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18】中考物理3年中考2年模拟专题复习学案 8.3 图表信息问题(全国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18】中考物理3年中考2年模拟专题复习学案 8.3 图表信息问题(全国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8-05-30 10:47:41

文档简介

8.3 图表信息问题

一、图表信息问题的特点
图像一般都含有题目所需的信息,或是问题成立的条件,或是问题产生和存在的数据等。
二、图表信息问题的分类
1.利用所给的实验数据作图像.
(1)确定坐标轴,注意符号和单位;
(2)确定特殊点(起点、拐点、终点);
(3)用平滑的直线或曲线连接各点。
2.利用图像获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1)识别或认定图象横坐标和纵坐标所表示的物理量(对象),以便了解图像所反映的是哪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弄清情景所描述的物理过程及有关的因素和控制条件。
(2)分析图像的变化趋势或规律,弄清图像所表达的物理意义(图像拐点、起点、终点的含义)。
(3)根据图像的变化情况确定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并给予正确描述或做出正确判断。
(4)结合题目和图像以及从图像中获取信息解决问题。图像中各部分的物理意义:“线”表示一个特定的物理量;“线段”表示 一个物理过程;“点”表示一个物理状态(有明确坐标的点可以代入求出某些物理量);“面”可能表示一个物理量。有些物理图像的图线与横轴所围的面积的值,它常代表另一个物理量的大小,如图像v-t中,图像与轴所夹的面积代表路程。物理图像的“斜率”代表两个物理量的比值,其大小往往代表另一个物理量,如图像s-t的斜率代表速度等。
考点一:声学图像
(2015?烟台)如图是音叉和长笛发出的两列声波在同一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则这两列声波(  )
A.音调不同 B.响度不同 C.音色不同 D.音调、响度、音色均不同
【解析】如图可知,两幅图中音叉、长笛振动的快慢相同,因此音调相同;偏离原位置相同,因此响度相同;它们的波形不同,所以发声体不同,故音色不同。故选:C。
【答案】C 【点评】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音调跟频率有关;响度跟振幅有关;音色跟材料和结构有关。
变式跟进1 (2016?益阳)如图所示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三者的音色不同 B.甲、乙、丙三者的响度不同
C.甲、乙、丙三者的音调不同 D.甲、乙、丙三者的音调、响度、音色都不同
考点二:热学图像
(2017?岳阳)如图所示,由冰的熔化曲线可知(  )
A.冰是非晶体 B.冰的熔点为0℃
C.冰的熔化过程经历了5min D.冰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持续升高
【解析】AB、由图知,冰从第2到58分钟温度保持0℃不变,所以是晶体,其熔点为0℃,故A错误,B正确;C、冰熔化过程持续了5min-2min=3min,故C错误;D、冰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故D错误。故选:B。
【答案】B
【点评】此题通过考查物体的熔化图象,考查了学生对晶体熔化特点的掌握,并能够从熔化图象中总结出相关信息,考查了学生对熔化图象的综合分析。
变式跟进2 (2015?丹东)如图是对一定质量的水,持续加热过程中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图象:由图象可知,水的沸点是 ℃;水在沸腾过程中,需要不断
(填“吸热”或“放热”),其温度 。
考点三:光学图像
(2013?益阳)如图是凸透镜成实像时像距v和物距u的关系图象,分析图象可知(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 B.当物距u=30cm时,像距v=30cm
C.物距增大时像距也增大 D.当物距u=15cm时成的缩小的像
【解析】A、由图象可知,u=v=2f=20cm,所以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故A正确。B、当物距u=30cm时,像距20cm>v>10cm,故B错误。C、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时像距减小,故C错误;D、当物距u=15cm,此时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D错误。故选:A。
【答案】A
【点评】测量凸透镜焦距有两种方法:阳光聚焦法:把凸透镜正对太阳光,上下移动透镜,能在纸上形成最小、最亮的光斑,这个光斑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二倍焦距法:u=v=2f时,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这是实验中经常用到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
变式跟进3 (2012?山西)如图是小伟通过实验得到的凸透镜的像距v和物距u关系的图象,由图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当物距为30cm时的成像特点可应用于 (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考点四:力学图像
(2017?大庆)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运动,运动的s-t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t1时间内选甲为参照物,乙是向东运动
B.t1-t3时间内甲为匀速直线运动,t2时刻甲、乙两物体相遇
C.t2-t4时间内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
D.0-t4时间内甲的平均速度比乙的平均速度大
【解析】A、由图知,0-t1时间内甲通过的路程比乙大,根据,在时间相同,甲车的速度大于乙车的速度,所以当以甲车为参照物时,乙车是向西运动,故A错误;B、由图知,t1-t3时间内甲的路程不再变化,处于静止状态,t2时刻甲乙通过的路程相同,甲、乙两物体相遇,故B错误;C、由图知,t2-t4时间内甲通过的路程大于乙通过的路程,故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故C错误;D、由图知,0-t4时间内甲通过的路程大于乙通过的路程,故甲的平均速度比乙的平均速度大,故D正确。故选:D。
【答案】D
【点评】根据图象或图表探究物质的规律是近两年来出现较多的题目,图象可以使我们建立更多的感性认识,从表象中去探究本质规律,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此题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综合性很强。
变式跟进4 (2017?杭州)小金对太空中的星球比较感兴趣,他从网上查得:甲、乙两个星球表面上物体的重力(G)与其质量(m)的关系如图,从图中信息可知,相同质量的物体在甲星球表面上的重力 其在乙星球表面上的重力(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据图可得甲星球表面上物体的重力G与其质量m的关系式是 。
考点五:电学图像
(2017?铜仁市)图中,能正确描述电压一定时,电流随电阻变化关系的图象是(  )
A. B. C. D.
【解析】:由欧姆定律可知,电压一定时,电流与电阻成反比,据此可知I-R图象为反比例函数图象,结合选项可知,D符合、ABC不符合。故选:D。
【答案】D
【点评】本题利用图象分析物理学中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要正确理解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能用不同的表达方法来描述它们的关系。
变式跟进3 (2017?襄阳)如图所示,能正确表示通过某定值电阻的电流与它两端电压之间关系的图象是(  )
