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杠 杆 的 平 衡 条 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科学探究:杠 杆 的 平 衡 条 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08-04-21 22:33:00

文档简介

科学探究:杠 杆 的 平 衡 条 件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节是五、六两章力学知识的延续,也是学习滑轮、滑轮组及功等知识的基础,是力学的重点内容。日常生活中的杠杆现象学生都非常熟悉,因此,教材并没有详细分析杠杆的基本概念,而是将重点放在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上。所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身经历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学会探究方法尤为重要。
〔课程理念〕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许多工具(杠杆)谈起,通过学生主动观察、分析、猜想、探究,从而得到杠杆概念及其平衡条件。教学要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尽量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物理知识,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知识准备〕学生通过有关力的知识的学习,对力的知识、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平衡概念等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另外,学生已学会了天平的调节,这些都为学习本节做好了铺垫。
〔学生现状〕学生对杠杆的认识是感性的,但这些认识可能肤浅、片面,甚至错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们积极地去观察、讨论、猜想、探究,从中归纳出杠杆的特征及平衡条件。探究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变化。教师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学生主动探究,阐述观点、明辨是非,做自己学习的主人。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杠杆及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等概念,掌握杠杆平衡条件。
2. 能力目标: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归纳得出杠杆平衡条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学生之间合作学习能力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兴趣、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归纳杠杆平衡条件。
〔教学用具〕
1. 学生自带的工具。
2. 分组实验器材:铁架台、杠杆、钩码等。
3. 杆秤、水果、汽水瓶、多媒体光盘等。
〔教学设计〕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极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观点和态度来观察、感知和探索,主动地学习,大胆地猜想,并通过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制定实验计划)去探究,通过分析、讨论、归纳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采用实验探究式课堂教学。
教学程序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问学生如何打开汽水瓶盖,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出“生活中杠杆”的话题。
让学生展示自带的器具,并说明它们的用途和好处。
教师利用多媒体进一步展示:生活中的杠杆(如剪刀、扳手、核桃夹、订书机等)。
教师提问:你见过大型机械吗 是否了解它们的用途
学生回答,教师予以鼓励,并利用多媒体展示:生产中常见的机械(如吊车、推土机等)。
介绍:我国古代就有了使用杠杆的先例。指出,虽然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但勤劳的人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制造的各种简单工具,改善了生产条件,方便了生活。
多媒体显示:古代天平、桔槔、舂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使用情况。
教师总结并指出:生活和生产中的这些机械和工具实质上就是利用了“杠杆”的知识。
设问:为什么这些工具(杠杆)会给我们带来许多好处 由此导入新课。
2. 实验探究,认识杠杆
〔学生活动1〕:实验探究杠杆的共同特征
让学生观察自带的工具(杠杆),并通过讨论,说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得到杠杆概念: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学生活动:找到所带工具的固定点。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活塞式抽水机手柄压水画面,观察固定点。
教师让学生用杆秤称水果。设问:杆秤是不是杠杆 它的固定点在哪里 并由此导入以下内容。
〔学生活动2〕:认识杠杆的几个概念
杠杆中的概念包括:支点(O)、动力(F1)、动力臂(l1)、阻力(F2)、阻力臂(l2),并指导学生画力臂。
