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60张PPT。第二单元 唐代诗歌第5课 杜甫诗三首主题1:杜甫名句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3.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前出塞九首(其六)》4.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5.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登岳阳楼》
6.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主题2:忧国忧民
1.英雄的华夏儿女,灿若群星,熠熠闪耀,历史的天空因此而美丽,因此而妖娆。我不禁想起了老杜。“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忧民之所忧,想民之所想,虽漂泊一生,流离转徙,却始终不忘家国之忧、生民之苦。他为“老翁逾墙走”的苦难而悲号,为“吏呼一何怒”的跋扈而痛心。无论何时何地,他的心里都装着大唐,装着黎民百姓。他无愧于“诗圣”的称号,他本身就是一部“忧国忧民”的诗史。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你的心胸是开阔的,襟怀是豁达的,志向是高远的。你的脚步里透着沉重,你的举止中饱含压抑,你的每一个表情都充满了对世道的无奈与不满。令你愁苦的不是自己的窘迫,而是百姓生活的艰难;令你担忧的不是自家的一日三餐,而是整个国家的危难。于是,“忧国”与“忧民”两词已悄悄地跟定了你。你用诗章延续着自己的生命,在你的人生之路上,忧愁、痛苦把你的人生道路弄得坎坷曲折,但你留在文学史上的印迹却是处处充满了鲜花与赞语。江 村
杜 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这首诗写的是初夏时节江边小村的物态人事及由此产生的感受。
首联点明时间、地点、环境,以疏淡的笔调,点染出环境的清幽宁静和诗人心境的恬淡闲适。“抱”字赋江水以情态,将草堂临江、江流曲折的清幽环境和诗人置身自然美景的感受,表现得形象而又生动;“幽”是全篇的诗眼。我想握住你的手
在梦中,不知多少次,那双手,苍老的皮肤已经打皱了,似乎在诉说主人一生的饱经风霜。但那双手依然有力,青绿色的血管依稀可见,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张力。无数次,我多么想握住这双手,可那都是在梦中。
又是一个细雨蒙蒙的深秋,脚下潮湿的梧桐发出了响声,低低的声音。细雨有点模糊我的视线,可隐约中我看到了那几个苍劲挺拔的大字“杜甫草堂”。我一阵狂喜,加快了步伐。梦中的手在我脑海中清晰地浮现,那双手的主人就像一块磁铁,深深地、强烈地吸引着我。我多想握住你的手啊!让我感受一下这神奇的手。这手写下了多少千古鸿文!多少名诗在这手下诞生!笔底波澜,民间疾苦;世上疮痍,诗中圣哲。这不正是你的写照吗?那句话我已烂熟于胸。“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无数人为之感动、折服。这是一个怎样宽广的胸怀啊?这是一颗怎样仁厚的赤子之心啊?就让我握住你的手吧,让我摸摸那青绿色的血管。是的,我是如此渴望握住你的手,让我抚平那皱纹,让我给那双冰凉的手带去一丝丝的温度。人们都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这样的吗?你就是个反例。一生坎坷,仕途多舛,穷困潦倒,可你的心中一直装着老百姓啊。在你受冻的时候,你想着用暖衾盖天下苍生;在你受饿的时候,你想着用米饭供给黎民百姓。当你的儿子因饥寒交迫而死时,我看到你的那双手在颤抖着;当目睹民间疾苦时,我看到你的内心在震颤。让我握住你的手吧。那双受冻的手是否寒冷依旧?那双操劳的手是否皱纹密布?你知道吗?我生活的年代在21世纪,那是一个高度发展的社会。我快十八了,早已过了及笄之年,可是我有些迷茫。在如今多元文化的时代,在走向成人的道路上,我有些彷徨。我知道你那双手能带给我力量,给我指明一条道路。因而,我更迫切地想要亲近你、抚摸它。
怀揣着激动、兴奋、紧张,我跨过门槛,我看见了,那双大手,那炯炯有神的双眼。可是顷刻,一切如泡沫般,幻化消失,只留下匾上的大字“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当我再次睁开眼,窗上已结成了密密的一张网,我的脸颊已布满泪水。 (节选自高考优秀作文)本文作者巧妙地把呼告的修辞方法运用在作文中,尤其运用在一个名人,运用在一个穷困潦倒却胸怀天下、心系百姓的诗人身上,能够唤起阅卷老师和读者的情感共鸣,唤起读者心中的那份情感和责任。
从行文内容看,作者对杜甫的理想抱负和人生经历有着深刻而全面的了解,知识广博,文化底蕴厚实,思想境界高超,让文章立意高远。一度在成都尹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两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五年冬,于湘江舟中贫病而卒。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体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以律诗、古体诗见长,风格多样,但以沉郁顿挫为主。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其诗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誉为“诗史”。
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秋兴八首》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因秋而感发诗兴,故曰“秋兴”。这一组诗历来被公认为是杜甫抒情诗中艺术性最高的。杜甫自肃宗乾元二年(759)弃官,至此已历七载,战乱频发,国无宁日,人无定所,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乐章,主题是“故国之思”,第二首中“每依北斗望京华”和第四首中“故国平居有所思”是八篇的纲领。诗中所写的个人的悲哀也关乎国难。《咏怀古迹》也是一组七律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是杜甫在夔州和自夔州赴江陵途中陆续写成的。夔州和三峡一带本来就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庾信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借吟咏这些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无依、功业无成的感慨。
