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 能量的转化与转移

文档属性

名称 能量 能量的转化与转移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08-04-01 18:09:00

文档简介

能量 能量的转化与转移
课堂练习
练习一
1、原子核在裂变或聚变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种能量称为 能。这种能可以用来制造武器或和平利用.请举一例: 。
2、下面的物体中,只具有动能的是( );只有势能的是( );既有动能,又有势能的是( )
A、停在地面上的汽车 B、在空中飞行的飞机
C、被起重机吊在空中静止的货物 D、弹簧
E、在水平铁轨上正行驶的火车 F、挂在树上的苹果
G、下落的成熟苹果
练习二:
3、在学校的春季运动会上,小华同学参加了铅球比赛。当他将手中的铅球投出后,助威的同学看到铅球沿弧线下落,这是铅球在 力作用下产生的结果;铅球在下落过程中, 能增加, 能减小。
4、跳伞运动员在“中华第一高楼”——上海金茂大厦进行跳伞。运动员从345米的高度跳下,下落一段时间后打开降落伞做匀速直线运动。在整个下落过程中,运动员和降落伞的 ( )
A.势能不断减少,动能不断增加,机械能不变
B.势能不断减少,动能不断增加,机械能减少
C.势能不断减少,动能先增加然后保持不变,机械能减少
D.势能不断减少,动能先增加后减少,机械能不变
5、模拟“蹦极” 的实验中。橡皮筋一端系一个小石块,另一端固定在a点,b点是橡皮筋不系小石块自然下垂时下端所在的位置,c点是系上小石块后自然下垂下端所在位置,d点是小石块从a点自由下落所能到达的最低点。在小石块从a点到d点运动的过程中
(1)动能的变化是 , 点的动能最小。 点动能最大
(2)小石块最终将 ,由于
练习三:
6、一个初中生一昼夜所消耗的热能约为8.4×106J,这些热能可以使____kg20℃的水温度升高到100℃。如果这些热能全部用来做功,可以把重为1000N的物体匀速举高_____m.
练习四:
7、起重机以0.1m/s的速度,将一重为4000N的重物匀速提高5m,起重机做功的功率是多少KW
挑战百分百
1、上紧发条的玩具车在水平面上跑动时把( )
A、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 B、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C、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D、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2、体积相同的实心铁球和木球放在水平桌面上,铁球静止,木球在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则( )
A、铁球的动能小于木球的动能
B、铁球的机械能一定小于木球的机械能
C、铁球的势能小于木球的势能
D、铁球的机械能一定等于木球的机械能
3、汽车匀速上坡时( )
A、动能减少,势能增加,机械能不变
B、动能不变,势能增加,机械能不变
C、动能不变,势能增加,机械能增加
D、动能增加,势能增加,机械能增加
4、现代大型水电站是利用 能转化为 能的原理。拦河坝修得很高是用来提高上游水位,水位越 ,水的 能越大,水流下来转化成的 能越大。
5、上紧发条的玩具车在水平面上跑动时把( )
A、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 B、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C、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D、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6、如图所示,轨道ABC光滑,弹簧固定在水平轨道末端,小球从A处由静止滚下,撞击弹簧后又将沿水平轨道返回,接着滚上斜面。在这整个过程中,机械能转化的情况是( )
A. 重力势能→动能→重力势能
B. 动能→弹性势能→动能
C. 动能→势能→动能→势能→动能
D. 重力势能→动能→弹性势能→动能→重力势能
A
B
C
PAGE
12008年初中毕业学科复习课教学设计说课竞赛材料
能量 能量的转化与转移
教学设计
南洲镇城郊土地湖中学:欧常青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能量及其存在的不同形式,能简单描述各种各样的能量和我们生活的关系。
2. 认识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能用能量转化与转移的观点分析物理现象。
3. 认识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4. 理解功率的概念,了解功率在实际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图片资料了解自然界中能量存在的几种形式。
2、 通过资料探究了解自然界中能量的转化与转移情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现象中的物理规律。
教学重点:
1. 知道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2. 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3. 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1. 分析能量转化和转移过程。
2. 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3. 了解功率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能量的形式多种多样
我们前面复习了机械能,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其他形式的能:
投影常见能的图片,指导学生分析图中所展现的能量存在形式。
常见的能:机械能,内能,电磁能,光能,声能,化学能,核能……
谁知道:
(1)什么是化学能?化学能是怎样产生的?
(2)什么是核能?核能是怎样产生的?
练习一
二.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与转移
投影:能量转化与转移的图片:
(1)小球碰撞试验。小球A在运动过程中机械能怎样变化,小球A的机械能到哪去了?
(2)铁锅加热食物。加热过程中,食物的内能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能量是从哪里来的呢?
(3)白炽灯接到照明电路中,灯发光。这过程中能量是怎样变化的?
(4)电动机接在电路中转动。这过程中能量是怎样变化的?

