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分析概括题”,考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整体阅读,学会筛选。弄清选项中的“观点态度”所指的具体对象、范围,就是要看选项中列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是针对哪一个人物、哪一件事的,具体在文中表现为一个语句、一个文段,还是涉及全文;然后将选项列出的“观点和态度”与“文中的观点态度”加以比较,如果题干要求选正确的选项,则选两者吻合的;如果要求选错误的,则选两者不相符合的。www-2-1-cnjy-com
2.整体感悟,学会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通过人物、事件、描写、议论、抒情来表现出来的,因此在阅读时,要从人物的言行、某一事件的叙述、某一事理的说明中,在领悟分析综合的基础上,概括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然后相互比较,从而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版权所有:21教育】
3.圈圈点点,学会推断。考生要学会边阅读材料边分析揣摩边圈点文中能体现作者对人物、事件观点态度的词语。这些关键词语或夹杂在叙述之中,或隐含在对人物语言的描写之中,或隐含在议论性文段中,其中以评论性文段居多,如《史记》中的“太史公曰”。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4.处处留心,避开陷阱。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标准是准确性、全面性和完整性,因此,考生要仔细推敲选项,逐一排查,看其中是否存在以偏概全、绝对化或故意夸大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等问题。21*cnjy*com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苏 洵
洵布衣穷居,尝窃有叹。以为天下之人,不能皆贤,不能皆不肖。故贤人君子之处于世,合必离,离必合。往者天子方有意于治,而范公在相府,富公为枢密副使,执事①与余公、蔡公为谏官,尹公驰骋上下,用力于兵革之地。方是之时,天下之人,毛发丝粟之才,纷纷然而起,合而为一。而洵也自度其愚鲁无用之身,不足以自奋于其间,退而养其心,幸其道之将成,而可以复见于当世之贤人君子。不幸道未成,而范公西,富公北,执事与余公、蔡公分散四出,而尹公亦失势,奔走于小官。洵时在京师,亲见其事,忽忽仰天叹息,以为斯人之去,而道虽成,不复足以为荣也。既复自思,念往者众君子之进于朝,其始也,必有善人焉推之;今也,亦必有小人焉间之。今之世无复有善人也,则已矣!如其不然也,吾何忧焉?姑养其心,使其道大有成而待之,何伤?
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五岁,始知读书,从士君子游。年既已晚,而又不遂刻意厉行,以古人自期,而视与己同列者,皆不胜己,则遂以为可矣。其后困益甚,然后取古人之文而读之,始觉其出言用意,与己大异。时复内顾,自思其才,则又似夫不遂止于是而已者。由是尽烧曩时所为文数百篇,取《论语》、《孟子》、韩子及其他圣人、贤人之文,而兀然端坐,终日以读之者,七八年矣。方其始也,入其中而惶然;博观于其外,而骇然以惊。及其久也,读之益精,而其胸中豁然以明;若人之言固当然者,然犹未敢自出其言也。时既久,胸中之言日益多,不能自制,试出而书之。已而再三读之,浑浑乎觉其来之易矣,然犹未敢以为是也。近所为《洪范论》、《史论》凡七篇,执事观其如何?嘻!区区而自言,不知者又将以为自誉以求人之知己也。惟执事思其十年之心如是之不偶然也而察之。
(原文有删改)
【注】①执事:指欧阳修。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修与范公、富公、余公、蔡公都被贬谪到各地的时候,作者的道德学问还未修成;当他亲眼见到这些事情后,就经常怀抱忧愁仰天叹息。
B.作者认为,以前众多的君子因有好人推举才被朝廷任用,所以只要世上有好人,自己就可以修好心性使道德学问有所成,等待任用。
C.作者年轻的时候,不学无术,一直到二十五岁才知道读书;此时,他明白自己年纪大了,于是用古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总是认为自己的学问差得太远。
D.作者在求学过程中,曾经烧光以前写的几百篇文章,整天阅读《论语》《孟子》以及韩愈等圣贤的文章,久而久之书读得越来越精,胸中豁然明朗。
【答案】C
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考生解答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题的原则:一是概括要完整、全面,不要以偏概全,丢三落四;二是概括要准确、恰如其分,不夸大,不缩小,不绝对化。
(2018届湖北省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高三秋季期中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21教育网
陈豨拜为钜鹿守,辞于淮阴侯。淮阴侯挈其手,辟左右与之步于庭,仰天叹曰:“子可与言乎?欲与子有言也。”豨曰:“唯将军令之。”淮阴侯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陈豨素知其能也,信之,曰:“谨奉教!”汉十年,陈豨果反。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阴使人至豨所,曰:“弟举兵,吾从此助公。”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报。其舍人得罪於信,信囚,欲杀之。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於吕后。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相国绐信曰:“虽疾,强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太史公曰: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21cnjy.com
B.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21·cn·jy·com
C.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来源:21·世纪·教育·网】
D.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21·世纪*教育网
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伍,古代军队的最小单位,由五个人编成,现在泛指军队,这里意指韩信与樊哙等都是行伍之人。
B.淮阴侯,是以官爵称谓韩信。
C.辟,中国古代一种人才选拔方式,指征召布衣入仕。这里的“辟”通“避”,取“回避”之意。
D.舍人,随侍身边的亲近官的通称。战国及汉初王公贵族有舍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信自知受到皇上的畏忌,闷闷不乐,常托病不参加朝见和侍行,并羞于与列侯一同上朝。
B.韩信称皇上没有自己不能统率军队,鲜明地表现了他骄矜自伐,不善韬光养晦的性格特点。这件事引起了皇上的不满,为日后招致杀身之祸埋下了祸根。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C.韩信认为陈豨去钜鹿任职,所率之军是精兵,又受到皇上的信任,别人如果告他反叛,皇上不会轻易相信,如果韩信在宫中做内应,谋反就可能成功。2·1·c·n·j·y
D.太史公分析韩信悲剧的成因时,强调了韩信自身的原因。这段话启示后人从韩信的悲剧中吸取教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2)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1.D
2.A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A项,关于“伍”的解读正确,但文本中“生乃与哙等为伍”并不是“军队”的意思,而是“同列,同类”。21*cnjy*com
3.B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这件事引起了皇上的不满,为日后招致杀身之祸埋下了祸根”理解不准确,按照原文理解,韩信是因为起兵谋反才被杀。
4.(1)陛下不擅长带兵,却善于驾驭将领,这就是我被陛下俘虏的原因。
(2)韩信说:“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竟然被妇女小子欺诈,这难道不是天意吗!”于是诛杀了韩信三族。www.21-cn-jy.com
【参考译文】
韩信知道汉王畏忌自己的才能,常常托病不参加朝见和侍行。从此韩信日夜怨恨,在家闷闷不乐,和绛侯、灌婴处于同等地位感到羞耻。韩信曾经拜访樊哙将军,樊哙跪拜送迎,自称臣子,说:“大王怎么肯光临!”韩信出门笑着说:“我这辈子竟然和樊哙这般人为伍了。”皇上经常从容地和韩信议论将军们的高下,认为各有长短。皇上问韩信:“像我的才能能统率多少兵马?”韩信说:“陛下不过能统率十万。”皇上说:“你怎么样?”回答说:“我是越多越好。”皇上笑着说:“你越多越好,为什么还被我俘虏了?”韩信说:“陛下不擅长带兵,却善于驾驭将领,这就是我被陛下俘虏的原因。况且陛下是上天赐予的,不是人力能做到的。” 【来源:21cnj*y.co*m】
陈豨被任命为钜鹿郡守,向淮阴侯辞行。淮阴侯拉着他的手避开左右侍从在庭院里漫步,仰望苍天叹息说:“您可以听听我的知心话吗?有些心里话想跟您谈谈。”陈豨说:“一切听任将军吩咐。”淮阴侯说:“您管辖的地区,是天下精兵聚集的地方;而您,是陛下信任宠幸的臣子。如果有人告发说您反叛,陛下一定不会相信;再次告发,陛下就怀疑了;三次告发,陛下必然大怒而亲自率兵前来围剿。我为您在京城做内应,天下就可以取得了。”陈豨一向知道韩信的雄才大略,深信不疑,说:“我一定听从您的指教!”汉十年,陈豨果然反叛。皇上亲自率领兵马前往,韩信托病没有随从。暗中派人到陈豨处说:“只管起兵,我在这里协助您。”韩信就和家臣商量,夜里假传诏书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隶,打算发动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部署完毕,等待着陈豨的消息。他的一位家臣得罪了韩信,韩信把他囚禁起来,打算杀掉他。他的弟弟上书告变,向吕后告发了韩信准备反叛的情况。吕后打算把韩信召来,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和萧相国谋划,令人假说从皇上那儿来,说陈豨已被俘获处死,列侯群臣都来祝贺。萧相国欺骗韩信说:“即使有病,也要强打精神进宫祝贺。”韩信进宫,吕后命令武士把韩信捆起来,在长乐宫的钟室杀掉了他。韩信临被斩时说:“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竟然被妇女小子欺诈,这难道不是天意吗!”于是诛杀了韩信三族。【出处:21教育名师】
太史公说:我到淮阴,淮阴人对我说,韩信即使是平民百姓时,他的心志就与众不同。他母亲死了,家中贫困无法埋葬,可他还是到处寻找又高又宽敞的坟地,让坟墓旁可以安置万户人家。我看了他母亲的坟墓,的确如此。假使韩信能够谦恭退让,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自恃自己的才能,那就差不多了。他在汉朝的功勋可以和周朝的周公、召公、太公这些人相比,后世子孙就可以享祭不绝。可是,他没能致力于这样做,而天下已经安定,反而图谋叛乱,诛灭宗族,不也是应该的吗!2-1-c-n-j-y
古人把“习六书,明句读”作为“小学”,可见明辨句读,是阅读文言文最基本的能力。“明句读”即给文言文断句,文言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考生遇到断句题时,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需要断句的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段的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仔细寻找断句标志词。
1.找虚词。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点断的地方。文言文中常见的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出现在句中的虚词有“于”“为”“则”“而”“以”等。另外,复音虚词以及复句中的关联词也是断句的标志词,它们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点断。如:“且夫”“若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2.察对话。文言文中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要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3.据修辞。文言文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反复等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一特点,我们就可以准确地断句。如:具告沛公/沛公大惊。(司马迁《鸿门宴》)又如: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1*cnjy*com
4.辨句式。文言特殊句式以及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不亦……乎”“其……乎”“安……哉”“何……为”等是反问句式,“为……所……”“见……于……”等是被动句式;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有“如……何”“唯(惟)……是……”等。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抓住句子中的“不亦……乎”这一句式便能迅速断开句子。
