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第9课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自恋(liàn) 孪生(liàn) 诞生(dàn) 涎皮(xián)
B.烫手(tàng) 熨帖(wèi) 乳汁(zhī) 家什(shi)
C.赢得(yíng) 羸弱(léi) 依赖(lài) 水獭(lài)
D.罪孽(niè) 分蘖(niè) 履行(lǚ) 颠覆(fù)
【答案】D
【解析】A项,“孪”应读luán;B项,“熨”应读yù;C项,“獭”应读tǎ。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凝聚 背谬 报负 焦躁不安
B.想象 摄服 寥廓 计日成功
C.履行 羸弱 扫描 孤立无援
D.渊源 栽脏 遐想 归根结蒂
【答案】C
3.下列加点的成语,有误的一项是
A.后来幼儿开始学走路、说话和认识世界,这时同母亲的关系就失去了一部分相濡以沫的重要性,而同父亲的关系开始重要起来了。21cnjy.com
B.我之所以被人爱是因为我使对方快乐,而不是出于我自己的意愿——归根结蒂我不是被人爱,而是被人需要而已。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C.母亲应该相信生活,不应该惶恐不安并把她的这种情绪传染给孩子。
D.父爱应该受一定的原则支配并提出一定的要求,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不应该是咄咄逼人和专横的。
【答案】A
【解析】“相濡以沫”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助;表示人与人之间关系密切应用“休戚相关”,意思是“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此处不合语境。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母亲热爱新生儿,并不是因为孩子满足了她的什么特殊的愿望,符合她的想象,而且是因为这是她生的孩子。
B.通过爱他就从他的自恋引起的孤独中解脱出来,他开始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
C.父爱应该使孩子对自身的力量和能力产生越来越大的自信心,最后能使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从而能够脱离父亲的权威。
D.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项,搭配不当,“不是……而是”为固定搭配,可将“而且是”改为“而是”;B项,成分残缺,可在“自恋引起”前加上介词“由”;D项,成分残缺,应在“父亲”后加宾语“的高度”。21·cn·jy·com
5.下列一段话选自埃里希·弗洛姆《爱的艺术》一书中的《爱的理论》一章里的一节,顺序已被打乱,请你重新调整。正确的排列顺序是
①“给予”比接受更令人快乐,这并不是因为“给予”是丧失、舍弃,而是因为我存在的价值正是在于给予的行为。
②“给予”是潜力的最高表现。
③对于具有创造性人格的人来说,“给予”是完全不同的意思。
④正是在“给予”的行为中,我体会到自己的强大、富有、能力。
⑤我感到自己精力充沛,勇于奉献,充满活力,因此也欢欣愉悦。
⑥这种增强了的生命力和潜力的体验使我倍感快乐。
A.③②①⑥⑤④ B.③②④⑥⑤①
C.②③④⑤⑥① D.②③①⑤⑥④
【答案】B
6.依据语境补写两句话,使得语言生动,语意贯通。
成功时,父母是最欣慰的听众;失落时,① 。斟一杯月光, ② ;做一个暖梦,诉说打拼的衷肠。感恩,两个美丽而温暖的字眼;感恩,一份甜蜜而厚重的责任。21·世纪*教育网
【答案】①家园是最温馨的港湾(或:父母有最温和的话语) ②分享奋斗的喜悦
【解析】补写句子,注意结合上下文语境和前后句的句式。
7.每个人的爱都有自己的特点,即使是同一种爱,爱的语言、爱的方式、爱的情态也不尽相同。请模拟下列不同身份的人,对“爱是什么”进行阐释。www-2-1-cnjy-com
朋友说:爱是困难时的救助,痛苦时的问候,无助时的依靠,成功时的提醒。
妈妈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师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学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妈妈说:)爱是跌倒时的扶助,病痛时的守望,闲暇时的唠叨,离家时的祝福。
(老师说:)爱是懵懂时的启蒙,困惑时的引导,失败时的鼓励,顺利时的告诫。
(同学说:)爱是误会时的宽容,挫折时的帮助,失败时的理解,任性时的劝慰。
【解析】仿写时,语句内容要符合说话人的身份,内容上阐释二者之间的爱的内涵。
课内阅读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8~10题。
如果不是一个仁慈的命运在保护婴儿,不让他感觉到离开母体的恐惧的话,那么诞生的一刹那,婴儿就会感到极度的恐惧。但是婴儿在出生后一段时间内同他出生以前并无多大的区别;他还是不能辨认物体,还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以及他身体之外的世界的存在。他只有需要温暖和食物的要求,但却不会区别温暖、食物同给予温暖和食物的母亲。母亲对婴儿来说就是温暖,就是食物,是婴儿感到满足和安全的快乐阶段。这一个阶段用弗洛伊德的概念就是自恋阶段。周围的现实,人和物体,凡是能引起婴儿身体内部的满足或失望的才会对他产生意义。婴儿只能意识到他的内部要求;外部世界只有同他的需要有关的才是现实的,与他的要求无关的外部世界的好坏对于他则没有任何意义。www.21-cn-jy.com
