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4章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4章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08-04-21 22:30:00

文档简介

课题 眼睛与视力矫正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眼睛的简单构造和眼睛看物体的基本原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模拟,了解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跟他人交流与合作饿意识和用实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培养有自觉保护视力的意识.
重点 了解眼睛结构,知道如何保护和矫正视力,以及用实验解决问题.
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视力的矫正方法.
教学环节 教师调控 学生活动 备注
引课 怎样看见物体本节课学习眼睛提问:对于眼睛的构造你了解那些 根据课件图片评价补充眼睛的构造。其中有两部分相当物理元件?在视网膜上的成像特点?物体在哪?人眼为什么能看到远处和近处的物体呢?像距不变物距改变了为什么?评价补充,课件图片给出看远处和近处的物体。正常人眼能自动调节焦距,而有些人不注意用眼卫生。正常人眼,成像在视网膜上。近视眼呢?怎样矫正?学生提出办法,评价补充。远视眼成像在哪?由近视眼,学生想矫正办法书上练习补充,正常眼、近视眼、远视眼模型。近视眼远视眼带什么镜。信息窗内容:给出焦距会算度数,给出度数会算焦距。 光和眼睛回答晶状体相当凸透镜,视网膜相当光屏。倒立缩小实象二倍焦距之外。思考回答:晶状体能自动调节焦距。由正常人眼得出成像在视网膜前。带凹透镜,视网膜提前,治疗恢复晶状体的调节能力。视网膜后。带凸透镜,视网膜移后,治疗恢复晶状体的调节能力。课题 光的传播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探究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的传播特点,认识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自然界中最快的,记住真空中的光速。
过程与方法 从具体事例(生活或自然现象)中发现问题,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各种光现象的介绍,认识光现象与生活和自然的密切关系,激发学习兴趣。
重点 了解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并能应用光的直线传播特性解释一些自然和日常生活现象
难点 探究光的传播路径
教学环节 教师调控 学生活动 备注
引课通过几幅图片展示光的神气,进入光的世界。光源我们怎样看到光源光的传播路径光线应用1影的形成2手影3小孔成像4日食月食5激光准直光的传播速度 课件演示提问什么是光源或举出光源的里子评价学生的回答,强调光源是“正在”发光的物体。概括光源物体。讲解:光进入我们的眼睛便看见发光体让学生猜想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实验验证猜想让学生猜想光在玻璃中的传播路径实验验证猜想让学生猜想光在水中的传播路径实验验证猜想总结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用课件展示光线和光束加以解释由课件展示影子形成的原因课件展示手影游戏课件演示小孔成像根据课件形象解释日食月食日偏食日环食 引起兴趣回答光源定义,举出光源例子正确理解光源含义猜想得出结论光沿直线传播猜想得出结论光沿直线传播猜想得出结论光沿直线传播自己演示手影游戏观察像大小与像距物距关系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快为3X108课题 凸透镜成像规律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由上节实验得出凸透镜成像的基本规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培养对数据的初步分析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培养对探究结果进行交流、评价的能力
重点 得出实验结论
难点 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学环节 教师调控 学生活动 备注
处理上节实验数据课件演示实验 物距小于焦距时得到正立放大虚象,像距大于物距.物距在一倍和二倍焦距之间时得到倒立放大实象,像距大于物距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得到倒立缩小食相,像距小于物距物距等于二倍焦距得到等大倒立实象,物距等于像距.物体在一倍焦距处 学生发现和总结规律板书规律,找到记忆方法。一倍焦距是实象和虚象的分界点,二倍焦距是成像大小的分界点。 给出数据和结论给出数据和结论给出数据和结论给出数据和结论不成像.发现1、虚象在透镜同侧,实象异侧。2、像距变大。3、像距大于物距,成放大像;像距小于物距成缩小像;像距等于物距成等大像。4、一倍焦距之内,物距变大像距变大;一倍焦距之外,物距变大像距变小。5、物距在一倍和二倍焦距之间时,像距在二倍焦距之外;物距在二倍焦距之外时,像距早一倍和二倍焦距之间。课题 光现象 课型 复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光学现象的基础知识、作图、实验,及各种类型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基本知识框架掌握基础知识,通过练习卷灵活运用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复习中,了解自己的不足,解决以前所有没掌握的知识,提高自己,学会学习方法
