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2018小升初语文热点题型 |全国通用
阅 读
【要点归纳】
一、课内、课外阅读
【重点】
(一)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1. 推荐与课文内容有密切联系的课外阅读材料
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既能使学生在课内掌握的知识得到巩固,在课内培养的能力得到锻炼,也有利于教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具体实践中,教师还可大胆地将报纸、杂志、小说、影视、广告、标语等中的语文信息引入课堂,丰富、深化教材内容。这样,学生就会读有兴趣,读有目标,读有收获。
2.课内教方法,课外用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上,教师应注重读书方法的指导,给学生更多的读和思考的时间,努力使他们做到口动、耳动、眼动、手动、心动,以达到多读多积累的目的。主要阅读方法有以下几种。
(1)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体会着读。
言为心声,行露思想。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会反映他的内心思想,展示他的精神风貌。因此,阅读时要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体会着读,才能很好地感受人物之美、作品之美。21·cn·jy·com
(2)抓住意境想象着读。
为了吸引读者,作者都比较注重意境描写。有的在开头,或揭示故事的广阔背景,或渲染某种浓烈的感情,吸引读者往下读;有的在文中,对具体事物作细致而又传神的描绘,使读者产生联想和想象;有的则在结尾,留给读者思考的空间,让读者体会、辨析、感悟文章的主旨。因此,阅读作品的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使自己入情入境,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感受和鉴赏作品的意境美。
(3)抓住构思、布局联系着读。
引导学生抓住“总——分——总”的结构及“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反复读课文。读后,我让学生想想自己平时习作时是怎么布局谋篇的,并让他们把此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这样就有利于学生感受读物的结构美,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3.课外阅读与学校活动相结合
学校应开展与课外阅读有关的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会课外阅读的乐趣。
4.课内辅导学生做读书笔记,以提高课外阅读效率
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读书笔记类型很多,摘抄型——摘抄好词好句、科学趣闻、生活常识等,以丰富语言,增长知识,启迪思维,陶冶情操;提纲型——读过一本读物后,把其中的要点或基本内容简明扼要地写下来,掌握读物的内容及作者的思路,从中学习表达事物的方法;感想型——读完一本读物后,结合现实和个人经历写出对有关问题的认识、感想和体会,提高分析事物的能力;想象型——主要是续编故事,改写故事,提高联想和想象能力,培养创新思维。教师在课内要教给学生做读书笔记的具体方法,以提高他们的课外阅读效率。
二、写人记事类阅读
【重点】
写人记事的文章都是记叙文,写人离不开记事,记事也离不开写人。它们只是在侧重点上不同而已,即写作的目的和写作的方法不同。阅读这两类文章,要在掌握它们的共性的基础上,了解其个性,根据不同的文章,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
1. 阅读写人文章的方法
无论哪种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其写作目的都是通过对人物外表和内心的描写,对事件的记叙,赞颂所写人的思想品质,使读者从中受感染和教育。所以阅读写人的文章,就应从这些方面着力分析:
