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第10课*短文三篇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词语中画线的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推衍(yǎn) 回避(bì) 消(xiǎo)磨 枯燥(zào)无味
B.躁(sào)动 弥(mí)补 囊(náng)括 稍纵(zòng)即逝
C.顽(wán)石 虚度(dù) 丰盈(yíng) 风和(hé)日丽
D.器皿(mǐn) 不堪(kān) 根茎(jìng) 老练通达(dá)
【答案】C
【解析】A项,“消”应读xiāo;B项,“躁”应读zào;D项,“茎”应读jī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枯躁 制高点 开源节流 垂暮之年
B.躁动 满堂灌 事必恭亲 未雨绸缪
C.糅合 明信片 蜂拥而至 明修战道
D.清晰 培养皿 轻歌曼舞 波谲云诡
【答案】D
【解析】A项,“躁”应为“燥”;B项,“恭”应为“躬”;C项,“战”应为“栈”。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①糊涂人的一生_________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
②我想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_________匆匆流逝的光阴。
③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_________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A.枯涩 弥补 脆弱
B.枯燥 挽留 软弱
C.枯涩 挽留 软弱
D.枯燥 弥补 脆弱
【答案】D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初学写作的人往往闭目一想觉得头头是道,拿起笔,却又阻滞枯涩,心里有东西写不出来,这大半是由于“词汇”不够。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B.对未来城市生活的设计是一项全球性的课题,城市化发展之路正确与否,与世界各国的前途唇齿相依,“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昭示着城市在人类生活中无可替代的作用。21·世纪*教育网
C.最近爆红的“中国好声音”的确是个好节目,整个策划团队、舞美灯光、流程形式、评委表现都可圈可点。
D.南京“梧桐让路”风波最终以三号线“移树”工作全面叫停而画上句号,但我们更应思考:何时可以不再等问题出现后再被迫补救,放马后炮了。www-2-1-cnjy-com
【答案】B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十一”黄金周期间,全国零售和餐饮企业实现销售总额为870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6%。大众餐饮、大众旅游、大众文体娱乐活动等消费深受百姓追捧。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B.据了解,春节期间,全国发生的多起较大道路交通事故,多为超速、超载、无证驾驶、酒后驾驶等交通违法行为所致。21*cnjy*com
C.用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在“保护优先”价值取向下制定游戏规则的创新性工作,是对现有制度安排的发展、改革与继承。
D.19世纪末,报业大亨威廉?赫斯特的《纽约新闻报》为了与约瑟夫?普利策的《世界报》争夺用户,双方在报纸的报道上展开了激烈竞争
【答案】B
【解析】A项,成分赘余,删去“实现”;搭配不当,“追捧”与“消费”不搭配。C项,语序不当,应为“继承、改革与发展”。D项,偷换主语。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不过,我却随时准备告别人生,毫不惋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享受生活要讲究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尤其在此刻,我眼看生命的时光无多,我就愈想增加生命的分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饱满。
①我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
②这倒不是因生之艰辛或苦恼所致