重点 光的作图与实验
难点 光学实验,凸透镜成像。
初二物理上学期复习题(光现象)【基础知识】1、光在 介质中是沿 传播的;光在真空(或空气)中的速度是 。2、当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40°时,入射角是 ,反射角是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是 ;在图1中画出反射光线,并标出入射角及反射角。 3、光线垂直射到镜面上时,入射角是 ,反射光线的方向是 。4、物体对光的反射分 和 两类; 放电影时,银幕对光的反射是________反射,黑板反光使教室里的部分同学看不见黑板上的字,这种反射叫_________反射。5、物体在平面镜中成________像;像和物体的大小________,像和物体的连线________镜面;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________ 。若人在平面镜前2.5m处,则像与平面镜的距离为 m;若人向平面镜的方向移近1m,他的像的大小 ,像到人的距离是 m。6、作出下列三种情况下的大致折射光线:7、如图所示为光线在空气和水中传播的情况,其中∠1=∠2。那么,入射光线是______、反射光线是______、折射光线是______、法线是______、入射角是______、反射角是______、折射角是______。8、凸透镜对光线有 作用,凹透镜对光有 作用。9、画出下图中经透镜折射后的光线或射入透镜的光线。
10、凸透镜成像及应用:(1)物体在2倍焦距之外,成 像;应用: 。(2)物体在2倍焦距处,成 像。(3)物体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成 像;应用: 。(4)物体在焦距以内,成 像;应用: 。11、平面镜成像遵循光的 定律;凸透镜成像主要应用了光的 。12、在凸透镜成像中虚像都是 立的,实像都是 立的;缩小的像一定是 像,放大的像可以是 像,也可以是 像。13、在凸透镜成像中,实像和虚像的转折点是透镜的_________处, 放大实像和缩小实像的转折点是透镜的_________处。【知识的应用】写出下列光学现象形成的原因:(1)在路灯下能看到人的影子,是___________;(2)人站在河边能看见水中的鱼,是________;(3)人站在河边看见自己在水中的倒“影”,是______________;(4)插入水中的筷子看上去向上弯折,是_________________;(5)用平面镜制成的潜望镜可以在战壕里观察外面的景物,是_________;(6)小孔能成像,是__________;(7)海市蜃楼,是 ;(8)立竿见影的“影”是 ;(9)夏天天晴时,在树荫下的圆形光斑是 ;(10)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看到放大的像,是____________。2、木工以一目沿板缘直视而判断其平直与否,他是利用了光的 的性质。3、谚语“摘不到的是镜中花,捞不到的是水中月”,主要涉及的物理知识是 。4、1997年3月9日,在我国漠河地区出现了“日全食”现象,图中表示 日全食对太阳、地球、月球的位置, 则图中的A是 ,B是 。5、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 ,这是由于光从 射入 中发生折射造成的;若在水中看到岸上的树,比实际的要 些6、一束光线垂直射到平面镜上,其入射角为 ,若转动镜面30°,则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夹角变为 ,若要使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垂直,则平面镜应转过 。7、一束光线与两种透明物质的界面成50°角入射时,其反射光线跟折射光线成110°角,则入射角是______,折射角是______。8、 下列关于实像和虚像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虚像是人的幻觉,并没有光线进入眼睛; B、实像能成在光屏上,虚像则不能; C、实像都是由光线的折射形成的,虚像都是由光线的反射形成的; D、实像有放大的有缩小的,虚像都是与物等大的。9、某同学在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先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距透镜10㎝处呈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点,然后开始在光具座上做实验。 (1)此同学实验用的凸透镜焦距是 ㎝ ; (2)当烛焰在离凸透镜30㎝处,在另一侧的光屏上,将呈现出一个 像。 (3)当烛焰在离凸透镜15㎝处,在另一侧的光屏上,将呈现出一个 像。 (4)当烛焰在离凸透镜15㎝处,在另一侧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 得到像;此时通过透镜,在烛焰同侧可以看到一个 像。10、一烛焰到凸透镜的距离是30㎝时,在光屏上成一个放大的像,若将组眼沿主轴移到离透镜45㎝处,那么成像情况是:( ) A、只能成放大的实像 B、只能成缩小的实像 C、只能成等大的实像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11、照集体相时,发现有些人没有入镜头,应如何调节照相机( )A、照相机向人移近,减小暗箱长度 B、照相机向人移近,增大暗箱长度C、照相机离人远些,减小暗箱长度 D、照相机离人远些,增大暗箱长度12、要使幻灯机屏幕上的清晰的像更大些,则需要将幻灯机 屏幕,同时镜头略向 移动些。13、作图:(1)在图(a)中作出光线从空气中射入水面时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大致位置。(2)在图(b)中作出A点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时经过B点的光路图。(3)在图(c)中完成潜望镜的光路图。(4)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图(d)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A’B’。
