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1张PPT。专题十 史学研究方法专题解读 近几年广东中考历史在试题命制中已经反映出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中考命题的新趋势之一,不容忽视。
历史是指过去发生的事情,具有客观性、真实性的特点。但历史学是指史学家对客观历史的记录和解释,具有主观性,不可能完全接近真实的历史。
因此我们学习历史学,是为了尽可能客观地了解真实的历史。而在学习历史学的过程中,就需要运用多种史学研究方法。史料分类1. 按内容分类
(1)文献史料:以文字形式出现的史料。
例如:史书、档案、地方志、家谱、日记、笔记、近代以来的报刊、杂志等。
(2)实物史料:以实物、物件的形式出现的史料。
例如:考古发现的遗址、墓葬、出土的文物、钱币、饰品、家具、近代的旧照片等。
(3)口述史料:人们以口相传的史事。
例如:神话、传说、史诗、民谣,近代以来的调查采访、回忆录、对话录等。【典例】史料一般包括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三大类,它是我们发现历史、解释历史的依据。下列史料所属的类别判断不正确的是( )
A. 司母戊鼎和都江堰是实物史料
B. 《史记》和《西游记》电视剧本是文献史料
C. 张学良的回忆录音是口述史料
D. 《本草纲目》和《天工开物》是文献史料【考点】史料的分类
【解析】 学习历史需要区分不同史料的类别。司母戊鼎和都江堰都是历史遗迹,属于实物史料,故A正确;回忆录、录音等属于口述史料,故C正确;史书等属于文献史料,故D正确;而B选项中,《史记》是属于文献史料的,但电视剧本是文学作品,不能算作史料,故B不正确。
【答案】 B2. 按学术价值分类
(1)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
含义:当时那个年代留下的,特别是当时的人提
供的较客观、真实,学术价值较高的史料。(注意:实物史料、回忆录、当时史学家的直接记载,一般都是第一手史料,其中,实物由于不受阶级和个人主观的局限,是最可靠、可信度最高的)
(2)第二手史料
含义:距离那个时代较远的记录,或者后人的研究成果。主观色彩较强,学术价值偏低。【典例】(2016·广东)第一手史料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以下用于研究三国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是( )
A. 历史剧《三国》
B. 罗贯中《三国演义》
C. 司马光《资治通鉴》
D. 诸葛亮《出师表》【考点】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的辨别
【解析】一手史料是当事人或当时的人提供的史料;在四个选项中只有诸葛亮的《出师表》是三国当时的人记载的史料;而其他选项都是后人间接提供的史料,都属于二手史料。
【答案】 D史料运用①史料的运用需要经过“搜集——甄别——阐释——运
用”的过程。
②史料的搜集主要包括利用图书馆、工具书、网络、调
查访问、参观博物馆等多种方式获取史料。
③史料的甄别需要运用专业的历史知识对搜集的史料进
行鉴别和考证。
④史料的阐释指对史料进行专业的解析、阐释,解读出
史料的信息。
⑤史料的运用即使用史料对历史学知识进行渗透和解读
,提升历史教学效果。【典例】(2017·广东)一位亲历甲午战争的洋人海员说:“(北洋舰队)如大树然,虫蛀入根,观其外特一小孔耳,岂知腹已半腐。”这一材料可用来说明清朝
( )
A. 舰船数量的劣势
B. 洋务运动的贡献
C. 甲午战败的原因
D. 维新变法的成效【考点】运用史料解释历史
【解析】 本题是一位亲历甲午战争的洋人海员的观点,我们可以甄别为真实史料。根据他的观点,进行适当的分析、理解,可以看出,他认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就是北洋舰队的腐败,因此只有C正确。
【答案】C历史认识 历史认识即指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包括历史思维和历史解释,像任何种类的历史研究成果、各种历史观念或历史思想,都是一定的历史认识。
形成历史认识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研究者的立场不同、研究的方法不同、史料选取的不同以及研究历史的时代不同都会影响对历史的认识。【典例】《申报》称:五四运动是一场阻止北洋政府在巴黎和会签署对德“和约”、要求惩办亲日卖国贼的全国性学生爱国运动。日本媒体则将五四运动定性为“排日”学生的一场暴动。中日媒体对五四运动的报道不同,说明( )
A. 文献记录能准确还原历史真相
B. 年代久远导致历史真相模糊不清
C. 立场不同会影响对历史的解释
D. 爱国就要排除一切外来因素【考点】 五四运动、史学研究方法
【解析】 随着课改、中考改革的推行,现在比较注重对学生史料意识、史观、史学研究方法方面的渗透和考查。本题通过中国《申报》和日本媒体对五四运动的截然不同报道,意在告诉学生,所站立场不同,会影响对历史的解释。