A. B. C. D.
一、选择题
1.(2017?咸宁)图是某物体做直线运动时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15s时,物体通过的路程为30m B.整个20s时间内,物体的平均速度为2m/s
C.物体在20s内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D.物体在0~5s时间内的速度比10~20s内的速度大
2.(2017?云南)如图是相向而行的甲、乙两物体的s-t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相遇时两物体通过的路程均为100m B.0-30s内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
C.甲的运动速度为10m/s D.甲、乙是同时出发的
3.(2016?达州)如图所示是敲击音叉时示波器在相同时间内截取的二列声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音调比乙的音调低 B.甲的音量比乙的音量小
C.甲的音调比乙的音调高 D.甲的音量比乙的音量大
4.(2017?鄂州)如图甲所示为某物质的熔化图象,根据图象可知(  )
A.该物质是非晶体
B.第15min该物质处于液态
C.若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如图乙所示),则试管内冰的质量会逐渐增加
D.图乙中,冰水混合物的内能会逐渐增加
5.(2017?乐山)如甲图所示,小球从竖直放置的弹簧上方一定高度处由静止开始下落,从a处开始接触弹簧,压缩至c处时弹簧最短。从a至c处的过程中,小球在b处速度最大。小球的速度v和弹簧被压缩的长度△L之间的关系如乙图所示。不计空气阻力,则从a至c处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小球所受重力始终大于弹簧的弹力
B.小球的重力势能先减小后增大
C.小球减少的机械能转化为弹簧的弹性势能
D.小球的动能一直减小
6.(2017?遂宁)如图甲所示,木块放在水平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动木块使其做直线运动,在相同水平面上两次拉动木块得到的s-t关系图象如图乙所示。第1、2两次弹簧测力计示数分别为F1、F2;速度分别为v1、v2;如果运动时间相同,拉力所做的功分别为W1、W2.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F1=F2;v1<v2;W1<W2 B.F1<F2;v1<v2;W1<W2
C.F1>F2;v1>v2;W1>W2 D.F1=F2;v1>v2;W1>W2
7.(2017?齐齐哈尔)你在参加2017年5月的体能测试中涉及到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1min跳绳---由跳绳时重心上升高度与时间的图象可知,每次跳绳人做功约为30J
B.立定跳远---人用力蹬地才能起跳,说明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
C.掷实心球---在最高点B时实心球处于平衡状态
D.800m测试---到达终点时人不能马上停下来,因为人跑动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8.(2016?株洲)一枚重量为G的鸡蛋悬浮在盐水中,如图所示。往盐水中继续均匀缓慢加盐,鸡蛋所受浮力F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可能是(  )
A. B. C. D.
9.(2016?雅安)如图甲为盛水的烧杯,上方有弹簧测力计悬挂的圆柱体,将圆柱体缓慢下降,直至将圆柱体全部浸入水中,整个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示数F与圆柱体下降高度h变化关系的图象如图乙所示,g取10N/k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圆柱体受到的重力是6N B.圆柱体受到的最大浮力是3N
C.圆柱体的密度是1.5×103kg/m3 D.当圆柱体刚好全部浸没时,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为800pa
10.(2017?自贡)如图,往浴缸中匀速注水直至注满,下列表示此过程中浴缸底部受到水的压强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其中合理的是(  )
A. B. C. D.
11.(2016?河池)如图所示的图象中,能表示物体所受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的是(  )
A. B. C. D.
12.(2017?宁波)如图所示电路,电源电压不变,R0为定值电阻,R为滑动变阻器。闭合开关S,当滑片P从a点滑到b点过程中,电流表的示数从Ia变为Ib.下列各图中,能表示这一过程中电压表示数U与电流表示数I之间关系的是(  )
A. B. C. D.
13.(2017?陕西)如图1所示,电源电压恒为6V,R为热敏电阻,其阻值随温度变化如图2所示,R0是阻值为10Ω的定值电阻,闭合开关S,通过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1中的R0有保护电路的作用 B.温度升高时,电压表的示数会变小
C.温度为40℃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2AD.温度降低时,电压表与电流表示数的比值变小
14.(2017?临沂)如图是电阻甲和乙的I-U图象,小明对图象信息作出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当甲两端电压为0.5V时,通过它的电流为0.3A
B.当乙两端电压为2.5V,其电阻值为10Ω
C.将甲和乙串联,若电流为0.3A,则它们两端的电压为2V
D.若甲和乙并联,若电压为1V,则它们的干路电流为0.4A
15.(2017?株洲)一台电风扇通电后电流I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电流稳定后正常工作,设它正常工作一段时间线圈产生的热量为Q1.后因机械故障叶片停止了转动,仍通电相同时间,线圈产生的热量为Q2.忽略温度对电阻的影响,则(  )
A.Q1=Q2 B.Q1>Q2
C.Q1<Q2 D.条件不足,无法比较Q1和Q2的大小
二、填空题
16.(2017?兰州)甲、乙两同学在平直的路面上同向进行,他们运动的s-t图象如图所示,由此可判断 同学运动较快,开始运动时两同学相距 m,图中的a点表示 。
17.(2016?白银)如图所示为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关系的图象,根据图象分析,密度ρ甲 ρ乙(选填“>”、“<”或“=”);质量为1.8kg乙物质的体积为 dm3。
18.(2016?北海)如图所示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凸透镜像距v和物距u的关系图,由图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若利用这个凸透镜作为照相机的镜头,要得到清晰的像,被拍摄的物体距离照相机至少大于 cm。
一、选择题
1.(2018?澧县模拟)如图所示的图象中,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 B. C. D.
2.(2018?兰陵县一模)甲、乙两车在某一平直公路上,从同一地点同时向东运动,它们的图象(路程-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甲、乙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B.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
C.若以乙为参照物,甲往东运动 D.经过4s,甲乙相距8m
3.(2018?新乡一模)物理上常用示波器显示声波的波形特点。甲、乙两个音叉振动时发出声音的波形图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甲音叉比乙音叉发声的音调低 B.甲音叉比乙音叉发声的响度大
C.甲、乙两音叉发声的音色不同 D.发声时甲音叉比乙音叉振动得快
4.(2018?山西二模)星期天,小芳在家煮饺子,当水烧开准备下饺子时,她觉得锅里的水放少了点,于是又往锅里加了一大碗水(水量比锅里的少).将水再次烧开。如图中能反映整个烧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是(  )
A. B. C. D.
5.(2018?临沂模拟)如图所示的图象中,属于晶体熔化图象的是(  )