我们知道,在机械能的范围内,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机械能和内能之间也可以相互转化。这样,能的转化的范围便由机械能的狭小范围扩大到机械能和内能的较大范围。我们还学习过电能可以转化为热能(即内能),例如电灯和电热器。电能也可以转化为机械能,例如电风扇。电池能提供电流,说明化学能可以转变成电能。这些事例都说明了自然界中的现象是互相联系的。
归纳:自然界中,能量不但可以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形式多样的能量之间还可以相互转化。
例1、2003年10月15日,“神舟5号”载人飞船在震天的轰鸣声中腾空而起,飞向太空。
(1)火箭在加速上升过程中机械能增大,这个能量是由 能转化过来的,燃料在燃烧过程中消耗了 能
(2)飞船完成任务后,飞船的返回舱在进入大气层时与大气层发生剧烈摩擦,变成一个火球,此时是将 转化为 ;穿过黑障区后,迅速弹出减速伞和主伞。从弹出减速伞和主伞到着陆的过程中,飞船返回舱的动能 ,势能 机械能 。
例 2、 请指出下列现象中能量的转化和转移的情况
1.摩擦生热;2.气体膨胀做功;3.水电站水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4电动水泵将水抽到高处;5.植物的光合作用;6.燃料燃烧;7.爆竹因火药爆炸升空;8.风吹动帆船前进.9. 撑竿跳高
解析 首先分清过程和过程前后能量形式及其增减情况.
1.摩擦生热,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2.气体对外膨胀做功,内能减小,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3.水轮机转动,消耗耗机械能,发电机发电,得到电能,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4.电动水泵消耗电能,将水抽到高处,机械能增加,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5.植物利用太阳光进行化学合成,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6.燃料燃烧发热发光,将化学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
7.火药爆炸,化学能减少,爆竹升空,机械能增加,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
8.风流动具有机械能,船前进,具有机械能,能量发生转移.
9. 撑竿跳高,弹性势能转化重力势能。
练习二:
三.能量转化的量度:功
外界对物体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外界对物体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机械能转化为等量的内能。物体对外做功,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物体对外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内能转化为等量的机械能。电流做功时,电流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电能转化为等量的其他形式的能。电流通过电热器,完成了电能向热闹能的转化;电流通过电动机,完成了电能向机械能的转化。所以说,做功才实现了能的转化,能的转化是通过做功才实现的。
功的定义:功等于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功的公式:功=力×距离 W=F·S
功的单位:J。 1J=1N·m
(意义:1N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意方向上,通过1m的距离时所做的功为1J。)
例3、投影汽车急刹车画面。
汽车刹车时,车的动能减少了,减少的这部分动能哪里去了?为什么少刹车省油?运动的汽车紧急刹车,汽车最终停了下来,这过程中汽车的 转化为轮胎和路面的内能,克服摩擦力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 能转化为
例4、 举重运动员将60千克的杠铃举高2米,运动员对杠铃至少做多少功?此时杠铃的势能增加多少J? (g取10N/Kg)
解: G=mg=60 Kg×10N/ Kg =600N
W=Gh=600N×2m=1200J
答:杠铃的势能增加1200J。起重机提升重物
归纳:物体对外界做功时,要消耗其自身的能,所以做功的实质是能量转化的过程。力对物体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能量发生了转化。可以用功来量度能量转化的多少,能量的单位与功的单位一样,也是焦耳。
练习三:
四.能量转化的快慢:功率。
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叫“功率”。功率可以反映物体做功的快慢。(即能量转化的快慢) 功率= 功/时间 P=W/t
功的单位为“J”,时间的单位为“s”,则功率的单位为“J/s”,我们称“J/s”为“w”,即1w=1J/s。
例5、在新农村建设中,为解决村民饮用水,政府和村民共同兴建了一批蓄水池。吕兵家二楼顶上的蓄水池长3m,宽2m,高1m,楼房每层高3m。水池最大储水量是 t;若这些水是从深2m的井中抽上来的,水泵至少做功 J。若要求一次灌水的时间不能超过8min,他家所购水泵的功率至少要 Kw。
例6、有一水电站,每分钟有450m的水从50m的高处落下,若这些水全部用来对水轮机做功发电,那么所带动的发电机的功率是多少千瓦?
分析:水从高处落下,对水轮机做功,水的机械能转化成电能,消耗多少机械能就得到多少电能:W=GH=mgh.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和转移的过程,做功的快慢(功率)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快慢,P= W/t,机器做功越快,转化或转移能量的能力就越强。
练习四:
课堂总结:
课堂检测:挑战百分百
板书设计:
能量 能量的转化与转移
一.能量的形式多种多样
二.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与转移
三.能量转化的量度:功
四.能量转化的快慢:功率2008年初中毕业学科复习课教学设计说课竞赛材料
能量 能量的转化与转移
说课材料
南洲镇城郊土地湖中学:欧常青
一、说教材:
(一)、地位和作用:
能量的概念业已深入到物理学的各个知识领域;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像一条线索一样把整个物理贯连起来: 在力学中,能量形式有动能、弹性势能和重力势能等,统称为机械能;它们的传递和转化由(机械)功量度; 在热学中,能量形式扩展到与分子热运动相对应的内能。做功和传热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条途径,功和热量是分别与这两条途径对应的量度内能变化的物理量。 在电学中,用电器使用时,电流在闭合电路中做功时,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发电机则是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在光学中,能量形式主要是光能,超声波、次声波的很多应用用的就是它们的能量特性,还有光波本身就是能量很高的电磁波。在对现代物理知识的介绍中也是围绕着能量进行的,如能源危机已经是现今社会的严重问题,有关能源知识的介绍,如旧能源的利用、新能源的开发、节能等话题,显然更是属于“纯”能量知识。 在现代的物理教材中能量知识的比重越来越大,能量守恒定律贯穿着这些知识,把物理学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把物理学和其他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联系起来,发掘并准确掌握这些知识的内涵和有关物理规律的内在联系,合理地反映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所必不可少的。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是自然科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从更深的层次上反映了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的本质。它广泛渗透在各门学科中,并和各种产业及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以及进一步学习其他科学技术,都是十分重要的。
