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 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课程标准】
知道春秋时期诸侯之间的争霸斗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春秋时期从经济发展到社会制度的深刻变化,政治局面上诸侯争霸斗争及其影响。认识春秋时期是生产力飞跃进步、社会制度大变革、政治局面大变动的时代,培养学生从历史现象到历史认知的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铁器、牛耕出现的出土文物图片和相关文献记载的认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感性认识,培养证据意识;通过春秋时期与西周相关制度(分封制)的对比,理解社会制度的变化和西周制度的瓦解,培养学生比较思维能力;对诸侯争霸战争影响的讨论,认识争霸战争具有利于局部统一、促进民族交融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开放创新的思维品质和用联系、辩证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生产力发展引起社会转型,认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树立发展生产力的观念。通过霸业兴替的探究,认识到综合国力和软实力对国家生存和大国崛起的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难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重点难点突破】
重点突破:通过春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相关材料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伴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生产技术的进步,春秋时期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各个诸侯国由于地理位置、先天优势、统治者的政策等因素,出现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齐国、晋国、楚国、秦国、吴越等国利用优势相继争霸。通过周王室建立初期和东周建立时实力的对比和对王室衰微表现的分析突破王室衰微的重点。
难点突破:通过对比铁器和石器、青铜器的优劣,让学生认识到生产技术的进步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通过了解齐、晋、楚、秦等国经济发展的相关史料,认识到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突破春秋时期经济发展带来社会政治变动的难点。
【教法指导】
讲述法、问题启示法、图片展示法、文本分析法、视频分析法、分组讨论法。
【学法指导】
观察图片、阅读文本、分组讨论、观看视频、材料分析。
【导入】
老师很喜欢读著名日籍华裔作家陈舜臣的书,他会把一些历史故事讲述得生动有趣、逻辑清晰而且具有学术想象力,启发人们探究历史未解之谜。他的著作《春秋战国》取了一个副标题——《戈马钟鼓杀与盟》。在考古发掘中,春秋中后期出现了铁甲和金属盔甲,到了战国时期,开始普遍使用金属盔甲,这是春秋护头铜胄的图片;还有山东临淄的春秋殉马坑,出土殉马334匹,实际上全部殉马有600多匹,以及一部分古战车。从陈舜臣的书名、春秋护头铜胄、齐国的殉马和战车,同学们可以推断出春秋战国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呢?——战争频仍、动荡不安的时代。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教学过程设计】
解释春秋战国的由来: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春秋时期指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战国时期指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春秋”取名于孔子编订的鲁国编年史书《春秋》,战国取名于当时各国争战不休。我们常常说“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所以我们也把春秋时期称为“称霸”的时期,战国时期称为“称雄”的时期。为什么分成这两个部分呢?就好比一场足球赛的上半场和下半场,上半场比优势,下半场比输赢。那么,为什么把公元前476年当做春秋的结束,公元前475年做为战国的开始呢?——当担霸主时间最长久的晋国被它的卿大夫分裂为韩、赵、魏三国,标志着战国的开始。随后齐国的国君也被它的卿大夫田氏取代了。所以战国又是“篡夺”的时代。从此七国之间进行了200多年的兼并战争,最后在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