【答案】 C专题练习( )1. 下列考古成果为研究河姆渡原始居民农耕生活提供直接证据的是B( )2. 史料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直接的史料;二是间接的史料。凡是未经中间人手修改或转写的,是直接的史料;凡经中间人修改或转写的是间接史料。下列属于直接史料的是
A. 《史记》
B. 姜子牙助周灭商神话
C. 商朝卜辞
D. 孟姜女哭长城传说
C( )3.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这段材料告诉我们他获取史料的重要方式是
A. 实地调查 B. 文献查阅
C. 道听途说 D. 考古发掘A( )4. 以调查、访问、回忆等形式为特征的口述史学正在悄然兴起。当前,下列主题最适合我们以口述史方式进行研究的是
A. “鸦片战争”的过程
B. “戊戌政变”内幕
C. “渡江战役”详情
D. “辛亥革命”的情景C( )5. 《丝绸之路赋》中写道:“敕勒张骞博望侯,中华古烁惠西欧……寰球一段金飘带, 乐舞长安紫禁开。朝野交流穿朔漠,中西融合越烽台。”这段文字说明
A. 丝绸之路是张骞和班超一起开辟的道路
B. 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C. 丝绸之路是中国用来给欧洲送礼物的道路
D. 丝绸是这条道路上的唯一商品B( )6. 林伯渠说:“对许多末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这段话旨在强调
A. 辛亥革命意义重大
B. 广大民众尚未觉悟
C. 革命时机不够成熟
D. 革命缺乏社会基础A( )7. 在江苏省常熟白茆乡,时人传唱着一首山歌:“小农经济独木桥,合作社是康庄道,人民公社办起来,天堂哪有人间好!”此首山歌
A. 最早传唱于上个世纪60年代
B. 富有地域特色
C. 表明集体化完全是农民自觉、自发的行为
D. 反映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D( )8. 解读图表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表数据反映出的事情所代表的意义是
A. 中国历史揭开新篇章
B. 我国正式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 一五计划成就巨大
D. 我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B( )9. 下列关于古代丝绸之路史实与推论的搭配,正确的是D( )10. 评价历史人物是研究历史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正确的是
A. 华盛顿领导美国独立战争取得民族独立,并废除了奴隶制度
B. 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功过参半,《民法典》的立法精神和原则成为许多欧洲国家借鉴和效仿的榜样
C. 爱因斯坦的生物进化论从根本上推翻了神创论,动摇了神学统治的根基
D. 牛顿凭借“万有引力”学说,被称为“现代物理学的泰斗”B( )11.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史实与结论能够成立的是
C( )12. 学习历史,需要分清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下列表述属于观点的是
A. 1958年,以“盲目求快”为主要标志的大跃进运动在全国开展起来
B. 1976年,粉碎“四人帮”,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C.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
D. 1997年,中共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D( )13. 法国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指出:“在进行历史研究时,人们往往迷恋于寻找单一的原因,便错误地将原因归结于某一个,这样就成为一种价值判断。”马克·布洛赫强调历史研究应
A. 抓住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B. 分清历史事件的主次原因
C. 多角度地认识和考察史实
D. 以正确的价值判断为起点C( )14. “曹操墓在安阳”引发了一系列质疑风波:从“魏武王”的谥号真伪,到曹操墓女骨是不是卞夫人的疑团,再到曹操墓DNA鉴定引来的网友认亲……从史学研究的角度,判断“曹操墓真伪”的正确依据应是
A. 正史文献资料的记载
B. 实地考古发掘的成果
C. 文献与考古相结合的“二重证据”
D. 历史学家的主观判断C( )15. “说起晚清权臣李鸿章,人们总是会想到‘卖国贼’‘千古罪人’这样的评价。”这一评价体现的史学观点是
A. 革命史观
B. 文明史观
C. 全球史观
D. 近代化史观A( )16.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争议颇多的风云人物。某历史课题小组收集到的下列材料中,最具有历史价值的一项是