【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I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遣财禄秩,一不关豫。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以弘微。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十年,卒,时年四十二。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追赠太常。
(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答案】D
有知人之名,见到他后认为他很特别,对谢思说:“这孩子内心沉稳聪明早慧,将来一定会成为优秀人材,有一个像这样的儿子,也就足够了”。
1.利用上下文语境,使语意畅通。在提供语境的文言断句题中,须要断句的文段内容与上下文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考生可先弄清楚上下文的意思,再由此推断断句部分的大意。2.关注文段自身语境,理清关系。断句题的文段本身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语境,考生要能通过阅读,从语法结构、句式特点等角度进行初步断句,也可以从重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角度关注其在句中的位置。
文言断句题做完之后,须要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诵读找语感。
2.翻译求通顺。
3.逻辑应合理。
4.语法应准确。
(2017—2018学年河北省邢台市邢台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四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窦荣定,扶风平陵人也。荣定沈深有器局,容貌瑰伟。周太祖见而奇之,授平东将军,赐爵宜君县子,邑三百户。后从太祖与齐人战于北芒,周师不利,荣定与汝南公宇文神庆帅精骑二千邀击之,齐师乃却。以功拜上仪同。后从武元皇帝引突厥木杆侵齐之并州,赐物三百段。袭爵永富县公,邑千户,进位开府,除忠州刺史。从武帝平齐,加上开府,拜前将军。其妻则高祖姊安成长公主也。高祖少小与之情契甚厚,荣定亦知高祖有人君之表,尤相推结。及高祖作相,领左右宫伯,使镇守天台,总统露门内两箱仗卫,常宿禁中。高祖受禅,来朝京师,上顾群臣曰:“朕少恶轻薄,性相近者,唯窦荣定而已。”赐马三百匹。坐事除名,高祖以长公主之故,寻拜右武侯大将军。上数幸其第,恩赐甚厚。以佐命功,拜上柱国、宁州刺史。突厥沙钵略寇边,以为行军元帅,率九总管,步骑三万,出凉州。与虏战高越原,两军相持,其地无水,士卒渴甚,至刺马血而饮,死者十有二三。荣定仰天太息俄而澍雨军乃复振于是进击数挫其锋突厥惮之请盟而去赐缣万匹进爵安丰郡公增邑千六百户。岁余,拜右武卫大将军,俄转左武卫大将军。上欲以为三公,荣定上书曰:“臣每观西朝卫、霍,东都梁、邓,幸托葭莩,位极台铉,宠积骄盈,必致倾覆。向使前贤,少自贬损,远避权势,推而不居,则天命可保,何覆宗之有?臣每览前修,实为畏惧。”上于是乃止。开皇六年卒,时年五十七。上为之废朝,令左卫大将军元旻监护丧事,赙缣三千匹。上谓侍臣曰:“吾每欲致荣定于三事,其人固让不可。今欲赠之,重违其志。”于是赠冀州刺史、陈国公,谥曰懿。
(节选自《隋书》,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荣定仰天太息/俄而/澍雨/军乃复振/于是进击数挫其锋/突厥惮/之请盟而去/赐缣万匹/进爵安丰/郡公增邑千六百户21教育网
B.荣定仰天太息/俄而澍雨/军乃复振/于是进击/数挫其锋/突厥惮之/请盟而去/赐缣万匹/进爵安丰郡公/增邑千六百户21·cn·jy·com
C.荣定仰天太息/俄而/澍雨/军乃复振/于是进击/数挫其锋/突厥惮之/请盟而去/赐缣万匹/进爵安丰郡公增邑千六百户2·1·c·n·j·y
D.荣定仰天太息/俄而澍雨/军乃复振/于是进击/数挫其锋/突厥惮/之请盟而/去赐缣万匹/进爵安丰/郡公增邑千六百户21cnjy.com
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的“子”“公”“长公主”均为爵位。所谓“爵位”,也称封爵、世爵,原本是指诸侯获封赐的封建等级,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按国之大小待遇不同,权限也不同。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B.受禅,也叫禅让,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即部落各人表决,以多数决定。后来中国的王朝更替,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如东汉献帝刘协禅让给曹魏文帝曹丕。
C.葭莩,本义是芦苇秆内的薄膜,常常用来作为亲戚的代称。如文中“幸托葭莩”就是有幸依赖妻女姊妹等有关的亲戚关系。【来源:21·世纪·教育·网】
D.谥号,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加给的带有褒扬意义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周太祖一见沉着稳健、气概不凡的窦荣定就感到奇异,授予他平东将军的官职,赐给他宜君县子的爵位,食邑三百户,其被重视可见一斑。这对窦荣定而言,是平步青云的契机。
B.窦荣定曾出兵凉州,在高越原与沙钵略开战,两军胜负难分。此地没有水,隋军官兵干渴难禁,竟有十二三个官兵被活活渴死。21·世纪*教育网
C.窦荣定因为妻子的关系和功绩卓越,屡被封赐。当高祖还想封赐他三公的爵位时,窦荣定援引先例,担心自己重蹈先贤覆辙,高祖才作罢。www-2-1-cnjy-com
D.窦荣定逝世,高祖很悲痛,为此不上朝,命令左卫大将军元旻亲自掌管丧事,并追封窦荣定为冀州刺史、陈国公。2-1-c-n-j-y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从太祖与齐人战于北芒,周师不利,荣定与汝南公宇文神庆帅精骑二千邀击之,齐师乃却。
(2)向使前贤,少自贬损,远避权势,推而不居,则天命可保,何覆宗之有?
1.B
2.D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D项,有关“谥号”的理解错误,应为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www.21-cn-jy.com
3.B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十二三个官兵”理解错误,原文表述“死者十有二三”应是“十分之二三”的官兵。21*cnjy*com
4.(1)(窦荣定)后来跟随北周太祖在北芒同北齐作战,北周军队形势不利,窦荣定和汝南公宇文神庆一起带领两千精锐骑兵拦击北齐军队,北齐军队才退却。【来源:21cnj*y.co*m】
(2)如果那些贤人们,稍微自我抑制,远远地避开权势,谦让而不以功臣自居,那么就可以保全天年,哪里会有使宗族覆灭的危险呢? 【出处:21教育名师】
【参考译文】
窦荣定是扶风平陵人,他沉着稳健,很有才识气度,容貌伟岸。周太祖一见他就感到奇异,授予他平东将军的官职,赐给他宜君县子爵位,食邑三百户,(窦荣定)后来跟随北周太祖在北芒同北齐作战,北周军队形势不利,窦荣定和汝南公宇文神庆一起带领两千精锐骑兵拦击北齐军队,北齐军队才退却。凭借战功窦荣定升官为上仪同。后来限随武元皇帝率领突厥木杆占领北齐的并州,赐绢三百段。世袭永富县公爵,食邑千户,升官为开府,授职忠州刺史。他跟随武帝平定北齐,加升为上开府,授官前将军。窦荣定的妻子是隋高祖的姐姐安成长公主.高祖小时候就与窦荣定感情深厚,窦荣定也知道高祖有帝王之相,特别与之诚心结交。等到高祖做国相,统率左右禁卫军,派窦荣定镇守天台,总管露门内两边侍卫,常常宿在宫内。隋高祖受禅即位,窦荣定到京师朝见,高祖环顾群臣说:“我自小厌恶轻浮,与我性情相近的人只有窦荣定而已。”于是赐窦荣定骏马三百匹。后来窦荣定因事获罪而被解除职务,高祖因为安成长公主,不久又封窦荣定为右武侯大将军。高祖多次亲临窦荣定的府第,恩赐丰厚。窦荣定又凭辅佐帝王建立政权的功劳,被封为上柱国、宁州刺史。突厥沙钵略侵犯边境,高祖派窦荣定为行军元帅,统领九大总管,带领三万步兵和骑兵,出兵凉州,在高越原与沙钵略开战,两军相峙不下,高越原没有水,隋军官兵干渴难禁,以至于剌马取血解渴,竟有十分之二三的官兵渴死,窦荣定仰天叹息,不一会儿,天降及时雨,隋军士气重新振作起来,于是全军奋力进攻,多次挫败敌军锐气,沙钵略害怕了。请求订立盟约罢兵离开,窦荣定班师回朝,高祖赏赐他绢万匹,爵位升至安丰郡公,增加一千六百户食邑。一年多后,窦荣定被任命为武卫大将军。随即转任左武卫大将军,高祖还想封窦荣定为三公,窦荣定上书说:“我时常琢磨西汉的卫青、霍去病,东汉的梁冀、邓禹,他们有幸依赖恩荫和裙带关系而官位显赫,受宠过分,骄傲自满,必然招致获罪灭族之祸,如果那些贤人们,稍微自我抑制,远远地避开权势,谦让而不以功臣自居,那么就可以保全天年,哪里会有使宗族覆灭的危险呢?我时常思虑前代贤人,实在担惊受怕。”高祖这才作罢。窦荣定在开皇六年逝世,享年五十七岁。高祖很悲痛,为此而不上朝,命令左卫大将军元旻亲自掌管丧事,赠细绢三千匹。高祖对左右侍臣说:“我曾想封窦荣定为三公,他一再坚辞不受。现在我想追封他为三公,又担心重重地违背了他的遗愿。”于是追封窦荣定为冀州刺史、陈国公,谥号懿。【版权所有:21教育】
文言文断句有时没有标志词,怎么办?对此我们在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完整与否,加强诵读,增强语感,这对断句有很大的帮助。
文言断句常用四步法:
1.通读全文,弄懂大意。首先要正确判断要求断句的文段的文体。如果是有故事情节的传记文,就必须掌握它的大致情节、中心事件和人物间的关系;如果是议论说理文,就要明确这篇文章的论述中心,再根据中心进一步明确前后的逻辑关系。总之,断句前必须把所给文段通读几遍,尽可能把握其大意。
2.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在熟读文段、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对于容易断开的部分,可以直接加上斜线或标点;对于暂时难以确定的可以先放一放,留待最后推敲斟酌。
3.借助“特殊”,巧妙断句。“特殊”即特殊词语,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曰”“云”之类的动词,一类是虚词。尤其要注意虚词,因为虚词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特殊词语断句,可概括为:“曰”后冒号(:)“哉”后叹(!),“盖” “夫”大多在句首,“于”“而”“则”“以”在中间,“耶”“乎”经常表疑问(?),“矣”“耳”后边加圆圈(。),“也”“者”作用表停顿,或句(。)或逗(,)酌情看。
4.注意句式,辅助断句。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或排比,或对偶,或对称,这种形式有时候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断句。另外还可以借助语法来辅助断句。
1.下列文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古乱亡之/国必先坏/其法制而后乱从之此势之然也/五代之际是已/文珂、守恩皆汉大臣/而周太祖以一枢密使头子而易置之/如更戍卒
B.自古乱亡之国必先坏/其法制而后乱/从之此势之然也/五代之际是已/文珂、守恩皆汉大臣/而周太祖以一枢密使头子而易置之/如更戍卒
C.自古乱亡之国/必先坏其法制而后乱从之/此势之然也/五代之际是已/文珂、守恩皆汉大臣/而周太祖以一枢密/使头子而易置之/如更戍卒
D.自古乱亡之国/必先坏其法制而后乱从之/此势之然也/五代之际是已/文珂、守恩皆汉大臣/而周太祖以一枢密使头子而易置之/如更戍卒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从句意看,本句论述的是乱亡之国的情况,故首先可排除A项,“自古乱亡之”断句有误;由“此势之然也”是个判断句可排除B项;“枢密使”是个官职名,不应断开,故可排除C项。
2.用斜线(/)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
宋 人 有 闵 其 苗 之 不 长 而 揠 之 者 芒 芒 然 归 谓 其 人 曰 今 日 病 矣 予 助 苗 长 矣 其 子 趋 而 往 视 之 苗 则 槁 矣。?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有删改)
【答案】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明辨句式解答断句题
1.文言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等。考生要明确特殊句式的标志,以便准确断句。
2.固定句式。表示反问的习惯说法有“不亦……乎”“岂……乎”“安……哉”“何……为”等;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有“……何如……”“……孰与……”等;表示感叹的习惯说法有“一何”“何其”“直……耳”等。
未提供语境的文言断句解题法
1.关注对话。
2.关注虚词。
3.关注句式与结构。
4.疏通文意,检查核对。
(2018届浙江省温州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刘禹锡,字梦得,自言系出中山,世为儒。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工文章,善五言诗。淮南杜佑表管书记,入为监察御史。21·cn·jy·com
贞元末,王叔文得幸太子,禹锡以名重一时,与之交,叔文每称有宰相器。太子即位,朝廷大议秘策多出叔文。引禹锡及柳宗元与议禁中,所言必从。擢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兼崇陵使判官。
叔文败,坐贬连州刺史,未至,贬朗州司马。地居西南夷,土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性情。蛮俗好巫,每淫词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故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元和十年,自武陵召还,宰相复欲置之郎署。而禹锡作《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语涉讥刺,执政不悦,复出为播州刺史。诏下,御史中丞裴度奏曰:“播极远,猿狖所宅,禹锡母八十有余不能往,当与其子死决,恐伤陛下孝治,请稍内迁。”宪宗曰:“为人子者宜慎事,不贻亲忧。若禹锡望他人,尤不可赦。”度无以对。帝改容曰:“朕所言,责人子事,然不欲伤其亲。”乃易连州,又徙夔州刺史。