(1) 分析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以及心理活动特征,体会人物的个性和品质。
(2) 分析典型事例,透视人物的内心世界
(3) 分析写作意图,深化认识理解
写作意图就是写作目的,阅读写人的文章,我们必通过归纳中心思想,来加深对这篇文章(写作意图),之后,再用“通过记叙------歌颂了------”形式来表述。
2.阅读记事文章的方法
(1)阅读时要抓住“六要素”
侧重于记事的文,一般都具有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这“六要素”。
(2)阅读时要理清叙述顺序
写事的文章,一般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任何事情都是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地点发生和发展的。阅读时,就要理清这些。
(3)阅读时抓住事情的重点
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文章,是根据事情的特点,抓住重点来写的。
(4)掌握分段方法,概括中心思想
写事的文章,划分段落时是有规律可循的,一般有两种分法:一种是按事情的发生、经过、结果划分的“三分法”;一种是按事情的发生、发展、高潮、结果划分的“四分法”。概括中心思想常用的形式为:本文通过记叙------的事,说明了(表现了、批评了)……【版权所有:21教育】
三、写景状物类阅读
【重点】
(一)目的
写景状物散文最具美质也最难读懂,
出于以下目的:1、掌握写景状物散文的特点和一般创作思路。2、快速理清思路,把握结构,了解主要内容,抓住景物特征,扎实提高阅读能力。3、明确主旨和材料(景物、人事)、主旨和思路的关系,以景物和思路为突破口,探讨和把握主旨。
(二)现状
除了文学功底较好的学生外,其他学生对写景状物散文普遍怀有畏惧心理,阅读能力较弱,解题无从下手,大致表现为两方面:
1.理不清结构层次,抓不住景物特征,把握不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2.主观揣测,套用术语,概括不全。
(三)思路
1.明关系:景因情生
散文总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指的是谋篇、选材、技巧、语言等,“神”指的是思想感情,即主旨。
写景状物类散文来说,景因情生,景随情变,情景关系十分紧密。作者选择的景物和人事,一定关照着他内在的情感和感悟。一篇优秀的写景状物类散文,其景物的特点、写景的断连、主次景物的组接、景物和人事的连通等等,自始至终都与作者的情感的波动、情趣的流露配合得严丝入缝。
2.理思路:走好三步
文章的前一部分为揭示主旨作铺垫,后一部分则卒章显志。表现在写景状物类散文上,思路大致归结为三步曲:主要的景物和人事——其它的景物和人事——揭示主旨。主要景物和人事的描述为了直接揭示散文的主旨,其它景物和人事的描述除了起到与前者形成对比或类比、反衬或正衬的作用外,还有引对象、作铺垫等作用。环境描写则起到渲染气氛、衬托中心、烘托形象的作用。
3.抓特征:触摸脉搏。
景物是作者情感的载体,是情感的外现。作者或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赋予景物以人的精神、品格、性情、风貌,通过有声有色的景物描写,把情融合在写景的文字中,或在景物描写的基础上,为最后抒发感情作铺垫。因此,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就触摸到了作者思想感情的脉搏。
【难点】方法
1.回答问题要围绕“中心意思”作答,这也是归纳中心意思的意义所在。
2.能用原文作答的不用自己的话答,这是一条黄金法则。因为主观阅读题考查的是学生有没有看懂文章,不是对文章的看法,原文是最接近作者写作意图的内容,用原文作答可以避免出现错误观点。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3.联系上下文作答,答案要尽量与文章具体内容结合,这样的答案才能做到充分准确。
4.不用修饰性语言答题。通俗地说,文章为表现需要是“湿乎乎”的,而你的答案为明了需要则需是“干巴巴”的,回答主观阅读题要直来直去,不要拐弯抹角。
四、明理议论阅读
【重点】
(一)明理类
1.明其思路把主旨
粗读文本,圈点勾画,略明段意。在此基础上,追问一下:是什么触动了作者?为什么要提笔写下此文?
