头四句就表现了边亭告警的紧急情况,敌方入侵的信息接连传入京城,汉军征集马队,屯驻广武,分遣精兵,出救朔方。诗的五至八句进而表现了胡焰嚣张,天子震怒的严重局势。胡方利用深秋弓坚矢劲,大举入犯,汉方天子震怒,使者促战,相望于道。四句有力地暗示一场激烈的战斗即将展开。接着用两联工整对句极写汉军准备投入战斗的壮阔场面,颇有先声夺人气势。石径迂折,飞粱直跨,大军行进,秩序井然。但闻箫鼓中传出汉军的豪情壮思,旌甲上沾满胡地的霜露雪花。前两句用雁行、鱼贯两个比喻刻画汉军跋涉辛苦,纪律严明的英雄风貌。后两句则突出将士们战胜恶劣环境的大无畏精神。然后着重描写进入实战状态时气候剧变的特殊情况。接着写疾风冲塞而起,沙砾满天飘扬。战马瑟缩,不能奔驰,劲弓冻结,难以开张。这四句把边塞风光与战地生活紧紧衔联,很自然地为英勇顽强的壮士安排好一个典型环境,使他们在艰苦条件下表现的可贵战斗精神有效地得到显示。最后四句是全诗的精华。自古以来的忠节之士,都是在严峻考验中察“见”和“识”别出来的。他们必须在紧急关头付出最大牺牲。诗人用《九歌·国殇》礼赞勇武刚强、死于国事的“鬼雄”的辞语,颂扬为国捐躯的壮士,寄托了他对英烈的无比崇敬之情。这两联流传万口,几乎成了封建时代衡量忠良行为准则的诗句,产生了鼓舞人心的力量。此诗把紧凑曲折的情节,不断变化的画面和鲜明突出的形象有机结合在一起。它由边亭告警,征骑分兵,加强防卫,进而写到虏阵精强,天子按剑,使者促战。然后着重写了汉军壮伟场面和战地自然风光。最后以壮士捐躯,死为国殇的高潮作结。贯串于上述紧凑情节中的,是各种生活画面,如边亭、咸阳、广武、朔方、虏阵、胡霜,包括了胡汉双方的广阔空间。活跃其中的,有交驰的羽檄,连天的烽火,雁行的队列,鱼贯的军容,箫鼓的节奏,旌甲的辉光等。尤其是疾风起,沙砾场,马瑟缩,弓冻凝的边塞风光画面,画面中心的,则是壮士的英雄群像。诗人着意选取疾风、战马、劲弓等特殊意象,将爱国豪情生动地展现于读者面前,将爱国豪情与眼前边塞之景紧密结合起来,以情驭景,展现豪放之情。诗人善用比喻,视角宽广,勾连时空,虚实结合,将君臣吏民同仇敌忾,共御强敌的豪壮生动地展现出来。题干问的是“如何表现”,故回答本题时,要从诗人的情感、意象的选用和表现手法等角度来分析鲍照的“俊逸”风格。
二十一、【2018届云南省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长安杂题长句六首(三)
杜牧
雨睛九陌①铺江练,岚嫩千峰叠海涛。
南苑草芳眠锦雉,夹城②云暖下霓旄③。
少年羁络④青纹玉,游女花簪紫蒂桃。
江碧柳深人尽醉,一瓢颜巷⑤日空高。
【注】①九陌:汉长安城中的九条大道。②夹城:长安由兴庆宫至南苑(芙蓉苑)一段双层城墙,唐玄宗与宫中后妃经此游玩曲江。③霓旄:装饰得非常漂亮的车子。④羁络:马络头。⑤颜巷:颜回所居的陋巷,后指简陋的居处。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看到的长安城非常盛大繁华,雨后天晴的景色格外优美壮丽,令人赏心悦目。
B.作者用一“嫩”字写出了“晴岚”笼罩长安城的景象,间接突出了山的高大雄伟。
C.天子过着奢靡的生活,耽于歌舞游乐,百姓则竞相炫富夸饰,国家一派升平气象。
D.作者所写的是晚唐社会的真实生活,对这种生活的描绘充满了赞美和喜悦的情感。
E.作者善于绘景,语言生动传神,“江碧柳深”四字就写出了长安城春意正浓的景象。
15.分析尾联的表达技巧及作用。
【答案】14.BD15.表达技巧:①对比——人尽醉与我独醒对比。②用典——颜回箪食、瓢饮、居陋巷,不改其乐。作用:点明主旨。通过长安城满城尽醉,我却独醒的对比,表达了对京城骄奢淫逸风气的讽刺,暗讽风气源自皇帝。
【解析】
1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五个选项均考核内容,其中B项,“嫩”字主要写晴岚的轻盈、薄透和飘动之感,并非间接突出山的高大;D项,由注释中的唐玄宗以及诗中所描写的社会繁荣,可知诗歌写的是盛唐至中唐时的生活;“赞美喜悦之情”错。
15.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表达技巧的题目,注意先明确手法,然后分析效果,“江碧柳深人尽醉,一瓢颜巷日空高”中,“人尽醉”与“我独醒”对比;引用“颜回箪食、瓢饮、居陋巷,不改其乐”的典故,表达了对京城骄奢淫逸风气的讽刺。
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二十二、【2018届重庆高三科研测试题】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江月晃重山·初到嵩山时作①
[金]元好问
塞上秋风鼓角,城头落日旌旗。少年鞍马适相宜。从军乐,莫问所从谁。
侯骑才通蓟北,先声已动辽西。归期犹及柳依依。春闺月,红袖不须啼。
[注]①嵩山:古称“中岳”,在河南省登封县北。金宣宗兴定三年(1218),元好问因避战乱从三乡(河南省宜阳三乡镇)移家登封嵩山。
