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水里的沙 教学设计 (3)

文档属性

名称 3 水里的沙 教学设计 (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8-05-23 19:44: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水里的沙 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对本课涉及到的物质科学范围内容,课标对1-2年级学段目标描述如下: 科学知识目标 观察、描述常见物体的基本特征;辨别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科学探究目标 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依据已有经验,对问题作出简单猜想;了解科学探究需要制定计划;能利用多种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能用语言初步描述信息;等等。 科学态度目标 能对物质的外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能如实讲述事实;在教师指导下,能围绕一个主题作出猜测;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并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从自然界获取资源,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水可以溶解一些物质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对不溶解于水的物质进行探究。教材设计了“把沙放入水中”这个探究活动,通过把沙、食用油等物质放入水中的实验,使学生初步了解不溶解现象,知道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中,如食用油、沙等,帮助学生认识到不同物质与水混合后,其变化是不一样的。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身边的一些常见物质是可以溶解于水中的。但这种认识还不够全面,学生在生活中还会遇到物质不溶于水的现象。通过本节课教学,指导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具体观察,了解物质不溶于水的现象,并能用语言描述出什么物质不能够溶解,它们与水混合后的现象是什么样的。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能够说出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里,例如沙和食用油。 科学探究 1.能对沙、食用油是否溶解在水中做出简单猜想。 2.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沙和食用油不溶解于水的现象。 3.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伴讨论交流物质在水中不溶解的现象 4.能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反思与评价。 科学态度 1.能对水中的不溶解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如实讲述沙和食用油在水中的不溶解现象。 3.愿意倾听、分享他人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能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科学、技水、社会与环境(STSE)? 1.认识到不溶解现象就在我们身边。 2.要节约用水,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知道很多物质难溶于水 2.熟悉实验操作流程,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难点 熟悉实验操作流程,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按组准备:清水、烧杯、勺子、玻璃棒、沙子、食用油、食醋、小米、木屑、小苏打。 2.课件及相关视频。 学生准备 科学书、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流程 一、情景与问题 播放动画视频,激发学生兴趣 提问学生:你们喜不喜欢玩儿沙子啊?得到肯定回答以后引出本节课题: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从玩儿沙子开始。 二、探究与发现 1.作出假设 提问: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糖和食盐放入水中会怎么样?(生答:溶解)你认为沙会在水中溶解吗?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依据已有经验对问题进行简单猜想。 2.制定计划 引导学生思考:上节课已经学习了溶解的方法,你能不能根据学过的知识说一说,怎样做沙子能否溶解在水中的实验呢??学生思考并与同组同伴交流。 小组代表发言,忘记的地方其他学生补充或教师适当提醒。 3.实验探究 先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实验器材。 按照实验步骤,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实验时要求学生边实验边观察边记录,并把实验结果记录到实验报告单上。 沙子我们实验过了,是很难溶解于水的,那么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食用油倒入水中又会怎么样呢?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并完成实验。 教师还需要提示学生:玻璃棒用过后要擦干才能再次使用。既要观察沙、食用油在水中的变化,也要观察水的变化。 4.汇报实验结果 小组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培养学生有序地表达,提醒学生在交流时要注意倾听,并补充。鼓励学生如实描述,把观察到的现象用完整的语言表述出来。 5.得出结论 引导学生将沙或食用油放入水中的现象与盐或放入水中的现象进行比较,从而得出结论:沙和食用油很难溶解在水里。 三、应用与拓展 “下面哪些物质在水中不能溶解?”教材中出示了4幅图:食醋、小米、木 屑、小苏打。学生先根据本组实验材料进行猜想并记录在实验报告单上,然后分组实验。 最后让学生再列举一些生活中能够溶解或不能溶解于水的物质,开阔学生的视野,把知识从课上迁移到课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四、反思评价 让学生说说自已在活动中的表现。也可以评价一下其他小组的表现,还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对本节课的活动进行自我反思。 五、实践作业 ????在生活中,观察铁粉、茶叶等物质,猜想它们是否能溶解于水,并做实验验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