如果孩子不断生长、发育,他就开始有能力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母亲的乳房不再是惟一的食物来源。终于他能区别自己的渴、能喂饱肚子的乳汁、乳房和母亲。他开始知道其他物体有其自己的、与他无关的存在。在这个阶段孩子学会叫物体的名称,同时学习如何对待这些物体;他开始懂得火是热的,会烫人,木头是硬的,而且很沉,纸很轻能撕碎。他也开始学习同人打交道:他看到如果他吃东西,母亲就微笑;如果他哭泣,母亲就把他抱起来;如果他消化好,母亲就称赞他。所有这些经历凝聚并互相补充成为一种体验:那就是我被人爱。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母亲的孩子。我被人爱是因为我孤立无援。我被人爱是因为我长得可爱并能赢得别人的喜爱。简而言之就是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有被人爱的资本——更确切的表达是: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我。母爱的体验是一种消极的体验。我什么也不做就可以赢得母亲的爱,因为母亲是无条件的,我只需要是母亲的孩子。母爱是一种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赢得它,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但无条件的母爱有其缺陷的一面。这种爱不仅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而且也根本无法赢得。如果有母爱,就有祝福;没有母爱,生活就会变得空虚——而我却没有能力去唤起这种母爱。2-1-c-n-j-y
大多数8岁到10岁的儿童他们的主要问题仍然是要被人爱,无条件地被人爱。8岁以下的儿童还不会爱,他对被爱的反应是感谢和高兴。儿童发展到这一阶段就会出现一个新的因素——一种新的感情,那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孩子第一次感到要送给母亲(或父亲)一样东西——写一首诗、画一张画或者做别的东西。在他的生活中爱的观念——第一次从“被人爱”变成“爱别人”,变成“创造爱”。但从爱的最初阶段到爱的成熟阶段还会持续许多年。进入少年时代的儿童最终会克服他的自我中心阶段,他人就不会再是实现个人愿望的工具,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实上也许更为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通过爱他就从他的由自恋引起的孤独中解脱出来,他开始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另外他还能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他不再依赖于接受爱以及为了赢得爱必须使自己弱小、孤立无援、生病或者听话。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我爱,因为我被别人爱。”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同爱的能力发展紧密有关的是爱的对象的发展。人生下来后的最初几个月和最初几年同母亲的关系最为密切。这种关系在人没出生以前就已经开始,那就是当怀孕的妇女和胎儿既是一体又是两体的时候。出生在某种意义上改变了这种状况,但决不是像看上去那样有很大的变化。在母体外生活的婴儿还几乎完全依赖于母亲。后来幼儿开始学走路、说话和认识世界,这时同母亲的关系就失去了一部分休戚相关的重要性,而同父亲的关系开始重要起来了。8.第2段“他就开始有能力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中“本来面目”的意思是【版权所有:21教育】
A.能喂饱肚子的乳汁、乳房和母亲。
B.火是热的,会烫人,木头是硬的,而且很沉,纸很轻能撕碎。
C.一切接触到的事物可感的性质、特征等。
D.周围的现实,人和物体。
【答案】C
9.对“母爱的体验是一种消极的体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母爱是一种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赢得它,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
B.孩子被母亲爱是因为他们是母亲的孩子,有被母亲爱的资本。
C.长得可爱、孤立无援都可以成为孩子获得母爱的理由。
D.母爱的无条件使孩子变得消极、被动,缺少生活的自主性。
【答案】D
10.下列对选文理解的句子中,有误的一项是
A.婴儿在出生后的一段时间里,还不能很好地辨认物体,是因为婴儿只能意识到他的内部要求。
B.孩子在生长、发育后,开始有能力区别外部事物的不同,这就使他们能够去爱自己的母亲。
C.进入少年时代的儿童逐渐由自恋的孤独中解脱出来,开始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
D.爱的对象的发展在人没出生以前就已经开始了,最早的对象应是自己的母亲。
【答案】B
【解析】文中第二、三段说,孩子生长、发育后有能力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但又说8岁以下的孩子还不会爱。据此可以判断。21教育网
课外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说“孝”
两千多年前神州大地上一对师徒的对话,揭开了人类这条河流之所以生生不息的秘密。徒弟子路在河边问道:“老师,我想听听您的志向。”老师孔丘想了想,说了十二个字:“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子的这三句话,也可以用三个简单的字概括:老者安之,是孝;朋友信之,是信;少者怀之,是慈。请注意,为什么孔子把孝而不是信、慈排在了首位?同样,为什么此后世世代代的中国人,也同样把孝称为百善之首呢?