分析春秋时期社会经济的变化。想了解春秋时期为什么社会会动荡不安,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春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请同学们阅读第6课第一段,用不超过30个字概括出春秋时期我国经济的发展情况。(春秋时期,我国农业发展,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商业活动逐渐活跃。)(这里要强调学生不要照着书本念具体的史实,而应该学会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三方面概括当时经济发展的情况,并指导他们以后也用这三个方面来概括古代经济的发展。)我们一起通过一些考古发现来了解一下是不是像课本所述,春秋时期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1)展示长沙楚墓出土的铁口锄、铁臿,山西浑源晋墓出土的牛尊图片。我国人民最迟在春秋中期已经能够人工冶铁,从春秋到战国这段时期,也是由青铜器到铁器的转换期。地壳中铁含量比铜高很多(铁:5%,铜:0.01%),铁制工具比青铜工具更硬而且廉价,之所以先冶炼出青铜再冶炼出铁是因为青铜的熔点比铁低(青铜熔点约800度,铁的熔点约1500度)。怎样提高金属冶炼的温度呢?当时人们发明了一种鼓风工具——鼓橐,促进炭的燃烧。鼓风工具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冶炼金属的温度,促进了铁的冶炼。铁比青铜更加坚硬、廉价、而且随着冶炼技术的提高,也将变得更加有韧性。所以铁将在生活中得到广泛使用,我们将进入铁器时代。春秋时期我国造铁的发达地区在吴、越、楚等南方,我们目前出土的春秋墓葬中的铁农具也主要集中于吴、越、楚地区。(中国造铁一开始使用的是铸铁法,铸铁法所造的铁,虽然硬度很高,但却有过脆的缺点,所以导致中国的铁一开始主要用于制造农具而非武器。)铁的出现给生产方式带来了极大的变革,在耕作和水利工程上,铁发挥了巨大的威力。再加上牛耕的出现(提示学生山西浑源晋墓出土的青铜牛尊为什么能够证明牛耕已经被使用——牛鼻环的出现,说明牛被驯服,可用来耕作),有利于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所以我们的生产工具由石器转变为青铜器再转变为铁器,实际上青铜器主要用于礼器,普通百姓生产生活中多使用石器,可以说我们由石器时代过渡到了铁器时代,这真是一种很大的飞跃!(2)通过幻灯让学生继续了解纺织业、煮盐业、漆器制作、城市的发展情况。我们再来看一下经济上其他行业的变化。史载:“齐纨鲁缟”,“冠带衣履天下”。齐鲁地区的丝织品远销中原各国,产量很大。而楚国丝织业则远远超过同时期的齐鲁,可以代表当时我国丝织业工艺技术的最高水平。大型历史传奇剧《芈月传》剧组在设计演员服饰的时候,就参考了大量春秋战国时期贵族穿着的丝织品。据史书记载楚人尚红,所以楚国公主芈月的很多服装选择了艳丽的红色。因为丝织品保存比较困难,现在出土的春秋时期的丝织品比较少,这里选用战国相关的图片及考古发现——被称为“丝绸宝库”的湖北荆州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丝织品让同学们欣赏一下。盐是民众的生活必需品,有盐不愁没有销路。所以,一些国家出产盐的地区,就成了该国的财源、宝地。如春秋时期,山西解县产池盐,成为晋国之宝。齐、燕两国靠海,是重要的海盐产地。《管子?轻重甲》说:"齐有渠展之盐,燕有辽东之煮。"这个“管子”就是指的管仲。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齐国实行“官山海”,农闲时由农民制盐,官府包收储存,待盐价上涨至十倍时,再到不产盐地区销售,大大增加了国家的财富。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漆器制作业。楚国的漆器制作是最精美的。同学们还记得河姆渡居民的朱漆木碗吗?朱漆木碗发展到春秋时期就像河南侯古堆一号墓出土的漆器这样精美无比了。侯古堆先是属于楚国的势力范围,后来吴国争霸中原,占领了这里,所以这里出土的文物会体现吴楚文化交融的特点。这些铁器、丝织品、盐、精美的漆器在哪里可以买得到呢?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都城就成了这些商品的集散地。其中最著名的是齐国的临淄,司马迁在《史记》中是这样描绘临淄的(请学生念):“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跆躏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请学生谈谈读到这段文字,对齐国有怎样的印象。)其商业发达和繁荣景象跃然纸上。齐国物产丰富,临淄商业发达,有东方的罗马城之称,真是各地商贾云集,繁荣富庶得不得了。
