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3张PPT。类型二 观察性实验观察性实验是指通过感官,借助观察工具(主要是显微镜)对生物体的形态结构进行观察的实验,是对被推断的经验知识的再现。
观察材料必须典型且与背景颜色不同。对干扰颜色则要进行脱色处理或者对材料中观察对象进行染色,以达到观察对象与背景颜色不同,易于观察。在显微镜下观察的材料应该薄而透明。 要点点拨观察实验的顺序一般是由外到内、由左到右、由上到下。
观察实验的结论常是对事实进行定性描述、定量描述或兼而有之。
教材中见到的观察实验有:练习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观察草履虫、观察种子的结构、观察根尖的结构、观察叶片的结构、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膝跳反射、观察蚯蚓、观察酵母菌和霉菌、观察家蚕生殖发育过程、观察鸡卵的结构等。(2017赤峰)制做洋葱表皮临时装片,利用普通光学显微观察。请回答:
(1)制作临时装片的几个步骤,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______。(填写图中数字序号)④③②①例题剖析(2)下图是制作临时装片时盖盖玻片的操作,正确的盖法是___。甲(3)如图是使用显微镜观察的一个步骤。此操作中,她正在___(选填“逆”“顺”)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此时她的眼睛一定要看着___镜。物顺(4)用同一台显微镜观察同一标本,通过更换目镜、物镜和调节细准焦螺旋后,在视野中分别看到了下列图像,其中视野最暗的是___。丙【解题思路】
1.一般制作临时装片的步骤可以简化为“擦、滴、取、展、盖、染、吸”,因此图中正确的顺序应该是④③②①。
2.为了避免出现气泡影响观察,制作临时装片盖盖玻片时,应该使盖玻片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再轻轻放下另一边,因此正确的做法是甲。
3.图中实验者眼睛看着物镜,应该是顺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针对训练(2017武汉)利用显微镜观察
人的血细胞涂片,在两种不同的
放大倍率下,视野分别为甲和
乙,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
述正确的是( )第1题图 4.图中的物像放大倍数由小到大依次是丁、甲、乙、丙。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A. 若玻片往左移,则像也会往左移
B. 若使用相同的光圈和反光镜,则甲比乙亮
C. 甲中所观察到的细胞,在乙中均可观察到
D. 若在甲看到模糊的像,则改换成乙就可以看到清晰的像【解析】显微镜成的是倒像,若玻片往左移,则像应向右移动,A错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物像的放大倍数越小,体积变小,视野变得越亮,甲的放大倍数比乙小,若使用相同的光圈和反光镜,甲的视野应比乙亮,B正确;甲的放大倍数比乙小,甲中所观察到的细胞,在乙中不可能都观察到,C错误;成像是否模糊,有多方面因素,换成乙后放大倍数过大,未必清晰,D错误。
【答案】 B2. (2017天门)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如下图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第2题图A. 观察时发现物像模糊,应用擦镜纸将反光镜擦拭干净
B. 观察时选用16×目镜、10×物镜,则物像的放大倍数是
26倍
C. 观察时视野过亮,则应该换用平面镜或选用小光圈
D. 视野中发现红细胞从左往右流动,则实际上红细胞从左
往右流动【解析】观察时发现物像模糊,应用细准焦螺旋调节,A错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观察时选用16×目镜、10×物镜,则物像的放大倍数是16×10=160倍,B错误;显微镜视野亮度的调节:光线强时,用小光圈、平面镜调节;光线弱时,用大光圈、凹面镜调节。小光圈通过的光线少、视野暗,平面镜只能反射光线不能改变光线强弱,因此用小光圈、平面调节会使视野变暗;大光圈通过的光线多、视野亮,凹面镜使光线汇聚,视野亮度增强,因此观察时视野过亮,则应换用平面镜或选用小光圈,C正确;显微镜成倒立的像,物像的移动方向和玻片的移动方向相反。视野中发现红细胞从左往右流动,则实际上红细胞从右往左流动,D错误。
【答案】 C3. (2017连云港)如图是人的膝跳反射示意图,图中①~③表示反射弧的部分环节。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第3题图A. 膝跳反射属于反射类型中的条件反射
B. ①和②分别为传出神经和传入神经
C. ③是完成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
D. 即使②受到损伤,该反射活动也能正
常进行C【解析】膝跳反射是比较低级的反射活动,由脊髓控制,属于非条件反射,A错误;图中①和②分别为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B错误;C图中③是完成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C正确;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若②传出神经受损,即使有适宜的刺激,人体也不会作出反应,因为效应器接收不到传出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D错误。4. (2017岳阳模拟)下列四个实验中都用到了碘液,使用目的与其他三个实验不同的是( )
