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课标下的中考及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谈新课标下的中考及复习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7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08-10-26 00:1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0张PPT。谈新课标下的中考及复习 张以明 一、07年济宁市中考的变化 二、命题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三、考试内容 四、中考复习注意的问题 一、命题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命题的指导思想  1.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全面考查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要求的程度,为确定学生是否达到初中物理学业的毕业水平提供客观、公正的依据。 命题的指导思想
  
2.坚持以学生为本,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改进和完善。有利于引导日常教学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有利于教学实践的改进;有利于高中学校综合评价、择优录取,并实现均衡发展。
一、命题原则
1.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命题考查学生,有利于落实《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和培养目标。
不仅仅考查学生对“知识与技能”一维目标的达成情况。一、命题原则 2.要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试题要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考查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教学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一、命题原则3.加强对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能力的考查。
注重考查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考查实验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引导教学中注重科学探究过程与方法,切实加强实验教学。
一、命题原则4.注重试题素材的时代性,试题注意渗透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试题素材应恰当反映物理科技的发展及其应用,反映物理科技发展对社会进步的影响以及带来的一些社会问题等。一、命题原则5. 根据《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并参考所使用的教材进行命题。不任意加深难度和广度。注意设置适量的开放性试题,杜绝偏题和怪题。
6. 试题要具有较好的选拔功能。试题的区分度要好,重点突出,覆盖面广。难度尽可能适合本市学生实际情况,试卷力图做到图文并茂。
三、考试内容(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内容:
 物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目标内容包括六个方面的要求:
(1)初步认识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物质的属性及结构等内容,了解物体的尺度,新材料的应用等内容,初步认识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2)初步认识机械运动、声和光、电和磁等自然界常见的运动和相互作用,了解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中应用。
(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内容:
 (3)初步认识能量、能量的的转化与转移、机械能、内能、电磁能以及能量守恒等内容,了解新能源的应用,初步认识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4)初步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能意识到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知道物理学不仅指物理知识,而且包含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内容:
(5)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
(6)会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标描述实验结果等。
(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内容:
 上面的六个方面的要求,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1)-(4)条要求为知识要求。
第(1)-(3)条是关于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等物理知识的要求,这是初中阶段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物理知识。
第(4)条要求是关于三个主题内容中涉及的物理学史、物理学的内涵等人文科学的内容,它隐含在三个主题之中
(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内容:
  第(5)(6)条要求是对基本技能的要求。
第(5)条,可以认为是技能要求的第一个层次,是较低要求的层次。主要是要求学生会运用一些仪器去进行测量性的实验
(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内容:
第(6)条要求,可以认为是技能要求的第二个层次,是较高要求的层次。要求学生将实验技能不仅运用于实验及测量本身,而且将它作为科学探究的工具,为探究活动的一些重要的环节的实施作好充分的准备。这一要求已经与“过程与方法”有机地联系起来。可以说,这种“技能”其实是一种“能力”。
(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知识要求:
  知识标准水平从低到高分为了解、认识、理解三个梯度。
(1)“了解”水平中所用的行为动词是“了解”、“知道”、“描述”、“说出”,这部分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应该做到:
 ①再认或回忆
 ②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
 ③举出例子
 ④描述对象的基本特点
(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知识要求:
(2)“认识”水平是介于“了解”和“理解”之间的水平,认识层次除了达到了解水平外,还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并能适当地区分扩展。
(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知识要求:
(3)“理解”水平中所用的行为动词为“区别”、“说明”、“解释”、“估计”、“理解”、“分类”和“计算”。
 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应该做到:
 ①把握内在的逻辑联系
 ②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
 ③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
 ④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
(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基本技能要求:
技能标准水平是独立操作。即:独立完成操作;进行调整或改进;常生育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
技能中独立操作的行为动词为“测量”、“会”、“学会”。
 