分析讨论王室衰微及其表现。(1)讨论:伴随着春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你认为哪些诸侯国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富有和强大?原因是什么?(齐国——齐桓公任用管仲进行了改革,发展生产、训练军队,煮盐业发达,商业发达;楚国——物产丰富、幅员辽阔、丝织业、漆器制作业发达;晋国——农业发达、产盐;吴国和越国——铁器发达,靠海也可以产盐等等答案。学生可以依托之前的讲解给出原因,也可以根据自己课外阅读所学知识来回答,让他们充分讨论,并积极肯定他们的答案。如果有学生提到秦国,可以顺势说到秦国在春秋时期是一个相对弱小的边陲小国,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建诸侯国,占领了被戎人和狄人占领的原周朝在陕西的领地。秦穆公时先后灭掉西方戎族所建立的12个国家,开辟国土千余里并稳定大后方以后,才奠定了其作为春秋四大强国的基础——号称霸西戎,到战国时通过商鞅变法才真正强大起来。)当齐、楚、秦、晋这些国家逐渐强大起来的时候,周王可就凄惨了,那是日薄西山,一日不如一日。给学生看西周、东周王室实力变化的对照表,指出春秋时期政治上的变化之一是王室衰微。(2)阅读课文思考:春秋时期周王室走向衰微有哪些表现?(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统治势力大减。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伴随着周王室走向衰败,周王建国之初制定的很多制度在这时候逐渐遭到破坏,春秋时期变成了一个礼崩乐坏的时期,你们还记得分封制吗?(给学生看分封制示意图。)诸侯们此时已经不再按照分封制的要求向周王进纳供物,服从周王调兵遣将了。这意味着什么呢?(分封制遭到了破坏。)如果你们看过榕树的生长,就能够很好地理解周王室衰微的过程了。榕树长大后会从枝干上生出很多根,落地之后深入泥土,这些根就长成一棵棵单独的树,这就好比诸侯势力的不断强大。当榕树的主干还健康存活的时候,这些新长出来的根茎是可以给榕树不断输送养分的,一棵单独的榕树就可能变成一片榕树林——这可以看做是分封制的积极作用。现在的情况是,榕树的主干被挖出来迁走了,留下的地盘就由其它的子孙后代(诸侯)来做主了。伤筋动骨的主干要想在别的地盘恢复往日的辉煌,就要看天时地利人和了。既然分封制有这样的弊端,日益强大的诸侯国还能像周王那样在自己的地盘上继续实施分封制,让其他人拥有世袭领地不断强大吗?当然不可以,否则就会出现卿大夫和士日益强大取代自己的“领导”的情况。请思考:日益强大的诸侯国该如何管理自己的地盘?(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也不世袭。)自王室东迁之后,即公元前770年至前707年长达六十多年的时间里,周王室就主要依靠晋、郑两国的支持和保护。《左传》所说“我周之东迁,晋郑是依”,其实质应该反过来说,是“王室是依”。举出例子证明周王室在政治经济上依靠诸侯。《左传》记载:周平王死后没钱办理丧事,曾派人到鲁国请求资助;周桓王死后因没钱办理丧事,葬礼竟拖了7年。
讲述诸侯争霸的过程。周王室地位下降,有的诸侯国具有地理优势,加上统治者进行改革增强实力,于是各诸侯国之间出现了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大的诸侯国势力崛起,他们之间会存在着争夺土地、人口的矛盾,有的诸侯甚至想获得周王那样的特权,让其他的诸侯都听命于他——从而获取利益。另外,周边的少数民族也不断进攻中原地区进行抢夺,威胁华夏民族的安全。(列举:据《左传·僖公十一年》(襄王四年,公元前649年):“夏,扬、拒、泉、皋、伊洛之戎同伐京师,入王城,焚东门,王子带召之也。秦、晋、伐戎以救周。秋,晋侯平戎于王。”)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强大的诸侯国希望能成为“老大”来处理国家大事和调节诸侯间的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史记·周本纪》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描绘的就是诸侯相互征战,争当霸主的情形。有哪些诸侯称霸过呢?(齐桓公、晋文公 、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号令诸侯。到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先后北上争霸。)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些霸主称霸的基本情况。(1)先让学生说他们知道的关于齐桓公的故事,再由老师简单介绍齐桓公的相关历史事件。重点介绍“尊王攘夷”和“葵丘会盟”。“尊王”,即尊崇周王的权力,维护周王朝的宗法制度。(有学生可能会问到既然前面说过诸侯不再听命于周王,为什么还要“尊王”? 老师回答,这主要是一种计策,使其霸业更加合法合理,周朝从建立到春秋时期已经有三四百年的历史,周礼还是有人遵守,周天子还是有人尊敬,从心理上讲,人们还是希望有一个可以共同拥护的君主,也可以适当掩盖霸主的野心。)“攘夷”,即对游牧于长城外的戎、狄和南方楚国对中原诸侯的侵扰进行抵御。