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同步复习专题02《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同步复习专题02《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5-24 09:03: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弄堂(nònɡ) 淅沥(xī) 虔诚(qián) 踌躇(chóu chú)
B.削皮(xiāo) 勉强(qiánɡ) 强调(qiáng) 荸荠(bí)
C.豌豆(wān) 混浊(hùn) 间断(jiàn) 苋菜(xiàn cài)
D.茎叶(jīnɡ) 揩拭(kāi) 校样(xiào) 嘈杂(cáo zá)
【答案】C
【解析】A项,“弄堂”的“弄”应读“lònɡ”;B项,“勉强”的“强”应读“qiǎnɡ”;D项,“校样”的“校”应读“jiào”。【出处:21教育名师】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抵御  搭讪  鏖战  明朗
B.酒蛊  笃实  阖眼  藤椅
C.油腻  影碟  调羹  蚜虫
D.脾气  花雕  翔实  孺子
【答案】B
【解析】B项,“蛊”应写为“盅”。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鲁迅先生面对黑暗势力绝不退步,他以无所不为的精神坚持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B.当社会各阶层人士都为受灾的台湾同胞慷慨解囊时,这位据说身家过亿的富豪却细大不捐,引起了大家的议论。21cnjy.com
C.与“说书”不同,“学术”宣讲必须立论严谨,言之有据,不可由着性子臆造,更不可为了耸人听闻而言之凿凿。2-1-c-n-j-y
D.世界闻名的记者,卓有成就的翻译家、作家萧乾先生早在上世纪30年代初就因长篇小说《梦之谷》而名噪一时。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答案】D
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许先生和我都不去看他,对他竭力避免加以赞美,若一赞美起来,怕他更做得起劲。
B.有一天下午鲁迅先生正在校对着瞿秋白的《海上述林》,我一走进卧室去,从那圆转椅上鲁迅先生转过来了,向着我,还微微站起了一点儿。
C.鲁迅先生一推开门从家里出来时,两只手露在外边,很宽的袖口冲着风就向前走,腋下挟着个黑绸子印花的包袱,里边包着书或者是信,到老靶子路书店去了。
D.许先生想请一个北方厨子,鲁迅先生以为开销太大,请不得的,男佣人,至少要十五元钱左右的工钱。
【答案】D
【解析】D项,不合逻辑。“至少”与“左右”相矛盾,“至少”后面跟确数,而“左右”表约数。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保持文化的定力,必须头脑清醒,心中有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一味地妄自菲薄,随波逐流,就可能乱了自己的阵脚,迷失了自我。21·cn·jy·com
①认同的背后,实际上是弱势对强势的响应和臣服
②不能削足适履,误入别人的文化樊篱
③连强势文化衍生的流行文化也比弱势文化更容易被人认同
④在不同文化的交流对峙中,强势文化容易同化并影响弱势文化的发展
⑤成为强势文化的附庸
A.②④⑤③①       B.②⑤④③①
C.④①②③⑤ D.④③②①⑤
【答案】B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读懂文段的大意,然后以连贯、得体为原则,将各句话对号入座,再仔细推敲,从整体上加以理解,确定衔接最恰当的一组。
6.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鲁迅先生说:无论什么事,如果连续搜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以成为一个学者。
②歌德在谈到积累材料时说:我在这一点上就像一个人在年轻时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银币和铜币,年岁愈大,这些钱币的价值也愈高。到了最后,他年轻时的财产在他面前块块都变成了纯金。
③一位历史学教授曾给学生讲:如果你能收集两万张卡片,就可以在历史界成为权威。
(1)三句话谈论的共同点是:
(2)鲁迅侧重的是:
(3)歌德侧重的是:
【答案】(1)要注重积累材料。(2)积累要长期坚持。(3)要积累有价值的材料。
值也愈高”“纯金”,歌德侧重的是积累的材料要有价值。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抓取关键词语,揣摩句子要表达的中心,然后综合作答。
7.阅读下面一段材料,按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
有一次,鲁迅到一家理发店去理发。理发师见他穿着一件旧长袍,便像剪草般替他乱剪一通了事。理完发,鲁迅随便从口袋里抓了一把钱塞给理发师,比应该付的多很多。后来,他又去那家理发店理发,理发师特别细致周到。理完发,鲁迅把钱数了数,给了应付的数额。理发师问:“先生,这次怎么不多给些了?”他答道:“上次你胡乱地剪,我就胡乱地给,这次你认真地剪,我当然就认真地给了!”