③我想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
④而是由于生之本质在于死
⑤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
⑥因为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
⑦我想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
A.⑥⑤③⑦①②④
B.②④⑤①⑥⑦③
C.⑥⑤⑦③①②④
D.②④⑤①③⑦⑥
【答案】B
7.阅读《热爱生命》片断,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扩展其中画线的句子,使之具体、生动、丰满。60字左右。
他重新振作起来,继续前进,心里又产生了一种新的恐惧。这不是害怕他会束手无策地死于断粮的恐惧.而是害怕饥饿还没有耗尽他的最后一点求生力.而他已经给凶残地摧毁了。这地方的狼很多。狼嚎的声音一直在惊吓着他。2-1-c-n-j-y
【答案】狼嚎的声音在荒原上飘来飘去,在空中交织成一片危险的罗网,好像伸手就可以摸到,吓得他不由举起双手把它向后推去,仿佛它是给风刮紧了的帐篷。 2·1·c·n·j·y
【解析】这类扩展往往采用添加法,添加修饰语;添加时要使用修辞手法,通过丰富而合理的想象进行扩展。扩展时还要注意与前文呼应(文气上,内容上)。21*cnjy*com
课内阅读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8~10题。
我很难想象一个人没有手、没有脚、没有头(因为只是经验才教导我们说,头比脚更为必要)。然而,我不能想象人没有思想,那就成了一块顽石或者一头牲畜了。【出处:21教育名师】
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于他死命的东西更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正是由于它而不是由于我们所无法填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才必须提高自己。因此,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就是道德的原则。?21教育网
能思想的苇草——我应该追求自己的尊严,绝不是求之于空间,而是求之于自己思想的规定。我占有多少土地都不会有用,由于空间,宇宙便囊括了我并吞没了我,有如一个质点;由于思想,我却囊括了宇宙。21·cn·jy·com
8.下面对“苇草”一词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形象写出人的渺小、脆弱,在大自然面前的不堪一击。
B.这里运用比喻,反面衬托出思想的力量:思想使渺小的人变得高贵和有尊严。
C.宇宙的浩大,能毁灭像“苇草”一般脆弱渺小的人,但人却因为思想,可以概括宇宙。
D.人永远是渺小的,人在宇宙中就像“苇草”一样没有尊严。
【答案】D
【解析】文中说,思想使渺小的人变得高贵和有尊严。
9.对“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把思想看作人之所以为人及人超出其他万物的标志。
B.因为人是高于自然的,在自然界中人有着绝对的优势,它的优势表现在他的思想上。
C.一个人即使没有手、没有脚、没有头、没有思想,但只要活着,也就有了全部的尊严。
D.思想可以超越自然,超越物质,这使得人在自然中有了尊严,有了主宰世界的能力。
【解析】C
【解析】作者认为:一个人可以没有手、没有脚、没有头,但不能没有思想。
10.根据文章内容,下面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所以,我们必须“好好地思想”。
B.追求自己的尊严,不仅要求之于空间,也要求之于自己思想的规定。
C.我们存在于世界的意义,就是要好好思想,努力提高自己。
D.人若不努力思考,就不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即丧失了人之为人的起码条件。
【答案】B
【解析】原文是“追求自己的尊严,绝不是求之于空间,而是求之于自己思想的规定。”
课外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信仰是人对自身存在意义的本体性关怀,是人类超越有限追求无限、超越现实追求理想的精神活动。
借助于信仰活动来表征和实现自我超越,成为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特有的和最高的精神标志。商周时代,社会上普遍存在着天神天道信仰。春秋战国时期处于人类轴心时代,老子、孔子等思想家立足人文价值的探索,正好具备实现思想突破、完成人类自我超越使命的历史条件。对于自己的核心思想和信仰,他们都用一个“道”字来表达。www.21-cn-jy.com