公元前655,齐桓公带领联军伐楚,迫使楚国同意进贡周王室,楚国也表示愿加入齐桓公为首的联盟,听从齐国指挥,这就是召陵之盟。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鲁、宋、曹等国国君及周王宰孔会于葵丘。周公宰代表周王正式封齐桓公为诸侯长。同年秋,齐桓公以霸主身份主持了葵丘之盟。此后遇到侵犯周王室权威的事,齐桓公都会过问和制止。(2)介绍晋文公称霸的基本情况,重点讲城濮之战。(3)让学生说一说与楚庄王有关的成语故事,观看陆浑戎考古视频——这是楚庄王问鼎中原的相关考古证据。楚庄王率军伐陆浑之戎(在今河南嵩县及伊川县境),到达洛水。楚军在东周都城洛邑郊外列兵布阵,史称“观兵于周郊”,周定王被迫派王孙满慰劳楚军,历史典故“问鼎中原”就源出于此。(4)介绍秦穆公的功绩。秦穆公(?—前621),一作秦缪公,在位39年(前659年—621年)。秦穆公非常重视人才,其任内获得了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等贤臣的辅佐,曾协助晋文公回到晋国夺取君位。周襄王时出兵攻打蜀国和其他位于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开地千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为西方诸侯之伯,遂称霸西戎。 秦国国力在当时相对弱小,称霸中原主要受到晋国的限制,因此常常通过政治联姻等方式与晋国结成友好关系,以稳定后方,消灭西戎,扩大地盘。(5)简单介绍吴越争霸。指出吴越造铁技术发达,兵器先进,最著名的是勾践剑(青铜剑)和夫差矛(青铜矛),都含有一定的铁量,十分锋利。我国在春秋时代以前作战以车战为主,步兵仅起辅助作用,兵车的数量多少成为军事实力的象征,基本没有骑兵这一兵种。到春秋时期步兵开始兴起,军队成为车步并重,各国的军队中有了少量的骑兵,同战车步兵混编,仅是一种无足轻重的辅助力量。参战的人员,叫“战士”,称了“士”就是说他们不是平头老百姓,不是奴隶。他们是有身份有地位的贵族,虽然是最低一级。也会有一些供后勤的不参战人员,由奴隶和征夫充当,但是持兵挂甲,登车作战是不可能的。一是他们没经过训练不会,二是没资格。另外再考虑战车的造价,马匹的饲养,军队规模就会受到限制,太多的军队养不起,太久的战斗支撑不了。在楚国和吴越之地,因为和南蛮的作战,加上地形的不便,所以战车的使用不方便,要以步兵为主,这就为步兵的出现埋下了伏笔。在国与国之间,有时候要去山地打戎狄,也会有一部分步兵出现。吴越在春秋晚期崛起,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其军队装备了锋锐的武器。促进了战争由车战转变为步兵战。指出吴越的短期称霸无以为继其中的一个原因是没有善待人才。
探究春秋时期争霸战争的影响。我们来看两幅地图,第一幅是春秋初期的诸侯国图,据史书记载,春秋初年,约有170多个诸侯国,而西周初年的诸侯国有800多个。第二幅是春秋晚期的诸侯国图,大约只有三十个诸侯国了。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间,有36名君主被杀,52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480多起。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我们一起来探讨春秋争霸战争的影响。请同学们从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两方面来思考。(消极——给人民带来灾难;积极——诸侯国数量变少,有利于统一趋势的出现。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教学笔记
【板书设计】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经济上的变化——经济发展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农业发展
手工业发展
商业发展
春秋时期政治上的变化——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王室衰微
王室衰微的原因:周平王东迁;诸侯国势力崛起。(可在书上打记)
王室衰微的影响:分封制等制度逐渐瓦解;诸侯争霸
诸侯争霸
主要的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等。
争霸的原因:王室衰微,无力控制诸侯;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为了自身利益相互斗争;民族矛盾的发展。(可在书上打记)
争霸的影响:消极——给人民带来灾难;
积极——诸侯国数量变少,有利于统一趋势的出现。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作业布置】
1、《百练百胜》第6课练习
2、思考:诸侯国怎样做才能够长久称霸甚至统一中国。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