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9张PPT。第八单元 人在都市第15课 《子夜》
——吴老太爷进城民族资本家吴荪甫进退两难,既得不到政府和银行的支持,又拒绝外国资本的收买,不得不借投机公债来筹措资金。在公债市场中,他又遭到买办赵伯韬的阻击,亲信的出卖更使他陷入了彻底的绝望。
“魁梧刚毅”的吴荪甫曾游历欧美,归国后既欲充当“20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英雄、骑士和王子”,又试图把家乡建设成“模范镇”,最终却陷入了破产的境地。茅盾试图借吴荪甫这个典型人物的典型遭遇,说明民族资本家根本无力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反帝反封建仍是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课文选自小说的第一章,主要写了吴老太爷来上海时的经历。三、词语辨析
1.时髦·时尚
辨析:时髦:形容人的装饰衣着或其他事物新颖入时,流行于社会各阶层与异质群体之中。“时髦”的流传时间显示出有组织的特性。时尚:当时的风尚。“时尚”仅仅流行于某一阶层、社区或某一同质群体。
例句:微凉的早春,悠闲地在大街上漫步,加上一件时髦的黑色蝙蝠袖开襟毛衫,既暖和又时尚。
2.况且·何况
辨析:况且:有“而且”“再说”的意思,表示进一步说明理由,经常和“也”“还”“又”配合使用。何况:也有补充说明理由的意思,这一点和“况且”大体相似,但略有不同。还有一点,是表示进一层,带前后对比意味,有反问语气。
例句:“连睡觉这么简单的事情, 普通人况且如此烦恼,都要经营,更何况是从事写作这种高难度作业的作家。至于怎么经营,有没有才能,那是另外一回事。”2013年10月5日上午,被誉为“谍战之王”的作家麦家与当代作家苏童展开以“作家的经营”为主题的对谈。四、词语积累
1.迷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梦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毛骨悚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斑斑驳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排山倒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防不胜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怎么办。 睡梦中,因受惊吓而喊叫,或觉得有东西压在身上,不能动弹。形容很害怕的样子。
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种颜色,花花搭搭的。
形容力量强,声势大。
要防备的太多,防备不过来。一、走近作者二、相关情节
课文节选自小说的第一章。吴老太爷一直住在故乡双桥镇,30年前,他也曾经是新党。不幸的是,25年前骑马跌伤了腿,后来又半身不遂,他就再没有迈出书斋半步。25年来,除了《太上感应篇》,他就不曾看过任何报纸,不曾经历过书斋以外的人生。“父与子的冲突”在他与儿子吴荪甫之间发生了!十几年来,他一直拒绝与儿子和解。此次来上海,他是迫不得已。土匪嚣张,红军也有燎原之势。儿子觉得让吴老太爷卧病家中,实在不妥当。而吴老太爷半步也不能动,只能听任别人的摆布。与他同行的,还有两位精心培养的“金童玉女”——四小姐与七少爷。
然而,在坐汽车回家的路上,大上海灯红酒绿的现代都市景象就给吴老太爷极大的刺激。他的心脏狂跳,耳鸣目眩,结果导致脑充血,一命呜呼。此后吴府举行了盛大的葬礼,人们纷纷前往吊唁。小说中的各色人等得以集中露面,这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三、知识链接
名家评《子夜》
1.冯雪峰评《子夜》
《子夜》一方面是普罗革命文学里面的一部重要著作,另一方面就是“五四”后的先进的、社会的、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之产物与发展。《子夜》似的巨著,……不但证明了茅盾个人的努力,不但证明了这个富有中国十几年来的文学战斗经验的作者已为普罗革命文学所获得;《子夜》并且是把鲁迅先驱地英勇地所开辟的中国现代的战斗的文学的路,现实主义的创作的路,接引到普罗革命文学上来的“里程碑”之一。