A. 长篇历史小说《李鸿章大传》
B. 晚清重臣李鸿章的奇闻轶事
C. 中外有关李鸿章的权威历史论著
D. 李鸿章部分奏折和书信影印件D( )17. 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其中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的表述是
A. 中英战争 B. 鸦片战争
C. 通商战争 D. 夷匪犯境A( )18. 联系与比较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同点的论述中,正确的是
①都是党的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②都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③都确定经济建设为党的工作重心
④都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重大影响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④D( )19. 近年来,广州与福建泉州在争夺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上产生一些争论,如果你支持广州是始发港,你认为最有力的证据是
A. 2002年广州召开大型的“海上丝路与广州港”学术讨论会
B. 《汉书·地理志》记载,汉朝船队到达了东南亚、印度洋南岸和斯里兰卡等地
C. 1993年出版的《论广州与海上丝绸之路》一书
D. 广州汉墓出土的大量舶来品及广州南海神庙、清真先贤古墓等遗址D( )20. (2017·禅城二模)某同学收集到了孝文帝改革的相关材料:“宗室勋旧,不悦者多……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据此推断出该同学的研究主题可能是
A. 改革的背景
B. 改革的目的
C. 改革的内容
D. 改革的局限D21. 按照史料价值的不同,分为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和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第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请据此对下列史料进行分类。二手史料一手史料一手史料二手史料一手史料一手史料22. 史料的搜集、甄别、阐释、运用是新课程下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手段,我们要形成正确的史料观。对于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杀的描述,有下列几则不同的材料。
材料一: “在(南京)马群镇警戒的时候,我们听说俘虏们被分配给各个中队,每一中队两三百人,已自行处死。”“七千人的生命(俘虏)转眼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东史郎君日记》(日)
材料二: 《南京大屠杀的虚构》出版后,日本右翼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渡边升一在初版本的护封广告词中写道:“读了此书,如果今后有人仍然再提南京大屠杀,那就只能说他是煽动反日。”材料三:下列三幅图片反映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材料四: 一位当时在南京的美国传教士说:“12月13日,一个中国人曾来我们的难民营寻求庇护,两天后他与其他的人回到自己的村庄寻找一点米粮,正好碰上几个日军士兵在搜索中国士兵,他们说这个青年农民是个兵,所以应该处决,试图以军刀砍下他的头,但是他的又高又厚的棉袍衣领减弱了若干刀力,日本人留下他慢慢去死,这个农民在1938年元旦死亡。”请回答:
(1)史料证据按照获取的途径和保存状态可以分为实物证据、文献证据和口传证据三类,请依此对上述材料进行分类。实物证据:材料三;文献资料:材料一、 二;口传证据:材料四。(2)材料一、二同样出自日本人,但对南京大屠杀一事为何有不同的论定?这说明了什么?
东史郎勇于面对侵略历史,敢于承担历史责任,有着强烈的正义感;渡边升一是日本右翼分子,极力为日本的侵略行径辩护,歪曲历史的真相。不同政治态度的人有不同的历史观;当今日本右翼势力的侵略野心不死等。(3)要想证实材料四中美国传教士的说法,上述材料中最有力的实物证据是哪则材料?还可通过哪些途径获取证据?(至少写出两种途径)材料三。实地考察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考古发掘、 查阅当事人所做的记录等。(只要符合题意即可,但至少写出两种途径)(4)结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历史?尊重历史,以史为鉴;要世代友好相处等。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