(d)
B
A
(b)
B
A
(a)

空气
45°课题 光的折射习题 课型 习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认识光的折射规律,能从众多与光有关的现象中辨认出属于折射的现象,能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总和自然界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大量光的折射现象的具体分析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灵活思考,把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重点 掌握折射做图
难点 从水中看物体,从空气中看水中物体
教学环节 教师调控 学生活动 备注
复习光的传播方式完全成光路图看水中物体折射的应用 看水中物,水中倒影,空气中物体是哪种传播方式完成光路图指折射反射都要做,让学生明确指导学生分清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折射光线,入射角、反射角、折射角,以及反射角与入射角关系,折射角与入射角关系。画图解释从空气中看水中物体解释从水中看空气中物体解释实际问题海市蜃楼、日出太阳评价补充做相应导航上的练习 分清光的直线传播,光的折射,光的反射练习光路图,折射、反射、折射角、反射角能准确分出各个光线和角理解别能解释像在物体正上方理解也在物体正上方通过刚才学习的知识能解释看见硬币和筷子弯的问题解释说明课题 色散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色散实验,知道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
过程与方法 用实验的方法体验色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是不同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用色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知识简单解释五光十色的世界,体会探索自然的快乐。
重点 光的色散及色光的复合,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自然现象的基本方法
难点 光的色散现象和白光的组成,通过实验探究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
教学环节 教师调控 学生活动 备注
引课色散现象色散概念光的三基色颜料的三原色光的三基色的应用 展示光碟、彩虹课件,观察现象通过笔缝看日光灯管综合,为什么能看到各种颜色呢为什么会出现彩虹呢阳光什么时候会被分解呢复色光发生折射或反射时被分解成单色光,该现象叫色散有三种色光无法用别的色光混合而成,红光、绿光、蓝光有三种颜色无法用别的颜色混合而成,红光、黄光、蓝光颜色的冷色与暖色白光能反射各种色光黑色吸收各种色光不同色光照不同颜色物体的现象 回答现象回答现象,看到了各种颜色阳光本身就不是单色的,本身就有各种颜色组成。雨后阳光充足时光发生了折射和反射理解色散概念,和发生情况知道三基色,以及混合颜色知道颜料的三原色,以及混合颜色掌握,知道不同颜色的物体被不同色光照射后的最终颜色课题 光的折射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认识光的折射规律,能从众多与光有关的现象中辨认出属于折射的现象,能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总和自然界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大量光的折射现象的具体分析,设疑和提出问题,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实验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精神。
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难点 正确确定入射角、折射角并知道它们的大小关系。
教学环节 教师调控 学生活动 备注
课件演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回答怎样看见的物体评价、复习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引出光的折射。提问:什么原因?讲解折射的含义研究光的反射时研究什么?同理研究折射也是要研究折射光线在哪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板书折射光路,参照反射光路,给出各物理概念评价、总结、强调利用课件演示实验过程,得出折射定律。强调空气中的角总是大的,垂直入射时无偏折解释现象 观察图片景物,回答问题铅笔插入水中,硬币放纸杯中,恰好看不见为止向内到水,观察并回答现象有的同学可以回答出折射回答学生观察光路理解各概念含义光从空气射入玻璃中①斜射②增大入射角③减小入射角④垂直入射⑤光路可逆,五种情况分别试验探究学生给出结论,上黑板板书各光路图课题 凸透镜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