请选择一个角度,对鲁迅的做法进行分析。
要求:(1)以议论为主;(2)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表达准确、鲜明、生动;(4)不少于150字。



【答案】幽默是一种美,让人在轻松的氛围里领略人生的智慧;幽默是一种美,让人在愉悦的心情中沐浴思想的光辉。大文豪鲁迅先生的幽默让理发师也无言以对。到理发店理发,理发师给他胡乱剪,他也胡乱给钱;而理发师认真给他剪时,他也认真起来,一分也不多给了。机智的鲁迅先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巧妙地“惩罚”了理发师的草率。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不再是那个“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冷峻革命者,而是一个朴素认真又诙谐可爱的先生,甚至还有一点儿调皮。足见鲁迅先生高明的幽默艺术。
8.下面是“2016鲁迅文化跑”路跑活动的LOGO,请写出构图要素(除文字外),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
????????????????????????????????????????????????????????????????????????????????????????????????????????????????????????????????????????????????????? ???????????????? ???????
????????????????????????????????????????????????????????????????????????????????????????????????????????????????????????????????????????????????????? ???????????????? ???????
????????????????????????????????????????????????????????????????????????????????????????????????????????????????????????????????????????????????????? ???????????????? ???????
【答案】LOGO由鲁迅和奔跑的人组成,鲁迅的剪影线条刚毅,棱角分明,透露出鲁迅人格的坚毅(思想的锋芒),两个昂首向前奔跑的人象征鲁迅精神的薪火相传,整个标识体现出鲁迅精神的文化底蕴和勇于竞争的体育精神。【来源:21cnj*y.co*m】
二、阅读拓展训练
(一)课内阅读
阅读萧红《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完成9~12题。
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
“字不一定要写得好,但必须得使人一看了就认识,年轻人现在都太忙了……他自己赶快胡乱写完了事,别人看了三遍五遍看不明白,这费了多少工夫,他不管。反正这费的工夫不是他的。这存心是不太好的。”
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①
一双拖鞋停在床下,①鲁迅先生在枕头上边睡着了。
老靶子路有一家小吃茶店,只有门面一间,在门面里边设座,座少,安静,光线不充足,有些冷落。鲁迅先生这一位老人,穿着布袍子,有时到这里来,泡一壶红茶,和青年人坐在一道谈了一两个钟头。
鬼到底是有的是没有的?
鲁迅先生讲了他看见过鬼的故事给大家听:
“是在绍兴……”鲁迅先生说,“30年前……”
有一天鲁迅先生就回去得很晚,天空有很大的月亮。
鲁迅先生向着归路走得很起劲时,往远处一看,远远有一个白影。
走了不几步,那远处的白影没有了,再看突然又有了。并且时小时大,时高时低,正和鬼一样。鬼不就是变幻无常的吗?21教育网
鲁迅先生有点儿踌躇了,到底向前走呢?还是回过头来走?本来回学堂不止这一条路,这不过是最近的一条就是了。