3.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学生活动3〕:让学生使用杆秤称不同个数的水果,引出杠杆平衡概念,并初步引导学生判断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是“力”与“力臂”,教师鼓励学生去猜测、去探究。
为了使探究过程有序地进行,可将整个活动划分为如下四个环节:
(1) 制定计划:学生利用所给的实验器材,自行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分组汇报思路。)
(2) 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三人一组实验,分工、设计表格并进行记录。
(教师巡回检查指导,出现问题及时指出。)
(3) 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对数据中的力臂单位、质量单位、力的单位等进行换算。
(4) 分析、判断并讨论交流:通过讨论,进一步验证自己的猜想,同时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序号〖〗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是否平衡1234
为了使数据真实有效,教师随机抽出4个小组,每组取出一组数据,让学生对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归纳,依次排除错误的猜想,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结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4. 总结新课,提出问题
(1) 通过探究,你对杠杆理解了吗 你能理解阿基米德的名言吗
(2) 在探究实验中,为什么要使杠杆处于水平位置平衡
(3) 家庭中使用的普通剪刀与理发用的专用剪刀有何不同 请通过观察研究后说明理由。
课堂实录
一、 引入新课
师:我们班同学谁的力气大 你们能否直接用手把汽水瓶盖打开
生:(动手后)打不开。
师:那么我们能不能把瓶盖打开呢
生:可以。(女生用启瓶器轻松地打开瓶盖)
师:这启瓶器就是我们生活中的杠杆。(多媒体显示:生活中的部分杠杆)
同学们,你们了解这些杠杆(工具)是如何使用的吗 它们有什么好处 你还能说出其他的杠杆(工具)吗
生:扳手是用来拧螺母的,它可以使我们轻易地将螺母拧紧或拧松。(演示)
生:订书机可以很方便地把纸装订在一起。(演示)
生:我手中拿的是自行车手刹。用手轻轻地按住手刹,自行车很快就可停下来。
生:我手中的滑轮可以改变用力方向,方便我们工作。(演示)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你们见过大型机械吗 是否了解它们的用途
生:我见过大型吊车,它很轻易地将集装箱等吊起。
师:(多媒体显示大型机械工作的画面)同学们在课外善于观察。
其实,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制造出来一些简单工具(杠杆)帮助他们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多媒体显示古代天平、舂、桔槔)
师:为什么这些杠杆(工具)会给我们带来许多好处 现在就让我们从生活中的杠杆开始研究。
二、 实验研究,探索规律
〔学生活动1〕:观察自带的工具(杠杆)
通过讨论,说出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生: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转动的硬杆,就叫做杠杆。
学生活动:找所带工具的固定点。
老师演示:用杆秤称水果。
师:杆秤是杠杆吗 如果是,它的固定点在哪里
生:是杠杆,因为它可绕提钮转动。提钮就是固定点。
师:为了了解杠杆的使用,同学们可阅读课本中的有关内容,认识杠杆上的几个概念。
〔学生活动2〕:认识杠杆的几个概念
生: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
生:动力(F1):使杠杆转动的力。
生:阻力(F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生:动力臂(l1):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生:阻力臂(l2):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学生认识了这几个概念后,再用多媒体显示)
课堂杠杆试验:找出所给杠杆(撬棒)的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及阻力臂。
(学生用微机操作)
师:通过练习,同学们已掌握杠杆上的几个概念。现在让我们再回到杆秤称水果的问题上,请一位同学上来演示。
(学生演示:如何用杆秤称不同量的水果)
师:你为什么要这样称
生:如果杆秤不平衡了,就无法称出水果的多少,且要根据水果的多少来移动秤砣或更换秤钮。
师:杠杆的平衡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
生:与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有关。
师: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探究,得到确定的关系。
〔学生活动3〕: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师:(1) 现给同学们每3人一组,共分五组的实验器材,你们如何设计这个实验
生:将杠杆挂在铁架台上,观察是否在水平位置平衡(静止);若不是,可调节平衡螺母,使之水平平衡。
(2) 在杠杆支点的左边挂一定量的钩码,在支点右边也挂上钩码,直至杠杆平衡为止。
(3) 重复多做几次平衡实验,得到不同数据。
(4) 将数据记录下来,分析得出结论。
师:很好,现在同学们可动手进行探究,每小组注意分工合作,完成探究任务。
学生分组认真探究,将结果填入自己设计好的表格中,同时对得到的结论进行分析、讨论。
老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进行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提出,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
