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 每周一测
高考频度:★★★★★ 难易程度:★★★☆☆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细菌对抗生素抗药性的产生是定向变异的结果
B.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
C.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D.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以自然选择学说为基础的
2.英国的椒花蛾身体和翅都有浅色斑点。随着工业发展,煤烟等污染物使该虫栖息的树干和墙壁变成黑色。
到十九世纪末,英国各工业区发现了越来越多的黑色椒花蛾,这种变化说明
A.生物自发突变的频率很低
B.生物突变都是有害的
C.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基因突变和重组是定向的
3.在19世纪中叶以前,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蛾几乎都是浅色型(s)的,随着工业的发展,工厂排出
的煤烟逐渐将树皮熏成黑褐色,到了20世纪中叶,黑色型(S)的桦尺蛾成了常见类型。下列与此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的方向发生了改变,所以自然选择是不定向的21教育网
B.桦尺蛾种群进化过程中接受选择的是个体的表现型
C.该地区桦尺蛾种群进化过程中Ss的基因型频率不会改变
D.长时间的环境污染导致s基因突变成S基因的频率增加
4.下列各项中,形成了新物种的是
A.二倍体经秋水仙素处理成为四倍体西瓜
B.母马与公驴交配产生不育的骡子【版权所有:21教育】
C.二倍体水稻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单倍体水稻
D.控制桦尺蛾体色的基因S的频率由95%变为5%
5.下列关于隔离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新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生殖隔离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B.地理隔离不会导致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
C.只有生殖隔离能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D.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可以杂交,但二者存在生殖隔离
6.下列关于自然界中影响物种形成的因素,不正确的是
A.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物种形成的内因
B.自然选择是物种形成的外因
C.新物种形成说明生物发生了进化
D.物种的形成有的不需要经过隔离
7.下列实例中不属于生殖隔离的是
A.玉米的花粉落在大豆柱头上不能萌发2-1-c-n-j-y
B.动物因生活的地区不同而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C.东北虎和华南虎由于长期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即使它们相遇也不能杂交
D.不同种类的昆虫雌雄个体之间通常不能交配
8.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进化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
B.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不是生物个体
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发展了达尔文学说,很好地克服了达尔文学说的局限性,成为生物进化的终极理论
D.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将自然选择学说与遗传变异的有关理论结合起来
9.科学家对某一种蟹的体色深浅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所示。不同体色的蟹的数量不同,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差别呢?下列解释中最合理的是【出处:21教育名师】
A.中间体色与环境颜色相适应,不易被天敌捕食
B.深体色和浅体色的个体繁殖能力弱
C.深体色和浅体色的个体食物来源太少
D.中间体色是新形成的一种适应性更强的性状
10.在某小岛上的一种啄木鸟,其喙长分布如图甲,而其唯一的食物是一种在树干中的虫,其深度分布如图乙。下列关于子一代鸟喙的可能长度的说法合理的是2·1·c·n·j·y
A.都比父母的长,因为鸟需要适应它们的环境
B.都比父母的长,因为较长的鸟喙是生存所必需的
C.不一定比父母的长,仅一代的时间还不足以进化出较长的鸟喙
D.不一定比父母的长,因为虫在树干中的深度并不是都很深
11.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说明物种在进化
B.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1
C.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大于a基因的频率
D.因为色盲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大于女性群体
二、非选择题
12.螺旋蛆蝇是家畜的毁灭性寄生物,在实验室里对两组个体数相同的螺旋蛆蝇进行不同的处理:一组使用杀虫剂,另一组使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实验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用杀虫剂处理,可使群体中的个体数在短时间内迅速减少,但从处理后的第二世代的个体数又逐渐回升了。其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的方法,在遗传学上叫_____________,用这种方法最终能达到理想效果,但需要较长时间,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很低,需要在几代中反复进行,才能使______________的数量逐渐增多。21·cn·jy·com
(3)依据实验结果,你认为哪种方法更成功。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塞斯诺拉用一种螳螂做实验:用丝线把绿色和褐色的螳螂缚在绿色划地上和褐色草地上,让鸟来吃。结果如下表:www-2-1-cnjy-com
环境
绿色个体
褐色个体
经过日期
数目
被吃掉
数目
被吃掉
绿色草地
20
0
45
35
19天
褐色草地
25
25
20
0
11天
试用达尔文观点来回答下列问题:
(1)螳螂的体色有的绿色,有的褐色,这说明生物具有___________,这种特性一般是______________的,它能为生物进化提供________________。【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螳螂与鸟的关系在生态学上属于______________,被达尔文称为__________________ ,它是生物进化的_________________。【来源:21cnj*y.co*m】
(3)环境对螳螂起了________________作用,这种作用是____________的。
