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1张PPT。壶口瀑布17散文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感受壶口瀑布声如奔雷的磅礴气势,品味关键词句,感受黄河刚柔相济的特点。
2、两次到壶口季节不同、感受不同,课文是怎样描绘的壶口瀑布特点的。
3、体会文章蕴含的深刻哲理: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百折不回的民族精神。
弥漫 霎时 推搡 旋涡
寒噤 汩汩 潺潺 迂回
怒不可遏 挟而不服míshàsǎnɡgǔchányūxuánjìnèxié雾ǎi( ) 驰chěnɡ( )
zhèn( )耳欲聋霭骋震一、体验文本,品味语句(一)初识壶口
作者曾两次到过壶口瀑布,初次相识,壶口瀑布给他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带着问题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危险、气势磅礴、令人胆战心惊……壶口瀑布和其他瀑布不同之处何在?
明确:“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观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
(二)再访壶口
雨季的壶口瀑布这样令人胆战心惊,那么枯水季的壶口又以怎样的面貌展现在作者面前呢?
朗读课文第三至第五自然段,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再访壶口。 读课文,感受壶口瀑布。看完课文之后,能否用简练的语言说出什么是“壶口”以及壶口瀑布形成的原因。
明确:沟底的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
明确:黄河的河床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而低,于是就形成了巨大的水流。 巨大的水流从高达几十米的断面冲下,就形成了壶口瀑布。
这一次,壶口瀑布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黄河在这里仅仅展现它的阳刚之美吗?
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分别从河床、水流、石头角度描写黄河之水,黄河既壮美,又优美,堪称刚柔相济。 朗读课文,感受不同之处。试比较一下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旱季有哪些方面不同。(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明确:其声、其势、其景均不同。
朗读课文,感受不同之处。完成下列表格:
二、感悟文本,理解主题。 通观全文,作者只是向我们介绍壶口瀑布这一风景名胜吗?他在写景中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齐读第五、六自然段
以上两段仅仅是指黄河之水么?更指向什么?
明确:当然不仅仅指黄河之水,更是在写一种哲理,一种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齐读文章5、6段,体会文章内涵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写作意图:作者写的不仅仅是黄河之水,更是在一种人生的姿态,一种意境,一种哲理:一种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齐读第六自然段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性格也正是中华民族的性格。黄河在壶口将其伟力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作者赞美黄河,正是赞美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三、延伸体味黄河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正像一个人经历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
请大家谈谈我们中华民族有哪些经历能体现出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深刻体会,感悟哲理从壶口瀑布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对你今后的人生有何启迪呢?
明确: 壶口瀑布那雄壮、浑厚、博大的气势,给人一种鼓舞,一种力量,是中华民族无坚不摧、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的体现。让我们永远保持和发扬这种民族精神。课堂小结 《壶口瀑布》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梁衡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从黄河的“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中,赋予了黄河一种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民族精神。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性格也正是中华民族的性格。黄河在壶口将其伟力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作者赞美黄河,正是赞美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壶口瀑布壶口位置及“我”到过的次数 访问
壶口初识壶口:雄伟壮观 惊心动魄
再访壶口:气势磅礴 刚柔并济勇往之前百折不挠由物及人→民族精神1.独树临关门,黄河向天外。 ——王维
2.古来黄河流,而今作耕地。都道变通津,沧海化为尘。
---元代诗人萨都剌《过古黄河堤》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4.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5.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6.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
1、抄写并解释“积累”中列出的词语。
2、摘录文中最打动你的语句,并写出你的感受。
3、根据“学习建议”的要求,写一段话。
作业布置游记
游记指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游记可以分为很多种:以记录行程为主的是记叙型游记;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是抒情型游记;以描绘景物、景观为主的是写景型游记;通过游记来说明一个道理的,是说理型游记。《壶口瀑布》属于写景型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