师:请五组中作记录的同学将你们的结果投影到屏幕上。
生:我们这一组一共做4次平衡实验,每一次钩码所挂位置不同,数量也不相同,但每次都使它们保持平衡。
师:将五组中的实验数据任意各取一组填入我设计的表格中,你们从中可得到什么结论(杠杆平衡的条件)。
生: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师:我看有一组数据代入“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也能成立,这为什么不是杠杆平衡条件。
生:我们所得到的数据全部符合“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而“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不适合所有数据,因此它不是杠杆平衡条件。
三、 结束新课,提出问题
1. 通过探究,你能理解阿基米德的名言吗
2. 在探究实验中,为什么要使杠杆处于水平位置平衡
3. 家庭中使用的普通剪刀与理发用的专用剪刀有何不同 请通过观察研究,说明理由(作业)。
专家点评
1. 利用生活中的杠杆(开瓶器、杆秤)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并让学生列举生活、生产中的事例,自行归纳出“杠杆”的概念,进而探究杠杆平衡规律。这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可以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也较好地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基本理念。
2. 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并不在于教师是否把概念、规律讲清楚,讲透彻,而是看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勤于思考、乐于探究。
3. 探究活动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涉及到七个主要环节。为了使学生活动有序进行,教师对探究活动进行分块处理,聚散结合。这样不仅使学生活动丝丝入扣,忙而不乱,而且也使探究教学更具有目的性。
科学探究:杠 杆 的 平 衡 条 件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第八章第一节的第二课时,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对杠杆平衡条件进行猜想与假设,并设计出验证方案,对获得的数字信息进行处理,最后得出正确的杠杆平衡条件。
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是本课的学习重点,对杠杆平衡的条件提出猜想与假设是本课的学习难点。
〔学生现状〕由于学生在1~7年级的学习中没有进行课程改革实验,因而形成了一些较被动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定势,学生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参与意识不够强。经过半年多的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能力已有了显著提高,他们基本养成了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习惯,绝大多数学生能够从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并提出猜想与假设,会对获得的数字信息用变量控制的方法进行处理。
〔教学设想〕
1. 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使之养成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习惯。
2. 在教学方式上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这样有利于学生相互启发,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合作精神。
3. 让学生参与和经历整个探究过程,采用学生活动→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的“循环探究”创新型教学模式。
具体做法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己发现杠杆的平衡可能跟力、力臂的大小有关,进而对杠杆的平衡条件提出猜想与假设,最后通过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
1. 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对杠杆平衡条件进行猜想与假设,并设计出验证方案,对获得的数字信息进行处理,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
2. 体验、经历探究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想像能力和协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
一、 学生活动:制作杆秤
1. 学生了解和使用杆秤
(1) 教师出示一把杆秤,让学生谈杆秤的构造。
学生观察得出如下的结论:
“有秤砣、有秤钩、有秤杆、有提钮。”
“它是一个杠杆。”
“它是测量质量的。”
“它有许多刻度。”
……
(2) 让一位学生自愿试用杆秤称一个塑料小桶的质量。
2. 学生分组制作杆秤。
(1) 学生每两人组成一小组,并讨论杆秤的制作方案。
(2) 学生在班级内交流各自的制作方案,通过大家的相互补充,最后各组总结出自己认为是最佳的制作方案。
(3) 每组学生制作一个杆秤。
(4) 每组学生用自己做的杆秤去称一金属块的质量,将结果通过网络发布出去,并投影到大屏幕上。最后教师将每块金属的实际质量也投影到屏幕上,让学生们进行比较。
