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下部编版第21课《北冥有鱼》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八年级下部编版第21课《北冥有鱼》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5-26 12:30: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庄子》故事二则
有一个人他的妻子死了,他的朋友惠子前往吊唁,他却一边敲打着瓦缶一边唱歌。惠子说:“你跟死去的妻子生活了一辈子,生儿育女直至衰老而死,人死了不伤心哭泣也就算了,又敲着瓦缶唱起歌来,不也太过分了吧!”
新课导入
 
鼓 盆 而 歌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你能理解庄子的做法吗?你知道庄子为什么这样吗?
庄子回答他的朋友惠子说:“不对哩。这个人她初死之时,我怎么能不感慨伤心呢!然而仔细考察她开始原本就不曾出生,不只是不曾出生而且本来就不曾具有形体,不只是不曾具有形体而且原本就不曾形成元气。夹杂在恍恍惚惚的境域之中,变化而有了元气,元气变化而有了形体,形体变化而有了生命,如今变化又回到死亡,这就跟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死去的那个人将安安稳稳地寝卧在天地之间,而我却呜呜地围着她啼哭,自认为这是不能通晓于天命,所以也就停止了哭泣。”
这体现了庄子达观的人生态度,在《庄子》中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都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简言之,庄子认为人的生命是由于气之聚,人的死亡是由于气之散,他只把生死视为一种自然现象,认为生死的过程不过像四时的运行一样。(生老病死是自然的规律)
庄子
(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时哲学家,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为道学之祖。
了解作者
庄子,姓庄, 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人, 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庄周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他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与老子齐名,被称为老庄。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真经》。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
作品介绍
《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可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逍遥游》的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作者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文章先是通过大鹏与蜩、学鸠等小动物的对比,阐述了“小”与“大”的区别;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无论是不善飞翔的蜩与学鸠,还是能借风力飞到九万里高空的大鹏,甚至是可以御风而行的列子,它们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
作品介绍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 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庄子一生穷愁潦倒,他不是没有机会做官、过荣华富贵的生活,而是不愿做官。庄子才能闻名遐迩,楚王听说后,就派了两名使臣带着重金去聘请他当宰相,却被庄子以“宁愿在污浊的泥水之中游戏自乐,也不原为当权者所束缚”为理由拒绝了。庄子厌恶虚伪的封建制度,对当时的社会抱有强烈不满情绪。庄子后来当了隐士,以表明自己愤世嫉俗,蔑视名利、痛恨权贵的心志。
课文选的两则故事第一则选自内篇中的《逍遥游》
第二则选自外篇中的《秋水》。
标题是编者加的。
北冥有鱼
听读朗读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北冥有鱼
本文写了什么?
逍遥游的开篇,描绘出一幅大鲲变为大鹏,大鹏扶摇而上九万里,从北海飞往南海的壮丽图景。




































































































鲲( ) 徙( ) 抟( )
南冥( )
kūn

tuán
mínɡ
·
·
·
·
字词积累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北冥有鱼
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巨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鹏。
同“溟”,海。
大鱼名

它的

汉字释义
(1)(形声。从鱼,昆声。本义:鱼苗的总称)
(2) 同本义 [(fish) fry]如:鲲鲕(鱼苗;小鱼)
(3) 一种大鱼
(4)鱼子
康熙字典
《尔雅·释鱼》(战国,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词典,是辞书之祖)鲲,鱼子。《列子·汤问篇》作者是列御寇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又称“圄寇”“国寇”),相传是战国前期的道家人物,郑国人,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有鱼焉,其广数千里,其长称焉,其名为鲲。《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陆德明·音义》崔撰云:鲲当为鲸。又《集韵》胡昆切,音浑。义同。*考证:〔《列子殷汤篇》有鱼焉,其广数千里,其长称焉,其名为鲲。〕 谨照原书改汤问篇。 [1]
庄子文笔的奇幻之美

用力鼓动翅膀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悬挂

鹏的脊背,不知道它有几千里长;奋起而飞时,它的翅膀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
这只鸟啊,当海水运动时将要飞到南海去。南海,是个天然形成的水池。《齐谐》是一部记载怪异之事的书。
天然形成的水池
记载

迁徙
海水运动

怪异的事情
助词,不译,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旋风
拍打水面
离开
凭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齐谐》的记载说:“大鹏迁徙到南海时,翅膀击水而行,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它离开北海是凭借着六月的大风。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助词,不译,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盘旋飞翔

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天空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天空往下看的时候,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想象高空俯视情景
真正的
同“耶”,疑问语气词,吗
代指大鹏
向下
这样

