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北宋的政治说课(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北宋的政治说课(3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5-28 07:27: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1张PPT。第6课 北宋的统治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目录◇ 教材分析
◇ 学情分析
◇ 目标定位
◇ 教法学法
◇ 教学过程
◇ 随堂演练
1、教材地位和内容 地位:本课是七下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开篇,上承唐朝的衰亡及五代十国的更迭分立,为本单元“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的时代特征奠定了基调。北宋这一时期虽然军事积弱,但经济文化发达,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历史阶段。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和内容 内容:本节课讲述了北宋的建立、宋太祖在政治、军事、经济上所采取的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并总结出北宋政治重文轻武的特点。与旧教材相比,2016版部编教材加入了一些新的内容,如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重文轻武政策,这些内容有利于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上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自秦至明清,专制皇权和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历史趋势。一、教材分析
2、课标要求一、教材分析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3、课时划分 1课时4、教学重难点一、教材分析重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宋朝重文轻武政策。
难点:认识北宋中央集权措施和重文轻武政策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
依据:①课标要求;②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趋势当中的重要环节。依据:影响具有两面性,学生的辩证思维尚未形成,且需要大量材料进行依托分析,教材中呈现的材料有限。因此这一内容学生掌握起来难度较大。突破:充分利用教材,结合图片、材料等资料,设置问题,化繁为简。突破:引导学生通过措施逐条分析,然后总结归纳。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但是他们比较擅长形象思维,而分析能力稍弱。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古代史知识,比如秦汉时期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一些政治概念有一些印象,但政治史对于初一学生还是比较艰涩难懂,尤其他们可是不善于理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最好借助图示法揭示事物之间的逻辑联系,用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交流探究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目标定位1、知识与能力:知道北宋的建立和统一;了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重文轻武的政策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图表归纳、合作探究等方法,培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意识,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使学生认识到这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符合人民的愿望。通过分析北宋重文轻武政策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所带来的利与弊,客观认识历史问题。◎多媒体教学法,图片、视频辅助
◎史料教学法
◎图表教学法
◎情景教学、问题探究法◎阅读材料,归纳总结材料信息;
◎图片解读,图表归纳;
◎知识迁移,合作探究。教法学法四、教法学法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北宋的建立及统一
2、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3、重文轻武的政策
(三)课堂小结你最想穿越到哪个朝代?秦两汉隋唐五代十国“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
“我最向往的朝代是宋朝”。
——中国学者余秋雨导入一、北宋的建立及统一时间:
建立者:
都城:
事件:
960年赵匡胤(宋太祖)东京(开封)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1、北宋的建立2、北宋的统一方针:

结果:
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先南后北,先易后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北宋建立初期,宋太祖问宰相赵普,导致唐末以来政权更替频繁,战乱不息的原因。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欲治之,唯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1、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权更替频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赵普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原因:方镇太重,君弱臣强(地方权力大,中央势弱)具体措施有:夺其权、制钱谷、收精兵。设法收回地方政府的权力,集权于中央。政治经济军事②使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兵不识将,将不专兵”。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①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②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三年一换;设置通判以分散知州权力。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权收归中央。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稍夺其权)(收其精兵)(制其钱谷)合作讨论皇权大大加强;VS唐朝武将宋代文臣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1、目的/原因:
2、表现: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①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三、重文轻武的政策②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增加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车马多如簇。……书中自有颜如玉……
————宋真宗《励学篇》
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赐进士及第;二等赐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录取名额成倍增加。只要考中一般都授予官职。 北宋共开科举考试81榜,期间所取文士合计60035人,平均每年360人。
北宋武举共开科考试28榜,共取士868人,武举人数年均5人。 武官:武举中选后优者为右班殿直—正九品武官:
殿前都指挥使—从二品
节度使—正三品文官:中书令、尚书令 —正一品文官:科举进士授大理寺丞—正八品材料二:北宋《清明上河图》街景材料一:北宋时期,外患不断,为什么其内部总是统一的,几乎未出现汉唐时代地方割据势力对抗中央政权统治的内乱(如“七国之乱”、“安史之乱”、唐末的藩镇割据 )呢?根据以上两则材料,谈谈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1、目的/原因:
2、表现:
3、影响: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①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三、重文轻武的政策②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增加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三、重文轻武的政策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有无弊端?重文轻武的弊端:①军队战斗力减弱;
②政治机构重叠,办事效率低下,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课堂小结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收精兵(军事)夺其权(政治)制钱谷(经济)重文轻武的政策北宋的政治北宋的建立统一中原和南方D随堂演练1、“陈桥兵变”讲的是下列哪一个人的历史故事 ( )
A.宋太祖 B.宋太宗
C.宋真宗 D.宋神宗
2、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首要措施是( )
A.集中军权 B.集中行政权
C.集中财权 D.集中司法权AA3、宋朝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是( )
A.防止武将专政弊端
B.统治者是文臣出身,因此重视文臣
C.文臣才能突出,堪当大任
D.武将无能
4、下列与科举有关的措施出现在宋朝的是( )
A.创立考试办法选拔官员
B.开创进士科
C.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D.增加科举考试科目AC5、改变唐末以来“兵权所在,则随以兴;兵权所去,则随以亡”现象的措施是( )
A.设立郡县 B.推恩削藩
C.整顿禁军 D.派驻通判
6、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不包括( )
A.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B.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C.提高进士的地位
D.地方赋税收归中央
CC宋太祖问:“天下自唐季(唐朝末期)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
宰相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藩镇割据)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1、结合材料,说说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

2、赵普说的“权”“钱”“兵”指的是什么?宋太祖在“收其精兵”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唐末五代,地方将领势力太大,威胁到了政局的稳定,为了巩固统治,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权”“钱”“兵”指的是政治、经济、军事方面;
军事措施:解除了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并经常调换将领,定期换防。使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禁军将领(三衙)训练和统领军队调动军队?“分遣禁旅。戍守边地,率一二年而更……故将不得专其兵,兵不至于骄惰。”
——《文献通考》卷153东京江陵朗州A军B军C军甲乙丙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宋志·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 ,与守臣(知州、知府等)通签书施行”。
说说通判的职权和作用。职权:职权涉及地方一切行政与司法事务,知州发布的各项官文需要通判一起署名才能生效;
作用:分知州的权力并对知州行为实行监督,加强中央集权,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欧阳修 欧阳修,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天圣八年进士。以翰林学士修《新唐书》。
宋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兵权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文臣统兵行政权“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宋太祖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