2.知其意图掌规律
议论明理类散文的思想内涵是理,是对关乎社会、人生等问题的独特思考,目的在于启发人、教育人。但是,其说理需要运用文学语言来表达,有时说得很委婉、含蓄,并且还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感彩和鲜明的个性色彩。体现在行文中,就是含义深刻的概念;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启迪的哲理句;表达作者喜怒哀乐和对事物褒贬抑扬的观点句;借助字面意义来思考没有明说出意义的含蓄句。这些地方,恰好也是命题者喜欢设题的知识点。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抓其关键巧答题
第一,善抓关键词。
第二,妥解关键义。
第三,锁定答题区。
第四,串联答题语。
(二)议论类
1.论点: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1)把握文章的论点。 中心论点只有一个(统帅分论点)
①明确: 分论点可有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
②方法 a.从位置上找:如标题、开篇、中间、结尾。b.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 c.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2)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 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 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湖,归结出中心论点; 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2.论据(用什么证明)
⑴论据的类型: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②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
⑵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
⑶次序安排(照应论点);
⑷判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
⑸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
3.论证(怎样证明)
⑴论证方法 (须为四个字) ①举例论证(例证法) 事实论据记叙 ②道理论证(引证法和说理)道理论据 议论③对比论证(其本身也可以是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④比喻论证比喻 在说明文中为打比方,散文中为比喻。
⑵分析论证过程: ① 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②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 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
⑶论证的完整性(答:使论证更加全面完整,避免产生误解)
⑷分析论证的作用:证明该段的论点。
五、古诗文类阅读
【重点】
阅读方法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出处:21教育名师】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3、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2-1-c-n-j-y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
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
(三)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咏怀诗:叙事抒怀,通过具体的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的作品。
咏史诗: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
咏物诗: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这类古诗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
山水田园诗: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
边塞诗:描写边塞生活与民族矛盾,还有一系列与边塞有关的东西形成于盛唐。
(四)分清各种风格流派
“风格”是指诗人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色。
1、诗歌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手法、神话故事来塑造形象。
2、词的流派:豪放派、婉约派
豪放派: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笔调柔和,感情细腻,委婉缠绵,韵味深远。代表人物:刘永、姜夔、秦观、李清照。
【难点】
(一)注意分析各种表达技巧
1.如推敲方面的炼字、炼句、炼意。
2.选材方面的虚实结合。
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虚景是诗人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的景物,即心中之景、可想之景。虚实结合往往是古诗词意境的基本方法。2·1·c·n·j·y
3.选材方面的反衬。
古诗词表达技巧中的反衬是相对“正衬”而言的一种表达技巧。在作品中为了使对某事物的描写更清楚、突出,而采用相反的、相对立的事物从旁陪补的方法。