湛蓝
表示选择
合作探究
1、说说文中讲了哪几层意思,作者笔下的“鹏”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2、在庄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说理,使文章生动活泼,寓意隽永,感染力强。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什么道理?
1、说说文中讲了哪几层意思,作者笔下的“鹏”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第一层,写了北冥之鱼由鲲到鹏的变化:鲲鹏形体之大,气象之宏。第二层,引用《齐谐》之言,写大鹏迁徙南冥的气势——乘风而起,击水三千,扶摇九万。鹏鸟南飞有所待 (以“野马”“尘埃”作比,表明万物皆有所待) 。第三层,作者仰观苍天,想象大鹏俯瞰大地,出发了一种天地浑茫的感慨。
大鹏的形象如何呢?作者怎样描写的呢?
形体硕大无比,
力大无穷
志存高远
善借长风(万物都要借力)
大鹏
雄奇的想象,
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夸张极写鲲鹏的宏大形象磅礴壮观。
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2.在庄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说理,使文章生动活泼,寓意隽永,感染力强。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什么道理?
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
北冥有鱼
介绍鲲鹏形体
有所待
仰视鲲鹏飞南冥
想象高空俯视情景
板书设计




































































































这则故事以大鹏南飞作比喻,说明世上的万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处在不同的束缚之中,因此,大鹏状似逍遥,其实还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主旨归纳
1.巧借寓言,富有哲理。
庄子运用大鹏南飞凭借风的力量的故事,讲述了大鹏飞翔受到了风的限制,还是有所依赖的,所以大鹏还是有所待,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说理形象,寓意深远。
艺术特色归纳
2.对比鲜明,道理明确。
那些山野中的游气(“野马”)、飞尘(“尘埃”),空中的活动之物(“生物”),皆由风相吹而动。与鲲、鹏相比,它们实在是太渺小了,但它们要能够动起来,依然要有所凭借,即有所“待”。显然,它们也没有达到逍遥。
3.想象丰富,意境开阔。
“大鹏”“野马”“尘埃”都展现了庄子丰富的想象力,想象雄奇瑰丽,汪洋恣肆,跌宕多姿,用形象、生动的故事来说明一个它们都有所待,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的道理。
小结归纳:
《北冥有鱼》大鹏向南飞行,需要乘着六月的风而去。也就是说,大鹏的飞行是有所“待”的。它虽然能够在天空翱翔,看似自由自在,但其实还要借助风的力量,也就是说,它受到了风的制约。如果没有大风,大鹏是不可能飞翔的。因此,在天空翱翔的大鹏其实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文中,作者极尽想象,描写了一个体积庞大、气势惊人的大鹏鸟。当鹏鸟振翅而飞,由北向南壮游南海时,其气势极大:“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然而,虽然大鹏神奇不凡,也依然要凭借“海运”所带来的大风才可以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它正如当时处于乱世的庄子,想要施展抱负却受到外力束缚,不得自由。




































































































李白一生常以大鹏自比,下面这首《上李邕yōng 》,是他写给当时德高望重的名士、北海太守李邕的。结合注释,并查阅工具书,说说诗人借助大鹏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课本118)
拓展延伸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①犹能畏后生②,丈夫未可轻年少。
①宣父:指孔子。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下诏尊称孔子为“宣父”。
②畏后生:语出《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参考答案:
《上李邕》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的作品。此诗通过对大鹏形象的刻画与颂扬,表达了李白的凌云壮志和强烈的入世之心,对李邕瞧不起年轻人的态度非常不满,表现了李白勇于追求而且自信、自负、不畏流俗的精神。年轻的李白敢于向大人物挑战,充满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
宋李清照的“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念奴娇·鸟儿问答
毛泽东 1965年
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
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
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蓬间雀。
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飞跃。
借问君去何方,雀儿答道:有仙山琼阁。
不见前年秋月朗,订了三家条约。
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
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
译文
鲲鹏展翅高翔,
九万里的上空,
上下翻飞盘旋扶摇。
大鹏身背长空朝下鸟瞰,
都是人世间的大城小城。
炮火连天轰鸣,
弹痕遍地,
吓坏了草丛里的麻雀:
怎么了得呀,
哎哟我要飞升。
请问你想飞去哪儿?
麻雀答道:
飞去有仙山琼台的地方。
而且前年秋月朗朗,
难道你不知我们订了三家条约?
另外还有好吃的,
烧熟的土豆,
再加进牛肉。
不准放屁,
且看一看这天翻地覆。
订了三家条约:指苏、美、英三国1963年8月5日在莫斯科签订的《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验条约》。
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1964年4月访问匈牙利时,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曾在一次演说中说,“福利共产主义”是“一盘土豆烧牛肉的好菜”。
1.搜集有关庄子的小故事;
2.课下自由阅读《庄子》。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