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说课稿)
一、教学设计理念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课,科学本身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得了科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并培养科学精神。这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把探究性学习与基础知识的教学统一起来,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来建构概念、理解概念,既培养了能力,又重视了知识的掌握,这样才能把新课程落实到实处。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二、课标解读和教材分析 一、课标解读 探究实验《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是生物新课标中第四个一级主题“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里二级主题《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的第一节的内容,“科学探究”被放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十个主题的首位,目的是强调教师要将科学探究的内容标准尽可能渗透到其他主题内容的教学活动中。学生进行探究的真正意图,不仅在于掌握生物学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让他们亲自体会科学家是如何困惑于问题;如何假设问题的“答案”;考虑从哪些途径去解决问题,并以此渐渐地养成探究的态度、方法和思维的品质。21cnjy.com
二、教材分析 第一节安排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和种子萌发的过程。重点是 “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实验;教参确定本节的课时是2课时,所以我这样安排本节内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一个课时,后面两个内容合用一个课时。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就是第一个课时《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21·cn·jy·com
本课的重点内容为种子萌发所需的条件,至于种子萌发过程中胚根、胚轴、胚芽以及子叶将成为幼苗的哪个器官前边已讲过。这里更重要的是种子能否萌发,在此要强调:(1)一粒种子的萌发需要内因和外因条件,其内因有:胚的完好;胚乳或子叶内的营养贮存充足;种皮的完整以及是否处于休眠和寿命之内。外因有适宜的温度、水分和空气等。(2)种子的萌发条件是农业生产上极为重视的问题,科学种田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提高种子的萌发率,而这恰恰是受种子萌发条件所控制的,所以,讲清楚种子萌发所需的各种条件是本课的重点所在。种子萌发的条件和种子萌发的过程都可以通过实验探究和观察进行了解,关键是弄清种子萌发所需条件的原因,以及种子萌发过程中内部物质的转化。但初一的学生知识有限,所以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比较浅显、直观的例子加以说明。实验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
1、推断出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种子的自身条件;
2、举例说明种子萌发的过程。
二、能力目标
1、学会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懂得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2、运用对照实验法设计并完成“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
三、情感目标:
1、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与他人交流,取别人之长的品质;
2、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初步形成一定的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种子的萌发条件和对照实验的设计。
难点:种子萌发需要外界条件的原因,以及种子萌发时内部物质的转化。
五、实验内容设计
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是初中生物学课程中第一个涉及多个探究因素的探究活动,
种子萌发需要哪些环境条件呢?学生可能会考虑以下各种因素:适量的水、合适的温度、
充足的空气,甚至一定的光照、一定的营养、合适的土壤等。针对这些因素,引导学生设计单一变量的对照实验。www.21-cn-jy.com
创新点:本实验不再拘泥于课本所提出的三种影响因素,而是在课上引导学生发散思维,选择多种影响因素进行课下实验,体现了实验的探究性。2·1·c·n·j·y
六、实验方法设计
根据学生提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组探究,即每个小组只针对某一个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强化实验中探究性过程,并利用多媒体辅助实验。【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七、教学过程设计
种子的萌发需要时间,在一个课时里得出实验结论显然不可能,第一课时完成实验设计、课下完成实验、下周的这节课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课上通过讨论、探究式学习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学习时空,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中,从而掌握知识和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21·世纪*教育网
内容标准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导入(5min)
学生小组展示自学情况(小组展示种子萌发的过程)
评价与小结小组展示自学情况,提问学生导入课题。
种子的萌发需要哪些条件?
制定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方案
(30min)
1、小组展示实验方案;
2、讨论和完善方案;预测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
引导学生围绕推断作出假设,讨论和完善方案。
总结(10min)
小组推荐做得好的同学。全班推荐做得优秀的小组。
表扬在探究活动中,认真操作的个人和集体(小组),鼓励某些做的稍差的学生,继续努力,今后会做得更好。
课后作业
实施实验方案,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指导学生实验。
教学流程
七、教学反思与自我评价
本节课教师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以播放学生喜欢看的动画片入手,让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进入到学习情境中,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并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作出假设。在接下来的对探究实验过程的处理上,教师想到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还不太熟悉,尤其对探究过程中的对照实验的设置、单一变量的控制还没有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此外,如果学生在课下进行实验,教师也不能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指导,无法预知和解决学生在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因此,教师将探究实验的过程放在课堂教学中,按照“制定计划、评价计划、完善计划、实施计划的一部分”这一流程进行教学,把观察记录放在课后进行,而探究结论的汇报与交流则在下一课时进行,这样做有助于帮助学生尽快掌握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当然,本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实验实施只有部分在课堂进行,探究活动中涉及到的对照实验的设置和控制单一变量问题对于学生来说还没有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困难,无法及时获得教师的指导,往往导致实验结果出现误差,另外,种子萌发是生命连续进行的动态过程,教师在这个环节没能进一步对学生的情感进行教育升华,有些遗憾。21教育网
小组合作探究种子萌发外界条件的实验方案
班级: 小组: 小组成员: 时间:
实验目的
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我们提出的问题
种子萌发需要 吗?
我们的推测
种子萌发需要
制定计划
采用 实验办法
实验材料:
实验办法:
交流与评价
实施计划
实验员:
观察员:
记录员:
地点:
课件21张PPT。探究种子萌发的
环境条件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科学探究”被放在《课程标准》的重要位置,其目的不仅在于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如何提出问题,怎样解决问题,渐渐地养成探究的态度、方法和思维的品质。课标解读 教材第一节安排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和种子萌发的过程。“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实验是其中的重点。课上通过讨论、探究式学习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学习时空,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中,从而掌握知识和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教材分析
重点:种子的萌发条件和对照实验的设计。
难点:种子萌发需要外界条件的原因,以及种子萌发时内部物质的转化。
探究性活动、多媒体辅助 针对学生提出的影响种子萌发的各种因素(适量的水、合适的温度、充足的空气,甚至一定的光照、一定的营养、合适的土壤等),引导学生设计单一变量的对照实验。
①播放农民播种视频;
②学生小组展示自学情况;
③提出问题:种子的萌发需要哪些条件?
你说我说 推测种子萌发需要哪些外界条件?学生课前准备的黄豆种子萌发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提出问题:在 条件下种子才能萌发?作出假设:种子的萌发需要充足的空气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种子的萌发需要一定的水分……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动脑动手:影响种子萌发的条件:
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
设计要求:1、可以参照课本P89-P91内容制定探究方案;
2、记录员把小组内不同意见汇总在探究表格。同学们请你们来设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种子萌发需要土壤吗?种子萌发需要土壤。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制定计划①准备2个相同的容器,编号为A、B;②在A瓶中加入少量土壤,B瓶不加土壤;③放入黄豆种子30粒;⑤每天观察种子的变化。④在A、B瓶中各加入少量水,放在教室的同一处;在A瓶、B瓶中分别放30粒黄豆种子制定计划各放入黄豆30粒加入少量土壤不加土壤加入少量水加入少量水制定计划实验设计分享 请同学在自己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并修改和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每组推出最佳方案在班上交流,评选出方案最佳的小组。 完善并实施实验方案,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课外探究教学反思与自评
优点:①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以播放学生喜欢看的动画片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②课上组织学生完成实验设计,集思广益,增加了探究因素的种类,有助于帮助学生尽快掌握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不足:实验实施只有部分在课堂进行,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困难,无法及时获得教师的指导,往往导致实验结果出现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