(5) 学生用实物投影展示制作成果,大家为成功的制作喝彩。
二、 发现问题、提出假设
1. 发现杠杆的平衡跟力、力臂的大小有关。
教师引导:“刚才的活动中,你们观察到了哪些现象 ”
当有学生答到:“杠杆平衡时所挂物体越重,秤砣离提钮的距离就越远。”这时,教师引导问:“所挂重物不同,实质是什么不同呢 ”学生悟道:“是力与力臂不相同。”
教师不是让学生测量、计算、得出结论,而是引导学生如何想到杠杆的平衡跟力、力臂的大小有关,进而猜想与假设出他们之间的关系。
2. 学生对杠杆平衡条件提出猜想与假设。
教师问:“杠杆平衡时,力与力臂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 请大家讨论。”
(学生讨论……)
学生有如下的猜想:
“杆秤也是一种杠杆,它有支点、力和力臂。”
“所挂物体越重,秤砣离提钮就越远,杠杆平衡可能有:F1+l1=F2+l2。”
“刚才的结果也可以写成:F1-l1=F2-l2的形式。”
“如果所挂物体加重,不移动秤砣,而在秤砣下加重物,也可能平衡,我认为它可能满足F1l1=F2l2。”
“我想: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能跟速度、密度一样,是比值的关系,即F1/l1=F2/l2。”
……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猜想出它们之间可能有的关系。这一阶段体现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发现者。
三、 实验验证
教师为学生准备的实验器材有:杠杆、钩码、铁架台、刻度尺。
第一步:学生自由组合,完成实验。
第二步:学生将实验取得的数据,填写到电子实验表格中。
第三步:学生将分析数据得出的结论,通过计算机网络发布出去,并投影到大屏幕上,教师随时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交流。
师生共同讨论、交流,最后总结出了杠杆平衡的条件。
最后一阶段,师生互动,共同完成探究任务,体现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
四、 课后小结
……
课堂实录
一、 学生活动
1. 教师让学生谈谈自己所了解的生活中的杠杆
(教师拿出一杆秤)
师:这是一杆秤,同学们熟悉吗 请大家谈谈对杆秤的认识吧。
(学生略加思索,纷纷举手)
生:秤由秤杆、提钮和秤砣组成。
生:还有秤钩。
生:它的粗细是不均匀的,刻度却是均匀的。
生:秤杆是测量质量的工具。
生:他有两个提钮,这两个提钮的测量范围不一样。
师:那么你知道使用这两个提钮称量时,哪个范围大些呢
生:可能是靠近秤钩的。
生:杆秤称量物质的质量。
师:有没有同学会使用杆秤来测量一个装有物体的塑料小桶的质量呢
(学生相互议论、交流看法。一个学生主动提出愿意试一试)
学生活动:该名学生上讲台用杆秤测量塑料小桶的质量。
师:你能告诉同学们你测量的结果吗
生:……
师:有没有同学会读呢
(学生不会读秤杆上的数值)
师:今天布置一项课外活动,在家中练习使用杆秤。
2. 制作杆秤
(1) 制定制作方案
师:今天大家愿不愿意自己动手制作一把杆秤呢
生:愿意。
师:请同学们根据桌面上所放置的器材,讨论制作杆秤的方案。
(学生讨论制作方案,约3min后,有一组学生主动提出要与同学们交流方案。)
生:用这根粗细不均匀的木棒作秤杆,圆柱体的重物作秤砣。
生:提起提钮,秤钩处挂钩码,移动秤砣,让它静止,并记下刻度,每增加钩码数,用同样的方法,分别记下刻度。
生:应该让秤杆在水平位置静止。
师:杆秤静止时说杆秤平衡了。下面各组同学根据其他小组讨论的结果以及自己的想法来动手制作。
(2) 学生分组制作
学生活动:学生自由组合,分组制作杆秤,边制作边讨论。
师:制作完毕后,请各组同学利用自制的杆秤去测量桌面上一金属块的质量,并记在多媒体网络的电子表格中。
学生活动:学生用自制的杆秤进行测量,记录后由计算机发送到大屏幕上。学生将分析数据得出的结论,通过计算机网络发布出去,并投影到大屏幕上,教师随时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交流。
……
教师将各组金属块的实际质量,通过多媒体发送到大屏幕上,让学生进行比较。
师:所有小组测量的结果同金属块的实际质量非常接近,说明同学们制作得非常成功。现在请每一组代表带着本组的制作成果依次上台展示。
学生活动:学生用实物展示台投影到大屏幕上,并相互交流。
二、 发现问题、提出假设
师:刚才的活动中,你们观察到了哪些现象 又有哪些猜想与假设呢
(学生相互交流后,有学生举手回答)
生:我发现杠杆平衡时所挂物体越重,秤砣离提钮的距离就越远,所以可能是F1+l1=F2+l2。
生:会不会是F1-l1=F2-l2的形式。
生:如果所挂物体加重,不移动秤砣,而在秤砣下加重物,也可能平衡,我认为它可能满足F1l1=F2l2。
生:我们这组认为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能跟速度、密度一样,是比值的关系,即F1/l1=F2/l2。
……
师:大家在活动过程中,发现力与力臂之间好像存在以上这么多种关系,那么哪些是正确的呢 请大家选择桌面上的器材用实验来验证。
三、 实验验证
1.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及时处理各组探究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并将实验数据填写在电子表格中,通过多媒体展示在大屏幕上(约10min时间)。
2. 学生总结出结论
师:请各组同学分析各自的实验数据,并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
(各组学生陆续上讲台展示实验数据,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分析,逐一排除“F1+l1=F2+l2”、“F1-l1=F2-l2”、“F1/l1=F2/l2”等猜想,最终得出正确的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
四、 知识运用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杠杆平衡的知识,关键是我们如何用所学的知识为今后的生产、生活服务。
学生活动:大家谈(略)。
专家点评