禹锡尝叹天下学校废,乃奏记宰相曰:“言者谓天下少士,而不知养材之道,非天不生材也,郁堙不扬也。是不耕而叹廪庾之无余,可乎?贞观时,学舍千二百区,生徒三千余,外夷遣子弟入附者五国。今室庐圮废,生徒衰少,非学官不振,病无资以给也。旧时,凡学官,春秋祭于先师,斯止于太学辟雍,非及天下。今凡州县四时皆有事于孔子庙,甚非孔子意。今夔四县岁费十六万,举天下州县岁凡费四千万,而于学无补也。请罢天下州县四时祭,籍其资半归所隶州,使增学校,举半归太学,犹不下万计。可以营学室,具器用,丰馔食,增掌故,以备使令,儒官各加稍食,则古时之风,粲然可复。”当时不用其言。
禹锡晚年与少傅白居易友善,诗笔文章,时无在其右者。常与禹锡唱和往来,因集其诗而序之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太和三年春以前,纸墨所存者,凡一百三十八首。”梦得尝为《西塞怀古》《金陵五题》等诗,江南文士称为佳作,虽名位不达,公卿大僚多与之交。21·世纪*教育网
开成初,复为太子宾客分司,俄授同州刺史。秩满,检校礼部尚书、太子宾客分司。会昌二年七月卒,时年七十一,赠户部尚书。【来源:21cnj*y.co*m】
(取材于《新唐书·刘禹锡传》)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引禹锡及柳宗元与议禁中,所言必从 引:引进,荐举
B.故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 率:大致,一般
C.为人子者宜慎事,不贻亲忧 贻:遗留
D.籍其资半归所隶州,使增学校 籍:登记
2.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为新辞以教巫祝 约以连兵大举
B.若禹锡望他人,尤不可赦 其险也若此
C.而不知养材之道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今凡州县四时皆有事于孔子庙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朗州地处偏僻,闭塞落后,满眼都是不同于文明地区的风俗,没有可以交谈的人,刘禹锡在朗州十年,只能用写文章和吟咏诗文来陶冶性情。21cnjy.com
B.刘禹锡因才能出众而得到王叔文的重用,又为王叔文变法失败所累而被贬,十年后被朝廷召还,又因诗作触怒新贵得罪当政者,再遭贬谪。21*cnjy*com
C.刘禹锡被外放作播州刺史,裴度为之求情,皇帝认同了裴度的说法,认为刘禹锡孝心比别人更重,为了不让他的老母亲伤心,改授连州刺史。【出处:21教育名师】
D.刘禹锡认为要改变“天下少士”的状况,必须废止祭祀,把节省下来的钱一半用于地方教育,一半用于国家设立的大学,增加教育投资。2·1·c·n·j·y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室庐圮废,生徒衰少,非学官不振,病无资以给也。
(2)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
5.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先 王 知 天 下 之 善 不 胜 赏 而 爵 禄 不 足 以 劝 也 知 天 下 之 恶 不 胜 刑 而 刀 锯 不 足 以 裁 也 是 故 疑 则 举 而 归 之 于 仁 以 君 子 长 者 之 道 待 天 下 使 天 下 相 率 而 归 于 君 子 长 者 之 道 故 曰 忠 厚 之 至 也。【版权所有:21教育】
(选自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
1.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A项,“引”的意思是“延请”。可以联系“引赵使者蔺相如”一句考虑。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B
3.C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皇帝认同了裴度的说法,认为刘禹锡孝心比别人更重”错误,根据原文“‘若禹锡望他人,尤不可赦。’度无以对”“为人子者宜慎事”等内容来看,这里说的不是“孝心”,而是做事“不谨慎”。www.21-cn-jy.com
4.(1)现在学校坍塌荒废,学生门徒缺少,不是管教育的官员不努力,问题是没有资金来供给。
(2)他的诗锋芒突出,很少有能和他匹敌的。我自不量力,常常去和他对诗。互相呼应的人声气相同,交往竞争的诗友实力相当。www-2-1-cnjy-com
5.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文意,然后根据文意进行判断,其中注意结合文言文行文的习惯,也可借助标志词。本句中注意根据一些标志词,如“而”“也”“是故”“以”“曰”等即可做出判断。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参考译文】
刘禹锡,字梦得,自己说是中山人,家中世代是儒生。(刘禹锡在)贞元九年被提拔为进士的等第,荣登博学宏辞科。(刘禹锡)精通写文章,善于作五言诗。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府中做管书记,后又入朝担任监察御史。2-1-c-n-j-y
贞元末年,王叔文被太子欣赏任用,刘禹锡因为名气在当时很大,(王叔文)和他交往,王叔文经常称赞(刘禹锡)有做宰相的才能。太子继承皇位后,朝廷中的重大议题和秘策多出自王叔文之手。(王叔文)请刘禹锡和柳宗元在宫中商议(国事),(刘柳)所提出的观点都被(王叔文)采纳。(刘禹锡)被授为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兼任崇陵使判官。21*cnjy*com
王叔文(的改革)失败后,(刘禹锡)被牵连贬为连州刺史,(还)没到(连州),(又再被)贬为朗州司马。(朗州)地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当地的风气落后,满眼都是不同于文明地区的风俗,没有可以交谈的人。刘禹锡在朗州十年,只能用写文章和吟咏诗文来陶冶性情。少数民族的风俗喜好巫祝,每次祭祀,敲着鼓跳舞,一定唱俚俗的歌词。刘禹锡有时参与这些活动,于是依据楚辞作家的作品,写了新的歌词来教给巫祝。所以武陵溪洞之间的夷人唱的歌,大多是刘禹锡写的歌词。
元和十年,(刘禹锡)从武陵被召回(京城),宰相又想安排他到郎署(任职)。但刘禹锡写了《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诗中有讥讽之意,执政的人很不高兴,又被贬出(京城)做播州刺史。诏书下达后,御史中丞裴度奏禀(皇帝)说:“播州特别偏远,(是)猿猴居住的地方,刘禹锡母亲八十多岁了,不能(跟着儿子)前去,(就)将与她的儿子死别,(我)担心(这样会)伤害陛下以孝治天下的方针,请求您稍稍往近的地方调动(他)。”宪宗说:“做人儿子的应该谨慎做事,不让父母担忧。像刘禹锡(这样不谨慎)比别人还严重,更不能饶恕了。”裴度没有话回答了。(过了一会儿)宪宗改变了(严厉的)脸色说:“我所说的,是责备做儿子的事,但不想伤他母亲的心。”于是改调(刘禹锡)去连州,又迁任夔州刺史。21教育网
刘禹锡曾经感慨天下学校荒废,就上书给宰相说:“言官说天下缺少读书人,却不懂得培养人才的方法,不是上天不降生人才,而是(人才被)湮没不能发展的缘故。这就如不耕田而只感叹仓库没有剩余的粮食,可以(这样)吗?贞观的时候,(全国有)学舍一千二百处,学生门徒三千多人,外国派年轻人来跟着学习的有五个国家。现在学校坍塌荒废,学生门徒缺少,不是管教育的官员不努力,问题是没有资金来供给。过去,凡是管教育的官员,在春秋两季向先师(孔子)祭奠,只是在国立大学里这样做,没有遍及天下的学校。现在地方州县一年四季都在孔子庙中祭奠,恐怕这不是孔子的意思。现在夔州四县每年(祭奠)花费十六万钱,全国地方州县每年(祭奠)花费共四千万钱,但对办学却没有补益。请求废除全国地方州县每年四季祭奠孔子的制度,登记那些(用来祭奠)的资财,把一半给予所隶属的地方州县,让(地方)增设学校,拿另一半给国立大学,还不止用万来计算。(这些钱)可以营建学舍教室,制备教具,丰富(师生的)饮食,增添旧制,来准备雇用使唤的人,教书的官员各自稍微增加一些俸禄,那么古时的风气,明显地可以恢复了。”(朝廷)当时没有采用他的主张。
刘禹锡晚年和少傅白居易交好,诗词文章,(当时)没有在白居易之上的人。(白居易)常常和刘禹锡相互和诗酬答,于是(白居易)集录这些诗并为之写序说:“彭城刘梦得是诗人中的豪者。他的诗锋芒突出,很少有能和他匹敌的。我自不量力,常常去和他对诗。互相呼应的人声气相同,交往竞争的诗友实力相当。(我们两人)一去一回(互相唱和),想要停也停不下来。太和三年春天以前,用纸墨记录下来的(诗),共一百三十八首。”刘禹锡曾经写了《西塞怀古》《金陵五题》等诗,江南文士称(这些诗)为佳作,虽然(刘禹锡)官位不显达,(但)公卿大官中有很多人与他交往。
开成初年,(刘禹锡)又做了太子宾客分司,不久被授为同州刺史。任期满,做检校礼部尚书、太子宾客分司。(刘禹锡)在会昌二年七月去世,去世时七十一岁,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解答鉴赏古代诗歌中的物象、人物形象这类题目可从以下几方面切入:
首先,知人论世,关注背景。要准确记忆作者的有关资料,包括生平经历、代表作、所处时代特征、政治主张、具体的创作背景等。对于吟咏物象的诗歌更须关注作者的生平经历。【出处:21教育名师】
其次,整体理解,分析方法。对于人物形象来说,要分析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动作、语言、神态等,关注反映其心情的词语;分析人物形象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等);分析诗歌叙述了人物的哪些方面,评价诗歌用语的感彩,联系作者的创作背景对人物的品质或性格进行深层分析。对于物象而言,找出作者在描写物象时所用的语句,分析物象的性质,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精神,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版权所有:21教育】
最后,把握命题规律,掌握答题技巧。对于人物形象,一般会以“这首诗歌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的形式命题,其答题切入点为:1.明确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2.概括人物形象的基本特点。3.分析人物形象的意义(从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的角度)。对于物象,一般会以“诗歌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物象,有何作用”的形式命题,其答题切入点为:1.概括物象的基本特征(内在品格、精神),点出诗歌刻画物象所用的手法。2.将物象与抒情主人公相联系,答出诗人通过这个物象表现出了怎样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酬孝峙①
【清】钱继章②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③。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④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词字字冰。
【注】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②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举人,明朝曾为官,入清不仕,撰有《菊农词》。③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④熏风:东南风。
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
【答案】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韧不拔。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
【解析】要分析词人的自我形象,考生可深入分析词的上片。这首词上片共四句话,前两句写词人头发很短,胡须很长,眉毛高耸,面带病容,颧骨凸起,比那光头垂眉、闭目参禅的和尚还要奇怪。三、四句写词人的心却仿佛终南山石缝中的一根青藤,一任严霜侵袭、暴雨击打,自己却等闲视之。由此不难看出词人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却坚韧不拔的形象。分析上片可知,词人刻画自我的外在形象时,运用了描写的手法;刻画自我的内在性格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2.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鹊踏枝·过人家废园作
【清】龚自珍①
漠漠春芜春不住。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偏是无情偏解舞,濛濛扑面皆飞絮。
绣院深沉谁是主?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莫怨无人来折取,花开不合阳春暮。
【注】①自幼博学多才的龚自珍,嘉庆十五年应顺天乡试竟只中了副榜,三年后再试又落榜,严酷的现实使敏锐于思的年轻龚自珍认识到时世与人才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这首《鹊踏枝》就写于这一时期。
请评析“孤花”这一艺术形象。
【答案】这首词塑造了一个超然世外、孤高独立、不合时宜者的形象。词人在下阕描写了一朵绚烂、充满生机的“孤花”在满园芜杂中明艳开放的情景,与上阕柳絮的飞舞形成鲜明的对比,进而直接抒发了“莫怨”无人问津、只因“不合”时宜的孤高情怀,生动地呈现了一个遗世独立的文人形象,对随波逐流者具有警醒意义。
物象:原指具体事物的形象或景象,古典诗歌中的物象指被作者人格化了的具体的事物形象。作者通过对这种具有象征意义的对象的描写来表现自己的内在品质或人格情操。?