4.内容方面的动静结合。有时可理解为“以动衬静”,“动静相对”。
5.结构方面的伏笔与照应。
诗作者在读者不经意处的暗示交代,使诗歌结构严谨,首尾呼应,文题呼应。
6.结构方面的对比。
对比是指在作品中把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互矛盾的两方面并举出来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适于突出形象特征,揭示形象意义,对于主题的表达也易产生犀利、深刻的效果。
7.结构方面的设问与悬念。
8.寓意方面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古抒怀、意在言外等等。
(二)注意品味各种语言风格
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庄重、严肃与诙谐、风趣;形象、生动与质朴;简练与缜密;含蓄与明了;犀利与平和;细腻、委婉与豪爽、热烈。对语言感知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诗歌鉴赏力的高低。
(1)要在意境中品味词、句:诗中的词、句处在统一意境中,只有在诗境中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
(2)要把握特殊语法现象:为了合乎作诗词的规则,所以往往有变式句存在。
【热点题型】
例1 阅读理解
乡村的瓦
乡村的瓦大都呈蓝色,那种蓝不是天蓝也不是海蓝,是近似土蓝;我们乡下有个词说得准确——“瓦蓝”。这个词属于瓦的专利。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
瓦更像是乡村房子披在身上的一面带羽的蓑衣,在苍茫乡村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 的雨的清气里漂浮。若在雨日来临时刻,瓦会更显出自己独到的神韵与魅力。雨来了,那一颗颗大雨珠子,落在片片房屋的羽毛上,胆子大的会跳起,多情的会悄悄 滋润到瓦缝;最后才开始从这面蓑衣上滑落,从屋脊上,再过渡到屋檐。浩浩荡荡穿越雨瓦的通道,下去,回归大地,从而完成一方方瓦存在的全部意义。21教育网
瓦有对称之美,任何人看到乡村的瓦,都会想到一个成语,叫“鳞次栉比”,如观黄河的鱼鳞与母亲的梳篦。瓦在骨子里是集体主义者,它们总是紧紧地扣着,肩并肩,再冻再冷也不松手。在冬天它们能感到彼此的体温,像肌肤相亲的爱人,贴得密不透风,正团结在月亮缓缓上升的乡村里。
当瓦还没有走上屋顶,生命里的“籍贯”一栏早就填上了,是两个粗拙的字,叫“乡村”,像一个孩子或者老人用颤巍巍的笔所写。是的,瓦更是一种对乡村的坚守。在瓦的记忆里,所有的飞鸟都是浪子与过客,都是浮云与苍狗。
籍贯属于乡村的瓦有一天走进城市,它晕头转向,无所事事,毫无用途。城市里 的幻影夜色与镭射霓虹拒绝它。有一片瓦迷路了。它被开往城市里的一辆大卡车用来垫上面的器物,最后被拉向城市,当它完成自己的使命时又被远远地抛弃在公路 边。城市人就爱过河拆桥,瓦看看身上“籍贯”一栏,早已被风的手擦模糊了。21·世纪*教育网
瓦上的风景只有一种,那就是“瓦松”,我们那里叫“蓝瓦精”。这称呼多气派 啊!那些一棵棵站在瓦上的小小生灵,因为听风观雨的缘故,已经一位位聪明成精了。且慢,它们还是“乡间郎中”呢。乡村药谱如是说:瓦松,又名天蓬草、瓦莲 草、向天草,清热解毒。我小时候得过恶性疟疾,久不见愈,姥姥就从旧屋顶上采到几棵瓦松,炖汁连服,止住了。21cnjy.com
小时候我常在梦里想到,那些瓦松站在我外祖母的屋脊上,跷着脚丫,在我不知不觉的夜半时刻,正一颗颗摘星呢。那一柄北斗七星的长勺低低地垂落下来,一如在汲瓦松上一颗颗透清的露珠。终于,一不小心,有两颗最大的掉下来,缓缓地,落在我的眼角。www.21-cn-jy.com
当我的灵魂有一天回归大地,就请瓦在上面扣上小小的一方,有你瓦的余温,还有你瓦的纹络。这一方故乡的小房子,泥与水组合的小房子,草气上飘摇的小房子,你罩着我。像谁夜半耳语:“睡吧,孩子。这叫归乡。”
小试牛刀:
文中说:“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
作者从“乡村的瓦”中感受到了什么?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文中第六段写到:“有一片瓦迷路了。”为什么“瓦”会“迷路”?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4.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写“瓦松”的?作者为什么要写“瓦松”?
(2)文章最后两段写了“我”与“瓦”对语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1“瓦”真实记录了“我”的童年生活,能勾起“我”对童年时代乡村生活的回忆。
2.①雨中的神韵与魅力;②对称之美;③团结与温情;④对乡村的坚守。
3.?“迷路”的原因:①对乡村的背弃;②被城市拒绝和抛弃。意义:表现现代人在追求新生活过程中的困惑,强调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生活不要丢掉过去美好的东西。www-2-1-cnjy-com
4.(1)?实写(“瓦松”名称及药用功能)、虚写(梦中“瓦松”)两方面。原因:与瓦“能冲洗出乡村旧事”形成呼应,更能表达出对童年乡村生活的怀念。
(2)表现“我”对“瓦”的一往情深,使文章更有亲切感;点明主题,表达“我”灵魂归乡的愿望。
【解析】1.这道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瓦是童年的底片”这是一个暗喻的句子,“瓦”成了生活底片,自然记录了生活。21*cnjy*com
2.这道题主要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可以根据第3-5自然段中“瓦会更显出自己独到的神韵与魅力”“瓦有对称之美”“在冬天它们能感到彼此的体温”“瓦更是一种对乡村的坚守”等文字作答。
3.这道题主要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农村的“瓦”,到了城市,“晕头转向,无所事事”“又被远远地抛弃在公路边”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现代人的境遇。