鲁迅先生仍是向前走,到底要看一看鬼是什么样,虽然那时候也怕了。
鲁迅先生那时从日本回来不久,所以还穿着硬底皮鞋。鲁迅先生决心要给那鬼一个致命的打击,等走到那白影旁边时,那白影缩小了,蹲下了,一声不响地靠住了一个坟堆。
鲁迅先生就用了他的硬皮鞋踢了出去。
那白影“噢”的一声叫出来,随着就站起来,鲁迅先生定睛看去,他却是个人。
鲁迅先生说在他踢的时候,他是很害怕的,好像若一下不把那东西踢死,自己反而会遭殃的,所以用了全力踢出去。
原来是个盗墓子的人在坟场上半夜做着工作。
鲁迅先生说到这里就笑了起来。
“鬼也是怕踢的,踢他一脚就立刻变成人了。”
我想,倘若是鬼常常让鲁迅先生踢踢倒是好的,因为给了他一个做人的机会。
1936年3月里鲁迅先生病了,靠在二楼的躺椅上,心脏跳动得比平日厉害,脸色略微灰了一点。
许先生正相反的,脸色是红的,眼睛显得大了,讲话的声音是平静的,态度并没有比平日慌张。在楼下一走进客厅来许先生就告诉说:
“周先生病了,气喘……喘得厉害,在楼上靠在躺椅上。”
鲁迅先生呼喘的声音,不用走到他的旁边,一进了卧室就听得到的。鼻子和胡须在扇着,胸部一起一落。眼睛闭着,差不多永久不离开手的纸烟,也放弃了。藤椅后边靠着枕头,鲁迅先生的头有些向后,两只手空闲地垂着。眉头仍和平日一样没有聚皱,脸上是平静的,舒展的,似乎并没有任何痛苦加在身上。②
鲁迅先生坐在躺椅上,沉静地,不动地阖着眼睛,略微灰了的脸色被炉里的火光染红了一点儿。纸烟听子蹲在书桌上,盖着盖子,茶杯也蹲在桌子上。①21·世纪*教育网
鲁迅先生必得休息的,须藤医生是这样说的。可是鲁迅先生从此不但没有休息,并且脑子里所想的更多了,要做的事情都像非立刻就做不可,校《海上述林》的校样,印珂勒惠支的画,翻译《死魂灵》下部;刚好了,这些就都一起开始了。
鲁迅先生知道自己的健康不成了,工作的时间没有几年了,死了是不要紧的,只要留给人类更多,鲁迅先生就是这样。
鲁迅先生睡在二楼的床上已经一个多月了,气喘虽然停止,但每天发热,尤其是在下午热度总在38℃、39℃之间,有时也到39℃多,那时鲁迅先生的脸色是微红的,目力是疲弱的,不吃东西,不大多睡,没有一些呻吟,似乎全身都没有什么痛楚的地方。躺在床上有的时候张开眼睛看看,有的时候似睡非睡地安静地躺着,茶吃得很少。差不多一刻也不停地吸烟,而今几乎完全放弃了,②纸烟听子不放在床边,而仍很远地蹲在书桌上,若想吸一支,是要请许先生付给的。
许先生从鲁迅先生病起,更过度地忙了。按着时间给鲁迅先生吃药,按着时间给鲁迅先生试温度表,试过了之后还要把一张医生发给的表格填好,那表格是一张硬纸,上面画了无数根线,许先生就在这张纸上拿着米度尺画着度数,那表画得和尖尖的小山丘似的,又像尖尖的水晶石,高的低的一排连地站着。
在这期间,许先生比鲁迅先生更要担当一切了。
鲁迅先生吃饭,是在楼上单开一桌,那仅仅是一个方木桌,许先生每餐亲手端到楼上去,每样都用小吃碟盛着,那小吃碟直径不过二寸,一碟豌豆苗或菠菜或苋菜,把黄花鱼或者鸡之类也放在小碟里端上楼去,若是鸡,那鸡也是全鸡身上最好的一块地方拣下来的肉,若是鱼,也是鱼身上最好一部分许先生才把它拣下放在小碟里。
心里存着无限的期望,无限的要求,用了比祈祷更虔诚的目光,许先生看着她自己手里选得精精致致的菜盘子,而后脚板触了楼梯上了楼。
一碗烧好的鸡汤,从方盘里许先生把它端出来了,就摆在客厅后的方桌上。许先生上楼去了,那碗热的鸡汤在桌子上自己悠然地冒着热气。①
许先生由楼上回来还说呢:
“周先生平常就不喜欢吃汤之类,在病里,更勉强不下了。”
把饭送上去,有时许先生陪在旁边,有时走下楼来又做些别的事,半个钟头之后,到楼上去取这盘子。许先生楼上楼下地跑,呼吸有些不平静,坐在她旁边,似乎可以听到她心脏的跳动。
许先生冬天穿一双大棉鞋,是她自己做的。一直到二三月早晚冷时还穿着。
有一次我和许先生在小花园里一道拍一张照片,许先生说她的纽扣掉了,还拉着我站在她前边遮着她。
许先生买东西也总是到便宜的店铺去买,再不然,到减价的地方去买。
处处俭省,把俭省下来的钱,都印了书和印了画。
窗外的黄昏,窗内许先生低着的头,楼上鲁迅先生的咳嗽声,都搅混在一起了,重续着、埋藏着力量。在痛苦中,在悲哀中,一种对于生的强烈的愿望站得和强烈的火焰那样坚定。2·1·c·n·j·y
(节选自萧红《回忆鲁迅先生》,有删改)
9.概括节选部分主要写了哪几件事情?