过程与方法 能从所学的物理知识中联系到现实生活的物品,如近视镜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能力
重点 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的作用及三条特殊光线
难点 三条特殊光线
教学环节 教师调控 学生活动 备注
引课课件演示课件展示和板书做图课件演示凸透镜对光的作用课件演示课件演示并板书 光通过玻璃会发生折射,实物传阅展示凸透镜和凹透镜,课件展示课件展示几个凸透镜,提问学生共同点得出凸透镜概念 提问凸透镜成像原理给出凸透镜有关的几个概念学生观察后提问解释过光心的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方向不变,入射光线平行主光轴折射光线过焦点,入射光线过焦点折射光线平行主光轴课件展示几个凹透镜,提问学生共同点得出凹透镜概念 提问凹透镜成像原理结合凸透镜给出凹透镜的几个相关概念结合凸透镜讲解凹透镜对光的作用解释过光心的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方向不变,入射光线平行主光轴折射光线过对方焦点,入射光线过对方焦点折射光线平行主光轴练习作图 初步认识回答共同点:中间厚边缘薄 光的折射理解光心,焦点,焦距,主光轴的含义回答观察理解记忆会作图回答共同点:中间薄边缘厚光的折射加深理解光心,焦点,焦距,主光轴的含义理解记忆会作图练习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课题 光现象 课型 复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巩固各种类型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基本知识框架掌握基础知识,通过练习卷灵活运用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复习中,了解自己的不足,解决以前所有没掌握的知识,提高自己,学会学习方法
重点 光的作图与实验
难点 光学实验,凸透镜成像。
1、要使人的眼睛看到物体,其必要条件是…………( )A、物体是光源 B、必须有光射入眼睛C、物体和眼睛在一条直线上 D、只有白天才能看到物体2、如图AB是放在平面镜前物体,A’B’表示物体在镜中所成的像,下列四图中正确的是( ) A B C D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法线就是垂直镜面的一条光线 B、折射角、反射角和入射角有可能都相等的C、黑板“反光”是因为光在“反光”处发生了漫反射D、放映电影时银幕上的像是虚像4、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以竖直的玻璃板前后各放一支蜡烛,对着玻璃板前后各放一支蜡烛,对着玻璃板可以看到前面蜡烛在玻璃后所成的像,同时又可以看到放在后面的蜡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前者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像,后者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像B、前者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像,后者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像C、两者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像 D、两者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像5、某同学在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在光屏上得到烛焰缩小的像,然后他把燃烧的蜡烛和光屏互换位置,这时光屏上( )A、成倒立缩小的像 B、成倒立放大的像 C、成正立放大的像 D、不能成像
6、物体距凸透镜20厘米时,在凸透镜另一侧距凸透镜35厘米屏上得到清晰像,则该像是( )A、放大的 B、缩小的 C、等大的 D、虚像7、物体位于距离凸透镜12cm处,在凸透镜另一侧20cm处成一个放大的实像,该凸透镜的焦距f大约是( )A、20cm>f>12cm B、10cm>f>6cm C、12cm>f>10cm D、26cm>f>20cm8、在“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点燃蜡烛后,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上都不能形成烛焰的像,下列原因中可能的是( )A、蜡烛放在凸透镜的2倍焦距以外心 B、蜡烛放在凸透镜的1倍焦距处C、蜡烛放在凸透镜的焦点以内 D、蜡烛放在凸透镜的焦点以外 9、图一束光线从空气射入某种介质,在分界面处发生 反射和折射,则 是入射光线, 是反射光线, 是折射光线。 是法线。10、图示,入射光线与平面镜镜面的夹角为25°,要想使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之间的夹角变为120°,则平面镜应绕过0轴沿 时针(填“顺”或“逆” )转过 。11、常人的眼睛观察25厘米处的物体最清楚,眼睛也不容易感到疲劳, 若要使像成在距离25厘米处,眼睛与平面镜的距离应为 ,这是利用平面镜所成的像有 的特点。12、岸上看水中的鱼,看到的鱼的位置比实际位置 ,这是由于光的 造成的凸透镜像的性质甲倒立放大实像乙倒立缩小实像丙正立放大虚像13、小明同学要挑选一焦距小于6厘米凸透镜,他用物理实验对甲、乙、丙三块凸透镜进行测量,保持烛焰与凸透镜的距离为12厘米,实验结果记录在表格中,可以确定 凸透镜小明同学需要的。