4.这道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瓦松”是这种意象,已经把“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思乡之情折射出来了。
【点拨】考察学生对明理类阅读题的解读和掌握能力。
【易错诊断】
例1 记住回家的路
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我的习惯是随便走走,好奇心驱使我去探寻这里热闹的街巷和冷僻的角落。在这途中,难免暂时地迷路,但心中一定要有把握,自信能记起回住 处的路线,否则便会感觉不踏实。我想,人生也是如此。你不妨在世界上闯荡,去建功立业,支探险猎奇,去觅情求爱,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记了回家的路。这个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灵世界。21*cnjy*com
生活在今日的世界,心灵的宁静颇不易得。这个世界既充满着机会,也充满着压力。机会诱惑着人去尝试,压力逼迫着人去奋斗,都使人静不下心来。我不主张年轻人 拒绝任何机会,逃避一切压力,以闭关自守的姿态面对世界。年轻的心灵不该静如止水,波澜不起。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趁着年轻到广阔的世界上去闯荡一番,原 是人生必要的经历。所须防止的只是: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
寻求心灵的宁静,前提是首先要有一个心灵。在理论上,人人都有一个心灵,但事实上却不尽然。有一些人,他们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着,永远生活在喧闹的外部世 界里,未尝有真正的内心生活。对于这样的人,心灵的宁静就无从谈起。一个人唯有关注心灵,才会因为心灵被扰乱而不安,才会有寻求心灵宁静的需要。所以,具 有过内心生活的禀赋,或者养成这样的习惯,这是最重要的。有此禀赋或习惯的人都知道,其实内心生活与外部生活并非互相排斥,同一个完全可能在两方面都十分 丰富。区别在于,注重内心生活的人善于把外部生活的收获变成心灵的财富,缺乏此种禀赋或习惯的人则往往会迷失在外部生活中,人整个儿是散的。外面的世界布 满了纵横交错的路,每一条都通往不同的地点。那只知死死盯着外部生活的人,一心一意走在其中的一条上,其余的路对于他等于不存在。只有不忘外部生活且更关 注内心生活的人,才能走在一切可能的方向上,同时始终是走在他自己的路上。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寻找到 回家的路。换一个比方,我们不妨说,一个有着坚实的自我的人便仿佛有了一个精神的密友,他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这个密友,这个密友将忠实地分享他的一切遭 遇,倾听他的一切心语。
如果一个人有自己的心灵追求,又在世界上闯荡一番,有了相当的人生阅历,那 么,他就会逐渐认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然而,属于每一个人的现实可能性终究是有限的。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 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 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有意义的事,并且一心把它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个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于是,他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力,而且 会以足够的清醒来面对形形色色的机会的诱惑。我们当然没有理由怀疑,这样的一个人必能获得生活的充实和心灵的宁静。
1.作者在文章开头说自己“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有“随便走走”的习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⑴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
⑵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
【错解】1.为下文埋下伏笔 2.(1)生活的压力很大,没有时间回家。(2)每个人要有自己的目标,才能向这个目标更好的努力。
【错误辨析】1.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时,需要把握全文内容、行文思路和材料安排的目的。此题从两方面作答,内容上是与下文的人生做类比,结构上是为下文作铺垫。2. (1)首先能把握这句话的主旨,是机会和压力对人的负面影响,再结合本段的中心“生活在今日的世界,心灵的宁静颇不易得”,答案即可得出。(2)首先理解关键词“坚实的自我”“ 精神的坐标”,再结合本段的中心“寻求心灵的宁静,前提是首先要有一个心灵”, 答案即可得出。
【正确答案】1.以个人习惯类比人生,引发感悟,为下文作铺垫。2. (1)被社会的诱惑和压力左右,在忙忙碌碌或漫无头绪中,忽视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迷失了自我。(2)一个人拥有自己的心灵世界,就会明确行动的方向,无论面对怎样的诱惑和压力都能保持清醒。
【趁热打铁】
一、阅读理解
暖色的梦?
路边的小花在瑟瑟的寒风中?
谦卑地开放了?
仿佛大地做了一个小小的梦??
纤弱的身影?
投在深黑的土地上?
沉默的微笑?
温柔了整个世界?
那几片单纯的花瓣?
竟一下子使行者的眼眶涌满了泪水??
开了又枯萎了?路边的小花?
仿佛大地做了又一个小小的梦??
