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第十五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郑和下西洋暨
戚继光抗倭新闻发布会
中国·明朝
明朝·1433年的某天
1.请分别介绍“团长”郑和船队规模。
2.西洋在哪里?
3.谁提供出使的经费?为什么要出使西洋?
4.这是第几次出使?共去几次?
5.船上都带了哪些物品,是去免费慰问吗?
6.都到过哪些国家,是怎样与当地人相处的?
郑和
西洋
今天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
及沿岸地区称为“西洋”
一、郑和下西洋 条件、目的
1.条件(背景)
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2.目的
主要目的: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明成祖
提高我朝威望,也别忘了找惠帝!
遵命!
补充材料: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明史,郑和传》
明惠帝
朱元璋之孙
时间、次数
3.时间:
1405-1433年
4.次数
7次
第一次下西洋时在位皇帝:明成祖
船载物品及用途
5.物品
优质丝绸、精美瓷器、上等茶叶和漆器等各类物品,以及大量的金银货币。
6.用途
有的是用于慷慨送礼,展现大国风度,发展相互之间的友好关系;有的是用于贸易,互通有无,互补互利。
7.到达国家和地区
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刘家港
红海沿岸
非洲东海岸
七次
交往方式
8.交往方式
郑和的船队所到之处,郑和及随行人员都要访问当地的首领,赠送物品,表达通好的意愿,同时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易。船队回国时,一些国家还派出使者随行。
巨大的风浪,恶劣的海上天气
缺少淡水、食物等海上物资
在海上可能遇到来自敌对力量的攻击(海盗等)
沿途各国的语言、风俗习惯各不相同
根本原因:明朝前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客观原因:高超的造船水平,先进的航海技术,指南针的使用,天文、地理知识的积累;
主观原因:郑和的个人能力,其他船员的通力合作等。
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
通过对比发现了什么?
航海家 郑和 哥伦布 达·加马
到达
地点 下“西洋”,最远到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到达美洲 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
时间 1405—1433年 1492—1504年 1497—1498年
次数 7次 4次 1次
船数 共百余艘 17艘 4艘
船只
大小 大宝船长151.8米,宽61.6米 旗舰100吨,长24.5米,宽6米 120吨、100吨、50吨
规模大 时间长 次数多 时间早 航程远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15-16世纪中西方主要航海活动比较表
151.8米
24.5米
郑和宝船
哥伦布旗舰
历史意义
9.历史意义
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郑和墓
1433年,郑和于归国途中,积劳成疾,在古里(今印度)
病逝。享年62岁,七月船队回国,宣宗赐葬南京牛首山南麓。
消极影响:
七次大规模远航和馈赠性贸易,给明政府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未使中国真正走向开放,走向富强。
郑和之后,航海为什么戛然而止,没有再出现8次、9次、10次呢?
明朝·1561年的某天
哪些人被称为倭寇?
他们给中国沿海人民带来怎样的灾难?
为什么会出现倭患?