(《〈子夜〉与革命的现实主义的文学》)
2.瞿秋白评《子夜》
“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应用真正的社会科学,在文艺上表现中国的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在《子夜》不能够不说是很大的成绩。”《子夜》的出现是“中国文艺界的大事件”,“1933年在将来的文学史上,没有疑问的要记录《子夜》的出版……”。
(《〈子夜〉和国货车》)一、本文主旨
本文从吴老太爷的角度,记录了他从故乡到上海,特别是坐汽车回公馆一路上的所见所闻,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封建遗老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化大都市的极度不适应。用象征的手法表现了吴老太爷不过是一具“古老的僵尸”,一和太阳空气接触便风化了,上海是专业风化像吴老太爷这样的人的地方,暗喻着封建体制的解体与新兴力量的强大。点拨:开始,吴老太爷面对都市的摩天大楼、路灯杆和疾驰而过的汽车,被繁华、喧嚣、快节奏吓得全身发抖,进而头晕目眩、耳鸣心跳。后来路过十字路口时,吴老太爷面对衣着时髦的少妇,特别是“翘起了赤裸裸的一只白腿”,他联想到了“万恶淫为首”。
最不能容忍的是宝贝儿子竟然痴迷地欣赏时髦少妇,吴老太爷受到了莫大的刺激,心似乎要爆裂,心跳几乎要停止,简直要了他的老命。让吴老太爷的感受达到了顶峰的是精神恍惚,占据他意识的是儿子的眼光和女儿的声浪。点拨: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经济危机,为了摆脱自身危机,各帝国主义加紧对外侵略扩张,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便加速了殖民地化,成为被榨取、掠夺的对象。同时,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和阎锡山同冯玉祥之间爆发了“中原大战”,上海工业产品因而无法行销到内地,这对正在发展的民族资产阶级无疑是雪上加霜。
一些民族资产阶级经营的工厂跌落,中国丝在巴黎、纽约被日本排挤,他们不得不把损失转嫁给工人,从而引起工人的反抗,某些工厂的工人无法生存,纷纷罢工。进一步引发了工人阶级的经济和政治斗争。点拨:小说写吴老太爷,看到都市风光,“吴老太爷闭了眼睛,全身都抖了”“可不是。乡下女人的装束也是时髦得很呢,但是父亲不许我——”一句话“像一枝尖针刺入吴老太爷迷惘的神经,他心跳了”“袖口缩在臂弯以上,露出雪白的半只臂膊。一种说不出的厌恶,突然塞满了吴老太爷的心胸”等,说明吴老太爷这位封建遗老已难以适应现代文明,象征封建社会的吴老太爷,是“古老社会的僵尸”,与社会进步是格格不入的。 点拨:作品中几次写到了30年代的“汽车”,“旋风般向前进”,强调一种速度和节奏,这是现代人的感受,这种感受又是和内心的焦虑交织在一起的。从古典的意义上来说,美一定是田园式的、牧歌式的,以静为主的。我们看图画,图画里没有一个是奔跑的,人多是在钓鱼、喝酒,非常安宁,这种场合才能构成一种美的境界,这是中国式古典的审美传统。但是到了19世纪以后,工业文明的发展,就使人好像处于一种被鞭打的环境,整个人都被卷到一种社会制度中,就是匆匆忙忙的动感。这样一种强烈的动感,跟汽车,跟30年代最现代化的场景结合起来,从一个侧面体现了30年代现代人的感受。点拨:本文采用了“陌生化”的手法,即按照人们第一次见到某物的眼光和感受来描写它。通过第一次到上海的老太爷的眼光,都市景观就显得分外光怪陆离、摄人心魄:亮着灯光的窗洞竟成了“怪眼睛”;汽车成了“小箱子”“长蛇阵似的”怪物;在红绿灯指挥下,突然,“怪物们”“静静地一动也不动”,男男女女则仿佛被鬼追着似的飞跑。通过第一次到上海的老太爷的眼光,都市男女就显得格外败坏风俗、有伤风化:二小姐身着夏装,仅仅露出“半只臂膊”,老太爷就有“一种说不出的厌恶”,塞满了心胸;时装少妇,裸露肌肤,“翘起了赤裸裸的一只白腿”,老太爷就联想到了“万恶淫为首”并令他全身发抖;儿子阿萱仅仅痴迷地欣赏时装少妇,老太爷就内心狂跳,简直要气急败坏了。本文大多采用短促的句式,既符合都市生活的紧张节拍,也生动地反映了被声光电包围着的吴老太爷的眩晕感,令人们仿佛能听到他的狂乱的心跳声和急迫的喘息声。6.本文的心理描写十分丰富、细腻,作者是如何表现的?
