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第12课 苏武传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面词语中画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雨雪(yù) 单于(chán) 弋射(yì) 更嫁(gèng)
B.煴火(yūn) 缑王(gōu) 厚赂(lù) 扶辇(niǎn)
C.牧羝(dī) 降虏(nǔ) 栘中(yí) 啮雪(niè)
D.阏氏(yān) 旃毛(dān) 马厩(jiù) 纺缴(zhuó)
【答案】B
【解析】A项,“更”应读gēng;C项,“虏”应读lǔ;D项,“旃”应读zhān。
2.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常果引张胜 引:牵攀,招供
B.复举剑拟之,武不动 拟:比画
C.会论虞常 会:会同
D.子为父死,无所恨 恨:怨恨
【答案】D
【解析】恨:遗憾。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B.空自苦亡人之地
C.匈奴诡言武死
D.信义安所见乎
【答案】C
【解析】A项,“畔”同“叛”;B项,“亡”同“无”;D项,“见”同“现”。
4.下列句子加点的词与例句中的“膏”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空以身膏草野
A.欲因此时降武 B.单于壮其节
C.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 D.其一人夜亡
【答案】C
【解析】例句中的“膏”本是溶化的油脂,引申为肥的意思,此处用作动词,给野草施肥的意思。C项,“壁”是动词,驻扎的意思。A项,“降”是使动,使苏武投降的意思;B项,“壮”是意动用法;D项,“夜”是名词作状语。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5.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句是
A.信义安所见乎 B.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C.何久自苦如此 D.子卿尚复谁为乎
【答案】B
【解析】定语后置,A、C、D均为宾语前置。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A.汉亦留之以相当 B.且陛下春秋高
C.武等实在 D.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
【答案】D
【解析】A项,相当,古义:抵当。今义:差不多。B项,春秋,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C项,实在,古义:确实还活着。今义:诚实、老实。21·cn·jy·com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A项,“见”均表被动;B项,“为”均为语气词,表反问语气;C项,“既”,均为“已经……之后”;D项,“因”,趁/通过。21·世纪*教育网
8.温庭筠在《苏武庙》中曾写道:“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结合本文,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本句扩展为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方法。 2-1-c-n-j-y
【答案】茫茫沙漠,漫漫云海,皎皎明月,一只孤雁徘徊在天边,山川大地笼罩在一片衰草连天的茫茫暮烟中,羊儿紧紧地跟在苏武身边,静静地看着自己的主人,苏武抬头望月,一股乡思油然而生。
课内阅读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0~14题。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节选班固《苏武传》)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扶辇下除,触柱折辕 除:台阶
B.孺卿从祠河东后土 祠:祭祀
C.子卿壹听陵言。 壹:务必
D.自分已死久矣 分:职责
【答案】D
【解析】“分”,应为“料想”。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惶恐饮药而死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①加以老母系保宫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C.①子为父死亡所恨 ②为之奈何
D.①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②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答案】C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单于之所以派李陵去劝降苏武,是因为两人同是汉朝侍中,同时出使匈奴,而且两人一向交情深厚。
B.李陵为劝降苏武,叙述了苏武的兄长与弟弟服务汉朝皇帝,都不幸身亡;母亲去世,妻子改嫁了,两个妹妹和三个子女,如今也不知去向了;暗示苏武回去没有好处。21教育网
C.苏武却表示,皇帝对自己及家族有恩,甘愿像服务父亲一样报效朝廷,即便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坚信朝廷不会怀疑自己的忠贞而加害自己。21cnjy.com
D.李陵被苏武豪言壮语所感动,意识到自己背叛汉朝罪孽深重,于是挥泪与苏武诀别自刎了。
【答案】B
【解析】A项,“同时出使”错;C项,“坚信朝廷不会怀疑自己的忠贞而加害自己的”无中生有。D项,“诀别自刎了”错。www.21-cn-jy.com
12.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②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③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答案】(1)你终究不能回归本朝了,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你对汉廷的信义又怎能有所表现呢?(2)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几十家,安危不可预料;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3)现在得到牺牲自己以效忠国家的机会,即使受到斧钺和汤镬这样的极刑,我也确实心甘情愿。【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课外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7题。
答苏武书
李 陵
子卿足下:
陵自从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穷困,独坐愁苦。与子别后,益复无聊,上念老母,临年被戮;妻子无辜,并为鲸鲵。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何如?身出礼义之乡,而入无知之俗;违弃君亲之恩,长为蛮夷之域,伤已!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功大罪小,不蒙明察,孤负陵心区区之意。每一念至,忽然忘生。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顾国家于我已矣,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辄复苟活。21*cnjy*com