14、某学生在做“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发现蜡烛距凸透镜的距离为10厘米时,光屏上出现了一个清晰、倒立、放大的烛焰的像,则这个凸透镜焦距的范围是 ,若调节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为20厘米时,在光屏上 (填“能”或“不能”)得到一个放大的烛焰的像。15、某同学拿着一凸透镜正对太阳光,用一张白纸在透镜的另一侧来回移动,并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用刻度尺测得此光斑到透镜的光心的距离是12厘米,然后,将蜡烛调到距凸透镜前30厘米处,则他在透镜的 侧 的范围内,可以观察到一个清晰的 的、 的 像。16、在“研究凸透镜成像条件”的实验中,在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烛焰的像,如右图示,由此可以判断蜡烛到凸透的距离所在的范围是 该实验是 的应用模型。17、在研究光反射定律实验中,第一步,改变 的方向,观察反射光线方向怎样改变;实验结论是: 第二步,把纸板的右半面F向前折或向后折,观察是否还能看到 。实验结论是: 18、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在桌面竖立一块 作为平面镜。实验时,要使镜后的物体与镜前相同物体的像完全重合,这是为了 ,从而能得到像与物等大、到镜面距离相等的结论。19、在进行“观察凸透镜成像实验”中:(1)、说出两种简便易行的判断透镜是否是凸透镜的方法:① ② 。⑵、提供的实验器材如下:凸透镜、光屏、蜡烛、火柴,还缺少的是 ⑶、应把凸透镜、蜡烛、光屏放在同一直线上,点燃蜡烛,调节蜡烛、凸透镜、光屏的高度,使烛焰、 、光屏的中心大致在 。⑷、当蜡烛在凸透镜左侧距透镜20cm处时,在右侧江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等大的实像,则凸透镜的焦距f为 cm。⑸、填写下列实验表格: u为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v为光屏或像到凸透镜的距离蜡烛位置正立或倒立放大或缩小实像或虚像像的大致范围U=30cmU=24cmU=6cm课题 光的反射(1)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认识光的反射定律,能从众多的光现象中辩识出光的反射现象。
过程与方法 在实验探究中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实验探究中能主动造作,能用自己的语言对实验现象作出总结。能在实际中应用光的反射现象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提高进行提问题、猜想与假设以及制定计划及设计实验等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精神。
重点 光的反射定律
难点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教学环节 教师调控 学生活动 备注
引课光的反射定律 用课件展示几幅图片,让学生观察其特点评价,引出景物的倒影是怎样形成的,进入本刻。探究光的反射定律让入射光线沿光屏投射到平面镜上讲解法线研究反射光线、法线、入射光线的相互位置关系研究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总结以上结论,得到反射定律。提问,我们为什么能看到不发光物体?得出漫反射和镜面反射。漫反射和镜面反射应用:有同学看不见黑板上的字,什么原因,怎样改进。 观察图片特点回答特点学生了解实验器材、实验目的、要求和关键点知道什么叫入射光线及入射点观察反射光线的方向能得出反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自己动手画出入射光线、法线和反射光线。自己动手测量,得出结论。解释为什么可以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探究原因,给出改进方法。课题 凸透镜成像实验 课型 实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基本规律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习根据探究目的制定探究计划和选择实验需要的器材通过实验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对实验现象、数据的初步分析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培养对探究结果进行交流、评价的能力
重点 科学探究中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意义、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难点 通过科学探究知道科学探究中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意义、方法
教学环节 教师调控 学生活动 备注
实验室要求介绍仪器实验探究仪器摆放进行实验 找焦点的两个方法实验之后要求学生能总结第三个找焦点的方法光具座、凸透镜及其焦距、蜡烛、光屏。观察像的大小、实象还是虚象、像距及物距、正立还是倒立。解释像距与物距。蜡烛凸透镜光屏顺次放好,调三心同一高度,为使在光屏中心有清晰像。指导实验,会看实象和虚象,要求学生整理处理数据。 平行光入射;点光源放焦点。观察并记录物距小于焦距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物距大于二倍焦距物体在二倍焦距处物体在一倍焦距处观察像的大小,正立倒立,实象虚象,物距像距。根据要求记录好数据。课题 神奇的眼睛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光学仪器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光学仪器的介绍,认识物理学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科技方面的应用。增强对物理的热爱。通过介绍显微镜、望远镜的发展和功能的增强,认识科技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科技的持续性发展将加深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激发对科学和技术的热爱。