A. B. C. D.
6.(2018?孟津县一模)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6cm
B.当u=12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
C.当u=20cm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2cm处移动到24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
7..(2018?番禺区一模)如图所示,以下关于物理量之间关系的图象描述正确的是(  )
A.图甲为晶体凝固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B.图乙为匀速运动的物体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C.图丙为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图象
D.图丁为小灯泡中电流与两端电压关系的图象
8.(2018?峨眉山市二模)从下列图中得到的信息中,不正确的是(  )
A.图甲说明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B.图乙告诉我们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
C.图丙表示做匀速运动的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D.图丁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9.(2018?兴化市一模)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图象。若用甲、乙两种物质分别制成质量相等的等高实心圆柱体A、B,把它们并排竖直放置在水平地面上,则圆柱体A、B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之比为(  )
A.8:1 B.4:1 C.2:1 D.1:1
10.(2018?澄城县模拟)将一圆柱形木块用细线栓在容器底部,容器中开始没有水,往容器中逐渐加水至如图甲所示位置,在这一过程中,木块受到的浮力随容器中水的深度的变化如图所示,则由图象乙得出的以下信息正确的只有(  )
①木块的重力为10N ②木块的体积为1×10-3m3 ③细线对容器底部的最大拉力为6N ④木块的密度为0.6×103kg/m3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1.(2018?利川市模拟)小明用弹簧测力计两次沿水平方向拉着同一物体在同一水平面上运动,两次运动的s-t图象如图所示。其对应的弹簧测力计示数分别为F1、F2,相等时间内所做的功分别为W1、W2,则它们的关系正确的是(  )
A.F1>F2??W1>W2 B.F1=F2??W1>W2 C.F1=F2??W1<W2 D.F1<F2?W1<W2
12.(2018?山西模拟)图甲是某电子秤的原理示意图,R1的阻值为100Ω,托盘下方的电阻R2为压敏电阻,其电阻大小与托盘内所放物体质量m大小的关系如图乙所示,电源电压为6V?保持不变,则(  )
A.R2的阻值变化范围为0~1000Ω
B.电路中电流的变化范围为0.1A~0.6A
C.电路中电流为0.02A时,托盘内物体的质量为600?g
D.托盘内物体质量为400g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01A
13. (2018?德州模拟)如图甲是灯泡L和电阻R的I-U关系图象。将L和R以两种不同的方式接在同一电源上,如图乙和丙。若乙图中U1:U2=m,丙图中I1:I2=n,则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
A.m=n B.m<n C.m>n D.mn=1
14.(2018?青岛二模)如图所示,将电阻R1和R2并联接在电源两极上,测得R2电流为0.4A,总电流为 ,如果给整个电路通电10s,则电路产生的热量为 。
.
8.3 图表信息问题

一、图表信息问题的特点
图像一般都含有题目所需的信息,或是问题成立的条件,或是问题产生和存在的数据等。
二、图表信息问题的分类
1.利用所给的实验数据作图像.
(1)确定坐标轴,注意符号和单位;
(2)确定特殊点(起点、拐点、终点);
(3)用平滑的直线或曲线连接各点。
2.利用图像获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1)识别或认定图象横坐标和纵坐标所表示的物理量(对象),以便了解图像所反映的是哪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弄清情景所描述的物理过程及有关的因素和控制条件。
(2)分析图像的变化趋势或规律,弄清图像所表达的物理意义(图像拐点、起点、终点的含义)。
(3)根据图像的变化情况确定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并给予正确描述或做出正确判断。
(4)结合题目和图像以及从图像中获取信息解决问题。图像中各部分的物理意义:“线”表示一个特定的物理量;“线段”表示 一个物理过程;“点”表示一个物理状态(有明确坐标的点可以代入求出某些物理量);“面”可能表示一个物理量。有些物理图像的图线与横轴所围的面积的值,它常代表另一个物理量的大小,如图像v-t中,图像与轴所夹的面积代表路程。物理图像的“斜率”代表两个物理量的比值,其大小往往代表另一个物理量,如图像s-t的斜率代表速度等。
考点一:声学图像
(2015?烟台)如图是音叉和长笛发出的两列声波在同一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则这两列声波(  )
A.音调不同 B.响度不同 C.音色不同 D.音调、响度、音色均不同
【解析】如图可知,两幅图中音叉、长笛振动的快慢相同,因此音调相同;偏离原位置相同,因此响度相同;它们的波形不同,所以发声体不同,故音色不同。故选:C。
【答案】C 【点评】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音调跟频率有关;响度跟振幅有关;音色跟材料和结构有关。
变式跟进1 (2016?益阳)如图所示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三者的音色不同 B.甲、乙、丙三者的响度不同
C.甲、乙、丙三者的音调不同 D.甲、乙、丙三者的音调、响度、音色都不同
【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相同时间内,甲、乙、丙振动的快慢相同,即都是振动了四个波形,故频率相同,所以音调相同。故C错误;(2)甲、乙、丙的振动的幅度相同,故响度相同,故响度相同,故B错误;(3)甲、乙、丙的波形不同,故两个物体的音色不相同,故A正确、D错误;故选:A。
【答案】A 【点评】通过比较声音的波形图来考查频率对音调的影响和振幅对响度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能够从波形图上看懂频率和振幅。
考点二:热学图像
(2017?岳阳)如图所示,由冰的熔化曲线可知(  )
A.冰是非晶体 B.冰的熔点为0℃
C.冰的熔化过程经历了5min D.冰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持续升高
【解析】AB、由图知,冰从第2到58分钟温度保持0℃不变,所以是晶体,其熔点为0℃,故A错误,B正确;C、冰熔化过程持续了5min-2min=3min,故C错误;D、冰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故D错误。故选:B。
【答案】B
【点评】此题通过考查物体的熔化图象,考查了学生对晶体熔化特点的掌握,并能够从熔化图象中总结出相关信息,考查了学生对熔化图象的综合分析。
变式跟进2 (2015?丹东)如图是对一定质量的水,持续加热过程中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图象:由图象可知,水的沸点是 ℃;水在沸腾过程中,需要不断
(填“吸热”或“放热”),其温度 。
【解析】(1)水沸腾时保持沸点温度不变,由图可见,该实验中水的沸点是98℃; (2)图象上从第4min到第6min这段时间内,水的温度保持在98℃不变,说明水在沸腾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答案】98;吸热;保持不变。
【点评】本题考查结合图象分析液体沸腾的特点,会看液体沸腾的图象,横坐标代表时间,纵坐标代表温度还要明确每一个小格各代表多少,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考点三:光学图像
(2013?益阳)如图是凸透镜成实像时像距v和物距u的关系图象,分析图象可知(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 B.当物距u=30cm时,像距v=30cm
C.物距增大时像距也增大 D.当物距u=15cm时成的缩小的像
【解析】A、由图象可知,u=v=2f=20cm,所以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故A正确。B、当物距u=30cm时,像距20cm>v>10cm,故B错误。C、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时像距减小,故C错误;D、当物距u=15cm,此时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D错误。故选:A。
【答案】A
