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21世纪教育网,下载精品资料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专题十六 实验设计与探究问题
【考纲要求】
近几年,高考实验题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已跳出了课本分组实验的范围,不仅延伸到演示实验中,而且出现了设计型实验。完整的设计一个实验,要经历多个环节,在实际考查中,一般不会考查全部环节,而是只考查其中的几个环节,有的题目给出条件和实验器材,要求阐述实验原理;有的给出实验电路图,要求领会实验原理,确定需测物理量及计算公式;有的则要求考生根据操作步骤及测定的物理量判断出实验原理……这类题对考生的要求较高,要求考生能将课本中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迁移到新的背景中,要求考生深刻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并能灵活运用,要求考生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重点知识梳理】
1.设计原则
(1)正确性:实验原理所依据的原理应当符合物理学的基本原理。
(2)安全性:实验方案的实施要安全可靠,实施过程中不应对仪器及人身造成危害。要注意到各种电表均有量程、电阻均有最大允许电流和最大功率,电源也有最大允许电流。
(3)方便性:实验应当便于操作,便于读数,便于进行数据处理。
(4)精确性:在实验方案、仪器、仪器量程的选择上,应使实验误差尽可能的小。
2.设计思路
实验设计可用下面的框图表示
[分类典型例题]
【例题1】有一个同学用如下方法测定动摩擦因数:用同种材料做成如图所使得AB、BD平面,其中AB为一斜面,其高为h、长为L1,BD是一足够长的水平面,两面在B点以小弧形光滑连接。现让质量为m的小物块从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到达B点后顺利进入水平面,最后滑到C点而停止,并测出BC=L2,小物块与两个平面的动摩擦因数相同,由以上数据可以求出物体与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 。
【解析】该题为设计型实验,但由于给出了实验装置、器材和实验情景,因此对实验原理已有了很多提示。回顾力学分组实验,没有相关的可以迁移的原理。因此要用物理原理分析题给的实验情景。设斜面的倾角为,根据动能定理,在全过程中
mgh –μmgcos·L1 -μmgL2=0,
题中未给出斜面倾角,寻找别的关系,有
解得
【变式训练1】 在“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①用游标卡尺测量摆球直径的情况如下图所示,读出摆球直径 cm 。
②测单摆周期时,当摆球经过____________时开始计时并计1次,测出经过该位置N次所用时间为t,则单摆周期为______________。
③若测量出多组周期T、摆长L数值后,画出T2—L图象如图,则此图线的斜率的物理意义是( )
A B C D
【例题2】现有一阻值为10.0Ω的定值电阻、一个开关、若干根导线和一个电压表,该电压表表面上有刻度但无刻度值,要求设计一个能测定某电源内阻的实验方案(已知电压表内阻很大,电压表量程大于电源电动势,电源内阻约为几欧)要求:
(1)在右边方框中画出实验电路图:
(2)简要写出完成接线后的实验步骤;
(3)写出用测得的量计算电源内阻的表达式= 。
【解析】在分组实验中有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实验,我们从该实验知道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至少应使电源连接不同负载两次,然后利用全电路欧姆定律求解。但现在只有一个定值电阻可用作负载;另外,应由电流表和电压表两个表,但现在只有一只电压表,而且是没有刻度值的;不过考虑到电压表电阻很大,而且题目只要求测出电源的内阻,应该有变通的办法。
(1)我们可以把断路也作为一种负载状态,实验电路如图5所示。S断开时,因电压表内阻远大于电源内阻,可认为是断路状态,S闭合时,又是一种负载状态。
(2)实验步骤如下:
①按电路图连接好电路。
②在开关S断开状态下读出电压表指针所在处的分度格数n1.
③闭合开关S,读出电压表指针所在处的分度格数n2.
(3)设电压表每一小分度表示的电压为U0。S断开时,有 E=n1U0
S闭合时,有解以上两式,得
【变式训练2】 在测定一节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实验中,备有下列器材:
A.待测的干电池(电动势约为1. 5 V,内电阻小于1. 0Ω)
B.电流表G(满偏电流3 mA,内阻Rg=10Ω)
C.电流表A(0~0. 6 A,内阻0.1Ω)
D.滑动变阻器R1(0~20Ω,10 A) E.滑动变阻器R2(0~200Ω,l A)F.定值电阻R0 (990Ω) G.开关和导线若干
(1)某同学发现上述器材中虽然没有电压表,但给出了两个电流表,于是他设计了如图所示中甲的(a)、 (b)两个参考实验电路,其中合理的是 图所示的电路;在该电路中,为了操作方便且能准确地进行测量,滑动变阻器应选 (填写器材前的字母代号).
(2)图乙为该同学根据(1)中选出的合理的实验电路利用测出的数据绘出的I1—I2图线(I1为电流表G的示数,I2为电流表A的示数),则由图线可以得被测电池的电动势E= V,内阻r= Ω。
[能力训练]
1 .象打点计时器一样,光电计时器也是一种研究物体运动情况的常用仪器,其结构如图甲所示,a、b分别是光电门的激光发射和接收装置,当有物体从a、b间通过时,光电计时器就可以显示物体的挡光时间.