 
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的陈述,主要采用两类方式: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
所谓结果性目标是指:
明确表达了学习结果是什么的一类目标,具有可测量、可评价的特点,主要应用于描述“知识与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
所谓体验性目标是指:
相比结果更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和体验的一类教学目标。具有难于测量和评价的特点,主要应用于描述“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教学目标。
体验性目标1.经历: 其行为动词为观察、经历、 体验、感 知、学习、调查、探究。
2.反应:其行为动词为关心、关注、乐 于、敢于、勇于、善于。
3.领悟:其行为动词为:形成、养成、具有。 《课程标准》对科学内容要求一览表①.知识与技能的考查
  应依据《课程标准》,重点考查学科知识的核心内容和基本技能,注重理解和应用,不宜过多考查记忆性的内容;命题的着眼点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不应该在枝节问题上纠缠;命题应该注意向联系实际的方向引导,要避免死记教科书中的条文,避免在概念的严密性上做文章,避免繁琐的数学计算;题目中的物理情景应该有实际意义,避免故意编造。
②过程与方法的考查
结合与物理学相关的自然、生活和生产中的事实、现象等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倡在一个物理问题情景中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中某一要素或若干要素。在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时候,题目的内容可以涉及到上述7个要素中的一个、两个或几个,但不宜过多。
考查探究能力应该基于前面所学的知识点,而不拘泥于标准中要求探究的内容.考查的形式不仅可以针对探究过程,也可以是探究方法和思想.
②过程与方法的考查 对“过程与方法”的考查可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提供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中的物理现象,考查考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2) 考查考生能否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和收集信息、分析论证的能力及评估的能力。
3) 考查考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书面表达能力。考查“提出问题”要素江苏宿迁为精确测量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的高度,2005年中国科学院组织科考队利用现代测量技术对喜马拉雅山主峰峰顶进行重新测量。测量考察中,科考队员们戴着墨镜,身穿防寒羽绒服,背着氧气瓶,手拿尖头冰镐,脚蹬防滑靴。他们不畏艰难险阻,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5月下旬完成了测量任务。根据以上情景,请你提出两个问题,并从物理学角度加以简答。
例:问题:科考队员为什么要使用尖头的冰镐?
简答:使用尖头冰镐,可以增大对封冻雪地的压强。
问题1:
简答:
问题2:
简答: 考查“猜想与假设”要素 李老师在带领她的学生研讨动能和势能间的转化时曾使用过如图所示装置——摆(用细线将一重物悬挂起来,将重物拉到一定高度,然后放开,重物便在A—B—C间往复运动)。下课时李老师启发说:“从往复运动的时间看,摆的运动具有周期性(A→B→C→B→A的时间——周期T是不变的)。请大家探究一下摆的周期与哪些因素有关。”
(1)请你提出两个猜想(每个猜想提出一种相关
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设计一个用来验证上面其中一个猜
想的实验方案。 海淀04年 小明做了以下电学实验:如图所示,将三个完全相同的小灯泡并联在由干电池组成的电源两端。闭合开关S1,灯泡E1发光,再依次闭合开关S2和S3,灯泡E1逐渐变暗。
小明对此现象进行了分析,灯泡变暗说明灯泡两端电压减小了,减小的电压由谁分担了呢?



小明猜想这个干电池内部可能有电阻,干电池相当于一个电压U恒定的理想电源与一个电阻r的组合(如图乙),实验电路相当于并联的灯泡的总电阻R并与干电池内部电阻r串联(如图丙),并联部分总电阻R并变化时,干电池两端的电压也会发生变化。
?
考查“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要素 考查“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要素 我们假设他的猜想是正确的,请你从以下提供的器材中选择所需器材,设
计一个电路测出这个干电池内部的电阻r。(提示:不能直接测量干电池内部
电阻r两端的电压Ur与理想电源的电压U)
器材: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各一只,已知阻值的定值电阻两只(阻值不
同),待测干电池一个,开关若干。
要求:(1)在下面的方块中画出电路图(设计的电路在连接后,只能通过开关改变电路连接情况)。
?(2)写出干电池内部电阻r的表达式并说明表达式中各物理量的含义。
(1)实验电路图如图所示:
(2)表达式:r= (I2R2 -I1 R1 )/(I2 -I1 )
R1、R2:已知阻值的定值电阻;
I1:只闭合开关S1,通过R1的电流;
I2:只闭合开关S2,通过R2的电流。
考查“分析论证”要素上海04某小组同学研究圆柱体上(或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大小与液体的
深度、密度的关系。实验时,该小组同学把一个高为0.1米的实
心圆柱体先后浸没在甲、乙两种液体中(液体甲的密度大于液体
乙的密度),如图14所示,并不断改变它所处的深度。他们利用
仪器测得液面到圆柱体上表面的距离及圆柱体上、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强,并
利用公式求得上、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记录数据如表一、表二所示。表