【点评】测量凸透镜焦距有两种方法:阳光聚焦法:把凸透镜正对太阳光,上下移动透镜,能在纸上形成最小、最亮的光斑,这个光斑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二倍焦距法:u=v=2f时,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这是实验中经常用到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
变式跟进3 (2012?山西)如图是小伟通过实验得到的凸透镜的像距v和物距u关系的图象,由图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当物距为30cm时的成像特点可应用于 (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解析】①由图知,当物距为20cm时,像距也为20cm,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像距与物距相等。所以2f=20cm,则f=10cm。②当物距为30cm时,即u>2f,则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根据此原理制成的。 【答案】10;照相机。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要熟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特别搞清像的特点及像距与物距之间的关系。解决此题的关键是通过图象确定凸透镜的焦距。然后问题可解。
考点四:力学图像
(2017?大庆)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运动,运动的s-t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t1时间内选甲为参照物,乙是向东运动
B.t1-t3时间内甲为匀速直线运动,t2时刻甲、乙两物体相遇
C.t2-t4时间内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
D.0-t4时间内甲的平均速度比乙的平均速度大
【解析】A、由图知,0-t1时间内甲通过的路程比乙大,根据,在时间相同,甲车的速度大于乙车的速度,所以当以甲车为参照物时,乙车是向西运动,故A错误;B、由图知,t1-t3时间内甲的路程不再变化,处于静止状态,t2时刻甲乙通过的路程相同,甲、乙两物体相遇,故B错误;C、由图知,t2-t4时间内甲通过的路程大于乙通过的路程,故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故C错误;D、由图知,0-t4时间内甲通过的路程大于乙通过的路程,故甲的平均速度比乙的平均速度大,故D正确。故选:D。
【答案】D
【点评】根据图象或图表探究物质的规律是近两年来出现较多的题目,图象可以使我们建立更多的感性认识,从表象中去探究本质规律,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此题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综合性很强。
变式跟进4 (2017?杭州)小金对太空中的星球比较感兴趣,他从网上查得:甲、乙两个星球表面上物体的重力(G)与其质量(m)的关系如图,从图中信息可知,相同质量的物体在甲星球表面上的重力 其在乙星球表面上的重力(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据图可得甲星球表面上物体的重力G与其质量m的关系式是 。
【解析】由图可知,当质量都为8kg时,甲的重力为120N,乙的重力为40N,则在甲星球表面上的重力大于其在乙星球表面上的重力;甲星球表面上物体的重力120N时,与其质量m=8kg的比值为:,则重力G与其质量m的关系式为:G=m×15N/kg。 【答案】大于;G=m×15N/kg。
【点评】本题考查了不同状态下重力的大小,能根据重力计算公式G=mg得出关系式是解题的关键。
考点五:电学图像
(2017?铜仁市)图中,能正确描述电压一定时,电流随电阻变化关系的图象是(  )
A. B. C. D.
【解析】:由欧姆定律可知,电压一定时,电流与电阻成反比,据此可知I-R图象为反比例函数图象,结合选项可知,D符合、ABC不符合。故选:D。
【答案】D
【点评】本题利用图象分析物理学中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要正确理解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能用不同的表达方法来描述它们的关系。
变式跟进3 (2017?襄阳)如图所示,能正确表示通过某定值电阻的电流与它两端电压之间关系的图象是(  )
A. B. C. D.
【解析】定值电阻的阻值不变,由欧姆定律可知,电阻一定时,通过定值电阻的电流与其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其I-U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所以B符合题意。故选:B。
【答案】B
【点评】本题解答的关键是要学会读取图象,能从中找出正确的信息,并能熟练运用欧姆定律进行分析和判断。
一、选择题
1.(2017?咸宁)图是某物体做直线运动时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15s时,物体通过的路程为30m B.整个20s时间内,物体的平均速度为2m/s
C.物体在20s内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D.物体在0~5s时间内的速度比10~20s内的速度大
【解析】由图象知, A、物体运动15s对应的路程是30m,所以15s通过的路程是30m.故A正确; BCD、前5s内物体通过的路程为20m,则速度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5至10s内物体静止;而10至20s时物体也是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所以在20s的过程中物体做的变速直线运动。故C错误;全程的平均速度为.故B正确;物体在0~5s时间内的速度比10~20s内的速度大。故D正确。故选:C。
【答案】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图象的认识,应能通过图象得出物体所做的运动状态和各段及所经历的时间。
2.(2017?云南)如图是相向而行的甲、乙两物体的s-t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相遇时两物体通过的路程均为100m B.0-30s内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
C.甲的运动速度为10m/s D.甲、乙是同时出发的
【解析】A、由图象可知,相遇时(即两图线相交),甲通过的路程为400m-100m=300m,乙通过的路程为100m;故A错误;B、由图象可知,在0-10s内,乙处于静止状态;在10s后乙物体才做匀速直线运动,故B错误;C、由图象可知,甲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在30s内通过的路程为300m,甲的运动速度为;故C正确;D、由图象可知,在0-10s内,甲做匀速直线运动,而乙处于静止状态;10s-30s,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乙比甲要晚10s出发,故D错误;故选:C。
【答案】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一样的,是一道基础题.
3.(2016?达州)如图所示是敲击音叉时示波器在相同时间内截取的二列声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音调比乙的音调低 B.甲的音量比乙的音量小
C.甲的音调比乙的音调高 D.甲的音量比乙的音量大
【解析】由图可知,两幅图中音叉振动的快慢相同,因此音调相同;偏离原位置程度不相同,因此响度不相同,甲偏离程度大,所以甲的响度大,即音量大。只有D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
【答案】D
【点评】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会观察波形图进行判断。音调跟频率有关;响度跟振幅有关;音色跟材料和结构有关。
4.(2017?鄂州)如图甲所示为某物质的熔化图象,根据图象可知(  )
A.该物质是非晶体
B.第15min该物质处于液态
C.若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如图乙所示),则试管内冰的质量会逐渐增加
D.图乙中,冰水混合物的内能会逐渐增加
【解析】(1)由图象可知,整个过程中温度有上升的趋势,所以是熔化图象;又因为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所以该物质是晶体,故A错误;(2)由图甲可知,该物质从第10min开始熔化,到第20min时全部熔化;则第15min时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故B错误。(3)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由图象知,该物质熔化时的温度是-2℃;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时,冰水混合物会向该物质放热,内能减小,冰水混合物中的水会符合凝固结冰的条件,所以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变多,即冰的质量将变大,故C正确,D错误。故选:C。
【答案】C