A. 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B. 观察洋葱内表皮细胞
C. 观察叶表皮细胞 D. 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
【解析】A、B、C中碘液都是用来给细胞染色的,而D中是利用淀粉遇碘变蓝的特性,来验证玉米种子中含有淀粉。D 一5. (2017内江)甲图是“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实验图,乙图是在显微镜的低倍镜下观察到的血液流动图像,图中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湿纱布的作用是维持鱼的体温
B. ①是毛细血管
C. ③是小静脉
D. 实验结束后应将小鱼放入废物缸内第5题图C【解析】用湿纱布包裹在小鱼头部的鳃盖和躯干部,可以保证小鱼正常呼吸,A错误;红细胞单行通过②毛细血管,B错误;实验结束后,应该立即将小鱼放回水中,D错误。6. (2017赤峰)如图是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和玉米种子结构实验中用到的仪器、材料及观察到的现象,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第6题图A. 图中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为200倍
B. 制作口腔上皮细胞装片时选用图乙中的清水
C. 丙图中的玉米种子纵切面上滴加碘液后①处变蓝,②处不
变蓝
D. 要使丁图中的细胞移到视野中央需向右上方移动装片
【解析】显微镜放大倍数是目镜放大倍数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5×40=200倍,A正确;制作口腔上皮细胞时,因为其没有细胞壁,所以为了维持细胞正常形态,需要滴加0.9%的生理盐水,B错误;玉米种子的营养成分主要是淀粉,主要储存在胚乳部分,图中①是胚乳,②是胚轴,淀粉有遇碘变蓝的特性,因此在玉米种子纵切面滴加碘液,变蓝部分应该是①,②部分不变蓝,C正确;显微镜所成物像为倒像,要使丁图①的细胞移到视野中央,即物像从右上方向左下方移动,需要反方向移动装片,即从左下方向右上方移动装片,D正确。
【答案】 B 7. (2017连云港模拟)根据观察鸡蛋结构的实验,回答问题:第7题图(1)将鸡蛋的钝端向上,小心地将鸡蛋的钝端打破,再撕破外卵壳膜,可以看见[ ]_____,然后用剪刀剪破内卵壳膜,小心地将鸡蛋内的物质倒入培养皿里可进行观察。
(2)培养皿里的许多透明的胶状物质,是[ ] _____ ,还有一团黄色球状的胶状物质是[ ] ____,它们能为胚胎发育提供所需的营养。
(3)在黄色球状的胶状物质上,有一个白色的小点是[ ] _____ ,是进行胚胎发育的部位。胚盘⑥气室③卵白⑧卵黄⑤【解析】(1)用解剖剪后端轻轻地将鸡蛋钝端的卵壳打破,用镊子剥去钝端的碎卵壳,再撕破外卵壳膜,即可以看到[⑥]气室,该结构可贮存空气。然后用解剖剪剪破内卵壳膜,小心地将鸡蛋内的物质倒入培养皿里进行观察。(2)鸡蛋里的许多透明胶状物质是③卵白,卵白能为胚胎发育提供所需的水分和养料,还能保护卵细胞。鸡蛋里的透明胶状物质内有一团黄色球状的胶状物质是⑧卵黄,卵黄内储存供胚胎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3)培养皿里透明胶状物质内有卵黄。卵黄上有一个白色的小点,是⑤胚盘,它是进行胚胎发育的部位。8. (2017沈阳)如图为显微镜下菠菜叶片横切面的部分结构示意图,请观察和辨析图中各数字序号所代表的结构,并回答下列问题:第8题图(1)图中①和③具有避免叶片受到病菌侵害等功能,属于_____组织。
(2)该叶片的光合作用主要在②叶肉细胞的______中进行,其合成的有机物通过④ _____中的筛管向下运输,为茎和根的生长提供有机物和能量。
(3)绿色植物通过根吸收的水主要以水蒸气的形式由⑤ _____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称为蒸腾作用。保护叶绿体叶脉气孔【解析】图中①是表皮细胞,②是叶肉,③是保卫细胞,④是叶脉,⑤是气孔。(1)表皮细胞和保卫细胞组成了叶片的保护组织。(2)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通过叶脉中的筛管运输。(3)蒸腾作用是指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由气孔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9. (2016扬州)如图是蚯蚓的外形图,请据图回答问题。第9题图(1)蚯蚓的身体由许多_____构成,这使它的躯体运动灵活。体节(2)请判断蚯蚓的前端是_____ (选填①或②),你的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 。
(3)用手指来回抚摸蚯蚓的腹面,会有粗糙的感觉,这是摸到了______。
(4)蚯蚓背面的颜色_____ ,腹面的颜色_____ 。②前端离环带近刚毛较深较浅【解析】(1)蚯蚓身体细长,约由100多个相似的体节构成。这样的动物叫做环节动物。蚯蚓身体分节,使它的躯体运动灵活。(2)蚯蚓身体细长,前段稍尖,后端稍圆,在前端有一个分节不明显的环带,前端离环带近约13个体节,后端离环带远。据此判断图②为蚯蚓身体的前端。(3)蚯蚓的腹面大多数体节中间有刚毛,刚毛有协助运动的作用。因此用手触摸蚯蚓体节近腹面处时,会有粗糙不平的感觉,这是因为摸到了蚯蚓体表的刚毛。(4)蚯蚓的身体背面的颜色较深,腹面浅淡,这与阳光的照射有关系,背面向上,能接受阳光,在光的照射下容易形成黑色素,因此颜色较深,而腹面背光,不利于黑色素的形成,故颜色较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