1.倭寇:
中国古代称日本为倭国。元未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
2、历史背景:倭患严重
明代绘画《倭寇图卷》(局部)
画面描绘了民众遭受倭患而逃难的情景
倭寇侵扰浙江台州的桃渚村,杀人放火,掘坟挖墓,甚至把婴儿束在竿上,用开水浇,看着婴心啼哭,拍手笑乐。被激愤的中国人民纷纷组织起来,进行抗倭的斗争。明王朝派年轻的将领戚继光到广州沿海抗倭。
3.抗倭经过:
(1)戚继光临危受命南下浙江抗倭,多次击
退倭寇的侵犯。
(2)组建“戚家军”
目的: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彻底打败
倭寇。
措施:大力整顿军队,并招募农民和矿工
10000多人,进行严格训练,操练新
阵法。
结果:军队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征善
战,被人们誉为“戚家军”。
(3)九战九捷:
1561年,戚继光在台州九战九捷,
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
(4)倭患基本解除:
戚继光率军进入福建、广东地区,与其他
抗倭将领一起带领广大军民与倭寇激战,
先后消灭了两地的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
患基本解除,抗倭取得胜利。
台州
登州
福建
广东
戚继光取得抗倭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九战九捷
材料二: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戚家军”名闻天下……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
——《明史》
材料三:在台州九捷中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荡平了浙江的倭寇……在福建、广东,与当地明军并肩作战,剿灭那里的倭寇。 ——鲁教版《中国历史》
材料一:大肆毁掠,……杀人无算。城边流血数十里,河内积满千船。 ——《倭变事略》
史料分析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
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
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
得到明朝政府支持和当地军民的支持
1.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
2.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
3.获得明朝政府的大力支持。
4.戚继光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治军严明。
5.得到沿海一带广大爱国军民的支持。
拯救百姓于水火,并不是追求个人功名;
他志向远大,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高尚品质。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一片丹心风浪里,心怀击楫敢忘忧。
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
通过这些诗句,说说你对戚继光的评价。
4.评价
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
台湾
葡萄牙
澳门
福 建
葡萄牙侵入澳门
“MACAU”
三、1553年,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课堂小结
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明朝的对外关系
交往
冲突
国力强盛
国力日渐衰落
封建制度走向衰败
随堂训练
1.明成祖时期,七下西洋的是
A.蔡伦 B.毕升 C.郑和 D.郑成功
3.在今天,印度尼西亚有个港口城市叫“三宝垄”,马来西亚有座“三宝山”,这些名称的由来与下列哪些历史事件有关?
A.郑成功收复台湾 B.郑和下西洋
C.镇南关大捷 D.戚继光抗击倭寇
2.下列人物中,曾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促进了我国和亚非各国友好往来的是
A.郑和 B.戚继光 C.李时珍 D.宋应星
4.“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荡平倭寇,实现“海波平”的英雄人物是
A.岳飞 B.郑成功 C.戚继光 D.邓世昌
C
A
B
C
4.下列关于明朝时期的交往与冲突历史的陈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明朝中期,倭寇开始骚扰我国沿海地区
B.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C.历史上第一批对我国进行侵略活动的包括葡萄牙殖民者
D.戚继光抗倭过程中最著名的战役是台州大捷
5.“以和为贵”、“和平交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古代对外开放中体现这一优良传统的是
①丝绸之路 ②鉴真东渡 ③郑和下西洋 ④戚继光抗倭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A
A
基础巩固
1.明成祖时期,七下西洋的是( )
A.蔡伦 B.毕升 C.郑和 D.郑成功
2.下列人物中,曾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促进了我国和亚非各国友好往来的是( )
A.郑和 B.戚继光 C.李时珍 D.宋应星
3.在今天,印度尼西亚有个港口城市叫“三宝垄”,马来西亚有座“三宝山”,这些名称的由来与下列哪些历史事件有关?( )
A.郑成功收复台湾 B.郑和下西洋
C.镇南关大捷 D.戚继光抗击倭寇
4.“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荡平倭寇,实现“海波平”的英雄人物是( )
A.岳飞 B.郑成功 C.戚继光 D.邓世昌
C
B
A
C
5.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 ( )
A.印度洋沿岸和红海沿岸 B.印度洋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C.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D.满刺加和红海沿岸
6.戚家军抗倭取得台州九战九捷是在今天的 ( )
A.山东 B.浙江 C.福建 D.广东
7、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明朝中期,倭寇开始骚扰我国沿海地区 B.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加强同海外的联系 C.郑和远航比欧洲航海家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D.戚继光抗倭在台州取得九战九捷的业绩
8.“以和为贵”、“和平交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古代对外开放中体现这一优良传统的是( )
①丝绸之路 ②鉴真东渡③郑和下西洋④戚继光抗倭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B
A
C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