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1张PPT。专题二 中外历史上的变法和改革
改革是一个国家和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专题解读专题梳理考点一:商鞅变法(公元前4世纪战国时期)知识清单1.人物:秦国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
2.内容:
(1)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2)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根据军功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
族的特权。
(3)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3.作用(目的):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富强起来,为以后
灭六国打下坚实基础。考点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人物:孝文帝(鲜卑族拓跋宏)
2.内容:
(1)迁都洛阳(居汉地)。(2)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说
汉语)。(3)官员及家属穿汉服(穿汉服)。(4)把鲜卑姓氏改为汉姓,把皇族由拓跋改为元(改汉姓)。(5)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通婚(通汉婚)。(6)采用汉族的官制和律令(用汉制)。(7)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学汉礼)。
3.作用(目的):促进了民族交融。
考点三: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1.时间:18世纪60~90年代。
2.背景: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
3.目的: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4.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中央:奕? ;地方:曾国藩、李
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5.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魏源《海国图志》的“师夷长
技以制夷”。
6.洋务运动的内容:
(1)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安庆内
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福州船政局(左
宗棠)等一批。
(2)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了近代民用工业。
上海轮船招商局(李鸿章)、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等。
(3)建立新式海军:筹建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4)创办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
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7.评价洋务运动:
(1)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它
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2)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客观上为中国民族
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开启了中
国的近代化道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考点四:戊戌变法(百日维新)(1898年)1.背景:甲午战争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民族危机
加深。
2.目的:救亡图存。
3.人物:光绪帝和维新派代表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
4.指导思想:严复《天演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5.内容:
①政治上: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②经济上:鼓励私人举办工矿企业;
③思想文化上: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
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④军事上:训练新式军队等。
6.性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维新派主张建立君主立宪
制)。
7.影响:遭到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扰而失败,但起了思想
启蒙的作用,宣传了资产阶级政治思想,有利于中
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考点五:土地改革和三大改造1.土地改革:1950年冬,中央人民政府开始对新解放区分批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全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彻底废除了2000多年来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进一步巩固了新中国政权。
2.三大改造: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考点六: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一)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1)长期以来“左”的错误思想的影响,部分人坚持
“两个凡是”的错误主张。
(2)“十年文革”的影响,国民经济停滞不前。
(3)全国展开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形成了“实践
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共识。
2.时间,地点:1978年,北京。3.内容:
(1)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工作重心:从文革的“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
来,实行改革开放。
(3)核心集体: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4.作用:①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②标志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开始。
(二)改革开放
1.改革开放目的:
(1)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
(2)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就是要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对内改革
(1)形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公有制基础上,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民耕种。把农民的责任和权利紧密结合起来,即:“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2)进程:
①形成: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随后中央在全国逐步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发展: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乡镇企业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3)作用: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连年获得丰收,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二、改革与变法——外国考点一 大化改新(646年)1.概念:646年,日本统治者任用一些从中国归来的留学生(遣唐使),针对日本的政治、经济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2.特点:学习中国隋唐政治、经济制度。
3.作用: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考点二 俄国农奴制改革:(1861年)(又称:1861年农奴制改革或1861年改革)1.人物: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2.原因:(1)直接原因:克里木战争的惨败。
(2)根本原因:落后的农奴制度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内容:(1)农奴获得人身自由。
(2)农民在获得“自由”时,还能以赎买的方式获得一块耕地(份地)。(农民向地主购买土地使用权的方式称之为“赎买”,土地的所有权仍然属于地主)
4.性质: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5.实质:是沙皇和地主勾结起来对农民的双重敲诈和掠夺。6.作用:
(1)通过改革,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改革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廉价的自由劳动力)
(2)但在这场改革当中,农民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背上了更为沉重的经济负担。
(3)在政治上,并未改变沙皇俄国的专制制度,沙皇俄国的近代化步伐依然沉重而缓慢。考点三 日本的明治维新(1868年)1.人物:明治天皇。
2.原因:(1)内忧:封建幕府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外患:西方列强的入侵,国家面临沦为殖民地的危险。
3.内容:(1)政治:“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取消武士特权,天皇拥有无限的权力。
(2)经济: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及设备,殖产兴业,鼓励发展近代工业,允许土地买卖。
(3)军事:效仿西方,实行征兵制,建立常备军,称“皇军”。
(4)社会生活和文化教育:提倡“文明开化”,实行强制性义务教育。
(5)法律:1889年,日本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开始有限的宪政统治。
4.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5.特点:全面向西方学习。6.作用:
(1)经过改革,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逐步富强起来,摆脱沦为殖民地国家的危机。(是日本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标志。)