现利用图乙所示装置测量滑块和1m长的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图中MN是水平桌面,Q计时器没有画出.此外在木板顶端的P点还悬挂着一个铅锤,让滑块从长木板的顶端滑下,光电门1、2各自连接的计时器显示的挡光时间分别为5.0×10-2s和2.0×10-2 s.用游标卡尺测量小滑块的宽度d,卡尺示数如图丙所示.
(1)读出滑块的宽度d=___________cm.
(2)滑块通过光电门1的速度v1=__________m/s,滑块通过光电门2的速度v2=__________m/s.(速度的计算结果均取两位有效数字)
(3)现仅提供一把米尺,已知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为g,为完成测量,除了v1、v2和两个光电门之间的距离L外, 还需测量的物理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各量的物理意义,同时指明代表物理量的字母,并在图中标出).
(4)用(3)中各量求解动摩擦因数的表达式μ=________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
2 .图是用高电阻放电法测电容的实验电路图。其原理是测出电容器在充电电压为U时所带的电荷量Q,从而求出其电容C。该实验的操作步骤如下:⑴按电路图接好实验电路 ⑵接通电键S,调节电阻箱R的阻值,使微安表的指针接近满刻度,记下这时的电压表读数U0=6.2V和微安表读数I0=490μA ⑶断开电键S并同时开始计时,每隔5秒钟或
10秒钟读一次微安表的读数i,将读数记录在预先设计的表格中 ⑷根据表格中的12组数据,以t为横坐标,i为纵坐标,在坐标纸上描点(图中用“×”表示)。
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和图象,可以估算出当电容器两端电压为U0时该电容器所带的电荷量Q0约为___________C,从而算出该电容器的电容约为________F。
3.在做测量电源电动势E和内阻r的实验时,提供的器材是:待测电源一个,内阻为RV的电压表一个(量程大于电源的电动势),电阻箱一个,开关一个,导线若干。
为了测量得更加准确,多次改变电阻箱的电阻R,读出电压表的相应示数U,以为纵坐标,画出与R的某种关系图象(该图象为一直线)如图所示。由图象可得到直线在纵轴上的截距为m,直线的斜率为k,试根据以上信息在虚线框内画出实验电路图。根据你设 计的实验电路,在横轴箭头处应标的物理量是 (填R或1/R)
②写出E、r的表达式,E= ,r= .
4、某同学在实验室里熟悉各种仪器的使用。他将一条形磁铁放在转盘上,如图甲所示,磁铁可随转盘转动,另将一磁感强度传感器固定在转盘旁边,当转盘(及磁铁)转动时,引起磁感强度测量值周期性地变化,该变化与转盘转动的周期一致。经过操作,该同学在计算机上得到了如图乙所示的图像。
(1)在图像记录的这段时间内,圆盘转动的快慢情况是 。
(2)圆盘匀速转动时的周期是 s。
(3)该同学猜测磁感强度传感器内有一线圈,当测得磁感强度最大时就是穿过线圈的磁通量最大时。按照这种猜测( )
A.在t = 0.1s 时刻,线圈内产生的感应电流的方向发生了变化
B.在t = 0.15s 时刻,线圈内产生的感应电流的方向发生了变化
C.在t趋近0.1s 时,线圈内产生的感应电流的大小达到了最大值
D.在t 趋近0.15s 时,线圈内产生的感应电流的大小达到了最大值
专题十六参考答案:
[变式训练1] ①2.06 ② ③C
[变式训练2] (1)b D或R,
(2) (1.48士0.02) 0.77(0.75~0.80)
[能力训练]
1、 (1)5.10
(2)1.0, 2.6
(3)P点到桌面的高度h;重锤在桌面上所指的点与Q点的距离a;图略
(4)
2、8.0×10-3C,1.3×10-3F
3、若横轴为R(电路为电压表和电阻箱串联,接上电源开关),则 若横轴为(电路为电压表和电阻箱并联,接上电源开关),则,
4、(1)先快慢不变,后越来越慢;
(2)0.2;
(3)A C
条形磁铁
图甲
磁感强度传感器
乙
t/s
B/mT
B/mT
-1.0
1.3
1.1
0.9
0.7
0.5
0.3
0.1
0
1.0
2.0
3.0
-3.0
-2.0
M N
cm
5 6 7
图丙
0 5 10 15 20
P
Q
.
.
图乙
图甲
L
d
2
1
光电计时器
光电门
显示屏
a
b
图5
D
C
B
h
A
实验原理
数据处理
实验步骤
需测物理量和所需器材
基本仪器的使用知识
物理规律和原理
演示和分组实验的实验原理
题目要求和给出的条件
21世纪教育网精品系列 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