重点 了解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光学仪器的用途
难点 照相机、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和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环节 教师调控 学生活动 备注
引课放大镜 显微镜望远镜幻灯机照相机 人眼能看清0.1毫米的物体,再小就看不清了怎么办?放大镜是凸透镜,焦距很小。成像特点?课件演示成像原理学生解释学生回答构造目镜和物镜都是凸透镜小的物体能看到了,远处的物体怎么看到?介绍各种望远镜有的目镜和物镜都是凸透镜,有的是一凸 一凹。也是凸透镜,成像特点?简单解释幻灯机使用方法。有两部分相当光学仪器?成像特点?应用:拍近景,像距变大。拍远景,像距变小。 用放大镜或显微镜。放大正立虚象成像原理解释有目镜和物镜简单了解成像特点和成像原理望远镜简单了解倒立放大实象镜头相当凸透镜,胶片相当光屏。倒立缩小实象。掌握应用,怎样调节像距。课题 光的反射(2)平面镜成像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了解平面镜成虚像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在实验探究中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能在实际中应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对平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点 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
难点 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教学环节 教师调控 学生活动 备注
引入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平面镜的应用信息窗:弯曲镜子 引导学生观看镜子启发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与镜子相类似能成像的物体?引出平面镜的概念引导学生观看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并提出:对于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像与无的关系是怎样的。总结评价学生猜测的物像关系,给出板书解释虚像与实像的含义板书出学生归纳的平面镜成像特点介绍平面镜的应用结合教材二图简单介绍光污染凸面镜、凹面镜、以及哈哈镜成像原理、特点、应用 观看镜子思考、回答问题理解平面镜的概念观看蜡烛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猜测物象关系,回答问题观察能否在光屏上看到平面镜的像得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举生活中应用平面镜的例子根据各镜特点可判断实物应用。例如知道汽车反光镜是凹透镜,太阳灶是凸面镜。课题 光的反射习题课 课型 习题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认识光的反射规律及平面镜成像特点,解决实际问题,灵活应用解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具体分析,解决具体问题2. 根据反射定律完成光路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灵活思考,把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重点 应用平面镜成像特点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 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应用及完成实际光路图
教学环节 教师调控 学生活动 备注
复习引课习题 提问光的反射定律及平面镜成像特点。1、明身高1.6米,他在平面镜中的像高为 。提问:(1)像是否近大远小?(2)镜子很小时能成全身像吗?评价解释(1)是由于视觉误差问题(2)是由于视野问题,并解释给出能看到全身像的镜长2、小明离平面镜5米,他的像到镜的距离为 。他与镜中像间的距离为 。3、检查视力时,要求人到视力表的距离为5米,可是此房间只有3米,你能想个办法吗?根据前两题的基础,此题应该有思路根据学生回答给予评价,讲解最好方法4、小明离平面镜5米,当他向前走2米时,镜中的像到镜的距离为 。像到他的距离为 。改题,(1)像相对镜,像相对于人,2倍关系。(2)人不动镜动,同理。5、若小明以1m/s的速度向镜面运动,则他的像以 速度向镜面运动。根据上题,提问(1)像相对镜,像相对人的的速度,也为2倍关系。(2)人不动镜动,同理。利用反射定律完成光路图 回答根据像与物等大回答猜想回答由像距等于物距作解学生回答由像距等于物距作答由像距等于物距作答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