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草地里有什么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1 草地里有什么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粤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8-05-29 16:23: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草地里有什么》教学设计 一、教科书分析 《草地里有什么》是《科学》一年级下册《校园里的生物》单元中的第1课。本课将学习焦点聚集在校园内一块小范围的草地上。让学生通过观察、记录草地上发现的所有物体,对草地上的物体进行分类,形成对物体是否具有生命特征的初步认识。 本课由三个活动组成。活动1“找到了什么”指导学生分组在选定的范围进行仔细观察,尽可能找出选定范围内的所有物体。初步了解身边存在许多不同的物体,在此基础上继续分辨找到的物体分别是什么。活动2“把它们记录下来”让学生对选定范围内的物体进一步观察,分辨物体的形态与特征,并能通过图画或文字进行描述。活动3“哪些是有生命的”指导学生在观察记录的基础上,对被记录的物体进行生命特征分辨,进而认识到生物有生命,而非生物没有生命。 二、学情分析 本课是《校园里的生物》单元的第1节课,目的是引起学生观察与研究的兴趣,初步认识到生物是有生命的物体,为后续学习的展开建立基础。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本课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上。教会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去观察事物,促进他们能动地进行观察。这就需要学生带着观察目标,在任务的驱动下,采用多种观察方法了解草地上不同的物体,从而获得对生物与非生物的认识。与此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奇妙,培养热爱自然与科学、欣赏自然美的情感。 三、教学策略 根据“任务驱动”和“科学与探究”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教法和学法确定如下: 1.从教的方面来说,主要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具体分为三个部分:①通过任务驱动情境,提出问题,给出活动任务,分组观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②通过学生自主探索、讨论、记录等活动,得出不同物体有不同形状和状态;③通过讨论和归纳总结,指导学生对不同物体进行进一步的观察、比较和思考,认识到有些物体具有生命特征,它们属于生物;有的物体没有生命的特征,它们属于 非生物。 2.从学的方面来说,分为三个部分:①利用有效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之成为探究的主体;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一些观察实践活动,让学生兴致勃勃地去观察,去动手,去研究问题,探索新知,寻求发现;③建立多元学习资源,丰富学生的各种感官刺激,形成主动学习的氛围。 四、教学目标 1.知道动物和植物都是生物,它们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2.能通过观察区分生物和非生物。 3.能运用图示或文字等方法做观察记录。 4.乐于观察、善于发现,对自然界产生兴趣。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根据物体是否具有生命特征,可以将其分为生物和非生物。 教学难点: 对物体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学会通过图画或文字把观察到的物体记录下来。 六、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跳绳或彩色绳索,小石子、螺帽等物体,记录表,多媒体教学仪器,实物投影,教学PPT课件。 学具准备:无。 七、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媒体:出示本课任务驱动情境图片。 问题:草地里除了螳螂,还可能会有什么东西呢? 交流: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汇报草地里可能有的物体。 (二)活动探究 1.活动1:找到了什么 任务:探究草地上有什么物体。 讲述:刚刚大家说了那么多草地里可能有的物体,现在就让我们到学校的草 地里,探究草地里有什么物体。 活动:用跳绳在草地上圈出一个圈,让学生们分组观察选定范围的草地里有什么物体。 引导:草地表面的物体找得差不多了。但草地里还有什么吗?能不能找到更多的物体? 交流:请小组代表陈述他们的发现,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小结:只要细心观察,就可以发现草地上有各种各样的物体。 引导:记录是保存证据的重要方法,也是提高科学活动效率的方法。怎样记录观察到的物体? 2.活动2:把它们记录下来 (1)讨论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记录。 媒体:出示《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的观察记录表。 任务:思考并讨论可以用什么方法把发现的物体记录下来。 交流:学生根据教科书中的观察记录表,提出记录的方法。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评价。 小结:我们可以用画图和文字的方式做记录。 (2)对草地里的物体进行记录。 任务:进一步观察并用刚刚学习的记录方法记录观察到的物体。 讲述:土也属于草地的一部分,土里的物体也属于草地里的物体,我们也应该把它们记录下来。 要求:鼓励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看一看或摸一摸,并用其他的感官协助观察任务。 活动:学生分组探究草地里的物体,并完成相应的观察记录表。 交流:学生汇报自己观察记录表上记录的物体。 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观察记录表进行评价,启发学生从多方面观察,掌握记录的方法。 小结:观察记录是保存证据的重要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图画和文字进行记录。 3.活动3: 哪些是有生命的 (1)根据有无生命特征,让学生对自己记录的物体进行分类。 讲述:草地上存在那么多的物体,它们有没有生命呢? 任务:小组讨论,对自己记录的物体进行分类。 交流:学生代表汇报分类情况,教师及时给予评价。 引导:大家是怎样判断物体有没有生命的? (2)对教科书上的物体进行分类。 任务:对教科书上四种物体进行分类。 媒体:出示教科书上的四张图片:酢浆草、麻雀、瓢虫、石头。 活动:学生将物体分为有生命的和没有生命的两类。 引导:有生命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点? 活动:小组讨论有生命的物体的共同点。 交流:大家认为生命有哪些特征? 小结:生命具有能获取营养、会生长、能繁殖后代等特征。根据有无生命特征,可以将物体分为生物和非生物。 (三)拓展实践 讲述:大家通过观察记录,了解了有生命的物体是生物,没有生命的物体是非生物。 任务:在自己家附近进行观察,并把观察到的物体进行分类,找出5种生物和非生物,并记录下来。 活动:学生按要求进行观察和记录。 小结:我们生活的环境里有各种各样的物体,让我们利用课外时间,寻找生活中的生物和非生物。 八、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