甲表

乙(1)经过分析,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在同种液体中,圆柱体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与深度成正比。
(2)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中的第三列(或第四列、或第五列……)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
(3)请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并归纳得出结论。
(a)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中的第二行与第三行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____________;
(b)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中的第二行与第三行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_____________。


(甲)表

(乙)有两种合金,A 密度为 8.27×103 kg /m3,B密度为 8.29×103 kg /m3。现有一质量精确等于 100 g 的金属块,为鉴别究竟是A 还是B,某同学想,只要测出它的体积便可算出密度。于是,把它投入右图盛有水的量筒中(单位为毫升),根据水面升高的位置来判别它的物质种类。
(1)这种通过测量金属块的实际体积、计算密度,从而进行鉴别的思路是否正确?
(2)该同学能否鉴别出该金属块的合金种类?为什么?(提示:计算它的体积)考查“评估”要素有两种合金,A 密度为 8.27×103 kg /m3,B密度为 8.29×103 kg /m3。现有一质量精确等于 100 g 的金属块,为鉴别究竟是A 还是B,某同学想,只要测出它的体积便可算出密度。于是,把它投入右图盛有水的量筒中(单位为毫升),根据水面升高的位置来判别它的物质种类。
(1)这种通过测量金属块的实际体积、计算密度,从而进行鉴别的思路是否正确?
(2)该同学能否鉴别出该金属块的合金种类?为什么?(提示:计算它的体积)知识要求:1. 密度的意义和计算公式探究能力:1. 具有评估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意识2. 密度是物质的属性3. 用量筒测量固体体积的方法4. 关于测量、读数的知识2. 尝试选择探究的方法和器材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A:12.09cm3
B:12.06cm3 【宜昌04】已知1标准大气压的值约为105Pa.小明同学想通过实验探究大气压究竟有多大,他设计的实验方案是将蘸水的塑料挂钩的吸盘按在光滑水平桌面上,挤出里面的空气,用弹簧测力计钩着挂钩缓慢往上拦,直到吸盘脱离桌面。记录刚刚拉脱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这就是大气对吸盘的压力,再设法量出吸盘与桌面的接触面积然后算出大气压(如图8所示),他选择的实验器材是:量程为5N
的弹簧测力计,底面积为5cm2的吸盘。
(1)这种通过测量拉力和接触面积
来计算大气压强的方法是否可行?
(2)如果上述实验方案可行,小明
同学选择的器材能否测出大气压的值?
请你进行分析和评估。 考查“评估”要素 3.笔试考卷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现 在笔试的环境下,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比较困难,通过适当地将题目进行拓展,考查考生在处理问题时的态度、意识。 例 如图(1)是小明同学所做的“观察水的沸腾”实验的装置,为了节约能源、适当缩短实验时间,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写出两种):
(1)???????????????????????????????????????? ;
(2)?????????????????????????? ??????????????。
例 小学生聂利为了探究“蜜蜂靠什么发声?”她剪去蜜蜂的双翅,蜜蜂依旧发出“嗡嗡”的声音,结果表明:蜜蜂并不是靠 发声的。她用大头针捅破了蜜蜂翅膀下的小黑点,蜜蜂就不发声了。聂利认为蜜蜂的发声器官就是小黑点,不管聂利的发现是否正确,我们应该学习她的 。
聂利的实验表明蜜蜂不是靠双翅的振动来发声的,我们要学习他的实事求是的探究精神(或科学的探究方法以及实践能力、对科学的求知欲等等)。 福州下面是摘自某刊物的文章,请仔细阅读后,按要求回答问题。
光污染,来自靓丽的玻璃幕墙
最近张小姐十分苦恼,因为她的房子正对着一座新大厦的玻璃幕墙。有时站在她家的窗前,看到对面玻璃幕墙就像平面镜一样,将同楼居民家的一举一动看得清清楚楚。玻璃幕墙的反光也使她苦不堪言,只要是晴天,她的房间就被强烈的反射光线照得通亮,无法正常休息。尤其是那种凹形建筑物,其玻璃幕墙在客观上形成一种巨型聚光镜,一个几十甚至几百平方米的凹透镜,其聚光功能是相当可观的,能使局部温度升高,造成火灾隐患……
(1)从文中找出一个光学方面的物理知识填人横线:______________
(2)文中有一处出现了科学性的错误,请在错误句子下面画上横线。
(3)从上文中找出一个玻璃幕墙给居民生活带来的不便或危害的实例:_____________。
(4)如何预防光污染?请你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中考复习注意的问题1.认真研究课标、并注意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比较研究 看哪些内容是新增加的、哪些内容要求提高了,那些内容要求降低了,哪些内容更加强调过程和方法等等。
