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第二章 光现象
第四节 光的折射
张晓明 无锡市藕塘中学
一、概述
光的折射是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学期第二章的第四节,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内容。与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一起组成了初中物理中的“光现象”。光的折射现象在自然界很常见,在生活、生产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本节对光的折射现象的探究,为下一节光的色散以及下一章透镜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节教材从水中筷子变折、钢笔折断等生活中常见的折射现象入手引出,进一步通过激光演示器进行实验探究,归纳出光的折射的初步规律,并能解释筷子变折等折射现象。通过实验来探究光的折射规律,不仅便于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重要的是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有较大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②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
③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
②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现象,以及光的可逆性,这些都为学习本节内容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基础。另外学生对实验探究过程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对总结结论也有了一定的基础。
2、初二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观察思考能力,另外对于物理现象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为本节的学习气氛和学习过程打下了较好基础。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法:实验探究。先让学生观察一些折射现象,引发他们的思考,接着自己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自己设计和进行实验来验证。完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教学思路:多媒体及实验创设情景→发现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和进行实验→讨论总结→教师小结→实际应用。
学法指导: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以及培养他们总结的能力,语言的严密性和科学性。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教师准备:光路动画演示和板书的PPT课件,及相关折射现象视频,激光演示器。
学生准备:玻璃砖,钢笔,水杯
六、教学过程
引入:观看漫画“游泳”和视频“硬币再现”。
1.通过简单的折射现象,引入光的折射的概念
①将笔插入水中,看水中的筷子有什么变化。(向上弯折)
②将笔放在玻璃专后,观察笔被“折断”的现象。
光的折射: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其中介质一般是透明的)
2.用激光演示仪演示光的折射现象
作图介绍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
总结折射规律:(1)当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或水中时,折射光线偏向法线方向即入射角大于折射角;光从玻璃或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偏离法线方向即入射角小于折射角。(2)光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且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3)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但仍遵循(1)的规则。
3.用光路的可逆性解释笔在水肿向上弯折,以及一开始观察的一些折射现象。
在岸上A看水中物B,好象在B′,浅了 在水中B看岸上物A,好象在A′处,高了。
4.通过欣赏奇异的折射现象,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学习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简单的折射现象。
欣赏:①透过篝火看到的图象会颤动。
②海市蜃楼——在海面、沙漠上不均匀的空气中,由于光的折射所形成的虚幻景像呈现在高空(古人误以为是蜃、大蛤蚧吐气而成,故又叫蜃景)。其形成原理可参考从水中看岸上之物的光路图
七、板书设计
第四节 光的折射
一、定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二、折射规律:(1)当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或水中时,折射光线偏向法线方向即入射角大于折射角;光从玻璃或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偏离法线方向即入射角小于折射角。(2)光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且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3)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但仍遵循(1)的规则。
三、折射现象:海市蜃楼等
八、教学反思
本节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自己提出问题且自己解决问题,体验了整个探究过程,不但掌握了有关光的折射方面的知识,还领略了探索自然科学规律的方法。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理念,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他们善于观察、积极思考和严密总结的科学探究素养。
A’
A
空气
空气
A
O
O
水
水 B′
B
B
PAGE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