????????????????????????????????????????????????????????????????????????????????????????????????????????????????????????????????????????????????????? ???????????????? ???????
????????????????????????????????????????????????????????????????????????????????????????????????????????????????????????????????????????????????????? ???????????????? ???????
【答案】①鲁迅先生关心帮助青年。②鲁迅先生踢“鬼”的故事。③鲁迅先生带病坚持工作。④许广平先生照顾鲁迅、勤俭持家的几个故事。【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解析】节选部分主要写了四件事:鲁迅先生帮助青年,讲踢“鬼”的故事,带病工作,许广平照顾鲁迅,文章思路较清晰,较好归纳。21*cnjy*com
10.揣摩文中画线句子的妙处。
①“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面,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一双拖鞋停在床下……纸烟听子蹲在书桌上,盖着盖子,茶杯也蹲在桌子上。……那碗热的鸡汤在桌子上自己悠然地冒着热气。”
②“两只手空闲地垂着。眉头仍和平日一样没有聚皱,脸上是平静的,舒展的,似乎并没有任何痛苦加在身上。……没有一些呻吟,似乎全身都没有什么痛楚的地方,躺在床上有的时候张开眼睛看看,有的时候似睡非睡地安静地躺着,茶吃得很少。差不多一刻也不停地吸烟,而今几乎完全放弃了”。
????????????????????????????????????????????????????????????????????????????????????????????????????????????????????????????????????????????????????? ???????????????? ???????
????????????????????????????????????????????????????????????????????????????????????????????????????????????????????????????????????????????????????? ???????????????? ???????
【答案】(1)“站、停、蹲、悠然”等修饰语,富有灵动感,使得萧红笔下的景物呈现出生命的灵气,受到了主人情绪的感染。既有鲁迅先生酣眠时的和谐静谧,也有他病重时的冷寂孤凄。
(2)作者描写病重的鲁迅先生都特别强调其表情的平和舒缓,然而两处“似乎”以及手的“空闲”却使我们能深切感受到作者细致文笔中潜藏的沉重。外表的平静下隐忍着难以想象的病痛,一个人的坚强与善良在此刻看似矛盾的文字冲撞中得到了极大的彰显。
11.在叙述鲁迅先生“踢鬼”这一故事时,萧红加了一句评述(见画波浪线句子),这句话是否有言外之意? 试作简要分析。
????????????????????????????????????????????????????????????????????????????????????????????????????????????????????????????????????????????????????? ???????????????? ???????
????????????????????????????????????????????????????????????????????????????????????????????????????????????????????????????????????????????????????? ???????????????? ???????
【答案】一个盗墓的假“鬼”给不怕“鬼”的鲁迅一踢,马上原形毕露,情节本身带有极强的启示性:我们需要通过踢一踢来警示某些“鬼”,让他们懂得如何来做“人”!所以萧红意味深长的评述应是针砭时弊的解剖,同时也表达了对鲁迅先生作为以纸笔为刀枪的精神战士的由衷敬佩。
【解析】这里的“鬼”有深意,既指鬼也指人,从“如何做人”能看出来,有针砭时弊的意思,也能表达出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敬佩。
12.本文既然题为《回忆鲁迅先生》,为何又要大篇幅写许广平?
????????????????????????????????????????????????????????????????????????????????????????????????????????????????????????????????????????????????????? ???????????????? ???????
????????????????????????????????????????????????????????????????????????????????????????????????????????????????????????????????????????????????????? ???????????????? ???????