14.下列对本词的有关内容的解说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上片开头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展现了典型的塞上风光和军营景象。
B.下片开头两句,直接呈现了军队兵多势重,作战威猛,取得战斗胜利的壮观场面。
C.“春闺月”句照应上片“秋风”,写守在闺中的红袖佳人盼望着丈夫秋天出征,春天能凯旋,却可能盼来丈夫的死讯;但一反从前闺妇思亲的哀怨之情,充满乐观情绪地写出了“不须啼”的坚强。
D.词后三句,虚写遥远后方的情事,边关战事转换成春闺佳人,一张一弛,情趣盎然。
E.全词襟怀开阔,意气风发,自始至终洋溢着报国从军、积极乐观的豪迈之情,给人以鼓舞和向上的力量。
15.本词的词眼句是哪一句?为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14.BC15.词眼句是“从军乐”。本句贯串了全词的情感基调、人物形象、场景描写和人物心境。
(1)本句奠定了全词乐观高昂的感情基调,自始至终洋溢着报国从军、积极乐观的豪迈之情,给人以鼓舞和向上的力量。
(2)词中第2.第3.第4 句刻画出了一位横跨战马、威武出征的少年英雄形象,突出的正是这种从军乐而澎湃着为国立功的爱国激情。
(3)词中第5.第6 句写出了壮观的战争场面,这场面与这种少年不畏生死、勇往直前的“从军乐”气概一脉相承。
(4)结尾三句正因为有少年“从军乐”的气概,才有了出师必捷的信念,才说“归期犹及柳依依”,结尾劝慰闺妇,没有丝毫悲戚惜别之态,充满了胜利的喜悦与期盼。
【解析】
15.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诗眼”的题目,一般从内容的统领或结构的承接的角度分析,此题的诗眼词眼句是“从军乐”,本句贯串了全词的情感基调、人物形象、场景描写和人物心境。从内容看,本句奠定了全词乐观高昂的感情基调;从人物的形象看,词中第2.第3.第4 句刻画出了一位横跨战马、威武出征的少年英雄形象,突出的正是这种从军乐而澎湃着为国立功的爱国激情;词中第5.第6 句写出了壮观的战争场面,这场面与这种少年不畏生死、勇往直前的“从军乐”气概一脉相承;结尾三句正因为有少年“从军乐”的气概,才有了出师必捷的信念,才说“归期犹及柳依依”,结尾劝慰闺妇,没有丝毫悲戚惜别之态,充满了胜利的喜悦与期盼。
点睛:诗歌的“诗眼”即为诗歌的关键所在,所谓“关键”无外乎两个方面,第一,诗歌的情感中心,或开头点明诗歌的主旨,统领全诗,或中间点明诗歌的主要情感,第二是诗歌的结构的关键,或使诗意自然转折,或让诗歌的情节发生变化等。
二十三 、【安徽省淮南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这首明词,完成小题。
千秋岁引·丽谯①
夏允彝
泽国微茫,海滨寥廓。万堞孤城逼天角。云外龙车碧树悬,霜前雁字当窗落。芋城花,秦山月,都萧索。
刺史②风流推琴鹤,暇日高吟倚轩阁。酾酒新亭③几忘却。三泖沙明绕郡楼,九峰岚翠扶城郭。铜壶响,晓更催,宛如昨。
【注】①丽谯:壮丽的高楼。此词作于南明王朝将亡之际,词人忧心国事,登楼远眺,愁情满怀。②“刺史”是词人自称。③酾酒新亭:《世说新语·言语》记:东晋初,过江士人每至暇日,常相邀至新亭宴饮。周觊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众人皆相视流涕,唯王导愀然变色日:“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开篇两句,略去登览经过,直接描绘登临看到的水乡茫茫,海滨辽阔的景象,意境雄浑壮阔。
B.“逼天角”三字化静为动,描写出登高所见远城酌状貌,给人压抑之感,折射出词人对国势倾危的忧怀。
C.“云外”两句用远观树梢落日,近看大雁沉落,既衬托出所登之楼的高出云表,又抒发了洒脱豪放之情。
D.“芋城花”三句,三个三字句连用,以短句承接长句,笔势动荡摇曳,一字一顿,表现出词人内心的情状。
E.结尾三句写暮夜所闻,铜壶滴漏声,打更的声响,都凸显出夜的不宁静,让人感觉还像是昨天一样。
15.这首词抒登览之怀,寓兴亡之慨,“基调不离悲伤,感情起伏多变”,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感情的变化。
【答案】14.CE15.①上片写登高览景而带来的黯然伤怀,虽不乏雄浑阔大的景观,但处处给人一种逼仄、压抑之感,表达一种感伤之情。②过片三句笔调一振,用风流俊赏,暇日高吟,酾酒轩阁的举动抒发高雅出俗的情怀,而实为故作旷达。③结尾处含蓄表达了旷达不成的满腔忧怀。末尾三句以夜的寂静,突出孤独愁苦之情。
【解析】
1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ADE项考核内容,BC项考核手法,其中C项,“洒脱豪放”错误;E项,“铜壶滴漏声,打更的声响,都凸显出夜的不宁静”错误,这里是以有声反衬夜的寂静。
