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下部编版第24课《河中石兽》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七年级下部编版第24课《河中石兽》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5-23 15:20:05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课件35张PPT。河中石兽第1课时0学习目标激情导入,学情诊断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检测小结1.积累“棹”“慎”“圮”等文言词语,疏通课文大意。
2.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纪昀,字晓岚,清代学者、文学家。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他学识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谪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河中石兽》记载的是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所言,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探出其中的究竟。1.给下列字注音。
圮( ) 募( ) 棹( ) 柿( )
湮( ) 啮( ) 溯( ) 欤( )pǐ mù zhào fèi
yān niè sù yú2.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字词。
(1)山门圮于河( ) (2)阅十余岁( )
(3)曳铁钯( ) (4)湮于沙上( )倒塌年拖埋没(5)尔辈不能究物理( )
(6)如是再啮( )
(7)不更颠乎( )
(8)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事物的道理、规律侵蚀、冲刷精神失常按照3.朗读课文,初步感知(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
(2)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日:“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老河兵/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
(4)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翻译重点句子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译文: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
(2)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文: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初读课文一一疏通文意(3)必予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文: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4)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译文: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疯了;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吗?(5)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判断吗?2.朗读课文(1)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讲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2)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出判断。反馈延伸1.课外阅读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进一步了解纪昀其人其文。
2.思考文章为何把讲学家当作嘲讽的对象。小结:本文通过寻找倒塌在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了任何事都不能根据主观推理,实践才能出真知。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归纳本课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现象。
2.思考文中寻找石兽的几种方法。1.解释下列加线词语。
(1)寺临河干( )
(2)竞不可得( )
(3)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4)遂反溯流逆上矣(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2)求之地中,不更颠乎?第2课时0学习目标激情导入,学情诊断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拓展延伸检测小结1.领会认识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训练文言文阅读的能力。纪昀,字晓岚,他身子很是肥硕,生平最畏暑热;在馆内校书,时值盛夏,炎酷异常,他便赤着膊圈了辫,危坐观书。巧逢乾隆帝踱入馆门,他不及披衣,忙钻入案下,用帷白蔽,不料已被乾隆帝瞧见,传旨馆中人照常办事,不必离座,馆中人一齐遵旨。乾隆帝便踱到纪昀座旁,静悄悄地坐着。纪昀伏了许久,汗流浃背,未免焦躁起来,听听馆中人寂静无声,就展开了帷,伸首问众人道:“老头子已去么?”语方脱口,转眼一瞧,座旁正坐着乾隆帝,这一惊正是不小。乾隆帝向着他道:“纪昀不得无礼。”纪昀此时只得出来穿好了衣,俯伏请罪。乾隆帝道:“别的罪总可原谅,你何故叫我老头子?有说可生,无说即死。”众人听见这句上谕,都为纪昀捏一把汗。谁知纪昀却不慌不忙,从容奏道:“老头子三字,乃京中人对着皇帝的统称,并非臣敢臆造,容臣详奏。皇帝称万岁,岂不是老?皇帝居兆民之上,岂不是头?皇帝便是天子,所以称子。这‘老头子’三字,从此流传了。”聪明绝顶。乾隆帝拈须笑悦。从这个故事看,纪晓岚为人机智,善于强词夺理,上节课我们了解到他记载的“河中石兽”,居然会逆流而上,这是真的吗?本节课我们将在进一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此加以探讨。曳铁钯通假字钯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词多义被认为成为古今异义并列一起一种学科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判断此,是代词,这古今异义阅读经历有遮蔽作用的器物原来(是),发语词,放在句首表转折 但是,却只,仅仅朗读课文
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讲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各是怎么样的?试分析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1)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去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2)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3)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冲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深到石头一半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所以应该到上游去找。(4)寺僧按照水冲物的常识,认为要到下游找,结果找不到;讲学家按照石重沙松的道理,认为要到地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能够根据他几十年的实际经验,到上游找,结果找到了。这说明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才能出真知。1.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第一层: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及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石兽的事件;
第二层: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层:老河兵讲解应当到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第四层:得出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的道理。2.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第一种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第三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备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为我们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道理。本文通过寻找沉没在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了任何事都不能根据主观推理,实践出真知。希望同学们遇事要动脑筋多想想,分析各方面的因素,尽可能少闹那个“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讲学家一样的笑话。1.讲学家是一个怎样的人?
2.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
3.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