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人教实验版一年级下册科学《盐和糖去哪里了》第一课时★教材分析:本课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导入,设计了“物体与水混合”的探究活动。便于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记录的过程中认识不同固体与水混合后,其变化是不一样的。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溶解现象。重点培养学生动于操作实验验证预测的能力。★学生分析:一年级学生对溶解不了解,初步进行探究活动,如把少量糖或盐放在水里,就会慢慢化掉,类似这样的现象学生们都见过,甚至亲手做过。但他们对溶解一无所知。★教法和学法在本课教学活动设计当中,我注意让学生通过亲自实验,体会溶解的过程,并且能够联系实际,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升华情感。通过观察、比较食盐、沙、等在水中变化的不同,发现溶解的主要特征。★设计理念:学生形成科学概念的过程,实质上是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对同类事物共同特征的抽象和概括过程,是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本质。以科学概念为主线,更容易达成三维目标。我们的课堂探究活动是在建立科学概念过程中展开的,因此要引导学生用探究的方法形成科学概念,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发展科学素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指导学生操作“物体与水混合”的实验,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溶解现象。过程与方法目标:从学生动手做实验入手,让学生展开自主讨论,并把观察到的现象及时记录、分类,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相互配合的精神,同时培养学生喜欢科学,热爱生活的品质。★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做物体与水混合实验。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究实验过程,观察记录实验现象。★教学准备:六个人一小组,每个小组准备有五个烧杯、一支玻璃棒、适量沙子、白糖、食盐、水和一块抹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出示课件生:1观看动画片:《驮盐的驴子》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盐到水里为什么变轻了,它到哪里去了呢?生:化在水里了(设计意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恰当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创造最佳的学习氛围。同时通过老师的实验演示,为学生的实验探究做了示范和铺垫。)2、学生观察????猜想???在我们身边还有一件类似的现象我们一起再来看一下师:出示一杯放了白糖的水生:观察猜想这是什么?同学尝一尝验证同学们的猜想(课件注:注意不要随便品尝不明物品)生:甜的,有糖师:那你看得到糖吗?生:看不到师:那这是怎么回事呢?生:糖化在水里了师:老师欣赏同学们大胆猜想的勇气,但猜想并不是事实,那我们就一起亲手来验证我们今天的课题出示《盐和糖去哪里了》(设计意图:猜想是实验探究的重要一环,不管猜想的正确与否,都将激发学生对猜想进行探究。)教师对学生的探究方法必须细致。首先要保证实验的有序进行,还要确保学生的实验结果科学准确,另外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二、探究新知师:继续引导:“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解释刚才这两种现象呢?那就是做实验来验证,强调注意事项:(1)做实验要注意什么?(2)(电脑出示注意事项)混合实验要求1、实验时,大家注意安全,小心操作。2、为了使实验具有科学性、合理性,每只杯子中的水量、放入固体的量、搅拌的次数都应相同。(四圈)? 3、注意操作的规范性:每种到一包;玻璃棒搅拌时尽量不要碰到杯子,搅拌完一杯后擦净再搅拌下一杯。4、小组同学共同合作,一人取材料分别放入水中,一人搅拌,认真观察记录每种混合物发生的现象。让我们听着优美的音乐开始动手吧!4、小组汇报实验结果食盐??:沙子??糖??师:好的给他们一点掌声!让我们来夸夸他们!教师及时给汇报得好的给予奖励。(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直观感受食盐和白糖在水中变成了我们肉眼看不到的微粒,使学生的认识上升到理性。?? 让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切实地感受到这些极小的微粒是均匀分散在水中的。)??三:明确溶解定义师:盐和糖在水中是怎样变化的呢?食盐、白糖在水中化的非常非常小了,以致于我们用眼睛看不到了,那么我们就说它们变成了极小极小的微粒。继续引导:我们喝糖水的时候是不是每一口都是甜的?这说明这些极小的微粒是均匀分散在水中的。边讲解边出示溶解的概念:像盐、糖等物体这样,在水里变成极小的微粒,均匀分散在水中的过程,我们给它下了一个科学的定义叫做溶解。四、利用溶解,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1、师师提问:我们刚刚在做实验时,使用玻璃棒搅拌知道为什么吗?