人物形象:诗歌描写的人物,包括作者形象或作者以外的其他形象(如诗歌中塑造的形象、抒情主人公形象等)。
考生答题时,不能仅对“孤花”进行分析,还要结合作者写作这首词的时代背景。“孤花”是作者自己的象征,作者借写“孤花”的无人问津,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心情。
一、(2018届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高三第五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渡黄河
范 云
河流迅且浊,汤汤不可陵。
桧楫难为榜,松舟才自胜。
空庭偃旧木,荒畴余故塍。
不睹行人迹,但见狐兔兴。
寄言河上老,此水何当澄?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汤汤”意为水势浩大,“不可陵”意为不可渡过,本诗起笔状写黄河气势以及水流特征,暗示渡河之难。
B.桧和松都是坚硬的木材,以桧为楫无法渡河,以松为舟才能胜载,可见河水的迅猛,渡河的危险、困难。
C.“空庭”以下四句是诗人岸畔所见,庭户空空,旧木横躺,田园荒芜,不睹人迹,极写村庄的破败荒凉却不失静谧安适。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D.诗人最后以问句抒发情感,由于有了前面渡河和社会凋残的描写,这两句不仅不显生硬而且具有感情力量。
E.此诗写诗人北渡滔滔黄河、身临其境,写出了旅途的感慨,流露出廓清宇内、收复失地以及救黎民于水火之志。21cnjy.com
2.本诗中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二、(2017—2018学年湖北省宜昌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阶段性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1·c·n·j·y
点绛唇·素香丁香
【宋】王十朋
落木萧萧,琉璃叶下琼葩吐。素香柔树,雅称幽人趣。
无意争先,梅蕊休相妒。含春雨,结愁千绪,似忆江南主。
1.词中刻画的丁香形象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三、(2018届河南省中原名校高三第三次质量考评)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阮郎归·初夏
苏 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①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注】①水沉:指沉水香。古人用它来熏室内。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从题目看,这是写景词;从内容看,这是闺情词。全词借初夏景象,表达了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朴实情感。【来源:21·世纪·教育·网】
B.词人精于炼字。首句中“咽”字,表现蝉声时鸣时止,尚不流利;下片中“燃”字化静为动,突出了榴花的红艳。21·世纪*教育网
C.上片写“昼眠”后所听所见:棋声惊眠、新蝉鸣叫,惹人烦恼,而绿槐高柳、和风碧窗、熏香缕缕,让人欣喜。2-1-c-n-j-y
D.本词从听觉、视觉、触觉等角度描写了初夏的别样景致,语言自然,风格质朴,感情细腻,富于生活情趣。
E.本词上片写静态美,蝉声、棋声衬托庭院的阴凉和幽静;下片写动态美,小荷翻,弄清泉,突出生机和情趣。21·cn·jy·com
2.这首词中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塑造的?请简要赏析。
一
1.CE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思想内容的能力。C项,“不失静谧安适”理解有误。E项,“廓清宇内、收复失地以及救黎民于水火”理解有误。 21教育网
2.诗歌刻画了一个关心国家命运、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诗人以渡河之危险与艰难喻国家之危局与世事的艰难,描绘了环境的荒凉萧条喻国家民族的衰落,以一句询问表达了对国家、人民命运的忧虑。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理解这首诗的大体意思;在此基础上,概括诗人形象,再作简要分析。www-2-1-cnjy-com
二
1.词中刻画的丁香具有高雅、香气素淡、与世无争、满怀愁绪的特点。
2.词人借助丁香的形象抒发了在“落木萧萧”的环境下,琼葩独吐而又遭梅蕊相妒时,彷徨、孤寂、苦闷的复杂情绪。21*cnjy*com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回答此题,考生要能够分析出“丁香”的生存环境,还要能够分析出诗人借助“丁香”的形象所抒发的情感。“丁香”琼葩独吐而又遭梅蕊相妒,表现的是诗人彷徨、孤寂、苦闷的情感。【来源:21cnj*y.co*m】
三
1.CD
【解析】C项,“新蝉鸣叫,惹人烦恼”理解错误;D项,“风格质朴”错误,本词的风格应为淡雅清新。
2.(1)词中塑造了一个娴雅、活泼,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女子形象。(2)①上片用环境描写烘托人物:琴棋、熏香之家写其情趣雅致,绿槐高柳的庭院写其性情沉静。②下片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赏雨赏花写其兴奋好奇,纤手弄泉写其活泼天真。www.21-cn-jy.com
诗歌中的景物是情中景。抒情诗歌,往往借助客观景象(如山川草木等)表达主观感情,这里的“客观景象”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它们经过叠加组合就会形成整体情境,这样就构成了意境。意象往往是具体的事物,诗歌的作者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而意境是具体的意象组成的整体环境和感情的结合,情寄托在景中,景中有情,情景交融。那么如何解答这类试题呢?
1.明确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诗歌意象的作用主要有营造氛围,借景抒情,塑造意境,衬托人物气节、品质或性格,奠定情感基调,以景衬境,以景衬情等。一般来说,诗歌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若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的色调,其内在情感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阴暗、凄冷、色调低沉的,其内在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但也有些诗歌采用“以乐景衬哀情”的表现手法。【来源:21cnj*y.co*m】
2.把握意象的常见类型。如月(残月、明月、新月、孤月、冰镜、蟾兔、玉盘)往往是思乡念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松、梅、菊多代表高洁、坚贞之志;梧桐、浮萍、芭蕉则常常与孤独、忧愁、凄苦相联系……把握这些常见意象及其象征意义对考生答题十分有利。【出处:21教育名师】
3.注意提问方式,掌握解题思路。通常这类题型的提问方式有:(1)诗歌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2)诗歌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景象)?有什么寓意?(3)诗歌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诗歌中所用的意象对作者表达思想感情起了什么作用?解题思路为:审清题意→筛选诗歌中的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既要忠于诗歌原文,又要力求语言优美)→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的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分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要联系诗歌内容具体分析作答,切忌空洞)。【版权所有:21教育】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泗州东城晚望
秦 观
渺渺孤城白水环,舳舻人语夕霏间。
林梢一抹青如画,应是淮流转处山。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美丽画卷?请用自己的语言把诗的意境呈现出来。
【答案】烟霭笼罩之下,波光粼粼的淮河像一条蜿蜒的白带,绕过屹立的泗州城,静静地流向远方;河上白帆点点,船上人语依稀,稍远处是一片丛林,而林梢的尽头,有一抹淡淡的青色,那是淮河转弯处的山峦,好一幅美丽的淮河水乡晚景图。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的能力。这是一首即景抒情诗,全诗围绕“晚望”来写,考生在赏析时,要抓住诗中描绘的“孤城”“白水”“舳舻”“青山”“淮水”等诗人“晚望”时所见之景,对这些意象的特点进行概括,然后结合意象整体感知意境即可。
2.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海上吊吴野人①墓
【清】于震
日落平原海气昏,一坟萧瑟对空村。
纵教大业留天壤,到底虚名误子孙。
岸拆蛟龙移墓道,潮来风雨吊诗魂。
当年冠盖应俱在,独认残碑剔藓痕。
【注】①吴野人: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吴嘉纪,号野人。明朝覆亡后,即隐居故里泰州,自甘寂寞。卒后葬于海滨。
诗歌首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首联有何作用?
【答案】意境:诗歌通过描摹平原落日、海上水汽、萧瑟孤坟、寂寞村落等,营造了一种苍茫、迷蒙、孤寂、伤感的氛围。
作用:(1)点明吊吴野人墓的具体时间、地点。(2)“坟”照应题目中的“墓”。(3)为全诗定下悲凉的情调。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境
1.雄健浑厚。作者通过描写壮阔的景象,营造雄浑的境界,表达激越的情感。2.庄严肃穆。作者通过描写景物的雄阔、壮美,营造一种严肃、庄重的意境,表达崇敬之情。3.幽深静美。作者描写田园风光的美丽,营造幽静、安详的意境,表达热爱自然、田园的情感。4.清雅明丽。作者描写山水风光的雅致,营造明丽、清新的意境,表达闲适、喜悦的情感。
分析诗歌意象或寓意的答题格式:从诗歌中的关键词语看表层意义+结合背景理解深层意义。赏析诗歌意境类答题格式:感知客观图景+把握作者的主观感受+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一、(2017—2018学年重庆市巴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对 雪
杜 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可见心情的沉重;用“独”写老翁(诗人)的处境,可见环境的险恶,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21教育网
B.“瓢弃樽无绿”一句,“绿”借喻指酒,写出了诗人困居长安,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葫芦早就扔掉,樽里空空如也的窘态。21cnjy.com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的好像炉火熊熊,满室生辉,然后用“似”字点出是幻境。这种以幻作真、以虚写实的手法,非常深刻地刻画了诗人在严寒难忍时对温暖的渴望。
D.尾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的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www.21-cn-jy.com
E.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2·1·c·n·j·y
2.诗歌的颔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二、(2018届贵州省遵义航天高级中学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六月二十四日夜梦
陆 游
六月二十四日夜分,梦范至能、李知几、尤延之同集江亭。诸公请予赋诗,记江湖之乐,诗成而觉,忘数字而已。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露箬霜筠织短篷,飘然来往淡烟中。
偶经菱市寻溪友,却拣苹汀下钓筒。
白菡萏香初过雨,红蜻蜓弱不禁风。
吴中近事君知否?团扇家家画放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首联写诗人驾着用露箬和霜筠织成的短篷小舟,在淡烟缭绕的江河湖泊中飘然来往。
B.颔联写诗人乘小舟特意前来寻访“溪友”,可是没有访得溪友,索性坐下来握竿垂钓。
C.“偶经”“却拣”二语前后呼应,用语灵动自然,补足了首联“飘然来往”之意。
D.诗人问诸公:吴中近事你们知道吗?写出了诗人在家乡闲居多年后不知国事的苦闷。
E.陆游的诗作大多抒写豪情壮志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此诗却描写日常生活中的情趣。
2.本诗的颈联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赏析。
三、(2017—2018学年河北省唐山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鹧鸪天
苏 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①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②一日凉。
【注】①红蕖:荷花。②浮生:世事不定,人生短促。
1.下列对这首词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词的首句中“断”“明”“隐”三个主观色彩极强的形容词,把景物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B.“照水红蕖细细香”这一句写景有声有色,与上一句空中的景象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C.“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三句似人物素描画,其内心世界通过外部形象得以彰显。
D.词的最后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乘兴游赏的盎然豪情。
E.词的下片写太阳西下,作者手拄藜杖缓步游赏,感慨昨夜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自己度过了凉爽的一天。
2.词的上片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有何特点?请结合词句具体分析。
一
1.BE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不是借喻,是借代;E项,“壮志难酬”在诗歌中没有体现。21·cn·jy·com
2.(1)诗歌颔联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2)①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营造了一种压抑紧张的氛围,表现诗人在战乱之中内心的孤独与悲凉。②同时呼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做铺垫。21·世纪*教育网
二
1.BD
【解析】B项,“特意”不合诗句意思,“偶经”是偶然经过,可知诗人不是特意寻访。D项,“写出了诗人在家乡闲居多年后不知国事的苦闷”理解有误,“吴中近事君知否?团扇家家画放翁”自问自答,告诉好友每家的团扇上都画着他。www-2-1-cnjy-com
2.①色彩浓淡相衬,景物相映生姿。雨后荷花分外洁白,碧绿的荷叶上停留着一只红色的蜻蜓。色彩描写极为生动。②既有静态描写,又有动态描写。洁白的荷花在水中静静地绽放,红蜻蜓在雨后的微风中,上下翻飞。③视觉描写和嗅觉描写相结合。白色的荷花、红色的蜻蜓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荷花散发出阵阵清香,给人以嗅觉上的冲击。2-1-c-n-j-y
三
1.BD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B项,“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是从视觉和嗅觉来写的,所以选项中“有声有色”应改为“有色有香”。D项,“殷勤”有“热情”“恳切”之意,应是拟人。【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描写的是夏末秋初的清新淡雅的景色。远处,树林尽头,连绵的山峰清新明朗;近处,翠竹围护着墙院;池塘边满是干枯的衰草,蝉声四起;白鸟飞上飞下,荷花照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首先要在上阕中找出能体现季节特点的景物,如蝉、草、红蕖;其次看修饰景物的词语,一个“乱”字可看出蝉叫之喧闹,“衰”字可看出草木之凋零,这些应该是夏末秋初的景物。上阕描绘的景象是: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有高山耸入云端,清晰可见。近处,丛生的翠竹,像绿色的屏障,围护一所墙院周围。靠近院落,有一个池塘,池边长满枯萎的衰草。蝉声四起,叫声乱成一团。宏廓的天空,不时地能看到白鸟飞上飞下,自由翱翔。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从这清新淡雅的意境中,可总结出景物的特点。21*cnjy*com
准确理解古代诗歌中字词的意思,掌握炼字炼词技巧,应关注“两把握,四要点”。
“两把握”指:1.从字词的表面义和语境义入手,把握字词的含意。无论是炼字还是炼词,首先要把握字词的具体意义,除了把握字词的表面义外,还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把握其语境义。2.从使用的手法入手,把握句子的特色。分析关键字词所在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把握句子的语言特色。
“四要点”指:1.交代字或词的具体意思。2.给出字词所使用的手法。归纳字词使用的手法可以从描写景物的手法入手,比如从嗅觉、听觉、视觉或动静、虚实、远近、明暗等角度分析景物之间的关系;也可以从修辞的角度分析,比如比拟、比喻、夸张、借代等。3.写出字词描摹的景物特征。4.写出表达的思想情感。【来源:21cnj*y.co*m】
具体的答题模板是:字(词)的意思+使用的手法+描述的画面(营造的氛围)+表达的情感。
1.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①
【宋】辛弃疾
白苎②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①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③禹门: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白苎新袍入嫩凉”句中的“嫩”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答案】轻微、新鲜、清爽等。
【解析】作答本题,首先要读懂该字所在句,然后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揣摩“嫩”字的含义。这句是说穿着白色麻袍,走在“嫩凉”之中,这“嫩”显然给人以轻微、新鲜、清爽等的感觉。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夜到渔家
张 籍
渔家在江口,潮水入柴扉。
行客欲投宿,主人犹未归。
竹深村路远,月出钓船稀。
遥见寻沙岸,春风动草衣。
这首诗的最后一句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效果?