【点评】此题考查了有关晶体熔化图象的分析,要抓住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时特点: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凝固点),熔化(凝固)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放热),学习时要用比较法来记住它们的特点。
5.(2017?乐山)如甲图所示,小球从竖直放置的弹簧上方一定高度处由静止开始下落,从a处开始接触弹簧,压缩至c处时弹簧最短。从a至c处的过程中,小球在b处速度最大。小球的速度v和弹簧被压缩的长度△L之间的关系如乙图所示。不计空气阻力,则从a至c处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小球所受重力始终大于弹簧的弹力
B.小球的重力势能先减小后增大
C.小球减少的机械能转化为弹簧的弹性势能
D.小球的动能一直减小
【解析】A、在小球向下压缩弹簧的过程中,小球受竖直向上的弹簧的弹力、竖直向下的重力;在ab段,重力大于弹力,合力向下,小球速度越来越大;随着弹簧压缩量的增大,弹力逐渐增大,在b处弹力与重力相等,小球的速度达到最大;小球再向下运动(bc段),弹力大于重力,合力向上,小球速度减小;故A错误; B、小球从a至c的过程中,高度一直减小,小球的重力势能一直在减小,故B错误;C、小球下落压缩弹簧的过程中,不计空气阻力,机械能守恒,则小球减少的机械能转化为弹簧的弹性势能,故C正确;D、由图乙可知,小球的速度先增大后减小,则小球的动能先增大后减小,故D错误。故选:C。
【答案】C
【点评】本题考查了弹力、动能和能量转化以及运动和力关系等问题。解题的关键要读懂图,由图获取弹簧压缩量,小球速度变化的信息分析小球的运动过程,分析弹力的变化情况。
6.(2017?遂宁)如图甲所示,木块放在水平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动木块使其做直线运动,在相同水平面上两次拉动木块得到的s-t关系图象如图乙所示。第1、2两次弹簧测力计示数分别为F1、F2;速度分别为v1、v2;如果运动时间相同,拉力所做的功分别为W1、W2.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F1=F2;v1<v2;W1<W2 B.F1<F2;v1<v2;W1<W2
C.F1>F2;v1>v2;W1>W2 D.F1=F2;v1>v2;W1>W2
【解析】由图乙可知,木块两次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同一木块放在同一水平面上,压力不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所以两次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相等,则两次对应的弹簧测力计示数相等,即F1=F2;由图乙可知,相同时间内第1次木块运动的距离较小,则第1次木块的运动速度小于第2次木块的运动速度,即v1<v2;由前面分析可知,两次木块受到的拉力相等,运动时间相同时第1次木块运动的距离较小,由W=Fs可知,第1次拉力所做的功较少,即W1<W2;综上所述,BCD错误,A正确。故选:A。
【答案】A
【点评】本题的关键是通过图象可以判断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受到平衡力作用,根据平衡力条件判断拉力和滑动摩擦力大小关系,根据W=Fs判断功的大小关系。
7.(2017?齐齐哈尔)你在参加2017年5月的体能测试中涉及到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1min跳绳---由跳绳时重心上升高度与时间的图象可知,每次跳绳人做功约为30J
B.立定跳远---人用力蹬地才能起跳,说明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
C.掷实心球---在最高点B时实心球处于平衡状态
D.800m测试---到达终点时人不能马上停下来,因为人跑动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解析】A、由图可知,跳绳时重心上升高度h=6cm=0.06m,中学生的体重约为500N,所以每次跳绳人做的功W=Gh=500N×0.06m=30J.故A正确;B、立定跳远之前是静止的,脚向后蹬地后,人就向前运动了,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故B错误;C、实心球在B点时,不是静止也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所以不是处于平衡状态。故C错误;D、800m测试到达终点时人不能马上停下来,因为人具有惯性,仍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惯性大小只跟物体的质量大小有关,与跑动速度无关。故D错误。故选:A。
【答案】A
【点评】本题的综合性较强,包括惯性现象、平衡状态的判断、功的计算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力与运动的关系等,但难度不大,掌握基础知识即可正确解题。
8.(2016?株洲)一枚重量为G的鸡蛋悬浮在盐水中,如图所示。往盐水中继续均匀缓慢加盐,鸡蛋所受浮力F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可能是(  )
A. B. C. D.
【解析】因为鸡蛋悬浮在盐水中时,根据悬浮条件可知:浮力等于鸡蛋的重力;往盐水中继续均匀缓慢加盐,盐水密度增大,浮出水面前鸡蛋排开水的体积不变,根据公式F浮=ρgV排可知鸡蛋所受浮力逐渐增大;浮出水面后鸡蛋漂浮时所受浮力等于鸡蛋的重力,浮力不在变化;鸡蛋受到的浮力F随时间t的变化图象应该是开始浮力变大,后来不变;由此分析可知:选项A正确,BCD错。故选:A。
【答案】A
【点评】本题考查浮力公式的应用和物体的沉浮条件,关键知道物体密度大于液体密度时物体会下沉,物体漂浮或悬浮时浮力等于物体的重力,影响浮力的因素有液体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本题考查的是液体密度对物体所受浮力的影响。
9.(2016?雅安)如图甲为盛水的烧杯,上方有弹簧测力计悬挂的圆柱体,将圆柱体缓慢下降,直至将圆柱体全部浸入水中,整个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示数F与圆柱体下降高度h变化关系的图象如图乙所示,g取10N/k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圆柱体受到的重力是6N B.圆柱体受到的最大浮力是3N
C.圆柱体的密度是1.5×103kg/m3 D.当圆柱体刚好全部浸没时,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为800pa
【解析】A、由图象可知,当h=0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9N,此时圆柱体处于空气中,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知,G=F拉=9N,故A错误;B、由图象CD段可知物体完全浸没后排开水的体积不再改变,受到的浮力不再改变,则圆柱体受到的浮力F浮=G-F=9N-3N=6N,故B错误;C、图象中CD段是圆柱体完全浸入水中的情况,此时圆柱体受到的拉力F=3N,则圆柱体受到的浮力F浮=G-F=9N-3N=6N。圆柱体受到的浮力:F浮=ρ水gV排,物体的体积:,由公式G=mg可求出物体的质量,则圆柱体密度,故C正确。D、由图可知,物体从接触水面到刚好浸没时,物体下降了4厘米,但同时水面会上升,由于容器底面积未知,所以不能确定圆柱体下表面所处的深度,也就不能确定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故D错误;故选:C。
【答案】C
【点评】本题用到的知识点有重力、质量、密度、二力平衡、受力分析、阿基米德原理、压强的计算等,考查学生结合图象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难度较大。
10.(2017?自贡)如图,往浴缸中匀速注水直至注满,下列表示此过程中浴缸底部受到水的压强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其中合理的是(  )
A. B. C. D.
【解析】据图可知,浴缸的形状是上宽下窄,所以在向浴缸中倒水时,相同时间倒入相同质量的水,但水在浴缸中的增加的高度越来越小,所以容器底部所受的液体的压强的增加量也会越来越小,故B是正确的;故选:B。
【答案】B
【点评】看清容器的形状,并能结合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分析判断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11.(2016?河池)如图所示的图象中,能表示物体所受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的是(  )
A. B. C. D.
【解析】重力和质量成正比,当质量为零时,重力也是零。所以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故选:A。
【答案】A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图象,图象是我们获得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
12.(2017?宁波)如图所示电路,电源电压不变,R0为定值电阻,R为滑动变阻器。闭合开关S,当滑片P从a点滑到b点过程中,电流表的示数从Ia变为Ib.下列各图中,能表示这一过程中电压表示数U与电流表示数I之间关系的是(  )
