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18年中考历史总复习冲刺课件:第七部分 专题复习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2018年中考历史总复习冲刺课件:第七部分 专题复习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共3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5-23 19:49: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4张PPT。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前无古人的事业。历史赋予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艰巨使命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中共八大召开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二十多年中,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既有辉煌成就,又有曲折徘徊。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时期。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从理论上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专题解读专题梳理知识清单辉煌成就
1.土地改革。为赢得广大人民的支持,巩固新生的政权,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封建剥削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巩固了人民政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2.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到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建成投产;1956年底,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沈阳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东北工业基地形成。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我国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3.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并颁布了我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主要内容有: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民主与法制的进步。4.三大改造。1953~1956年,三大改造轰轰烈烈展开。
农业:引导农民参加合作社,走农业合作化的道路。
手工业:引导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从而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严重失误
1.大跃进。1958年党中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反映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度。主要标志:盲目求快。(表现:工业上掀起全民“大炼钢铁运动”,农业上“浮夸风”、放“卫星”等。)
2.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党中央在“大跃进”的高潮中,提出了“跑步进入共产主义”总方针。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是“一大二公”,典型做法是大办公共食堂(“共产风”)。结果严重挫伤农民劳动积极性,农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3.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由于毛泽东错误估计了国内形势(阶级斗争扩大化),1966年,中共中央发布了“五一六通知”,标志文化大革命开始。之后,毛泽东发表了《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对所谓的刘少奇、邓小平资产阶级司令部进行错误的斗争。此后,文革迅猛发展,出现全面内乱。“文革”带来的灾难:①国家政权被削弱;②民主与法制匮乏;③国民经济发展慢,人民生活水平低;④文化科教事业被摧残;⑤拉大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文革的教训:要健全民主与法制;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反对个人崇拜。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底,在北京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标志改革开放的开始,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改革开放
(1)对内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
负盈亏。党中央将其规范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在全国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
在公有制基础上,把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包给农民使用,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即:“包产到户,自负盈亏”。随后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乡镇企业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连年获得丰收;农村开始富裕起来。
(2)对外开放:为了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为了让中国融入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为了培养人才,实现现代化。1980年,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开辟经济开放区(珠三角、闽东南、长三角、环渤海等4个);增设海南经济特区。1990年设立了上海浦东开发区。逐步建立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西部大开发),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1992年,邓小平南巡,发表南方谈话,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是经济手段。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指明了方向,带来了改革开放的第二个春天。1992年,中共十四大宣布: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造。
4.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提出实行改革开放。1982年,中共十二大,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南巡),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指明了方向。1997年,中共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正式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
专题启示1.改革和经济建设都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2.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3.要勇于改革,大胆创新。
4.改革要惠及人民,要让人民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5.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一、(2017·湖北)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不断地进行探索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李鸿章在上海联合洋枪队镇压太平军时感叹,西方国家“大炮之精纯,子弹之细巧,器械之显明……实非中国所能及”,主张“外交和好,内要自强”。
——摘编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材专题练习材料二:1953~1957年工业生产情况简表:

——数据摘编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材材料三: 到1956年底,全国加入农业合作社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96.3%,加入手工业合作社的人数占手工业者总数的91.7%;全国私营工业人数的99%、私营商业人数的8%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摘编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材料四: 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情况简表:(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李鸿章为实现“自强”做了怎样的努力?这些努力在客观上起了什么作用?开展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了中国近代企业的产生;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2)材料二反映的现象是什么?简要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建设者的辛勤劳动等。(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4)材料四反映的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中国速度”和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列举其中一个方面的成就并进行简要阐述。经济建设成就巨大。到2000年,我国完成了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等。二、(2017·青岛)富是民之本,强乃国之基。民族复兴,富强繁荣,始终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之奋斗的理想和目标。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国家财政收入不增加,军事工业便不可能发展。而国家要增加财政收入,必须首先使国家富起来。在这种形势下,洋务派提出自强先“求富”,强调以“富”为基础和兴办民用工业以“求富”的主张……但因为企业受到清王朝及官僚的控制,其生产规模、利润分割要听命于清王朝,带上了浓厚的封建性。企业能否发展,与封建势力的控制往往成反比。
——赵德馨著《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842~1949》材料二:辛亥革命后,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出现过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然而人们殷殷向往、已在招手的建设机会很快丧失了,中国并没有出现随政治革命而来的“产业革命”。个中缘由,过去只强调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帝国主义没有支持南京临时政府,这是事实。但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封建政治势力的破坏,革命党人非但没有能力制约封建军阀,反而一步步受到封建军阀的制约。胜利的辛亥革命推动了实业的发展,而随之而来的军阀统治和军阀混战,又窒息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陈旭麓著《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三: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衡量,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成功。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按不变价格计算),农业和工业的增长量每年分别约为3.8%和18.7%……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特征是明显的加速度。
——(美)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材料四:“大跃进”时的壁画:“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
材料五:中国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进行的经济改革,不仅提高了公民总体的物质生活水平,也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自由和更大的流动性。中国发展了一种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挑战美国经济主导地位,并且提供了一种不同于西方民主的国家发展模式。
——(美)弗兰克·萨克雷 约翰·芬德林主编《世界大历史——1900至反恐战争》(1)根据材料一回答,洋务派为什么要“求富”?概括指出“求富”路上最大的阻碍因素是什么? 为了国家增加财政收入;清王朝封建势力的限制。(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并没有出现随政治革命而来的‘产业革命’”的原因。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政治势力的破坏,军阀统治和军阀混战。(3)对比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促使“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特征是明显的加速度”的原因。举出一项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取得的重工业成就。推翻了三座大山的统治,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全体人民的团结奋斗;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建成投产,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4)为了改变“我国十分落后”的工农业现状,我们也出现了材料四中的错误,请你指出出现“大跃进”错误的根源。盲目求快,违背了客观规律。(5)材料五中,“中国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进行的经济改革”的总设计师是谁?中国的“发展模式”指什么?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谢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