【答案】这首诗语言浅切流畅,活泼圆转。最后一句“春风动草衣”尤为传神。正焦急等待主人归来的诗人远远看见一叶扁舟向岸边行来,渔人正寻找沙岸泊船,他身上的蓑衣在春风中飘动,好像是诗人等待已久的主人回来了,诗人喜悦的心情油然而生。这一句形象生动,语调轻快,神采飞扬,极富神韵,给人以特别深刻的印象,凝聚了诗人对渔民的深情厚谊。
鉴赏诗歌字词意义时,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推敲:
1.从表情达意的角度。
2.从表达技巧的角度。
3.从语言风格的角度。
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类试题的解题步骤为:第一步,牢记语言风格的种类,用一两个双音节词准确概括语言特色;第二步,结合诗歌中相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第三步,指出诗歌的语言风格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现了诗(词)人怎样的情感。
一、(2018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宿王昌龄隐居
常 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诗人细致地描绘了王昌龄隐居之处的自然景色,赞颂了王昌龄的清高品格。诗歌语言风格绚丽飘逸。
B.首联写清溪水流入石门山深处,见不到头,隐居的地方只有孤独的白云。“溪水”“白云”是隐者居住的象征,“清”“孤”写出了此地的凄清。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C.中间两联写夜宿王昌龄隐居处所见所感。王昌龄住处清贫优雅,一座孤零零的茅屋,屋前有松树,屋边种花,院里有芍药,可见王昌龄独居而情不孤,遁世而爱生活。21教育网
D.尾联写自己的归志。“鸾鹤群”用江淹《登庐山香炉峰》“此山具鸾鹤,往来尽仙灵”语,表示将与鸾鹤仙灵为侣,隐逸终生。21cnjy.com
E.诗人通过对“茅亭”“花影”“药院”等意象的描写,写出了隐者的清高、隐处的雅趣,描绘出了一幅优雅、清高不俗的隐居图。21·cn·jy·com
2.颈联两个动词“宿”“滋”用得生动传神,请结合诗歌意境简要赏析。
二、(2017—2018学年湖南省怀化市高三第三次模考)阅读下面这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岩居僧
赵师秀
开扉在石层,尽日少人登。
一鸟过寒木,数花摇翠藤。
茗煎冰下水,香炷佛前灯。
吾亦逃名者,何因似此僧?
1.下列对全诗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首联点题,僧人所居并非殿阁参差的宝刹,也非游人熙攘的胜境,而是罕有人迹的深山。
B.颔联绘僧人所居山间景象,颈联具体写其生活,虽无惊人之笔,但精练自然,无斧凿痕迹。
C.尾联发出感叹,间接抒发了自己对离尘出世生活的向往之情。
D.前六句将僧之居处、环境、生活都写到了;尾联向往之意溢于言表,是主题思想的点睛。
E.全诗塑造了一位远离俗世、生活悠闲、内心落寞的僧人形象。
2.颔联“过”“摇”两字生动形象,请结合诗文分析其精妙之处。
三、(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雪夜感旧
陆 游
江月亭前桦烛香,龙门阁上驮声长。
乱山古驿经三折,小市孤城宿两当。
晚岁犹思事鞍马,当时那信老耕桑。
绿沉金锁俱尘委,雪洒寒灯泪数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首联描绘了诗人雪夜于亭前阁上所见之景,桦烛的香气和悠扬的驮声交织回荡,营造出悠远绵长的意境。
B.颔联中“经”“宿”两个动词,凝练地再现了诗人紧张奔波的岁月,刻画了他为筹划抗金而不辞辛劳的形象。www.21-cn-jy.com
C.前四句一句一个场景,以时空的变换串联起一幅幅画面,映现了诗人的生活情形,为下文抒情蓄势。
D.尾联写到绿沉枪和金锁子甲,意在比喻诗人的从军生涯,如今只能委身尘埃,诗人借此表达对朝廷不图北伐的不满。2·1·c·n·j·y
E.后四句与上文相对照,突出了诗人的心理活动与情感,特别是末句,写诗人灯下独坐,老泪纵横,既点诗题,又呼应首句。【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有人认为“颈联中‘那信’二字尤佳”,请结合全诗对“那信”一词进行赏析。
一
1.AB
【解析】A项,“诗歌语言风格绚丽飘逸”,诗歌的语言是清新雅致,而不是“绚丽”。B项,“‘清’‘孤’写出了此地的凄清”错误,“清”“孤”表现的是隐士的清高脱俗。
2.“宿”字,写花影像安睡在庭院中一样;“滋”,生长着,写出了苔藓在滋长蔓延;暗示这里少人活动,甚至久未有人,突出了隐居地的清幽静谧;这两句表现出王昌龄的清高品格和隐逸生活的高尚情趣,表现出诗人向往归隐之情。 21·世纪*教育网
二
1.CE
【解析】C项,尾联属于直接抒情。E项,“内心落寞”理解错误,诗歌中的僧人形象是淡泊的。
2.“过”有“路过”“经过”之意,这里写出了“飞鸟”经林间翩然飞过的自然状态;“摇”即“摆动”“轻摇”之意,写出花儿在清风中的轻摇之态,借鸟的无忧无虑、无欲无求,山花的无拘无束来体现山居环境的清幽,以衬托“岩居僧”淡泊平静的心境。www-2-1-cnjy-com
三
1.AD
【解析】A项,“描绘了诗人雪夜于亭前阁上所见之景”理解有误。D项,修辞手法“比喻”不恰当;“表达对朝廷不图北伐的不满”在诗中表现不明显。2-1-c-n-j-y
2.“那信”表示怎能相信有一天竟会在田园终老,更能凸显出诗人年轻时的意气与北伐必胜的信心,也反衬出今日的失望之情。既表达了昔日的豪情,也表现出诗人的悲愤与对理想的执着。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那信”的意思是怎么相信,诗的颈联中“犹思”二字,表明了诗人执着报国的心愿。诗人的报国之志和不得重用交织在一起,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强烈的失落感。21*cnjy*com
考生在解答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类试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建立丰富的资料库,避免“无米之炊”。
(1)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诗歌鉴赏通常涉及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此外还有记叙(多用于叙事诗)和议论(多用于点明诗歌主旨)等。
(2)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对偶、夸张、借代、设问、反问等,其特点和用法跟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大致相同。21*cnjy*com
(3)谋篇布局:主要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铺垫、层层渲染、先总后分、过渡、先景后情、卒章显志、伏笔、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等。【来源:21cnj*y.co*m】
(4)其他常见表现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象征)、借事抒情、寓理于景、借古讽今、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对比、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白描等。【出处:21教育名师】
2.以课文为依托,引入“源头活水”。
精心选择重要而有代表性的诗歌进行重点赏析,是考生备考古代诗歌鉴赏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考生在选择诗歌的时候,应该多关注教材中那些经典的诗歌。此外,考生还应把教材中那些表达技巧相同的诗歌放在一起鉴赏,如《石头城》和同样采用了“借古讽今”手法的《桂枝香·金陵怀古》等篇目,《山居秋暝》和一样采用了“动静结合”手法的《李凭箜篌引》等篇目。【版权所有:21教育】
3.探究高考设题,寻求答题启示。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类题目的设题角度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小角度”设题,一类是“大角度”设题。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1)“小角度”设题。此类题的“切入点”较小,考查的针对性较强,题干中明确规定了从表达技巧中的某一个具体方面鉴赏。如“这首元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做赏析”。此类题的考查目标非常明确,题干明确告诉考生须从修辞手法的角度鉴赏。答题时考生只要根据题干中所要求的表达技巧的相关知识,并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作出分析即可。21*cnjy*com
(2)“大角度”设题。此类题往往“泛泛而谈”,没有具体的角度要求,出现在题干中的关键词通常是“表现手法”“表达效果”“艺术手法”或“手法”等较为宽泛的概念。如“试分析这首诗的颔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此类题较上一类题鉴赏难度要大,而考生作答时应该多角度思维,适当地多答几条,而且要斟酌所赏析的语句的特点,锁定角度,有重点地回答。
4.注重审清题意,注意技法区别。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考生要特别注重审清题意,不要答非所问。如“这首词上阕所描写的景物有何特点?”与“这首词上阕的景物描写的特点是什么?”,二者的答题角度迥然不同,前者的答题侧重点是景物特点,而后者的答题侧重点是景物描写的表达技巧。注意技法区别,是指要注意辨析具有相似点,但又有很大区别的表达技巧。例如,侧面描写与烘托、白描与渲染、对比与反衬等。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 村【注】
杜 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注】本诗为杜甫到成都后草堂初成时所作。
“事事幽”是统摄全诗的核心,请结合颔联和颈联简要说明诗人是如何表现“幽”的。
【答案】这四句每句一景(或“一事”),用的是赋的铺陈手法,从景物(环境)和人事(人物活动)两个方面展开描写。典雅的环境和人物的悠闲相互映衬,颈联的妻子“画纸”,稚子“敲针”,是细节描写,突出了人物的安闲,而颔联的燕子“去来”与沙鸥“亲近”,属环境描写,以环境的安闲映衬人的安闲,这两联通过直接与间接相结合的手法体现了“幽”。
2.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闽中秋思
杜荀鹤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时所作的,后人评价极高,谓工于炼字。
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抒情方式。
【答案】本题考查对诗歌抒情手法的鉴赏。对抒情手法的鉴赏,一是要明确用了怎样的手法,二是要明确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诗歌鉴赏,无论鉴赏什么,都必须联系诗歌本身去谈,不能脱离文本。
表达技巧既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的使用。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艺术技巧类题目常见的解题格式
赏析修辞手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赏析表现手法:表现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赏析构思技巧:构思技巧+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一、(2018届山西省太原市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学业质量监测)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吴城览古
陈 羽
吴王旧国水烟空,香径无人兰叶红。
春色似怜歌舞地,年年先发馆娃宫。
馆娃宫怀古(其一)
皮日休
绮阁飘香下太湖,乱兵侵晓上姑苏。
越王大有堪羞处,只把西施赚得吴。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陈诗首句点明“旧国”,照应诗题“览古”,并营造冷清空寂的氛围。
B.陈诗第二句承上启下,既承上文“水烟空”,又引出后文“年年先发”的感慨。
C.陈诗第三句描绘今日此地春意盎然,生机勃勃,表达对春色的喜爱。
D.皮诗首句,从侧面着笔,一个罗衣轻飘、芳香四溢的倩影便跃然纸上。
E.皮诗后两句,批评嘲讽勾践送去一个美女西施便赚来一个国家的做法是值得羞耻的。
2.结合标题,说说两首怀古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二、(2017—2018学年广东省湛江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
王 维
暮持筇竹杖,相待虎谿头。
催客闻山响,归房逐水流。
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
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首联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傍晚时分,诗人王维手持竹杖,与好友裴迪相约虎谿,两人一起前往感化寺游览。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B.颔联写暮色催促游山之客及时赶路,这时听到了山中隐隐传来的流水声,循着曲折环绕的流水,诗人来到了自己的客房。21教育网
C.颈联上句描写感化寺周围的野花丛生盛放,下句使用拟人手法,写山谷中的鸟儿因怕打扰了周围的环境,只敢轻叫一声。21cnjy.com
D.尾联写夜里诗人独自在感化寺的山林中静坐,感受清风从空荡荡的松林间吹过,似有秋意,空林、松风让诗人备感孤寂。www.21-cn-jy.com