A. B. C. D.
【解析】由电路图可知,定值电阻R0与滑动变阻器R串联,电压表测R两端的电压,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因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分电压之和,所以,由可得,电压表示数U与电流表示数I的关系:U=U电源-IR0,据此可知,U-I图象是一次函数图象,故CD错误;当滑片位于a点时,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较小,电路中的电流较大,由U=U电源-IR0可知,电压表的示数较小,故A错误、B正确。故选:B。
【答案】B
【点评】本题考查了串联电路的特点和欧姆定律的应用,正确的表示出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对应关系是关键。
13.(2017?陕西)如图1所示,电源电压恒为6V,R为热敏电阻,其阻值随温度变化如图2所示,R0是阻值为10Ω的定值电阻,闭合开关S,通过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1中的R0有保护电路的作用 B.温度升高时,电压表的示数会变小
C.温度为40℃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2AD.温度降低时,电压表与电流表示数的比值变小
【解析】A、由图可知,R与R0串联在电路中,当热敏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过小时,电路中的总电阻R串=R+R0而不致过小,因此R0起到保护电路的作用,故A不符合题意;B、由图2而知,当温度升高时,R会变小,根据串联电路的分压特点可知,热敏电阻两端的电压会变小,即电压表示数会变小,故B不符合题意;C、由图可知,温度为40℃时,热敏电阻的值为R=20Ω,则电流表示数,故C不符合题意;D、由图可知,电压表测R两端电压U,电流表测电路电流即R电流I,由欧姆定律可知,,即电压表与电流表示数的比值表示的是热敏电阻的值,当温度降低时,由图2可知,其阻值变大,即电压表与电流表的示数比值变大,故D符合题意。故选:D。
【答案】D
【点评】本题考查串联电路的特点,要理解欧姆定律,掌握欧姆定律的变形应用。
14.(2017?临沂)如图是电阻甲和乙的I-U图象,小明对图象信息作出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当甲两端电压为0.5V时,通过它的电流为0.3A
B.当乙两端电压为2.5V,其电阻值为10Ω
C.将甲和乙串联,若电流为0.3A,则它们两端的电压为2V
D.若甲和乙并联,若电压为1V,则它们的干路电流为0.4A
【解析】A.由图象可知,当甲两端电压为0.5V时,通过它的电流为0.1A,故A错误;B.由图象可知,当乙两端电压为2.5V时,通过的电流为0.5A,由可得,乙的阻值,故B错误;C.将甲和乙串联,若电流为0.3A,则通过两电阻的电流均为0.3A,由图象可知此时U甲′=1.5V、U乙′=0.5V,由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分电压之和可知,它们两端的电压:U=U甲′+U乙′=1.5V+0.5V=2V,故C正确;D.若甲和乙并联,若电压为1V,则它们两端的电压均为1V,由图象可知此时I甲′=0.2A、I乙′=0.4A,由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可知,干路电流:I=I甲′+I乙′=0.2A+0.4A=0.6A,故D错误。故选:C。
【答案】C
【点评】本题考查了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和欧姆定律的应用,从图象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是关键。
15.(2017?株洲)一台电风扇通电后电流I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电流稳定后正常工作,设它正常工作一段时间线圈产生的热量为Q1.后因机械故障叶片停止了转动,仍通电相同时间,线圈产生的热量为Q2.忽略温度对电阻的影响,则(  )
A.Q1=Q2 B.Q1>Q2
C.Q1<Q2 D.条件不足,无法比较Q1和Q2的大小
【解析】题中给出的是电风扇通电后电流I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
由图知,电流稳定后电风扇正常工作电流为I′,刚接入电路时电流为I,且I>I′, 若电风扇接入电路的电压为U,由欧姆定律可得,电风扇电动机的电阻为:, 电风扇正常工作时t时间内产生热量:, 电风扇叶片停止了转动,仍通电相同时间,产生热量:, 因为I>I′,所以,所以Q1<Q2。故选:C。
【答案】C
【点评】本题考查欧姆定律和焦耳定律公式的应用,要注意刚开始转动时电路中只是电动机的电阻产生电流,电动机正常转动时为非纯电阻电路欧姆定律不适用。
二、填空题
16.(2017?兰州)甲、乙两同学在平直的路面上同向进行,他们运动的s-t图象如图所示,由此可判断 同学运动较快,开始运动时两同学相距 m,图中的a点表示 。
【解析】(1)由图象可以看出,在时间为5s时,甲同学运动25m,乙车运动25m-10m=15m;相同时间内,甲同学通过的路程大,所以甲同学运动得快; (2)由图象可知开始运动时,甲同学从0m出发,乙同学距离甲出发点前10m,故相距的距离为10m; (3)由图象可知,图中的a点表示相遇,即甲同学追上了乙同学。 【答案】甲;10;甲同学追上了乙同学。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图象的分析能力,在进行物理实验中经常要画出测得数据的关系图象,分析图象从而得出结论。
17.(2016?白银)如图所示为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关系的图象,根据图象分析,密度ρ甲 ρ乙(选填“>”、“<”或“=”);质量为1.8kg乙物质的体积为 dm3。
【解析】根据密度公式的变形式可知,体积相等时,物体的质量与密度成正比。从图中虚线可知,当甲和乙的体积都为1dm3时,甲的质量大于乙的质量,所以甲的密度大于乙的密度。或根据密度公式的变形式m=ρV可知,质量相等时,物体的体积与密度成反比。从图中虚线可知,当甲和乙的质量都为2.7kg时,甲的体积小于乙的体积,所以甲的密度大于乙的密度。 从图乙可知,当乙的体积为v乙=3dm3时,乙的质量为m乙=2.7kg,所以乙的密度,则质量为1.8kg乙物质的体积:。 【答案】>,2
【点评】本题是一道分析图象题,这类题是近几年考试的一个热点。本题利用图象来确定物理量的大小,巧用图象描述物理量间函数关系,是一道好题。
18.(2016?北海)如图所示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凸透镜像距v和物距u的关系图,由图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若利用这个凸透镜作为照相机的镜头,要得到清晰的像,被拍摄的物体距离照相机至少大于 cm。
【解析】①由图知,当物距为20cm时,像距也为20cm,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像距与物距相等。所以2f=20cm,则f=10cm。 ②因为凸透镜成像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其应用是照相机,所以要得到清晰的像,被拍摄的物体距离照相机至少大于20cm。 【答案】10;20。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要熟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特别搞清像的特点及像距与物距之间的关系。解决此题的关键是通过图象确定凸透镜的焦距。然后问题可解。
一、选择题
1.(2018?澧县模拟)如图所示的图象中,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 B. C. D.