2.克服惯性思维,避免想当然,把握复习的深广度
3.改变传统的复习模式,把复习的主动权真正放给学生。在学生自己复习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查缺补漏,升华提高。
4.对重点、难点问题,要个个击破,要让学生真正理解。
5.教师要精选例题和习题,反对题海。
部分老师对中考的疑问
和建议
谢谢!
请相互交流并提宝贵意见!对于压强,课程标准的要求是“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的概念。能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属于经历和理解的层次。与大纲相比,要求有很大不同:对压强概念本身的知识要求降低了,只要求学生应用公式本身及变形进行简单计算,不要求与其他公式综合解决计算问题。但是,要求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过程、方法、体验的要求提高了。强调了知识的应用。
光学问题。关于光的反射规律,《课程标准》的要求是“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规律”,就知识本身而言,要求降低了。一是由原来大纲的“理解”降为“了解”,二是由“定律”降为“规律”,强调探究活动。 对于平面镜成像,课标提出“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与大纲比较,将成像规律降低到了只学习物像关系。 对于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要求,与原大纲相比,略有降低,更侧重定性的物像关系的了解,侧重于凸透镜成像的应用,主要是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人眼成像原理、了解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
显然,复习时没有必要随意加深、拓宽。加重学生负担,强调所谓的“严谨性”。 再比如,在“运动和相互作用”这个主题中,新增加了“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原大纲没有明确要求)、“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属理解层次,要求比原大纲高;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物体的惯性”要求高了;“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没有指明哪种简单机械,要求具有开放性。学生至少会使用一种简单机械 。关于浮力,课程标准与原大纲比较,也有变化:认识浮力要求学生自主探究,要经历浮力大小的探究过程。过程性、探究性提高了,但对阿基米德原理,浮沉条件、浮力计算的要求降低了,我们在中考命题中,不会出很难的浮力计算题,更不会和其他知识综合进行计算。 “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是大纲经历了几次增和删的调整后,课程标准又把它列为必学内容。比如,命题可能会要求用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来解释简单的实际问题。 关于“声”,与大纲相比,增强了探究性和应用,要求“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了解乐音的特点,了解现代技术与声现象的应用。”特别是要通过声学内容的学习,渗透STS教育。 关于功率,课标的要求是“理解功率的概念,了解功率的应用。”概念本身和他的应用的要求不一样。 关于机械效率,要求是“理解”,机械效率对更广泛意义上的各种效率有启发和影响作用,复习时应该关注。 关于欧姆定律,计算的要求有所降低,但强调探究和探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 关于焦耳定律,原来是由电功和电功率公式推出,现在改为“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电流一定时,导体消耗的电功率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免去了众多电学公式的学习。由此可以看出课程标准注重了实验探究得出有用结论的思想。那么,假如命题的话,相关现象分析、探究过程、探究方法、数据的分析应该是重点。
“了解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知识”在内容上具有开放性。 “通过能量的转化和转移,认识效率。”是新增加的内容,有很强的STS教育意义。 “能结合实例,说出不可再生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特点” 、“了解世界和我国能源状况。对于能源的开发利用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前者的要求介于了解与理解之间,从内容上看,具有开放性,是STS教育的渗透点。 第一阶段:系统复习阶段
目标:全面把握考点,消灭知识“盲区”, 并且掌握一些基本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技巧。
复习方法和策略:
一、通读课本,构建知识框架。
在阅读教材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力图搞清各单元内容涉及了几个基本概念和几个基本规律。
2.重视教材中的实例分析(包括各类插图、生活及有关科技发展的实例等),搞清其立意,特别不要忽视教材中的“想想议议”、“STS”板块的内容。
3.针对以前做错的题,找出错误所在,进行查漏补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