E.王维常常在诗中融合绘画技巧,让诗歌景致鲜明,这首诗描写了暮色中的感化寺及其周围的幽静景致,亦是诗中有画。2·1·c·n·j·y
2.诗歌后两联主要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三、(2018届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赠卖松人
于武陵
入市虽求利,怜君意独真。
欲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
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
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诗前两句写卖松人到长安卖松树,虽然是求利,但是心思独特。
B.第三句中的“寒涧”两字写出了松树生长环境的艰苦,为下文的“瘦叶几经雪”做铺垫。
C.卖松人所卖的松树具有生长环境恶劣、叶瘦花淡、无人赏识的特点。
D.“淡花应少春”,花淡,缺少春意,因此暗含作者的批评。
E.尾联写长安人重视桃李芬芳美艳,可惜的是染上了六街的灰尘。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一
1.CE
2.①陈诗扣“览”展开,借景抒情。诗人览吴城、香径、歌舞地、馆娃宫而生发昔盛今衰之感,表达对西施的怜悯之情。②皮诗扣“怀”展开,叙事议论。叙述吴王享乐而越国大兵入境之事,表明吴亡不是由于西施,而是因为统治者荒淫,为西施翻案,立意新奇,不落窠臼。【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该题要抓住题干给出的暗示,“结合标题”,就要先分析标题,看两者有何不同,再具体分析。21·世纪*教育网
二
1.CD
【解析】C项,写山谷中的鸟儿的叫声是为了衬托山谷的幽静,是以动衬静的手法;D项,“孤寂”之感理解错误,“夜坐空林寂”写的是夜里树林里的环境寂寞,并不是作者的孤寂之感。
2.①动静结合。颈联上句为静景,丛丛盛放的野花,特别好看;下句为动景,山谷中鸟儿不时传来婉转的鸣叫声,更衬托出环境的清幽。动静结合,使景物的描写更具画面感。②借景抒情(融情入景)。诗人夜晚静坐于空灵的山林,赏花听鸟鸣,感受清风在松林中穿梭。作者借寂静清幽的山林之景,表达了对感化寺景色的喜爱,对闲适、恬淡隐逸生活的追求和向往。www-2-1-cnjy-com
三
1.DE
【解析】D项,“因此暗含作者的批评”错误,这里没有批评的意思。E项,“尾联写长安人重视桃李芬芳美艳,可惜的是染上了六街的灰尘”错误,原诗表达的是可惜松树染上了六街的灰尘。
2.①主要运用比喻(象征、托物言志)、借代手法,以寒涧树象征贫寒之士,以“翠楼人”代权贵之人;把贫寒之士比喻为“寒涧树”,形象地表现了其地位的卑微、境遇的凄凉;而想把“寒涧树”卖给“翠楼人”,委婉地表达了贫寒之士希望得到权贵赏识重用之意。②这首诗寄托了诗人对不识人才、只喜欢趋时媚俗的权贵的讽刺;对像松树那样正直高雅却沦落下层、不被重视的贫寒之士的怜惜;对争荣小人春风得意,正直人士却不得重用这一不公平社会现象的愤懑;以及因对现实有了清醒认识而不求荣利、洁身自好的高洁情怀。21·cn·jy·com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通过分析可知,本诗运用了比喻、象征、托物言志、借代等手法,表达的是对像松树那样正直高雅却沦落下层、不被重视的贫寒之士的怜惜,寄托了诗人对不识人才、只喜欢趋时媚俗的权贵的讽刺。分点作答,意思对即可。2-1-c-n-j-y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分析诗歌的意境等。考生在解答此类题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看标题。标题一般蕴含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诸多信息。抓住这一切入点,有助于考生理解诗歌的内涵。如李白的《送友人入蜀》,标题既点明了事件(送友人),又交代了友人所去之地的偏远(蜀地),还暗示了整首诗所蕴含的惜别之情。
2.看作者。每一位作者的作品都因受时代及作者本身性格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因此,了解作者的背景及写作特点,有助于考生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如李白的诗大多激昂豪迈、想象奇特,表现的是盛唐气象;而杜甫的诗大多沉郁顿挫,表现的是社会疮痍,民生疾苦。21*cnjy*com
3.看意象。考生抓住诗歌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意义和作用,就能真正地领悟诗歌的深刻内涵。
4.看诗眼。一般来说,每首诗都有诗眼,即最为精练传神的那个字或词。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一个“愁”字就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5.看注释。有的诗歌后面会有注释,考生一定要认真阅读,仔细揣摩其隐含的有效信息。注释的作用一般有以下几个:(1)介绍写作背景,一般暗示作者的创作动机及诗歌的思想内容。(2)介绍相关句子,一般暗示诗歌的用典或意境。(3)介绍作者,一般暗示整首诗歌的艺术风格及感情基调。(4)介绍别人对诗歌的评价,一般暗示诗歌的艺术特色。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赠 柳
李商隐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意旨?
【答案】柳树体态轻盈,随风起舞,柳花怒放,像雪一样在空中飞舞,扑动着青楼的酒旗。作者借柳树轻盈多姿、缠绵多情的形象,表达了自己重情惜别的情怀。
2.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惠山烹小龙团
苏 轼
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留连。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石路萦回九龙脊,水光翻动五湖天。
孙登①无语空归去,半岭松声万壑传。
寒 夜
杜 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注】①孙登:三国时期魏国隐士。
从两首诗的内容看,在古代文人眼里,“茶”已经不仅仅是饮品,还有更多的寄托。这种寄托是什么?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苏诗中作者借品“茶”表达寄情自然山水的个性和洒脱飘逸的情怀;杜诗以茶待友,既寓君子之交淡而有韵的特点,又表达了诗人在清寒之中清高自守的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鉴赏。考生首先应弄懂诗中“茶”的特点,“茶”具有清新有韵的个性,再联系全诗内容及作者想要从中表达的旨趣来分析,就可以得出作者寄情山水,在清寒之中清高自守的情怀。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感情主要包括:1.理解诗歌语句的意思,根据诗歌的主要内容,分析其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总结诗歌的主旨;2.分析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3.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积极意义或局限性。
古代诗歌表达的情感大致有:欢乐、恬淡、闲适、仰慕、迷恋、激愤、寄情山水、热爱自然、坚守节操、登高览胜、蔑视权贵、忠于爱情、归隐田园以及寂寞、伤感、忧愁、惆怅、孤独、烦闷、忧国忧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惜春迟暮、羁旅乡愁、忆友怀旧、离愁别恨、相思相知、怀古伤今、愤世嫉俗等。
一、(2018届辽宁省鞍山市第一中学高三3月月考)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小题。
九日蓝田崔氏庄
杜 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九日置酒
宋 祁
秋晚佳晨重物华,高台复帐驻鸣笳。
邀欢任落风前帽,促饮争吹酒上花。
溪态澄明初雨毕,日痕清淡不成霞。
白头太守真愚甚,满插茱萸望辟邪。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第一首诗为杜甫七律中的代表作。首联诗句婉转自如,诗意层层变化,错落有致。
B.第一首诗的颈联色泽浓丽,空间开阔,用“落”“寒”稍加点染,标出深秋的时令,不作愁语,气局一新。
C.第二首诗的首联破题。起句点明节令,音调高扬。绚丽的物华,宜人的秋色,令诗人为之神驰。一个“重”字流露出诗人流连光景之意,领起全诗。21教育网
D.第二首诗的颈联以景语出之,写登高所见。诗人把酒临风,游目骋怀,只见上下天光,一片清明,境界开阔,气象恢宏。21cnjy.com
E.王隐《晋书》记载:“孟嘉为桓温参军,九日游龙山,风至,吹嘉帽落,温命孙盛为文嘲之。”两首诗都化用了这一典故,三位大家心境相似,心意相通,实现了跨越时空的共鸣。
2.两首诗都写到了风吹帽落、老去白发、遍插茱萸,题材极其相似,抒发情感是否相似呢?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21·cn·jy·com
二、(2018届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开学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客 游
李 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石。
不谒承明庐,老作平原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旅歌屡弹铗,归问时裂帛。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诗标题“客游”表明诗人客居他乡,借此诗表达思乡怀人之感。
B.首联写眼前现实,其中“悲满”一句写远行千里内心悲伤,“日暖”一句写眼见日光晒暖石头,增添思乡之情。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C.首联中的“暖”字与“悲”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明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目中,离家是悲伤的,而故乡则永远是温暖的。www.21-cn-jy.com
D.颔联上句中“承明庐”指代当政者,“不谒”表面上表达自己的清高,因此只能作“平原客”,其实暗含不被赏识重用、壮志难酬的郁闷之情。21·世纪*教育网
E.尾联的“屡弹铗”意为自己虽然不能返家,却可以像冯谖那样弹唱悲凉慷慨的剑歌,并且还可以“时裂帛”,在忧伤中仍不乏豪放洒脱之情。www-2-1-cnjy-com
2.杜甫《春望》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的“书”,与本诗尾联中的“裂帛”,都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2-1-c-n-j-y
三、(2018届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水调歌头·淮阴作
朱敦儒
当年五陵下,结客占春游。红缨翠带,谈笑跋马水西头。落日经过桃叶,不管插花归去,小袖挽人留。换酒春壶碧,脱帽醉青楼。2·1·c·n·j·y
楚云惊,陇水散,两漂流。如今憔悴,天涯何处可销忧。长揖飞鸿旧月。不知今夕烟水,都照几人愁。有泪看芳草,无路认西州。【来源:21cnj*y.co*m】
1.下列对本词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当年”点明起首两句是对往昔的追忆,这两句点染了奢华豪纵的气氛,为上片定下了基调。
B.“红缨翠带,谈笑跋马水西头”两句用笔简省却淋漓尽致地写出了风景的秀丽及游人的神情。
C.上片最后一句突现了词人醉卧的形象:开怀豪饮,酒酣耳热。可见词人愁绪至极,以酒解愁。
D.本词下片前三句是过片。双调词中过片往往居于上下阕交替的位置,常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E.下片结句亦景亦情,泪眼所见,只有远接天际的芳草牵惹人的情思,而西州路遥不可接。
2.本词下片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一
1.BE
【解析】B项,“色泽浓丽”“不作愁语,气局一新”错误,第一首诗应是色泽淡雅;其中的“落”“寒”等词汇既展现出深秋时令,又让读者有高危萧瑟之感,豪壮中带几分悲凉。E项,“心境相似”错误,典故中的人物与宋祁都显出名士风流蕴藉,杜甫则内心悲凉却强颜欢笑。
2.题材相似,但情感不同。①第一首诗写诗人内心悲凉而又强颜欢笑的沉郁。人老了,怕帽一落,显露出他的萧萧短发,作者以此为“羞”,所以风吹帽子时,笑着请旁人帮他正一正。说是“笑倩”,实是强颜欢笑,骨子里透出一缕伤感、悲凉的意绪。以茱萸作结,“醉把茱萸仔细看”,乃辛酸语,寄寓了身世飘零之慨。②第二首诗写高朋满座、觥筹交错、佳日兴会的洒脱。重阳节登山饮菊花酒是自古以来的传统雅事。“任落”“争吹”两词相反相成。诗人兴会淋漓之状毕现。诗人故用“满插茱萸”的夸张笔法,描绘自己的放浪形骸、豁达开朗。“白头太守真愚甚”一句,幽默诙谐,乃诗人自画像,形神俱出。“愚甚”两字,表面自嘲,实却矜持。“白头太守”不仅刻画了诗人与众不同的外貌,更表明了诗人的太守身份。【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二
1.BE
【解析】B项,“眼见日光晒暖石头”错误,“日暖南山石”是运用虚写手法表现诗人的情怀,是作者想象中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不是实写。E项,解释错误,“屡弹铗”的意思是自己只能像冯谖那样弹唱失意的剑歌,“时裂帛”表达的则是归乡不得、聊且借信表达思乡思亲的情感。21*cnjy*com
2.同:二者都表达思乡、思亲之情。