(4)绿色个体在褐色草地上,褐色个体在绿色草地上,都不能很好地生活下去,原有的保护色,适应不了变化的环境。这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21*cnjy*com
14.细菌对各种抗生素的药敏程度实验方法如下图:将含有一定浓度不同抗生素的滤纸片放置在已接种被检菌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抗生素向周围扩散,如果抑制生长,则在滤纸片周围出现抑菌圈(图中阴影所示部分),结果如下图所示。
(1)衡量本实验结果的指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图中最有效的是________培养皿中的抗生素。
(3)用上述最有效的抗生素对细菌进行处理,并测定细菌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
①向培养基中加抗生素的时刻为________点。
②细菌种群的进化是定向的,而变异是________,细菌的抗药性产生于环境变化之________(选填“前”“中”或“后”),抗生素对细菌变异的作用不是诱导而是________。
③尽管有抗药性基因存在,但使用抗生素仍然能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原因在于细菌种群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www.21-cn-jy.com
1.【答案】A
【解析】变异是不定向的,细菌对抗生素抗药性的产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故A错误;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故B正确;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故C正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以自然选择学说为基础的,故D正确。
2.【答案】C
3.【答案】B
【解析】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故A错误;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故B正确;Ss个体对应的表现型为黑色,适应环境,通过选择,其基因型频率增加,故C错误;通过自然选择,S基因的频率增加,故D错误。
4.【答案】A
【解析】二倍体经秋水仙素处理而成的四倍体西瓜可育,是一个新物种,A正确;母马与公驴交配产生不育的骡子,骡子不是一个新物种,B错误;二倍体水稻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单倍体水稻不可育,不是新物种,C错误;控制桦尺蛾体色的基因S的频率由95%变为5%,只能说明有生物进化,不能说明产生了新物种,D错误。
5.【答案】D
【解析】物种的形成不一定经过地理隔离,但是必须经过生殖隔离,A错误;地理隔离是由于地理上的障碍,使彼此间无法相遇而不能交配,能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导致种群基因库间产生差异,B、C错误;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杂交产生的后代三倍体西瓜不可育,故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之间存在生殖隔离,D正确。
6.【答案】D
【解析】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是物种形成的内因,A正确;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物种形成的外因,B正确;生物进化不一定导致新物种形成,但新物种形成说明生物一定发生了进化,C正确;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标志,物种的形成必须要经过生殖隔离,D错误。
7.【答案】B
【解析】生殖隔离有两种类型:一是不能相互交配;另一种是能交配,但产生的后代不可育,A、C、D选项属于第一种。B选项是地理隔离不是生殖隔离,所以选B。21cnjy.com
8.【答案】C
【解析】生物进化理论是人类对生命的起源和进化过程的认知和推测,受当时科技水平和人类的认知水平的限制和制约。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类的认知水平会不断提高,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也会继续发展。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9.【答案】A
10.【答案】C
【解析】根据题中乙图可知,6~8 cm的深度中虫的数量最多,4 cm以下的深度中虫的数量极少。根据图甲可知鸟喙的长度在1~5 cm之间,只有更长的喙才更易于啄到食物,因此可预测该啄木鸟经过长期进化鸟喙会越来越长。但是生物的进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利的变异需要逐代积累,较短的一代的时间不足以进化出较长的鸟喙,且由于变异是不定向的,子代的喙不一定比父母的喙长。
11.【答案】B
【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不能说明生物在进化,A项错误;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a基因的频率大小取决于自然选择,C项错误;在男性群体和女性群体中,色盲基因频率相同,但由于男性只要存在Xb就是色盲患者,而女性只有基因型为XbXb时才是色盲患者,故女性色盲患者数量少于男性色盲患者,D项错误。
12.【答案】(1)螺旋蛆蝇中存在着耐药变异类型,而杀虫剂起了选择作用,选择出了耐药个体,经过逐代选择,耐药变异特性得以逐代积累加强,就逐渐形成了耐药新品种,而使杀虫剂长效。
(2)人工诱变 基因突变率 突变个体(雄性不育个体)
(3)使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的方法消灭螺旋蛆蝇效果好,但时间较长
【解析】在自然界中,生物个体既能保持亲本的遗传性状,又会出现变异,出现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与环境的斗争中获胜,并将这些变异遗传下去,出现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淘汰。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微小的有利变异得到积累而成为显著的有利变异,从而产生了适应特定环境的生物新类型。人工诱变能够提高变异的频率,创造人类需要的变异类型,但人工诱变产生的有利个体往往不多,需要处理大量材料。21*cnjy*com
13.【答案】(1)变异 不定向 原材料
(2)捕食 生存斗争 动力
(3)选择 定向
(4)适者生存
色草地上,都不能很好地生活下去,原有的保护色,适应不了变化的环境。这说明了适者生存。
14.【答案】(1)抑菌圈的大小
(2)B
(3)①b
②不定向的 前 选择
③有抗性基因的个体占极少数
【解析】(1)本实验利用抗生素抑制细菌的生长来表述实验结果。通过抑菌圈的大小来确定杀菌能力,即抑菌圈越大,杀菌力越强。(2)B中抑菌圈最大.抗生素最有效。(3)①抗生素会使细菌中不具抗性的个体大量死亡而数量下降,所以b 点是使用抗生素的起点。②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细菌的抗药性在环境变化之前就已经产生了自然选择是性状的选择者,而不是诱导者。③在细菌种群中,含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毕竟只占少数。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