【答案】许广平的形象融合了中国传统妇女与新时代女性的勤劳、节俭、善良、聪慧、宽容、坚毅等品质。展现了夫妻间的相濡以沫,鲁迅与许广平是一对恩爱的夫妻,他们为一对志同道合、彼此激励的战友!在鲁迅病重后,许广平无微不至的照顾与理解包容中更能展现鲁迅平和执着的一面,也从侧面(烘托)突出了鲁迅忘我工作的精神。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书生大使的抗战外交
李满星
早在1915年,胡适在美国留学时,日本威胁中国政府签订《二十一条》,海外学子响应国内发动抗议运动。唯独胡适主张镇静处之。一时间,胡适招致非议颇多,许多同道好友甚至发誓和胡适断绝关系。无奈之下,他在《中国留美学生月报》上发表公开信亮出自己的观点:在目前的条件下,我们拿什么来作战……所以出诸至诚和报国之心,我要说对日用兵论是胡说和愚昧。我们在战争中将毫无收获,剩下的只是一连串的毁灭、毁灭和再毁灭。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这封公开信发表后,胡适并未得到当时热血的留学生认可,反而被认为是“木石心肠不爱国”。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三省沦入敌手。胡适悲愤不已。他在这一天的日记中写道:“此事之来,久在意中。”
1937年盛夏,庐山显得比往年更加热闹。胡适胸佩“五老峰”徽章,心事重重地从北京辗转来到庐山,应邀出席“庐山谈话会”,共商国是。
早在1928年4月7日北伐全面胜利、南北一统之际,胡适就曾到过庐山游览。那次,胡适心情愉悦,访古探幽,兴味盎然。游览陶渊明故里的陶公祠后,胡适还戏作《陶渊明同他的五柳》:
当年有个陶渊明,不惜性命只贪酒。
骨硬不能深折腰,弃官回来空两手。
瓮中无米琴无弦,老妻娇儿赤脚走。
先生吟诗自嘲讽,笑指篱边五株柳:
“看他风里尽低昂,这样腰肢我无有。”
这次,是胡适二上庐山。他既没有第一次上庐山时的闲适,也无重游名胜访古探幽的雅兴,而是心事重重。
7月14日,蒋介石请胡适喝茶一叙。胡适历陈北方的民情激愤和中央不能放弃河北的原因,谈得慷慨激动,蒋介石为之动容。7月31日,蒋介石发表《告抗战全体将士书》。这天中午,他请胡适以及梅贻琦、张伯苓等人吃饭。席间,蒋介石宣布对日作战的决定。张伯苓头一个慷慨陈词,举手赞成。就在这一天,胡适忍辱避战的认识彻底动摇了。21*cnjy*com
8月13日,上海淞沪战事爆发。至9月初,上海战事持续一个月,胡适看到军民抗日士气之高涨,思想开始发生很大转变,认为避战只是梦想,不抵抗所得的只是“敌氛日深,受逼日甚”。从此,胡适抛弃了避战求和的梦想,认为“和比战难百倍”,思想开始走向苦撑待变。
8月17日,国民政府国防最高会议在南京召开。会议决定国民政府与日本一战到底,并决定委派胡适出使美国,争取援助。
1937年9月26日10时,胡适飞抵旧金山。一下飞机,胡适便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此次中日战争,已暴露日方兵力上之弱点。”午餐后,他立即到大中华戏院发表《中国能战胜吗》的演讲,他以“算盘要打最不如意的算盘,努力要做最大的努力”来勉励侨胞。30日,他又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演说。在演说中,胡适表示对侵略战争是不能退让的,要阻止战争只能用战争来消灭它。胡适还大胆预言美国将会被迫卷入这场战争。www-2-1-cnjy-com
到达华盛顿后,胡适去拜访罗斯福总统。胡适早年留学哥伦比亚大学时,和罗斯福是同学,加上当时胡适的声望和魅力,罗斯福视其为上宾,关切地询问中国军队能否支持到过冬,胡适予以肯定的答复,并动情地说:“中国需要美国的支持,我想总统很快会以明快的眼光判断是非!”www.21-cn-jy.com
到1937年11月底,胡适创下五十一天行程一万零六百英里,演讲五十六场的纪录,累得四十六岁的胡适在当年年底就因心脏病发作而住院休养。
胡适的努力一直没有中断,至第二年7月,他走遍了美国、加拿大各大城市,会见各方知名人士,揭露日本的侵华暴行,表明中国抗战的决心。一个外交使节,在所驻国四处巡游距离之长,演说次数之多,而目的就是鼓动所驻国参战,堪称世界外交史上的一个奇观。