本节课教师大胆处理教材,创造性地引入制作杆秤比赛,这既贴近学生生活,又激发起学生们广泛的兴趣。学生在制作杆秤的活动中,热情高、兴趣浓。通过观察、思考和交流,学生对杠杆的平衡和影响平衡的条件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他们发现和提出问题奠定了基础。课堂上教师并没有静态地传授知识,解疑答难,而是创设真实情境,提供实验、观察、思考及讨论的机会,整堂课学生积极参与,师生互动,一气呵成。一些结论性的知识也就自然在学生的活动中发现并归纳出来了。
科学探究:杠 杆 的 平 衡 条 件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杠杆;理解支点、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知道杠杆平衡的条件;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选择和使用杠杆。
2. 方法与过程: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能根据自己制定的分类原则给杠杆分类;学会分类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了解杠杆在我国古代的应用。
〔教学难点〕设计探究杠杆平衡的方案。
〔教学重点〕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具〕剪刀、开瓶器、木棍、铁榔头等。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一、 引入新课
通过浮力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阿基米德是古希腊伟大的科学家,他在物理学方面的贡献主要有两项:浮力问题与杠杆平衡问题。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
置疑:阿基米德说这句话的根据是什么 你认为这可能吗
阿基米德用来撬动地球的工具就是杠杆,也就是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二、 新授
(板书: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杠杆是一种古老而简单的机械,许许多多机械的应用改变和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今天我们就从生活中的杠杆说起,了解机械与人的关系
(板书:1. 认识杠杆)
让学生展示自带的杠杆并说出其应用及特征
(说明:课前已要求学生预习,并要求学生各准备一杠杆或示意图带到课堂展示)
讨论、归纳各种杠杆的共同特征
(板书: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杆,物理学中叫杠杆)〖〗体现课程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
观察和了解学生是否认识杠杆:让学生自己观察、探究得出结论(续表)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展示图片)
质疑:古猿要把大石块移动,用硬杆捅石块捅不动(图7),谁能想法帮帮它
图7
(观察学生是否能想出在硬杆下垫一块小石头的方法,教师视具体情况作适当提示)〖〗创设情景,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杠杆质疑:古猿用的硬杆是杠杆吗 (强调杠杆有支点)
(电脑展示原始人使用杠杆的图片)
强调硬杆不是杠杆,硬杆与支点结合就是一种最古老、应用最广泛的工具——杠杆(图8)。这也是人与猿的区别所在——人能制造和使用工具
图8
质疑:一根硬杆不是杠杆,为什么用来撬开茶叶听盖时就是杠杆了(图9) 铁榔头(图10)是不是杠杆
(分析、讨论)〖〗知道杠杆有支点
区分硬杆和杠杆的不同,同时进行学科渗透
图9〖〗 图10(续表)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质疑:为什么人们利用杠杆橇石块时总是把支点放在离石块很近的地方 而不放到离石块远一些的地方
(图11)
(a) (b)
图11
(学生可能会讨论、回答这些问题,教师视具体情况处理,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但教师不做过多解释)〖〗为引入杠杆的有关概念作铺垫(板书: 2. 认识杠杆的几个概念)
介绍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图12)
图12
用橡皮、笔或书等物探究支点在不同位置时动力的大小情况(图13)
图13
结论:动力臂越长、阻力臂越短,越省力;动力臂越短、阻力臂越长,越费力
所以人们为了用较小的力撬大石块时,就要把支点放到离石块较近的地方,增大动力臂、减小动力
大家能否猜想一下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的关系呢
让学生充分猜想,同时用橡皮、小刀、直尺、硬币、苹果等物示意给学生看,什么叫杠杆的平衡(图14)
图14〖〗
定性了解
用身边物体进行实验,简单、易行
知道人们用杠杆撬重物能省力的原因
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提供一个事例,让学生回家可以模仿,告诉学生如果用较轻的直尺和相同的硬币,可进行定量探究)(板书: 3. 杠杆的平衡条件)
设计实验方案:(引导学生讨论实验装置中力的大小、力臂的大小,实验探究前,应让学生充分讨论他们的探究方案)〖〗如果课堂上完不成可让学生课后或下节课继续进行(续表)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实验数据:略
分析判断:略
讨论与交流:略
得出结论: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板书: 4. 杠杆的分类)
(告诉学生分类首先要制定分类原则,然后按原则分类。如:同学们可以把身边用品按用途分为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等。也可以按它们的制作材料分为塑料制品、棉制品、木制品等)
无论学生怎样分类,只要符合分类原则,都应充分肯定
生物体内的杠杆:略
我国古代的杠杆:略
三、 作业
四、 实践活动〖〗学习分类的方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