【解析】由图象知:A、是路程--时间图象,路程不随时间变化,说明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故A不符合题意;B、是速度--时间图象,由图可见,速度不随时间变化,是匀速运动,故B符合题意;C、是路程--时间图象,由图可见,路程随时间增大而增大,但路程与时间不成正比,所以是变速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D、是速度--时间图象,由图可见,速度随着时间增大而增大,且速度与时间成正比,所以是匀加速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答案】B
【点评】对于图象问题,首先要弄清楚横坐标和纵坐标表示的物理含义,然后根据图象确定物体的运动状态。
2.(2018?兰陵县一模)甲、乙两车在某一平直公路上,从同一地点同时向东运动,它们的图象(路程-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甲、乙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B.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
C.若以乙为参照物,甲往东运动 D.经过4s,甲乙相距8m
【解析】A、由图象知,甲和乙的s-t图线都是正比例图线,它们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即甲、乙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正确;B、由图知,相同时间内甲通过的路程大于乙,所以甲的速度大于乙,故B错误;CD、两车同时、同地、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由图知,4s时间甲车路程为s乙=4m,乙车路程为s甲=12m,甲车在乙车的后方s=s甲-s乙=12m-4m=8m处,所以以乙为参照物,甲向东运动,故CD正确。故选:B。
【答案】B
【点评】这是一道图象题,由物体的s-t图象,我们可以求:①物体在一定时间内的路程,②物体通过一定路程所用时间,③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④求物体的运动速度。
3.(2018?新乡一模)物理上常用示波器显示声波的波形特点。甲、乙两个音叉振动时发出声音的波形图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甲音叉比乙音叉发声的音调低 B.甲音叉比乙音叉发声的响度大
C.甲、乙两音叉发声的音色不同 D.发声时甲音叉比乙音叉振动得快
【解析】A、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甲音叉振动快,甲音叉发声的音调高,故A错误。B、响度是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的,两个音叉振动幅度相同,所以响度相同,故B错误。C、由图可知,甲乙的波形是相同的,即音色相同,故C错误。D、由波形图可知,相同的时间内甲音叉振动的次数多,甲音叉振动快,故D正确。故选:D。
【答案】D
【点评】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于波形图的认识以及影响音调和响度的因素。
4.(2018?山西二模)星期天,小芳在家煮饺子,当水烧开准备下饺子时,她觉得锅里的水放少了点,于是又往锅里加了一大碗水(水量比锅里的少).将水再次烧开。如图中能反映整个烧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是(  )
A. B. C. D.
【解析】由题意可知,原来水吸热升温,水沸腾之后,温度保持不变; 当她向锅里迅速加了一大碗水后,锅内水的温度降低,然后在加热过程中,水吸热温度上升,达到沸点继续沸腾;在此过程中,水面上的气压不变,所以水的沸点与原来相同,据此结合图象可知A正确;在BCD图象中,第二次水的沸点与原来水的沸点不同,故BCD错误。故选:A。
【答案】A
【点评】本题通过图象考查了液体的沸点跟气压的关系以及液体沸腾时的特点。
5.(2018?临沂模拟)如图所示的图象中,属于晶体熔化图象的是(  )
A. B. C. D.
【解析】A、固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到达一定温度,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符合晶体熔化特点,这是晶体的熔化图象。符合题意。B、液体温度降低到一定温度,不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符合晶体凝固特点,是晶体凝固的图象。不符合题意。C、固体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升高,符合非晶体的熔化特点,是非晶体的熔化图象。不符合题意。D、液体不断放出热量,温度不断降低,符合非晶体的凝固特点,是非晶体的凝固图象。不符合题意。故选:A。
【答案】A
【点评】(1)掌握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掌握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象。 (2)掌握晶体熔化和凝固的条件和特点。
6.(2018?孟津县一模)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6cm
B.当u=12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
C.当u=20cm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2cm处移动到24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
【解析】A、u=v=2f,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如图,u=v=2f=16cm 时,所以f=8cm。A错误。B、当u=12cm时,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B错误。C、当u=20cm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C错误。D、物体从距凸透镜12cm处移动到24cm处的过程中,凸透镜的物距大于焦距,成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D正确。故选:D。
【答案】D
【点评】凸透镜成像的四种情况和应用,以及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像距、像之间的关系,是凸透镜成像习题的重要依据,一定要熟练掌握。
7..(2018?番禺区一模)如图所示,以下关于物理量之间关系的图象描述正确的是(  )
A.图甲为晶体凝固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B.图乙为匀速运动的物体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C.图丙为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图象
D.图丁为小灯泡中电流与两端电压关系的图象
【解析】A、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虽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晶体在熔化时有确定的温度,晶体在熔化时温度不变,而图象中温度发生了变化,故A错误;B、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一定,速度不随时间变化。如果用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速度,则图象就是一条直线,故B错误;C、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用图象表示应该是一条斜向上的直线,故C正确;D、小灯泡的电阻是变化的,电流与两端电压关系的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曲线,故D错误。故选:C。
【答案】C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物理学中一些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是否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同时也考查了学生分析图象的能力,我们一定要掌握用图象来表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图象法在很多学科中都要用到。
8.(2018?峨眉山市二模)从下列图中得到的信息中,不正确的是(  )
A.图甲说明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B.图乙告诉我们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