1938年9月17日,蒋介石任命胡适为新一任驻美大使。此时,日军铁蹄已蹂躏大半个中国,开始进攻广州、武汉。胡适可谓奉命于危难之间。1938年10月5日,胡适第六次到美国,但这次身份变了,他这次代表的是四亿五千万人口的大国。
自此,胡适出任驻美大使后的抗战外交开始了。10月27日,胡适向罗斯福总统递呈国书。他全无政客的深沉和韬晦,而是以诚实与公开的态度,赢得罗斯福的理解和信任。所以,人们赞誉他为“书生大使”。
(节选自《胡适:书生大使的抗战外交》,有删改)
相关链接:
胡适的同事温源宁教授在《文人画像》里描绘:“在他呵呵的笑声中,及他坦白的眼光中,我们看不见他的魂灵深处。他不像志摩,不会有沉痛的悲哀与热狂的情绪。”胡适这种性格,远在他青年留美时就开始成型。那时,他就提倡“理智的爱国主义”。(选自《胡适资料简介》)
1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插入胡适第一次上庐山以及写作《陶渊明同他的五柳》的相关内容,使读者对胡适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从而丰富了传主的人物形象。
B.蒋介石于1937年7月31日发表《告抗战全体将士书》,当天又宣布了对日作战的决定,是因为受到胡适陈述北方民情和中央不能放弃河北时慷慨激昂情绪的影响。
C.胡适两次上庐山在文中形成对比,第一次在北伐胜利、南北一统的背景下,游览庐山,心情愉悦;第二次是在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的背景下,为商国是,心事重重。
D.从全面抗战爆发后出使美国,到日本侵占中国大半领土之际临危受命担任驻美大使,胡适身上始终体现着一个知识分子在国家存亡之时应有的担当与责任。
【答案】B
1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A.对于日本威胁中国签订的《二十一条》,留学海外的学子纷纷进行抗议,只有胡适镇静处之,这使得他的好友要和其断绝关系,并被认为是“木石心肠不爱国”。
B.国民政府国防最高会议决定委派胡适出使美国,争取援助,一方面是因为此时胡适抗战态度最为坚定,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具有巨大的声望与魅力。
C.胡适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所做的演说,不但阐明了他对侵略战争的鲜明态度,而且对美国将会卷入战争做出了预言,显示出了他对国际形势的洞察力。
D.到美国后,胡适一心放在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积极宣传上,四处巡游演讲,创造了世界外交史上的纪录,自己也由于过度劳累而心脏病发作。
E.胡适作为新一任驻美国大使,奉命于危难之间出使美国,因为他和美国总统罗斯福是同学,故赢得了罗斯福的理解与信任,取得了良好的外交效果。
【答案】CD
15.这篇传记重点写了胡适走上抗战之路的心路历程,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第一阶段:提倡理智爱国。青年留学时期,胡适反对对日作战,主张对日本的侵略妥协退让。
第二阶段:思想完全动摇。九·一八事变后,抗战全面爆发,胡适最终抛弃了避战求和的梦想,走向苦撑待变。
第三阶段:坚定抗战的决心。出使美国期间,胡适积极宣传抗战,鼓动美国参战。
【解析】第1段和第2段是胡适抗战思想变化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是胡适在美留学期间,面对日本威胁中国政府签订《二十一条》,他主张“镇静处之”;文章第3段到第7段写九·一八事变后胡适“心事重重”到“忍辱避战”“思想完全动摇,走向苦撑待变”,属于第二阶段;文章从第8段到最后则写了胡适为抗战积极奔走,前后赴美宣传争取援助,并“以诚实与公开的态度,赢得罗斯福的理解和信任”,表现出他坚定的抗战决心。这属于第三阶段。【版权所有:21教育】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