(2)日本强大起来后,很快就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成为亚洲新的威胁。考点四 新经济政策1.背景: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新生的俄国遭到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反扑,为了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打败联合反扑,苏维埃政府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包括:余粮收集制;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等。随着国内外战争的结束,苏俄政府用“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来恢复国民经济。
2.人物和时间:列宁,1921~1925年。
3.内容:
(1)实行粮食税。
(2)退还一部分收归国有的中小企业,让国内外资本经营。
(3)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自由贸易,允许商品生产,恢复商品货币关系。
4.作用:到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5.创新:“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直接联系起来,是列宁建设社会主义思想的一大转变和创举。(“新”的含义)考点五 美国罗斯福新政1.罗斯福新政背景: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首先从美国的金融业开始。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
2.时间: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立即以“新政”救治经济危机。
3.中心措施:《全国工业复兴法》是整个新政的核心和基础。
4.《全国工业复兴法》的主要内容:
(1)规定了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水平和工作日时数。
(2)规定工人具有集体谈判的权力。
(3)规定了资本家必须接受的最高工作时数和应付工资额。
5.特点: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先河(“新”的含义所在)。
6.实质:“新政”是美国资本主义的一次自我调节(即: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
7.作用:
(1)“新政”使美国渡过了危机,但不能从根本上根除经济危机。
(2)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先河,是资本主义史上一个里程碑。
(3)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和发展。考点六 匈牙利的改革1.背景:由于照搬苏联的斯大林模式,弊端暴露出来,改
革势在必行。
2.内容:
(1)把国家的计划管理和商品生产、市场调节有机结合起
来。
(2)注重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3.作用:(1)人民生活水平有明显提高,被称为“东欧消
费者的天堂”。
(2)国家政局稳定。
考点七 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斯大林模式重视工业、忽视农业的做法,使苏联工农业发展极不协调,整个国家就像一个跛足的巨人,改革迫在眉睫。
2.内容:
(1)经济上:把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削减农业税,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业投入,大规模开垦荒地,种玉米。对工业施行“手术”。
(2)政治上:反对个人崇拜,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对历史上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
3.效果: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有人说:赫鲁晓夫改革把苏联改病了。)
4.失败根本原因:没有彻底摆脱斯大林模式政治上高度集权,经济上计划经济的模式。
专题启示1.要勇于改革,大胆创新。
2.改革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3.改革要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要让人民享受到改革的成果。
4.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5.要大力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6.改革往往会遇到阻力,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一、改革与创新是人类得以进步、飞跃的主要动力之一,是历史发展的永恒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70年,在德国的街头,这位铁血宰相(俾斯麦)偶然遇到了两群东方人:一群是日本人,一群是中国人。……那个小国的人来到德国以后,翻译典籍和制度。那个天朝大国的人来到德国以后,大部分在学做生意、挣钱。铁血宰相说,30年内那个东方的岛国必将成为强国,而那个东方的天朝大国必将成为弱国,后者必将受前者的欺凌。
——周熙明《丘吉尔的名言与俾斯麦的一个预言》专题练习材料二:俄罗斯现代化的第一个高峰发生在十八世纪初以后的彼得大帝至叶卡捷琳娜时期……第二个高峰发生在亚历山大二世统治时期,1861年改革是当下受到高度关注的一次自由主义导向的改革……第三个高峰也就是前苏联时期。
——冯绍雷《普京和俄国政治》
材料三:在整个历史上,每逢较弱的社会受到较强的、好战的社会威胁时,就会产生两种相反的反应:……第一种反应表现为退却和逃避;第二种反应则体现为调整和适应。前者的口号是“返回美好的从前”,后者的口号是“向西方学习,以与西方作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四:罗斯福应对危机的一系列政策后来被称作“新政”(NewDeal),其核心是三个R:改革(Reform)、复兴(Recovery)和救济(Relief)。罗斯福的“新政”并非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一场为保证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发展,在资本主义经济肌体内部进行的一场“伤筋动骨”的大手术。
——蔡跃蕾、张伟《史海回眸:罗斯福“新政”复兴美国》材料五: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用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3页
(1)据材料一判断当时中日两国正在进行什么改革?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甲午战争中国惨败的主要原因。①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②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并逐渐成为亚洲的强国。(2)材料二认为1861年改革是俄罗斯现代化的“第二个高峰”,请说明理由。1861年改革俄国废除了落后的农奴制,并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3)根据材料三,写出19世纪后期的亚洲,通过“调整和适应”成功抵抗西方侵略,并逐步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是哪个国家?这一“调整和适应”是通过该国的哪次改革实现的?①日本。②明治维新。(4)材料四中罗斯福为应对危机而进行“一场伤筋动骨的大手术”,它的主要特征和核心内容分别是什么? ①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②《全国工业复兴法》。(5)结合材料五和所学知识回答,我国是从哪一重大会议开始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请举例说明“特色”之处(至少两例)。①十一届三中全会。②农村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外开放,建立深圳等经济特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6)上述改革对我们有何启示?启示:改革要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改革要注重创新;改革要结合国情,走适合自己的道路等。二、2017年系列电视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再次把“深化改革”这个词语展现在国人的面前。2014年被称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2015年被称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改革是人类历史的鲜明主题,每一次改革都引人深思、催人奋进。【破旧立新】
材料一: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经济社会改革。通过这次变法,旧制度废除了、新制度建立了,秦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材(1)改革必然触动某些利益集团的“奶酪”。商鞅变法中最直接触动旧贵族“奶酪”的措施是什么?最有利于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措施又是什么?①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②承认土地私有。【勇往无畏】
材料二: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2)改革需要大无畏的勇气。谭嗣同因为哪次变法而从容就义?揭开这次变法序幕的事件是什么?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高等教育方面留下了宝贵的遗产是什么?①戊戌变法(百日维新)。②公车上书。③京师大学堂。【顺势而为】
改革通常由问题倒逼而生。请结合所学知识将下列表格填写完整。A:农奴制;B:军事工业;C:求富;D: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民富国强】
材料三:1978~2010年中国国民经济部分简表(4)改革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观察上表,1978年和1992年中共两次重大会议的召开促进了新时期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这两次会议在经济方面分别做出了哪些重大决定?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1992年中共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改革深化】
材料四:2014年被称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
“改革”是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最大的一个亮点,77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的“改革”凸显了深化改革的主旋律。……“改革是最大的红利。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气概,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
——摘自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5)请你谈谈为什么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气概”来全面深化改革?改革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通过改革,完善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制度,给社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国家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等。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