点拨:本文在刻画人物心理上主要采用了动作暗示、景物衬托、幻觉刻画等方式。
①用动作暗示人物心理,如:他觉得他的头颅仿佛是在颈脖子上旋转;老太爷的心卜地一下狂跳,就像爆裂了似的再也不动……
②用景物描写刻画人物心理,如:长蛇阵似的一串黑怪物,头上都有一对大眼睛放射出叫人目眩的强光,啵——啵——地吼着,闪电似的冲将过来……
③用幻觉刻画,如:但是紧抓住了这位老太爷的觉醒意识的第一刹那却不是别的,而是刚才停车在“抛球场”时七少爷阿萱贪婪地看着那位半裸体似的妖艳少妇的那种邪魔的眼光……从进城的吴老太爷狂乱的心跳声中和急促的喘息声中,我们分明感受到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激烈撞击。
联系现实,谈谈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探究:(1)传统文化是根,是土壤。一个民族必定有自己独特的思想文化传统,这是理解世界事物的基础。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文化传统,文化的积累就是传统。中国传统的道德观早已渗透华夏民族百姓的思维方式和日常行动中。然而,思想史上的任何一个学派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中国传统文化也不断地吸收着现代文明以丰富自己。继承与创新之间是一种辩证关系。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新思想的产生是民族文化和现代文化不断融合的结果。
(2)传统文化中有时代性的成分,因此有些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愚忠、愚孝不值得提倡,等级森严不值得提倡,重视个人义务忽视个人权利不值得提倡,重视道德规范忽视法律管理不值得提倡,等等。
(3)要想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如何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对接,融合在一起。只有在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上找到现代文明的生长点,文化的复兴才有其现实的根基。传统文化毕竟不是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产物,因而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必须认识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矛盾冲突以及传统文化中可以改造、并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部分。他卖掉家乡的土地,投资办厂,希望中国人生产的商品占领中国的城市和乡村;他敢于冒险,敢于在中国资本主义工业不景气的情况下,卖地办厂,冒险与赵伯韬合作,甚至为了与赵决一雌雄,抵押工厂。是个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铁腕人物。
但他的性格又充满了矛盾性与复杂性。从个体性格来说,他刚强、果断,但一旦遇到挫折就显示出脆弱、沮丧的一面;他平素生活态度矜持、严谨,但一旦失败就流露出平庸腐朽的一面。从社会性格来说,更是呈现出两面性:发展民族工业的勃勃雄心和民族主义的豪情与对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政府的某种程度的妥协、依赖,果敢、专断的个性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先天的软弱性,“实业救国”的理想与对工人的压榨,盘剥工人的行动与害怕工农、仇恨革命运动的心理,资产阶级的思想教养与残存的封建意识,等等。形象的意义:首先,吴荪甫的悲剧来自民族资产阶级在30年代初期可悲的历史处境中所受的社会各种经济、政治和阶级力量相抗衡而产生的合力。其次,小说通过人物的命运,揭示了30年代初中国社会的现实及城乡阶级关系,揭示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及其破产的必然性。说明了在帝国主义压迫和国民党政权统治下,资本主义道路是走不通的,形象地驳斥了在当时中国社会性质的大论战中,“托派”所宣扬的中国已经走向资本主义道路的“谬论”。