(学生回答后)下面我们就来进行一场比赛,看哪一组有其他好的方法最先使一块方糖在水中溶解?优胜组我们就奖励的。各小组先讨论出你们的实验现象,商量好后可以来老师这领实验材料小组分别实验,实验完后总结经验。生:结合生活实际得出结论1热水2搅拌3撵成小颗粒师:同学们的办法真好很实用你们真棒(设计意图:在学生理解溶解后,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借助多媒体开阔学生的视野。)2、学以致用:我们的亲人为我们操碎了心。如:我们的爸爸、妈妈,我们是不是应该感谢他们呢?学了今天这一课后回家可不要忘记给自己的亲人冲杯茶水或牛奶来表达我们的心意,? 五、课堂小结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把食盐等物体与水混合的实验,知道了白糖、食盐在水中能溶解,沙子在水中不能溶解。同学们表现得很棒,真像小小科学家,老师把掌声送给你们,也请大家把掌声送给自己!最后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著名科学家牛顿所说的话:“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和发明。”希望同学们在科学的道路上勇攀高峰! 板书设计:???21教育网
盐和糖到哪里去了
《盐到哪里去了》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人教实验版一年级下册科学重要内容。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因此本节课的设计我以此为原则,以生为本,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究的活动中,通过“猜测勾起悬念——动手实验操作——总结得出结论”的过程,不仅学到科技知识,同时也培养了科学探究的技能。做实验、观察现象、讨论交流,学生在活动中亲自动手操作实验,为日后的科学研究奠定基础。整个教学过程从效果看来,比较成功的地方就是给学生创造了“自由、平等”的探究环境,让学生进行的自我尝试和合作探究。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恰当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的教学创造最佳的学习氛围。新课伊始,我在讲台上准备了一杯水和一杯食盐水,然后提问:“同学们,你怎么知道这两种物质是什么?”通过尝的方式判断出一杯是水,一杯是盐水。我借机拿起食盐水提问:“同学们,你们能看到这杯食盐水里的盐么?那么盐到哪里去了呢?”这就为后面的合作探究活动做了铺垫。???新课标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我这样提问:“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三种材料,沙子、白糖、食盐、。如果我们把它们分别放入水中,大家猜一猜会发生什么现象?著名科学家牛顿有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和发明。”猜想是合作探究结果的雏形,有了猜想,学生便会兴趣盎然的探究。学生们汇报出预测结果,接着让学生分组实验。这一环节的教学,我给学生提出了明确的实验要求,这样学生有了明确的方向,操作起来才会有的放矢、有条不紊。让学生合作探究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撒手不管。因此,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我深入各组,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如有的组看到铁粉有浮的 现象就不知道怎么记录了,我及时告诉他们看到什么就记录什么。??????????????????????????????????我们这节课探究的中心主题是盐到哪里去了,由此引出“溶解”的含义。这个定义中有两个关键点:一是“极小的微粒”;另一个是“均匀分散”。第一个关键点我让学生讨论解决。第二个关键点主要通过高锰酸钾溶解过程的演示来突破,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在交流中,把溶解的定义具体化。??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他们体验到了研究成功的喜悦感、成功感,感受到了科学研究的乐趣。同时,在课堂上我也产生了一些疑惑和不足之处:1、如何放,如何收,如何让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如何关注那些接受能力较弱的或是实验习惯稍慢的学生?如果过多关注,会影响课程进度,过少关注又会造成差距的拉大。这也是我们值得去讨论的。2、在突破“均匀分散”这一关键点时,只举了白糖水的例子,如果让几名学生亲自尝一尝白糖水,会更深一步体验每处都是甜的。再就是有条件的话可以制作电脑课件,形象地演示一下固体颗粒在水中变成极小的微粒,均匀分散在水中的过程。3、没有充分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是我在这节课教学中的一大遗憾。比如有的学生说盐变成液体了,没有及时进行点拨?????????????是我在这节课教学中的一大遗憾。4、时间分配不够合理,课的结尾有点仓促,在举例时没有让学生利用溶解的概念作进一步的解释,在实验操作的环节时间用得多了一点。以上是我对本节课教学中自认为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的一点点反思,还请各位批评指正。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