C.图丙表示做匀速运动的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D.图丁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解析】A、如图是正比函数图象,反映了重力跟质量成正比。不符合题意。B、如图正比函数图象,反映了质量跟体积成正比。不符合题意。C、如图正比函数图象,反映了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的,表示物体做匀速运动,不符合题意。D、如图,表示速度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的图象,不是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符合题意。故选:D。
【答案】D
【点评】此题考查对图象的理解问题,弄清纵坐标和横坐标的物理意义,根据图象分析纵坐标随横坐标的变化如何变化;这类图象题目,一直是中考的热点,故要求必须掌握。
9.(2018?兴化市一模)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图象。若用甲、乙两种物质分别制成质量相等的等高实心圆柱体A、B,把它们并排竖直放置在水平地面上,则圆柱体A、B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之比为(  )
A.8:1 B.4:1 C.2:1 D.1:1
【解析】(1)由图象可知,当V甲=1cm3时,m甲=8g;当V乙=4cm3时,m乙=4g,则,,则, (2)圆柱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强:,则等高的实心圆柱体A、B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之比:。故选:A。
【答案】A
【点评】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和压强公式的应用,关键是根据图象得出两物质的密度之比和推出规则形状物体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对水平地面压强的表达式p=ρgh的应用。
10.(2018?澄城县模拟)将一圆柱形木块用细线栓在容器底部,容器中开始没有水,往容器中逐渐加水至如图甲所示位置,在这一过程中,木块受到的浮力随容器中水的深度的变化如图所示,则由图象乙得出的以下信息正确的只有(  )
①木块的重力为10N ②木块的体积为1×10-3m3 ③细线对容器底部的最大拉力为6N ④木块的密度为0.6×103kg/m3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①由图象可知,当容器中水的高度为6cm~12cm时,木块处于漂浮状态,受到的浮力和重力相等,因此木块的重力为6N,故①错误; ②由图象可知,木块全部浸没时,受到的浮力为10N,由F浮=ρ水gV排可知,木块的体积,故②正确; ③木块全部浸没时,细线的拉力最大,对容器底部的拉力最大,此时木块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绳子的拉力,由力的平衡条件可得,F浮=G+F,细线对容器底部的最大拉力F=F浮-G=10N-6N=4N,故③错误;④木块的密度:,故④正确。综上可知,②④正确。故选:B。
【答案】B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阿基米德原理、密度的计算,关键是从图象上读出有用的信息,有一定的难度。
11.(2018?利川市模拟)小明用弹簧测力计两次沿水平方向拉着同一物体在同一水平面上运动,两次运动的s-t图象如图所示。其对应的弹簧测力计示数分别为F1、F2,相等时间内所做的功分别为W1、W2,则它们的关系正确的是(  )
A.F1>F2??W1>W2 B.F1=F2??W1>W2 C.F1=F2??W1<W2 D.F1<F2?W1<W2
【解析】(1)根据图象可知,物体两次都做匀速直线运动,拉力等于滑动摩擦力,由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因此滑动摩擦力相等,拉力也相等,即F1=F2。 (2)从图象中可以判断出相同时间内第②次通过的距离小,根据公式W=FS,当拉力相等时,通过的距离越大,拉力做的功就越大,即W1>W2。故选:B。
【答案】B
【点评】本题通过图象可以判断木块进行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受到平衡力作用,根据平衡力条件判断拉力和滑动摩擦力大小关系,根据W=FS判断做功的大小。
12.(2018?山西模拟)图甲是某电子秤的原理示意图,R1的阻值为100Ω,托盘下方的电阻R2为压敏电阻,其电阻大小与托盘内所放物体质量m大小的关系如图乙所示,电源电压为6V?保持不变,则(  )
A.R2的阻值变化范围为0~1000Ω
B.电路中电流的变化范围为0.1A~0.6A
C.电路中电流为0.02A时,托盘内物体的质量为600?g
D.托盘内物体质量为400g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01A
【解析】由电路图可知,电阻R1、R2串联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A、由图乙可知,压敏电阻R2的阻值变化范围为0~500Ω,故A错误;B、当托盘内物体的质量为零时,压敏电阻R2=500Ω,则电路总电阻:R=R1+R2=100Ω+500Ω=600Ω,此时电路中的电流:,当托盘内物体的质量为1000g时,压敏电阻R2′=0Ω,则电路总电阻:R′=R1+R2′=100Ω+0Ω=100Ω,此时电路中的电流:,所以,电路中电流的变化范围为0.01A~0.06A,故B错误;C、当电路中电流I1=0.02A时,由得,电路总电阻:, 则压敏电阻R2的阻值:R2=R总-R1=300Ω-100Ω=200Ω,由图乙可知,当R2=200Ω时,托盘内物体的质量为600g,故C正确;D、当托盘内物体质量为400g时,由图乙可知,R2″=300Ω时,则电路总电阻:R总′=R1+R2″=100Ω+300Ω=400Ω, 此时电路中的电流:,故D错误。故选:C。
【答案】C
【点评】本题考查串联电路的特点及欧姆定律的应用等知识,关键是公式及其变形的灵活运用,注意分析电路的连接,能从题目所给信息中找到有用的数据,要学会分析图象。
13. (2018?德州模拟)如图甲是灯泡L和电阻R的I-U关系图象。将L和R以两种不同的方式接在同一电源上,如图乙和丙。若乙图中U1:U2=m,丙图中I1:I2=n,则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
A.m=n B.m<n C.m>n D.mn=1
【解析】在图乙中,灯泡与电阻串联,电路中的电流相同,由欧姆定律可知,当电流相同时,电压与电阻成正比,又因为U1:U2=m,则,在图丙中,灯泡与电阻并联,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同,由欧姆定律可知,当电压相同时,电流与电阻成反比,又因为I1:I2=n,则,即:,由图象甲可知,灯泡电阻随电压增大而减小,所以RL乙小于RL丙,所以:,即,即mn<1,故AD错误;由乙图可知,在电流相同时,U1>U2,则U1:U2=m>1,由于,则n<1,故m>n,故C正确,B错误。故选:C。
【答案】C
【点评】能灵活运用欧姆定律及其变形公式,熟知串并联电路的电压、电流、电阻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有一定的难度。
14.(2018?青岛二模)如图所示,将电阻R1和R2并联接在电源两极上,测得R2电流为0.4A,总电流为 ,如果给整个电路通电10s,则电路产生的热量为 。
.
【解析】由图可知,R2电的电阻为:;R1的电阻为:;测得R2电流为0.4A,则电源电压为:【答案】0.8A;64J。
【点评】本题考查了并联电路的特点、焦耳定律公式的应用,难度不大。
15. (2018?江城区一模)如图甲所示电路,电源两端电压U不变,R1是定值电阻且阻值为10Ω,R2是滑动变阻器,当开关S闭合后,通过滑动变阻器的电流与其两端电压的关系如图乙所示,求:滑动变阻器R2接入电路的最大阻值为 Ω,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处于最左端时,电路消耗的电功率是 W,在1分钟消耗的电能是多少 J
【解析】由图可知,当滑片位于最右端时,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R2与电阻R1串联,电压表测R2两端的电压,此时电路中的电流最小;由乙图可知,U2=6V,I最小=0.1A, 由可得,变阻器R2接入电路的最大阻值:;由串联电路特点和欧姆定律可得,电源的电压:U=I最小R1+U2=0.1A×R1+6V,当滑片位于最左端时,电路为R1的简单电路,此时电路中的电流最大,由乙图可知I最大=0.7A,由可得,电源的电压:U=I最大R1=0.7A×R1;电源的电压不变,所以:0.7A×R1=0.1A×R1+6V,解得:R1=10Ω,则电源电压:U=0.7A×R1=0.7A×10Ω=7V;当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为0Ω时,电路消耗的总功率最大,此时电路消耗的电功率:P=UI最大=7V×0.7A=4.9W;由可得,在1分钟消耗的电能:W=Pt=4.9W×60s=294J。 【答案】60;4.9;294。
【点评】本题考查了串联电路的特点和欧姆定律、电功率公式的应用,关键是分析出滑片移动时两电表示数的对应关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