在私生活方面更加荒淫无耻。他恬不知耻地说会“扒进各样的女人”。这家伙玩弄的女人包括:聪明、无知、年仅17岁的冯媚卿,稳健、有谋略的年轻寡妇刘玉英,轻佻放荡又有姿色的交际花徐曼丽。总之,这是一个坏得连自己都没有感觉的买办资本家。
3.屠维岳
资本家走狗形象。他对主子貌似倔强而实则恭顺,是吴荪甫的得力鹰犬。他处事冷静,谈吐不凡,善察主子的用心,善于玩弄权术、软硬兼施,忠实地为主子办事,起到了主子所不能起的作用。这个形象体现了资本家走狗在镇压工人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刻地表明:我们不应该放松对这类敌人的斗争。读《子夜》有感
周世愚
今天,我终于读完了著名作家茅盾的代表作《子夜》,读后我思绪万千。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内容丰富多彩,主旨鲜明精深。作者通过写上海这座都市的方方面面:资本家的穷奢极欲、夜总会的光怪陆离、工厂里错综复杂的斗争、证券市场上声嘶力竭的火并、诗人小姐们的伤心爱情、农村的反抗情景以及正在发生的中原战争,从而全景式地展现了宏阔的社会生活画面。茅盾先生描写的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生活画卷,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虽表面繁华,但却充满了压迫、剥削、争斗、尔虞我诈,是一个喧嚣且混乱的大都市。而作者通过主人公吴荪甫,将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变幻莫测的现象有机、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子夜》虽然内容极其复杂,场景极其浩大,但作者通过吴荪甫的事业兴衰史及其性格的二重性,清晰、明确地表现了一个主题。作者向我们展示了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的明争暗斗。由于对手严重的经济封锁和凶狠残酷的阴谋,吴荪甫最终只好顶出自己收购的八个厂,并以其资本孤注一掷,准备与赵伯韬在公债上做最后的搏斗,但由于自己姐夫杜竹斋的背叛,吴荪甫终于一败涂地。而随着他的事业、财产付诸东流的,还有他的自信与坚决。
然而吴荪甫的性格却仍有两面性:他有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一面,又有残酷地压榨剥削工人、农民和仇视工农运动的一面。于是他的失败也在情理之中。吴荪甫的结局,暗示了《子夜》的主题:“中国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中国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是更加殖民地化了。”当我读完这本书,心头为之一颤。女工们山呼海啸般的叫喊仍然回荡在我耳边,使我也感到一种发自心底的振奋,但她们却被残暴地镇压了。吴荪甫在大势已去后异样地狂笑,使我不禁也惘然起来。这些都是悲剧,而这些悲剧的直接制造者是可憎的帝国主义和它的爪牙,以及军阀之间不休的战争,还有当时混乱不堪的社会制度。这些原因使得吴荪甫虽以拯救中国工业为己任,但却只能生活在各大势力的夹缝中,最后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财产被吞噬,自己的理想化为乌有。
读完《子夜》后,我发现我的爱国心更加强烈。它还引起了我无数的思考,使我受益匪浅。点评:作者和我们一样,带着对大师的尊重与敬仰,翻开了《子夜》,在一排排方方正正的宋体字中,去寻找历史的沧桑和不平凡的人、不平凡的经历。
茅盾先生抓住一个活生生的吴荪甫,把许多线索都在他身上贯通了。这一部《子夜》,不只是吴荪甫个人的传记,更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惨败史、民族资产阶级幻灭的始末记。茅盾精慎布局,把许多错综混乱的线索,应用高明的艺术手段,织成一部成熟的艺术品。我们不仅要从名著名作中感受艺术魅力,还要及时把自己的阅读感受梳理、记录下来。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