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区别
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八节的第一课时,属于物质科学领域。新科学课程标准对该部分内容的要求为:区分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了解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如硬度、弹性、磁性、导热性、导电性、溶解性、酸碱性等。该课时延续了之前所学习的升华凝固熔化等一系列物理变化,学生之前实验习得的操作技能以及观察到的现象为该课的学习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加上在生活环境中的所闻所感也让学生有话可说,学生的参与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而这堂课的教学同时也为日后的物质科学教学打下了基础。
学习者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的授课对象为七年级学生,初一的学生好奇心重,对于神奇的现象有探索的激情,喜欢动手操作,思维活跃,加之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推断能力,并掌握了质量密度等物理性质以及熔化凝固汽化液化等物理变化的相关知识,这为理解物理性质和物理变化奠定了前期的知识基础。但是,前面对于化学性质和化学变化的阐述并不多,让学生忽略了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在心理认知方面,学生对于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认知还处于模糊期,需要以更直观简洁的方式如实验、影像等途径,使学生加深对物理化学性质含义的认知,并使其明了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具体例子来区分究竟哪一个是化学性质哪一个是物理性质。
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在本质上的区别以及两者的联系
教学目标分析
科学探究
通过探究氢氧化钠和氯化铁反应的现象、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以及磁铁吸铁粉和铁锈的差异等,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各种物质的变化,并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
(二)知识与技能
1.说出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2.得出区分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区分的依据
3.举例说明生活中物理化学性质的存在
4.能够将物理化学性质正确分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观察吹气前后二氧化碳的变化,氢氧化钠和氯化铁反应生成沉淀的过程,能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神奇。
2. 通过举例说出生活中物质表现出来的物理化学性质感受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连接性。
(四)STSE
通过了解本节课中涉及到物理化学变化及性质,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对科学科学性的高度认同感,并明白科学源于生活并为社会生活提供帮助。
教学方法引导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积极贯彻自主探究式学习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主要起辅助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实验以及动口讨论,调动学生探究积极性,总而言之该课以探究为主教导为辅。
六、教学过程
提出疑问,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蜡烛燃烧的时候看到了什么现象?由同学讨论后举例说明蜡烛燃烧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再进一步提问蜡烛燃烧有什么新物质生成?由此了解学生对化学性质的掌握程度以及对于生活现象的关注程度和思考问题的严密性。
利用日常生活能看到的情景提出疑问,能够给学生亲切感以及改变学生心中认为科学神秘不可接近的观点,讨论的方式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常见现象,引发思考,再导入新课。
动手操作,初构新知
教师提供氢氧化钠、氯化钠、两只小烧杯、吸管、磁铁、铁粉、铁锈,分成三组实验,请学生上台实验,其余学生注意观察现象。
第一组实验:向氢氧化钠中吹二氧化碳:全程由学生动手操作,老师在一旁指导。将氢氧化钠倒入烧杯中,注意不可太多(不然学生吹气会很累),往氢氧化钠中放入一根吸管,让学生吹气(提醒学生不可吸气,注意安全),由于此实验耗时比较长,在此期间可以进行第二组第三组实验。
第二组实验:氢氧化钠与氯化铁反应:取一干净小烧杯,向其中依次加入氢氧化钠和氯化铁,同样不要过多(过多是浪费),提醒下面同学观察实验现象。趁热打铁请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并让学生将实验现象记录在本子上。
第三组实验:取一张白纸放上一些铁粉和铁锈,分别拿磁铁吸引铁锈和铁粉,观察现象。
此时将第一组实验成果展示在学生面前,由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并记录下同学的答案。
小组讨论,分析实验结果
提出问题:第一第二组实验现象和第三组实验现象有什么区别?第三组试验中铁粉和铁锈的现象有什么差异?这又说明了什么?给十分钟时间让学生小组讨论,讨论结束后每组派一个代表站起来发言,记录下每个小组的结论。最后圈出每个小组总结出的共同区别。
该部分以学生为主,动手实验可以增强课堂趣味性,在课堂上锻炼动手能力,小组讨论过程中,老师可以到处走动参与到讨论之中并对学生的讨论做一些指点。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能够发展学生探索能力、归纳能力、交流能力以及对比能力,同时还让教学重点和难点在学生讨论中渐渐明朗起来,达到了一定的教学目标。
教师总结发言,延伸扩展知识
教师总结,一方面物理化学变化的存在着差异,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有无新物质的生成,若有新物质的生成,则是化学变化,若无新物质生成,则是物理变化。化学性质由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而铁粉和铁锈实验现象不同这是因为他们的物理性质有差异,铁锈是因为与氧气反应生成了氧化铁,使其物理性质发生了改变。另一方面,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又存在这联系,化学变化中通常伴随这物理变化,例如氢氧化钠和氯化铁发生化学反应之后生成新物质表现出化学性质,而颜色和状态都发生了改变则表现出了物理性质。
总结完毕后,由学生在教室里找出几项能表现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变化现象,鼓励学生说出化学变化中产生的新物质和表现出来的性质,并分类记录下学生提出的各种性质。再由教师提出问题:食物霉变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让学生回答并让学生说明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学生举例能培养学生观察身边事物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环境的兴趣,培养学生究其根本的能力。教师提问学生独立思考,给学生一定的思考自由,不让一个人的思维限制了一群人,不反对学生多样的答案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对于出现的教师难以解释的环节,可以让学生课后思考。
课堂小结
通过PPT展示(PPT上可以具体写出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回顾本课的思路和知识点,如果时间允许可以由学生提问不明白的知识点(可以举生活中的例子也可以是PPT上不理解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分类),通过提问进一步加深理解物理化学性质的区别,从而巩固知识点。
布置课后作业
七、形成性评价
1.下列短文的括号里用序号填上:
A、物理变化 B、化学变化 C、物理性质 D、化学性质
硫是一种淡黄色固体( ),把块状硫粉碎( ),将燃烧匙内的硫粉加热,硫粉熔化( ),继续加热,硫的蒸气被点燃( ),发出浅蓝色的火焰,生成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这说明硫具有可燃性( )。
下列叙述中哪些是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反应条件、反应现象、结论,填在下面的括号中:
碱式碳酸铜是绿色粉末状固体( ),难溶于水( ),将其放在试管中加热( ),看到绿色粉末逐渐变成黑色( ),试管壁有无色液滴生成( ),从导管口导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证明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生成了氧化铜、水、二氧化碳( ),说明碱式碳酸铜受热易分解,具有不稳定性( )。
将以下性质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①颜色 ②状态 ③气味 ④氧化性 ⑤沸点 ⑥硬度 ⑦导电性 ⑧溶解性 ⑨挥发性 ⑩吸附性 导电性 导热性 延展性 可燃性 助燃性 还原性 酸性
化学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理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海水晒盐 B.活性炭吸附冰箱内的异味
C.燃放烟花 D.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
八、板书设计
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
物理化学变化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联系:化学变化一般伴随着物理变化。
物理性质:不需要化学和变化就能表现出来。
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学生讨论结果区
PPT展示区
学生举例物理化学性质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