嗟乎子卿!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绝域。五将失道,陵独遇战,而裹万里之粮,帅徒步之师;出天汉之外,入强胡之域;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陵也不才,希当大任,意谓此时,功难堪矣。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简精兵,强逾十万。单于临阵,亲自合围。客主之形,既不相如;步马之势,又甚悬绝。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死伤积野,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奔走。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而贼臣教之,遂使复战,故陵不免耳。
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 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沬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窃慕此耳。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推心而泣血也。
(有删节)
13.对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功大罪小,不蒙明察 蒙:蒙蔽
B.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 当:抵御
C.而皆扶病,不任干弋 任:使用
D.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 图:料想
【答案】A
【解析】蒙:蒙受。
14.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李陵不免于失败的一项是
①五将失道,陵独遇战 ②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
③步马之势,又甚悬绝 ④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
⑤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 ⑥兵尽矢穷,人无尺铁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③⑥
D.②④⑥
【答案】C
【解析】此题可用排除法,②⑤皆是指李陵振奋士气,士兵愿以死战。排除这两句即可。
15.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苏武归国享受殊荣,而自己留在匈奴蒙受耻辱,李陵认为这是命中注定的;自己出生于中原礼仪之邦,此后只能终老于蛮夷之地,实是令人伤怀。【来源:21cnj*y.co*m】
B.李陵认为自己功大罪小,朝廷不能明察其苦衷,所以他从未考虑过杀身明志;在异族左右劝勉言欢之后,他与汉朝实已一刀两断、恩断义绝。【出处:21教育名师】
C.李陵在五将失道独遇匈奴之时,以五千军对敌十万竟能追亡逐北斩其将帅,三军将士视死如归,后又以一当千,最终失败,也可谓迫不得已。【版权所有:21教育】
D.李陵用范蠡不为会稽之耻殉国、曹沬不因三败之辱自杀卒复仇报辱来说明自己也曾欲仿效前贤,奈何自己志向未及实现,而怨谤已起,亲人被戮。21*cnjy*com
【答案】B
【解析】由“每一念至,忽然忘生。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可知“从未考虑过杀身明志”错误;“顾国家于我已矣”是说国家对他情断义绝,非“他与汉朝实已一刀两断、恩断义绝”。
16.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沬/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
B.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沬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
C.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沬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
D.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沬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
【答案】D
【解析】此部分断句注意人名及条件,并关注句式对称。
17.把原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辄复苟活。
(2)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简精兵,强逾十万。
(3)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
【答案】(1)(我)自杀毫无益处,只会增加羞辱,所以常常愤慨地忍受侮辱,就又苟且地活在世上。
(2)匈奴兵败后,全国军事动员。又挑选出十万多精兵。
(3)又哪里会有背离君亲、抛弃妻子和孩子却反以为对自己有利的呢?
【参考译文】
子卿足下:
我从投降以来,直到今日,身处艰难困境,一人独坐,愁闷苦恼。同您分别以后,更加无聊,上念老母,在垂暮之年还被杀戮;妻子、儿女们是无罪的,也一起惨遭杀害。我自己辜负了国家之恩,被世人所悲怜。您回国后享受荣誉,我留此地蒙受羞辱,这是命中注定,有什么办法?我出身于讲究礼义的国家,却进入对礼义茫然无知的社会;背弃了国君和双亲的恩德,终身居住在蛮夷的区域。真是伤心极了!让先父的后代,变成了戎狄的族人,自己怎能不感到悲痛。我在与匈奴作战中功大罪小,却没有受到公正的评价,汉朝辜负了我微小的诚意。每当想到这里,恍惚之中仿佛失去了对生存的留恋。我不难刺心来表明心迹,自刎来显示志向,但国家对我已经恩断义绝,自杀毫无益处,只会增加羞辱,所以常常愤慨地忍受侮辱,就又苟且地活在世上。2·1·c·n·j·y
唉,子卿!从前先帝授予我步兵五千,出征远方。五员将领迷失道路,我单独与匈奴军遭遇作战,携带着供征战万里的粮草,率领着徒步行军的部队;出了国境之外,进入强胡的疆土;以五千士兵,对付十万敌军;指挥疲惫不堪的队伍,抵挡养精蓄锐的马队。但是仍然斩敌将,拔敌旗,追逐败逃之敌。在肃清残敌时,斩杀其骁勇将领,使我全军将士,都能视死如归。我没有什么能耐,很少担当重任,内心暗自以为,此时的战功,是其他情况下所难以相比的了。匈奴兵败后,全国军事动员。又挑选出十万多精兵。单于亲临阵前,指挥对我军的合围。我军与敌军的形势已不相称,步兵与马队的力量更加悬殊。疲兵再战,一人要敌千人,但仍然带伤忍痛,奋勇争先。阵亡与受伤的士兵遍地都是,身边剩下不满百人,而且都伤痕累累,无法持稳兵器。但是,我只要振臂一呼,重伤和轻伤的士兵都一跃而起,拿起兵器杀向敌人,迫使敌骑逃奔。兵器耗尽,箭也射完,手无寸铁,还是光着头高呼杀敌,争着冲上前去。在这时刻,天地好像为我震怒,战士悲奋地为我饮泣。单于认为不可能再俘获我,便打算引军班师,不料叛逃的奸臣出卖军情,于是使得单于重新对我作战,而我终于未能免于失败。www-2-1-cnjy-com
以前高皇帝率领三十万大军,被匈奴围困在平城。那时,军中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而还是七天断粮,只不过勉强脱身而已。何况像我这样的人,怎能轻易有所作为呢?而当权者却议论纷纷,一味怨责我未能以死殉国。不过我未以死殉国,确是罪过;但您看我难道是贪生怕死的小人吗? 又哪里会有背离君亲、抛弃妻子和孩子却反以为对自己有利的呢?我之所以不死,是因为想有所作为。本来是想如前一封信上所说的那样,要向皇上报恩啊。实在因为徒然死去不如树立名节,名灭不如报答恩德。前代范蠡不因会稽山投降之耻而殉国,曹沬不因三战三败之辱而自杀,终于,范蠡为越王勾践报了仇.曹沬为鲁国雪了耻。我一点赤诚心意,就是暗自景仰他们的作为。哪里料到志向没有实现,怨责之声已四起;计划尚未实行,亲人已做刀下之鬼,这就是我面对苍天椎心泣血的原因啊!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