从《论语》一书中,可见孔子对“道”极端重要性的认识。他认为,相比于“道”,吃饭穿衣皆不必太计较,君子应该操心的是“道”的寻求与实践,这样生命才有价值和意义;即便闻道后马上会死去,也在所不惜。如果“道不行”,不如“乘桴浮于海”。孔子之道,孟子是其身后最忠实的继承者和最坚定的推进者,他将“义”提到与“仁”并列的地位。将仁义由个人生活推廓至政治领域。经过众多儒家学者的研习和宣扬,仁义之道在战国中后期已为不少诸侯国上层人士所接受,得到广泛传播。
汉高帝十二年,刘邦自淮南至鲁,以隆重的太牢之礼祭祀孔子,开帝王祭孔之先河。从此,儒家学者开始对仁义之道不遗余力地加以传播。在汉代传播儒家仁义学说的过程中,影响力最大的无疑是董仲舒。因为他在给汉武帝所上“天人三策”中,主要是从政治层面论道。儒学的发展,至宋代达到顶峰。追求经世致用者,有王安石的新学、司马光的朔学、苏轼家族的蜀学和陈亮的功利学派。理学一派则前有北宋五子邵雍、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奠基,程颢还被学者尊为“明道先生”,至南宋朱熹集其大成,完成了理学体系的建构。两派虽于内圣、外王各有侧重,但对仁义之道内涵的开掘极其深入。
相对于广阔的社会需要而言,思想家的儒学传播主要是在精英文化圈。南北朝末期,颜之推撰巨著《颜氏家训》,涉及家庭伦理、处事原则、人生礼仪等诸多方面,对整个宗族具有重大引导作用。影响所及,带动了后世大量家训作品的问世。宋代以后,宗法作用日益提升,各地家族谱牒大量产生。每部族谱依例皆有家训、家规的篇章,包括孝父母、和兄弟、敬祖先、睦宗族、忠君上、笃师友、戒骄淫、务耕读、制财用之类的日常生活准则,成为传播仁义之道的绝佳途径。且以新近发现的湖北省罗田县民国《晏氏庚午宗谱》为例。谱中除了《首传一》收载《户规》外,《首传二》一整册皆为明清时期的“先祖遗训”,包括《圣瑞公训词八则》《伟人公家诫十六条》等14种。其《圣瑞公训词八则》论“积德”云:“济世之心争诚伪不争大小,总须出于真挚,量力而行。”诸如此类由各地乡绅所作的家训、家规,文字上或许不能入大思想家的法眼,却将仁义之道生活化、通俗化,用语比思想家更鲜活,易为普通人所接受。尤其是家训、家规出自各族先人或乡贤之手,更増后人敬畏之心和亲切感,能将其作为行动的指南、生活的向导。通过各种渠道的传播,仁义之道成为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进入到人们的潜意识中,与其生活水乳交融。
(节选自周国林《仁义之道——中国传统社会之信仰》)
11.下列关于“信仰”的理解和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仰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特有的精神活动,它是人类自身存在意义的本体关怀。
B.人类借助于信仰活动来表征和实现自我超越,从而追求无限,超越现实追求理想。
C.天神天道作为一种信仰曾经在商周时代普遍存在,但是后来被孔子的“道”替代。
D.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老子等立足人文价值探索,都用“道”字表达自己的信仰。
【答案】C
12.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相比于“道”,君子不必太计较吃饭穿衣,要寻求和实践“道”,让生命变得有价值、有意义。
B.孟子作为孔子“道”的继承者和推进者,将“义”与“仁”并列,把仁义由个人生活推廓至政治领域。
C.儒学发展至宋代达到高峰,形成了新学、朔学、蜀学等流派,南宋朱熹集大成,完成了其体系的构建。
D.《颜氏家训》带动大量家训作品问世。这些家训、家规拟定的日常生活准则是传播仁义之道的绝佳途径。
【答案】C
【解析】C项,“南宋朱熹集大成,完成了其体系的构建”中“其”指“儒学”,而在文本第4段中是说“至南宋朱熹集其大成,完成了理学体系的建构”,“其”指的应该是“理学体系”。21cnjy.com
1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祭孔推动儒家学者积极传播仁义之道,董仲舒从政治层面论道在汉代传播儒家学说过程中产生极大影响。【来源:21·世纪·教育·网】
B.仁义之道的传播既依赖历代思想家的儒学传播,又得益于那些不入大思想家法眼的家训、家规的宗法作用。
C.《圣瑞公训词八则》类的家训、家规都能采用鲜活的语言将仁义之道生活化、通俗化,容易为普通人所接受。【来源:21cnj*y.co*m】
D.仁义之道作为一种信仰,在漫长的传播过程中不断发展、丰富,逐渐深入人心,成为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版权所有:21教育】
【答案】B
【解析】B项,“不入大思想家法眼”错误,从文本最后一段看应该是“文字上或许不能入大思想家的法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