15.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词中上片“万堞孤城逼天角”“霜前雁字当窗落”“芋城花,秦山月,都萧索” 写登高览景而带来的黯然伤怀,虽不乏雄浑阔大的景观,但处处给人一种逼仄、压抑之感,表达一种感伤之情;“刺史风流推琴鹤,暇日高吟倚轩阁”故作旷达;“铜壶响,晓更催,宛如昨” 三句以夜的寂静,突出孤独愁苦之情。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二十四、【北京市大兴区2018届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塞下曲
唐·高适
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且凭天子怒,复倚将军雄。
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
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①空。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②,入朝明光宫。
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注:①“太白”为将星,旄头为胡星,这里分别代指唐军和敌人。②麒麟阁:汉代阁名,在未央宫中。汉宣帝时曾绘十一位功臣像于其上,后即以此代表卓越的功勋和最高荣誉。
14.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二句,诗人将一个装束齐备、身跨战马、疾驰如飞的战士形象突兀地展现给读者。
B.三、四句,再从“天子怒”,“将军雄”两方面予以渲染,愈发增加了战士立功的热望。
C.“万鼓雷殷地”以下八句,写出大战的激烈和唐军的英勇,将战士形象渲染得气势如虹。
D.本诗前半部分渲染了勇士征战的宏阔悲壮场景,为结尾嘲笑一味读书的文人作铺垫。
15.盛唐的边塞诗总体呈现一种阳刚之美,体现了当时泱泱大国雄浑的民族精神。下列诗句不属于阳刚之美的一项是
A.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B.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李益《塞下曲》)
C.同来死者伤离别,一夜孤魂哭旧营。 (陈陶《陇西行》)
D.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祖咏《望蓟门》)
16.请简要分析本诗与李白《塞下曲》表达情感的异同。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①。
阵解星芒②尽,营空海雾消。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③。
注:①天骄:匈奴曾自称“天之骄子”。②古人认为客星呈现白色的光芒,就是战争的征兆。③霍嫖姚:指西汉抗击匈奴的名将霍去病,曾被封为嫖姚校尉,后也借指守边立功的武将。
【答案】14.D15.C
16.相同点:通过英勇作战来赢得功名的豪迈之情(或都表达了出征时的昂扬自信,作战时英勇杀敌的豪情,战后赢得功名的渴望)。不同点,高诗表达了终获功名和荣耀的得意与豪迈之情;李诗表达了勇敢征战后荣誉奖赏只给将领一人,不能遍及战士的不平与讽刺之意。意思对即可。
【解析】
14.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D “大笑”四句是表现勇士靠战功“得成功”的豪迈与得意,并非真正“嘲笑”文人。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1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之外的边塞诗句理解,考生要注意审题和选项诗句的理解。C从“伤离别”“孤魂哭”可知,此项内容是表现边塞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与灾难。所以与题干中所提到的阳刚之美无关。
二十五、【广东省2018届佛山市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雨过偶书①
王安石
需然②甘泽洗尘襄,南亩东郊共慰颜。地望岁功③还物外,天将生意与人间。
霁分星斗风雷静,凉入轩窗枕罩④闲。谁似浮云知进退,才成震雨便归山。