异:杜诗表达身在他乡、处于逆境中忧国、思家之情;李诗写入朝无门、为官无望、只好时时想写信告诉家人自己就要回家,表达壮志未酬、落魄凄苦的悲慨之情。【版权所有:21教育】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诗歌对比鉴赏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该题,应当结合诗句中表现作者情感的词句以及作者的身世生平和诗歌的写作背景考虑。本题要求比较异同,可以先分析其中的相同之处,通过分析可知,这两句诗都是借家信表达思家之情。然后根据诗人不同的身世生平及诗歌不同的写作背景考虑其不同之处,通过分析可知,杜诗重在表现忧国、思家之情,李诗则重在表达壮志未酬、落魄凄苦的悲慨之情。【出处:21教育名师】
三
1.BC
【解析】B项,“风景的秀丽”理解错误,“红缨翠带”写的不是风景,而是人的配饰,因此本句写的是人。C项,“愁绪至极,以酒解愁”理解不当,“换酒春壶碧,脱帽醉青楼”表达的是词人回忆年少时的豪放不羁,是“少年不识愁滋味”。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2.①对亲人与自己两相离散,与亲人无法联系、无处诉说的痛苦、无奈与伤感之情;②家国之痛,“都照几人愁”写词人由个人的不幸遭遇联想到同怀国破家亡之恨的大众,凸显了家国之痛;③物是人非的感慨,如“长揖飞鸿旧月”写家国变故,飞鸿、明月仍在,但能否如愿传去心中的思念?
评价古代诗歌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是考生备考时的一大难点。考生在具体答题时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答题切入点
(1)了解创作背景,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2)把握情感取向,领悟作者的观点态度。
(3)揣摩诗(词)句的深层含意,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4)从辨析用典入手,把握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2.答题技法
第一步,归纳整合诗歌的主旨;第二步,亮明自己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要注意历史地、辩证地进行评析);第三步,找出诗歌中关键的几点,分条具体作答。【来源:21cnj*y.co*m】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酹江月·淮城①感兴
张绍文
举杯呼月,问神京何在?淮山隐隐。抚剑频看勋业事,惟有孤忠挺挺。宫阙腥膻,衣冠沦没,天地凭谁整?一枰棋坏,救时著数宜紧。
虽是幕府文书,玉关烽火,暂送平安信。满地干戈犹未戢,毕竟中原谁定?便欲凌空,飘然直上,拂拭山河影。倚风长啸,夜深霜露凄冷。
【注】①淮城:泛指淮水两岸的城市,淮水是当时宋、金对峙的前线。
试分析作者在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答案】对收复失地的渴望,对侵略者肆意横行的痛恨,壮志难酬的悲愤,对时局的关切与担忧,对当权者不思进取的不满。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溪 居
柳宗元
久为簪组①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①簪组:古代官吏的服饰,此指官职。
清代诗人沈德潜评价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时说“不怨而怨”。你认同吗?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同意。诗人在长期被仕途所累之后有了亲近自然、隐居田园的机会,于是在首联用一个“幸”字表达了自己的“庆幸”,故言“不怨”。但全诗表面上写愚溪生活的闲适,字里行间却隐含着被贬的抑郁之气,故言“怨”。诗中“幸”是含着痛苦的笑,“闲依”和“偶似”相对,强调生活的闲适,但这闲适又透出了几分无聊,说明诗人并不真有隐士的淡泊、闲适,“来往不逢人”可见诗人溪居生活的孤独。
评价诗歌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时,必须确立“宏观把握,微观切入”的解题策略。
“宏观把握”要做到:1.知人论世,通解文字。2.投入情境,体物动情。要投入到诗(词)人所描绘的情境中去,体察诗(词)人所描绘的景物,体会诗(词)人所抒发的真情,从而把握哲思之趣,体味境界之妙。
“微观切入”就是从一些微小的地方找突破口,即要:1.关注题目。2.关注注释。3.关注用典。
评价古代诗歌中作者的观点态度类题目的答题模式一般为:概括诗歌内容(主旨),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歌+诗歌各句的内容+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
一、(2017—2018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高一12月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蒿里行
曹 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蒿里行”为汉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相和曲》,本为当时人们送葬所唱的挽歌,曹操借以写时事。嵩里,指死人所处之地。21cnjy.com
B.“初期”句用典,相传周武王伐纣时曾在盟津大会八百诸侯,此处借指关东诸将期望也能像那八百诸侯一样同心协力,除奸诛恶。www.21-cn-jy.com
C.诗人称诸将为“义士”,带兵讨伐“群凶”,指出“乃心在咸阳”,意在恢复汉室,抒发了作者对诸将的钦佩、敬仰之情。2·1·c·n·j·y
D.“势利”到“刻玺”句写关东诸将各为势利而争,发展到自相残杀,最后点明他们称帝的野心,可谓层层剥笋,步步深入。【来源:21·世纪·教育·网】
E.全诗使用了简洁明了的白描手法,无意于词句的雕凿粉饰,而用明快有力的语言来表达,风格质朴,豪放飘逸,引人慨叹。21·世纪*教育网
2.钟嵘评曹操之诗:“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请结合本诗的“悲凉之句”分析诗人的情感。
二、(2017—2018学年山东省寿光市寿光现代中学高二12月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联中的“我”可理解为有情的秋风,当它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一年未见的“君”,也就是诗人,形象塑造可谓别出心裁。21教育网
B.“看黄菊”“听玄蝉”,诗人用秋日特有的风物点出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也借助黄菊和玄蝉表露了自己高洁自守的情怀。【出处:21教育名师】
C.颔联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五更听到风声醒来,对镜感叹自己容貌之变化,和首联相接,仿佛是在畅叙别情。【版权所有:21教育】
D.颈联中,“雕”感受到秋风,睁开睡眼“眄青云”,诗人通过写“雕”畏惧秋风,侧面表现了秋风的神奇力量。21*cnjy*com
E.尾联中的“君”指秋风,而“扶病”二字则解释了“一年颜状镜中来”的原因,全诗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2.有人评价此诗情感跌宕起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三、(2018届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题目。
雨后赠斯远
赵 蕃
已是霜凝更雨湿,春其渐起但无痕。
莫嗟草色有垂死,定有梅花当返魂。
小驻要须穷日日,细寻无惜遍村村。
揩摩病眼从兹始,并待君诗洗睡昏。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首句“已是霜凝更雨湿”,交代赠诗的时节和天气,渲染了萧瑟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凄楚的基调。
B.“莫嗟草色有垂死,定有梅花当返魂”,虚实结合,是说虽然草木依旧枯萎,但梅花一定会悄然开放。
C.“穷日日”“遍村村”,从时空角度强调新春发现之难,表现诗人探春寻春心情之急与信念之坚定。
D.尾联写诗人在收到朋友斯远寄来的新诗之后,擦亮眼睛,振奋精神,一改昏沉之态,连忙回诗相赠。
E.本诗巧妙地将写景叙事与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表达诗人对新春的渴望和希望有所作为的思想感情。
2.古人评价首联中“春其渐起但无痕”一句为“一篇之警策”,说它“熔诗情和哲理于一炉”,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其中的“警策”与“哲理”。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一
1.CE
2.(1)憎愤。“义士”“讨”“群凶”,这些词语用反讽的手法表明诗人对诸将的厌恶,对袁绍兄弟借匡扶汉室之名,行争霸天下之实的深刻揭露,并对由此造成的战乱感到憎愤。(2)失望。联军内部矛盾重重,自相残杀,力量涣散,诗人对此感到失望。(3)同情。诗人对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的同情。21·cn·jy·com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题干要求,即分析诗人的情感。通读全诗,可将其分为三层,前4句为第一层,中间6句为第二层,最后6句为第三层,这三层分别抒发了作者的愤懑之情、失望之情和对老百姓的同情。最后就这些情感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即可。
二
1.BD
【解析】B项,“看黄菊”“听玄蝉”并没有表露出诗人的“高洁自守的情怀”,而是形象而准确地点明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D项,颈联“雕”感受到秋风,睁开睡眼“眄青云”,诗人通过写“雕”表现了豪情万丈、自强不息的精神。www-2-1-cnjy-com
2.①首联表露出诗人的欣喜之情。作者把秋风拟人化,通过秋风深情回忆去年与诗人作别,今又回到诗人身边,营造了一个奇妙又情韵浓郁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秋风去而复还的欣喜之情。②颔联诗人感叹衰老。诗人听闻秋风又来,醒来之后,却在镜中看到自己容颜衰老,有秋风依旧人已老的惆怅。③后两联诗人却精神顿作。以“马思边草”“雕眄青云”比兴,引出诗人迎着秋风上高台,表现了诗人老而弥坚、倔强进取的精神品格。2-1-c-n-j-y
三
1.AD
【解析】A项,“为全诗奠定了凄楚的基调”说法错误,从下文中的“春其渐起”“莫嗟”“细寻”可以看出诗人的乐观和对生活的热爱。D项,尾联“待君诗”是指期盼等待着对方的诗,希望得到友人的音信和鼓励,并没有说“连忙回诗相赠”。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2.(1)警策:“春其渐起但无痕”这句意思是说,春天正逐渐临近,只是还没有全部显露出来,表现了乐观豁达、积极进取的精神,感情细腻,寓意深远,为全诗定下明朗向上的基调。(2)哲理:希望往往孕育在艰难困苦之时,对未来应充满信心,对新生事物应多加呵护。21*cnjy*com
考生鉴赏诗歌时,要注意“三读懂,四做到”:“三读懂”指读懂题干要求,读懂诗歌意象,读懂诗歌内容和情感;“四做到”指做到分条列举,做到不漏要点,做到总分表述,做到语言有文采。古代诗歌阅读常见考点的提问方式和答题模板如下:【来源:21cnj*y.co*m】
1.鉴赏古代诗歌中的物象、人物形象
提问方式:(1)这首诗歌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2)试说说这首诗(词)中的形象特点。(3)诗(词)中的某某形象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题模板:(1)给诗歌描写的形象定位。(2)结合具体诗(词)句概括这一形象的特点。(3)写出该形象所体现的作者情感。2-1-c-n-j-y
2.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景物及意境
提问方式:(1)诗歌描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2)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从景与情的角度简要赏析诗(词)句。【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答题模板:(1)诗歌描写的景物。(2)诗歌描述的画面(营造的意境)。(3)诗歌表达的作者情感。
3.准确理解古代诗歌中字词的意思,掌握炼字炼词技巧
提问方式:(1)诗歌的诗眼是什么?请简要赏析。(2)诗(词)第×句中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答题模板:(1)点明诗眼或炼字或炼词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把该字或词放入原句中进行描述。(3)点出该字或词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提问方式:(1)诗歌在表达技巧(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上有何特点?请结合具体的诗(词)句简要分析。(2)诗(词)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3)诗歌使用了哪些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1·cn·jy·com
答题模板:(1)总写诗(词)句使用的表达技巧。(2)结合具体的诗(词)句解说描述的画面(营造的意境)。(3)揭示诗歌表达的作者情感。
5.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及感情
提问方式:(1)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内容?(3)你是如何看待作者在诗(词)中表达的某种感情的?(4)前人对作者的情感有某种看法,你的观点是什么?