本章内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内容涉及能源的开发和环境保护,都是关系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有关能量和能源的基本常识并学会关注自然、关注社会是本章教学的主要目标
本节教材为第一节“能量的转化与守恒”,是以“能量”为线索,主要内容是介绍自然界各种形式的能量和能量的转移与转化,并通过学生的实验探究,让学生对能量的转化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为最后突出能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能量及其存在的不同形式,能简单描述各种各样的能量和我们生活的关系。
2. 认识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能用能量转化与转移的观点分析物理现象。
3. 认识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4. 理解功率的概念,了解功率在实际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资料了解自然界中能量存在的几种形式。
2、通过资料探究了解自然界中能量的转化与转移情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现象中的物理规律。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 知道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2. 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3. 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1. 分析能量转化和转移过程。
2. 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3. 了解功率在实际中的应用。
二、说教法
物理课的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切中他们的脉博,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为复习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说都已经学过,已失去了新鲜感,较难引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因此如何才能做到通过教师对所教内容的再设计、再创造,使学生通过再学习,达到对知识的再记忆、再理解、再整合、再迁移,并且重新构建知识的框架。这是上好复习课共同面临的问题。既要避免知识的简单重现,防止炒冷饭现象的出现,使上课流于形式,又要防止不切实际地给学生讲评过难过偏的习题,不能激发学生再学习的积极性,达不到复习的效果。
??鉴于以上情况,我在进行本复习课的教学设计时,决定采用让学生自己进行复习,整理复习提纲、提出自己认为重要的问题,再在课上进行交流的形式。目的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老师的引导下,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复习、整理、归纳,并提出问题,再在课上相互进行交流和质疑,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对本节课做了如下设计:
(1)利用多媒体投影一些常见的图片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形象直观的引入模式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根据一些实际事例和生动有趣的实验现象,如摩擦生热、水泵将水抽到高处、撑竿跳高、跳板跳水等,区分不同形式的能,解释其相互转化,体现 “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2)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复习、整理、归纳,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挥自我作用,并对学生进行自我意识、自主学习的培养。本节课将全班四十二位同学分成四个小组,每组负责一个内容材料的收集与整理,推选出两位同学展示本组的成果, 充分发挥学生小老师的作用,这样复习可以避免老师的简单重复,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中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老师帮助学生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方式,成为学习的合作者,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指挥家。
(3) 授课过程中,学生当老师,教师以学生的身份举手提出问题,如:(1)什么是化学能?化学能是怎样产生的?(2)什么是核能?核能是怎样产生的?食物的内能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能量是从哪里来的呢?等等┄┄让学生进行解释。这样学生、老师交换角色,师生之间建立充分平等、融洽的新颖关系,让学生体验当小老师的滋味,也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内得到充分体现。
(4)引入新课的情景,作为例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小球碰撞试验、铁锅加热食物、白炽灯接到照明电路中、 电动机接在电路中转动。这些都是新授时做过的试验,在复习课时重现,并用多媒体演示的方式将结论展示给学生,加深学生的印象,达到使情景承上启下,以物说理的效果。
  (5)精心设计例题,通过设计一些学生认为比较简单而容易轻视的例题,让学生尝试错误,加深学生的印象。培养学生的解题习惯;例如,用运动的汽车复习动能,用树上的苹果复习重力势能,用天上飞行的飞机复习机械能,用下落的成熟苹果及上下跳动的篮球表示机械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等。在展示例题的课件背景上也作了一点修改。例如,在展示“神舟五号”这个例题时,将背景更改为“神舟五号”成功发射返回时的照片,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在解题时具有直观的感觉,并且又可以让学生看图说话,“神舟五号”在打开降落伞匀速降落时,可以得到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减少、机械能减少的结论。又如:例5修蓄水池选购水泵,我校学生大多来自周边农村,水泵是他们常见常用的电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物理就在我身边”,学好物理是有用的,也是有趣的,从而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6)在课的最后增加了一个环节,利用最后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要求学生当堂完成一个小练习,并利用实物投影对部分学生的练习当堂进行反馈。这样做的好处是既能体现复习课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活动发展为根本,又能检查本节复习课的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说课材料 第 1 页 共 3 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