也许有人会说,老人是智慧的化身,后辈需要向老人学习,以传承各种知识和技能,所以当然要孝敬老者。然而此情非中国独有,世界上各个文明都是如此,这一点不足以说明孝在中国具有至高地位,而且考古资料也表明“孝为首”的情况未必自远古就如此。在已经发现的我国最早文字——甲骨文中并没有“孝”字,孝字出现于更晚些时候的商周金文中。21*cnjy*com
我们不妨先看看荀子对人类生存处境的一段论述。荀子认为,“人生不能无群”,“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类相对于其他物种,在力量、速度上都没有什么优势,却能在严酷的生存环境中胜过其他动物,是因为人懂得群体合作。人为什么能做到群体合作,就在于每个人都知其本分,各行其正,各安其所。所以,人不能无群,既在群体中,就不能不讲本分,否则,就不免会陷于纷争、动乱和瓦解。无疑,为了群体的共存,人还需要把自己天性中那些合作、利他的因素利用起来。
孟子曾把人的天性中固有的四种合作、利他的因素,称为“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端”,是起点的意思。仅仅有一个起点,当然是不够的,关键在于这些合作、利他的因素,通过怎样的道路,渗透到人们点点滴滴的生活实践中去。似乎正是在这一点上,中国文明和世界上的其他文明,渐渐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在基督教文明等神教文明和佛教文明等相信轮回的文明中,合作性的因素在一定意义上是以来世许诺的形式向信众颁布的。人们安守本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相信,只有诚实善良,“不杀人”,“不偷盗”,才能在死后获得拯救去往天堂,或修得善果减除后世轮回之苦。
然而在中国,在热衷鬼神祭祀的商代被周代取代之后,人们似乎渐渐形成了关注现实世界、慎言死后世界的传统。孔子的“不知生,焉知死”,便是对这一传统的精练表达。相应地,中国人摸索到了一条立足于现实世界、发扬合作利他天性的道路。这条道路,自然要从一个人出生时最先相遇的两个人——父母开始,从自己和这两个人无法割舍的关系开始。如此设想,我们似乎就容易理解,孝为什么被无数中国人作为修身的起点,成为百善之首。
在人类社会中,代际关系具有不可选择性。人能够选择职业、住所、生活方式,却不能选择自己的父母。这一不可选择的事实从消极的一方面理解,是无法逃避的深深的无奈。不过,从积极的一面来理解,代际关系的不可选择性,恰恰使“孝”在中国文化中成为修身的起点,成为百善之首。每个人都无可回避地处于与父母的实际关系中,正因为如此,“孝”是每个人都不能不终生面对的事情,同时也就为每个人的合作利他品德的修养提供了牢固的依靠。你想修养你的德行,成为一个仁慈、有合作精神的人吗?请从那个你一出生起就必须与之合作的人开始,请从孝开始。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孝”字的结构:上面是一个老人,下面是一个孩子。老在上,子在下。孝的含义,就这样清晰地呈现着。
(摘自《国学》,有删改)
11.下列对“孝”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说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可以用“孝、信、慈”三个字来概括,以“孝”为先的思想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
B.甲骨文中并没有“孝”字,孝字出现于更晚些时候的商周金文中,“孝为百善之首”也未必自远古即有,但这并不能说明孝在中国不具有至高地位。【来源:21·世纪·教育·网】
C.一个人从一出生,最先遇到和自己无法割舍的两个人——父母,这样看来,“孝”成为百善之首,是因为无数中国人把它作为修身的起点。21*cnjy*com
D.“孝”是每个人都不能不终生面对的事情,因为每个人都无可回避地处于与父母的实际关系中。
【答案】C
【解析】因果颠倒,由原文第5段可知,“一个人从一出生,最先遇到和自己无法割舍的是父母”是原因,“孝成为百善之首”“无数中国人把它作为修身的起点”是结果。2·1·c·n·j·y
1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生不能无群”,“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这是荀子对于人类能胜过其他动物以适应严酷生存环境的原因的论述,群体的合作让人类能够在生存劣势中获得发展。
B.孟子把人的天性中固有的四种合作、利他的因素,称为“四端”,但仅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不够的,还需要在实践中表现出来。
C.基督教、佛教是以来世许诺的形式向信众颁布合作、利他因素的,这似乎让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逐渐有了差距,从而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D.商代热衷鬼神祭祀,周取代商以后,传统发生了变化。孔子的“不知生,焉知死”的说法就是对人们关注现实世界、慎言死后世界的传统的精练表达。【来源:21cnj*y.co*m】
【答案】C
1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人说,老人是智慧的化身,后辈需要向老人学习,来传承各种知识和技能,但这不能成为孝敬老者的根本原因。
B.孔子以孝为先的说法、孟子的四端说、荀子的合作说,他们关于孝的内涵的理解和认识,对我们今人有非常好的启示作用。
C.人需要把自己天性中那些合作、利他的因素利用起来,对这些因素的利用就是群体合作,是为了群体的共存。
D.“孝”字的结构本身就很好地诠释了孝的含义。“孝”有助于培养我们的合作精神,让人变得仁慈、有爱心。
【答案】B
【解析】“孟子的四端说”是指人的天性中的合作、利他因素,“荀子的合作说”是对人类生存处境的论述,这两种说法都不是关于孝的理解和认识。【出处:21教育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