【注释】①熙宁七年(1074年),大旱。此时新法功效业已呈现,王安石仍六次上书,自请罢相,以礼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出知江宁府。一年后,王安石再次进京为相。本篇系他回到江宁后得雨而作。②常然:雨量充足貌。③岁功:一年的收成。④:竹席。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甘”“洗”“共”三字生动地写出雨降临及时,雨势酣畅,人们欢欣鼓舞的反应。
B.颔联写出了这场雨带来的好处:不仅使得农业丰收指日可待,也促进了商业生意的繁荣。
C.第五句“分”字准确写出雨后云雾散去,星斗渐现,且以“风雷静”突出了雨后的宁静。
D.第六句写出雨后凉意怡人,而室内枕簟却被闲置一边,诗人借此表现了自己心境的落寞
E.这首诗,诗人使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描摹雨态、雨势及其影响,表达了自己的志向。
15.诗的尾联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
【答案】14.BD15.尾联诗句字面上是写浮云明白进退之趣,用霖雨解除旱情后就回归深山。“谁似浮云”表面上是疑问谁是浮云,其实是暗指诗人自己。诗人肯定浮云,做官就要有为民为国造福的思想。“谁似浮云”也是反问,表达自己不会像浮云一样,稍有小成就功成身退,而是会继续努力进取,为国为民造福。
【解析】
1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前四项考核内容,E项考核手法,其中B项,颔联中的“生意”指的是自然界的生机不是讲商业(生意)繁荣,对生机理解有误;D项,第六句写的是雨后新凉,房间中的枕席也令人感到舒适,符合王安石自请外放的淡然豁达。“心境的落寞”理解有误。
15.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此题考核尾联的情感,尾联“谁似浮云知进退,才成震雨便归山”中“谁似浮云”表面上是疑问谁是浮云,其实是暗指诗人自己。诗人肯定浮云,做官就要有为民为国造福的思想。“谁似浮云”也是反问,表达自己不会像浮云一样,稍有小成就功成身退,而是会继续努力进取,为国为民造福。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二十六、【广东省深圳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扬州偶会前洛阳卢耿主簿
韦应物
楚塞故人稀,相逢本不期。
犹存袖里字,忽怪鬓中丝。
客舍盈樽酒,江行满箧诗。
更能连骑出,还似洛桥时。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故人稀”点出诗人的处境,暗寓人事的变迁,以淡淡的悲伤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
B.诗人的衣袖里仍保存着友人写的文字,这一细节流露出诗人对友人情意的珍惜重视。
C.第四句将眼前人与昔日印象相比照,由此引起内心的波动,反映诗人对友人的关爱。
D.颈联用两个典型的画面,表现诗人与友人客舍对饮的畅快淋漓,江行唱和的兴致盎然。
E.整首诗意象绚丽丰富,风格飘逸豪放,在多个场景的切换中表现了情感的起伏变化。
15.这首诗的尾联笔法灵活,意蕴丰富,请你对此加以赏析。
【答案】14.AE15.①结句不结情,诗情更深化(推进喜悦之情)。“更”句表示两人除偶遇之外,还能并辔同游,这是更大的快乐;“还”句表示仍然能像以前在洛桥一样,将愉悦之情又推进了一层。②打通时(今昔)空(扬州、洛桥),巧妙拓展意境。(也可答“虚实结合”)现在的连骑共行让人想起当年在洛桥并辔同游的情景,现在与过去的场景相重叠,写出作者与故友相聚的喜悦。③留白式结尾,拓展诗的想象空间。还跟当年在洛桥时一样,当年的经历给人留下想象回味的空间。
【解析】
14.试题分析:读懂诗歌的基本内容与其内在蕴含的思想感情是回答此题的关键。诗的首联写两人相逢的背景。选项A。第一句“楚塞故人稀”,写诗人当年的朋友现在已经很难得有机会见到了,流露出怀念故友的淡淡悲伤。但第二句“相逢本不期”和颈联和尾联都表现出与故友的重逢之喜,只有“忽怪鬓中丝”一句处含有“淡淡悲伤”的意味,但后面又回复至喜悦之中,因此,全诗感情基调愉悦,选项A错误。选项B.第三句“犹存袖里字”,两人阔别多年,诗人仍然保存着友人写的文字,并时时放在袖中,方便展看,可见诗人对友人情意的珍惜重视。选项C.忽然发现鬓发中已经有了银丝,两人这次相遇,跟上次相比,从变化中推测人生际遇,理解正确。选项D.颈联“客舍盈樽酒,江行满箧诗”,写相遇后两人再一起共印同行,表达作者的快乐之情。两人在旅舍中对饮满杯的美酒,在江边并辔而行交流满箱的诗句,当然让人兴致高昂。所以表述正确。选项E.“在多个场景的切换中表现了情感的起伏变化”是这首诗突出的思维跳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