答题模板:(1)总写诗歌表达的作者情感。(2)结合具体诗(词)句分析诗歌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3)解说对作者的观点的具体看法和原因。
6.准确评价古代诗歌中作者的观点态度
提问方式:(1)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2)作者为何有某种态度?你是如何看待的?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答题模板:(1)写出作者在诗歌中的观点和态度。(2)分析该观点态度在诗歌中是如何具体体现的。(3)分析这种观点态度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的关系。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虞美人·梳楼
蒋 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栏杆。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1)这首词的上片是怎样表现“愁”的?请简要分析。
(2)试分析“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中“怜”与“借”的作用。
【答案】(1)前两句融情入景,写杨柳如丝,细雨绵绵,一派迷蒙景象,渲染倚楼人的愁绪如万缕千丝。后两句运用比拟、夸张手法,将抽象的愁形象化,并以楼小藏不下,“愁”几度飞上云天寻觅归舟,生动含蓄地突出愁之浓重。
(2)“天怜”,点明题旨,把客愁乡思表现得更加突出。但“天”怜则怜矣,只能“借与花消遣”。“借”指客居他乡,花非我有,也只能“借”之而已!一“怜”一“借”中,婉转含蓄地表达了词人的他乡孑然之苦,愁苦难消的复杂心理活动。
2.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题目。
村 晚
雷 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茅塘马上
贺 铸
壮图忽忽负当年,回羡农儿过我贤。
水落陂塘秋日薄,仰眠牛背看青天。
(1)这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加以概括说明。
(2)结合相关诗句,比较赏析这两首诗中的“落日”意象。
【答案】(1)《村晚》表达了作者对山村美丽的自然风光以及闲适自在、无忧无虑生活状态的喜爱之情;《茅塘马上》侧重表达韶光已逝、壮志未酬的感慨,抒发了诗人对无拘无束的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2)在《村晚》中,作者勾勒出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山村晚景图:火红的夕阳好像被山口衔住一样,日影倒映在尚有凉意的池水涟漪中。诗人把池塘、远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呈现出宁谧安适的意境。在《茅塘马上》中,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写出了池塘边秋日黄昏颜色暗淡的太阳即将落下的场景,一个“薄”字,突出略显寒意的季节特征,营造了一种清凉、宁静、恬淡的意境氛围。
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佳作。起笔点染景物,写词人凄迷愁苦的心境,使人思归。作者匠心独运,写“愁”多,用“楼”小做衬托;写哀愁,用海棠反衬。这里是用“乐景写哀情”,起到“一倍增其哀乐”之效果。词中语言清新素淡,雕琢之下,不失平淡之本色,是其艺术之最大特色。
语言特色类试题答题术语
淡雅高远、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笔调婉约、旷达、俊爽、悲慨、清新、明丽、豪迈、奔放、刚劲、低沉、幽怨、哀伤、凄凉、缠绵、清新飘逸、雄健高昂、悲壮苍凉、严谨细腻等。
概括诗歌内容主旨的切入点
1.从标题切入。
2.从注释切入。
3.从意象、意境切入。
4.从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切入。
5.从关键字词切入。
一、(2018届广东惠州市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小题。
渔家傲
王安石
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
午枕觉来闻语鸟,欹眠似听朝鸡早。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词的前两句描绘了山间清幽美丽的图景,“柔蓝”极言水色清碧,“萦花草”烘托了烂漫春光。
B.上阕“茅屋数间窗窈窕”交代了词人的住所环境,“茅屋”“窗窈窕”暗示了词人晚年生活的窘迫潦倒。
C.“欹眠似听朝鸡早”写诗人由“鸟语”联想到当年从政早朝听到的“鸡鸣”,不禁悲从中生,表达了往事不堪回首的无奈之情。21教育网
D.“忽忆故人今总老”一句表面上感慨故人已老,实际上是伤己,感叹自己不再年轻。
E.全词以景起,以情结,情景之间由茅屋午梦加以沟通,使上下片写景与抒情之间不觉截然有分界。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二、(2017—2018学年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送丘为落第归江东
王 维
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
为客黄金尽,还家白发新。
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
知尔不能荐,羞为献纳臣。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首句“怜君不得意”由一“怜”字引出,“怜”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不得意”即“不得志”,暗扣标题中的“落第”。这句只写了丘为,没有涉及诗人自己。21cnjy.com
B.“况复柳条春”中“况复”递进一层,将伤别之情和朋友的人生不如意融合起来,更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丘为的怜惜。“柳条春”暗含送别的场景灞水岸边,杨柳依依,诗人对丘为的怜惜之情也格外强烈了。2·1·c·n·j·y
C.颔联写了苏秦当年只身困于长安、盘资耗尽的窘况;返回时,由于忧愁的煎熬,两鬓又新添了白发。一“尽”、一“新”,两相映照,苏秦的凄苦之状如在眼前。21·世纪*教育网
D.颈联写丘为孤独一人长途返回,太湖畔唯有微薄的家产,生计窘迫。从字句间读者仿佛看到一个步履沉重、心情懊丧的人,低头走向自己的家园,令人产生怜悯的共鸣。www-2-1-cnjy-com
E.尾联诗人认为自己明知丘为有才华而不能将他推荐给朝廷,自愧不如孔融,同时于“羞”中寓愤,对于贤才遭弃的政治现实表示了愤慨。21*cnjy*com
2.结合全诗,分条概括并简要分析诗中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感情。
三、(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孤雁儿
李清照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箫箫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 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鹧鸪天·暮春
黄 升
沉水香销梦半醒。斜阳恰照竹间亭,戏临小草书团扇,自拣残花插净瓶。
莺宛转,燕丁宁。晴波不动晚山青。玉人只怨春归去,不道槐云绿满庭。
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梅心惊破”句,是拟人法。词人赋无情之物以知春的灵性。词人着一“惊”字,就将梅花开放的形状和神情都活现出来了。【出处:21教育名师】
B.《孤雁儿》一词开篇就写主人公躺在藤床纸帐里,早上睡醒起来,情绪即不大好,心中说不尽的郁闷忧愁,从而奠定了全词感伤的情感基调。【版权所有:21教育】
C.“戏临小草书团扇”,这句摹写闺中佳人在精美的生绡白团扇上临摹字贴、戏学草书的生活情景,表达了主人公追求高雅生活的闲情逸致。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D.李词以景衬情,将环境描写与心理刻画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婉的意境。黄词用直接抒情的手法,把女主人公的寂寞情怀、怜花心事,直接深入地传给了读者。21*cnjy*com
E.两首词都写到了“沉香”,李词借时断时续的香烟更突出了环境的凄冷与心境之痛苦。黄词则用炉香渐消,天还未暮以突出永昼难消与心境之孤寂。
2.两词中的女主人公都充满了愁思,然由于词人经历不同,所刻画的女主人公心境不同,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一
1.BC
2.(1)对住处和周围景物觉得舒心美好,表现了对恬淡闲适生活的喜爱;(2)将鸟鸣当作朝鸡,午睡醒来而不愿起床,表现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自嘲;(3)猛然觉得朋友们年老,表现了对韶华逝去的感慨无奈。www.21-cn-jy.com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这首词写于作者晚年隐居金陵期间。上片写景,前两句写山水之美,后三句写屋子,描绘了一幅清幽的隐居图景;下片写在这片山水中的生活情趣和体验。整首词体现出一种纯净脱俗的美,反映出作者退出政治舞台后的生活情趣和心情。
二
1.AC
2.①对丘为落第的怜惜与同情。首联用一“怜”字直接表达对丘为不得志的怜惜和同情;颔联借用典故抒发自己对丘为盘资耗尽困于长安、返回时忧愁煎熬新添白发的困境的怜悯。②依依惜别之情。“柳条春”暗写送别的场景,灞水岸边,杨柳依依,送别之际,朋友正值人生的低谷,伤别之情就愈加强烈了。③惭愧愤慨之情。尾联中诗人认为自己作为朝廷官员,明知丘为有才华而不能将他推荐给朝廷,自愧不如孔融,深深自责。同时于“羞”中寓愤,暗含着对贤才遭弃的政治现实的愤慨。情绪由怏怏惜别转到深深内疚,以至于牢骚不平,激昂慷慨。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回答此题,应紧扣文本分析,同时客观题的内容也可为我所用。整合答案时分条概括和分析阐释两方面缺一不可。
三
1.CD
【解析】C项,“表达了主人公追求高雅生活的闲情逸致”说法错误,本诗中,“戏临小草书团扇,自拣残花插净瓶”两句摹写闺中佳人的生活情景,寄寓了无尽春愁,而不是为了表现“追求高雅生活的闲情逸致”。D项,“黄词用直接抒情的手法”错误,黄词侧重记叙,因此表达的情感就较为含蓄曲折。
2.《孤雁儿》中含蓄地写出了对亡夫的思念之情:“梅心惊破”,《梅花三弄》的笛曲吹开了枝头的梅花,春天虽然来临了,却引起了我无限的幽恨,个人悲欢已见笔底;词末三句写出寻寻觅觅之形及怅然若失之感,表达自己的孤独寂寞,借梅花寄托对亡夫的悼念之情。《鹧鸪天·暮春》主要表达女主人公青春被禁锢的失落与寂寞、百无聊赖之情。词的上片,写女主人公春昼梦醒的无聊之状,表现女主人公的寂寞情怀、惜花心事。下片进一层写景抒情,表现了女主人公留春无计、怨春不语的失落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