1.路边的小花开了,大地做了一个“小小的梦”,她梦见了什么,请你展开想象,写一写:?
2.面对如些谦卑的小花,“行者的眼眶涌满了泪水”,你是怎样理解的??
二、阅读理解
暑假里的一天,妈妈从集市上买回了两只龙虾。我见了,高兴得不得了,便找来了一个盆,接了点水,把它们放了进去。因为我知道龙虾是在海洋里生活的,所以为了更好地让龙虾适应这儿的生活环境,我还抓了一把盐扔在盆里搅和了一下。龙虾背上的外部是紫红色的,腹部的硬壳是鲜红的。它那细长的身躯和能藏起来的一条尾巴,真像一个拐棍。它的尾巴可以卷到腹部下面,因为在水里,所以就不容易看见。?
?? 我给它们喂食的时候,它们还在盆底游泳。我把食物扔到水中,只见两只龙虾一齐游向食物,游到盆边上,用前面的两条小腿抓住食物,一点一点住嘴里送。?
?它们游泳时,那只小一点的龙虾表现得很出色,它两只大螯从头的两端直伸出去,尾巴上下拍打着水面。啊!它还会倒着游泳呢??【来源:21cnj*y.co*m】
?? 我一直认为龙虾是不会嬉戏的。可是有一次,我看见大一点儿的那只龙虾,用它那只大螯夹住了那只小一点的龙虾的大螯,它们俩互不相让,打得难解难分。大龙虾用尽全身力量,把小龙虾翻了个四脚朝天,得意地游到别处去了。可小龙虾怎么也不能翻过来了。我为小龙虾打抱不平,便把它翻了过来。?
? ?一天,我发现两只龙虾不见了,我很着急,妈妈和表哥在议论着什么,可我还在找呀!找呀!......
1.给下面多音字组词?
?和:?hé ( ) 壳: ké ( ) 难:?nán ( )
?? huó ( ) qiào( ) nàn ( )
2.比一比,写出下面加粗词的意思,看看有什么不同。???
?⑴?我还抓了一把盐扔在盆子里搅和了一下。(????? ???)???
?⑵?事情让它搅和糟了。(?????? ??)???
3.根据原文填写词语?
(??)棍??(??)戏??难(??)难分??打(??)不平??
4、用“ ”把描写龙虾外形的句子画出来。
【趁热打铁】
答案及解析
【答案】1.?如:它梦见自己装点着这个世界,人们非常喜欢它。?
????2.小花默默地吐露芬芳,装点自然,温暖世界,她的生命虽然短暂,奉献虽然很小,但她深深地感动了每一个行者。
【解析】考察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同学们在做阅读理解的时候首先,要把握文章的中心主旨,本文作者用小花来代表那些默默奉献的、奉献虽小的人们,他们装点自然、温暖世界,虽然奉献的很小,但却感动着世界。其次,掌握文章用的写作手法或修辞手法,本文大量的使用拟人手法,将小花拟成人,虽然生命短暂,奉献很小,但是它们依然在为世界坐着贡献。在生活中也有这一类人,默默的奉献,温暖着世界。
二、
【答案】1.和平、和面、蛋壳、地壳、困难、难民
2.搅拌、扰乱 3.拐、嬉、解、抱
4.龙虾背上的外部是紫红色的,腹部的硬壳是鲜红色的。它那细长的身躯和能藏起来的尾巴,真像一个拐棍。
【解析】考察学生的阅读理解的能力。本文是写人记事类的阅读题,写人记事的文章都是记叙文,写人离不开记事,记事也离不开写人。它们只是在侧重点上不同而已,即写作的目的和写作的方法不同。阅读这两类文章,要在掌握它们的共性的基础上,了解其个性,根据不同的文章,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
阅读记事文章的方法
(1)阅读时要抓住“六要素”
侧重于记事的文,一般都具有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这“六要素”。
(2)阅读时要理清叙述顺序
(3)阅读时抓住事情的重点
(4)掌握分段方法,概括中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