《登高》一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当时诗人病卧夔州。身体的病痛,生活的艰辛,时局的动荡,不断的兵乱,使得诗人备受摧残。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约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有来。独自登高,感慨万千,杜甫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三、相关知识
律 诗
1.发展。律诗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
2.分类。律诗要求句子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如果仅6句,则称为短律;超过8句,即10句以上的,则称为排律或长律。3.结构。通常以8句完整的律诗,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破题),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结句)。每首的第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偶外,中间各联上下句必须对偶。短律对偶要求较宽。
4.格律。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图画。借指晚年。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极其遗憾。远离故乡。五、名句积累
1.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_________。(2016·北京卷)
2.风急天高猿啸哀,________________。(2015·江苏卷)
3.一去紫台连朔漠,________________。(2014·湖北卷)
4.画图省识春风面,________________。(2014·四川卷)
5._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_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2013·浙江卷)不尽长江滚滚来渚清沙白鸟飞回独留青冢向黄昏环珮空归夜月魂万里悲秋常作客艰难苦恨繁霜鬓[思维导图]
[主旨领悟]
秋兴八首(其一)
这是一首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通过对巫山巫峡深秋景色的描绘,突出了阴森萧瑟、动乱不安的环境气氛,抒发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咏怀古迹(其三)
这首诗着重表现远嫁异域的王昭君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同时也表达了对昭君有倾国倾城之貌却被人嫉恨,远嫁异邦的无限慨叹,抒写自己虽有报国济世之志却屡遭排挤、不得重用的遭遇。诗人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寄托了自己的家国之情。
登高
通过重阳登高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江边深远空旷的秋景,抒发了自己长年漂泊、潦倒一生、老病孤愁的复杂情感。1.阅读《秋兴八首(其一)》,找出本诗前两联中的意象,分析这些意象的特点及其寓意。
答:2.《咏怀古迹(其三)》“独留青冢向黄昏”中“黄昏”这个意象含蓄蕴藉,内涵丰富,请加以赏析。
答:①交代了时间,即朔漠的黄昏,营造了一种伤感的气氛。②暗寓空间,在诗中指的是那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它是那样大,仿佛能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而沉重之感。
3.《登高》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具体描写了哪些意象?组成了怎样的意境?
答:诗人选取了凄冷的秋风、空旷的天空、凄厉哀怨的猿声、白茫茫的沙滩、回旋飞翔的鸟群、萧萧的落叶、滚滚的长江等意象,渲染出了苍凉阔大、萧瑟凄清的氛围。1.“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两句诗词语平实而内蕴丰富,句法奇异而旨意错综,请简要分析。
探究:上句之“两开”,既前应“丛菊”,表明客居夔州已两度春秋;又下启“泪”字,暗示两年之中时时都盼东归故园,然而心愿始终无法实现,每见菊花绽开就潸然落泪。不仅如此,上、下两句还一语双关:“丛菊两开”既谓花开有时,又见出时光流走;“一系”既伤归乡无期,又见出人迹滞留;“他日泪”是果,“故园心”是因。两句诗词语平实而含意丰厚,句法奇异而旨意错综,对偶工稳而文气流荡,笔墨老成,炉火纯青。
2.《秋兴八首(其一)》这首诗尾联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探究:借景抒情。诗人借助眼前的家家催刀尺、户户捣衣声,抒发对国事的担忧、对家乡的思念。3.《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是咏史诗,重在抒情,但它的抒情是通过塑造王昭君的动人形象来实现的,试分析诗歌是运用哪些手法塑造王昭君形象的。
探究:4.杜甫诗多“卒章显志”,试结合《咏怀古迹(其三)》分析该诗是怎样“卒章显志”的。
探究:诗题叫“咏怀古迹(其三)”,显然作者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他当时正“漂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与昭君极相似。他寄居在昭君的故乡,尾联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也正好借此寄托自己思念故乡的心情。5.《登高》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是怎样的?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探究:(1)形象:这首诗通过对诗人肖像、身体状况、心理、动作等方面的描写,使得一个颤颤站立在深秋季节里的满头白发、满脸悲愁、体弱多病、长年漂泊的老者形象跃然而出。
(2)情怀:诗人独自登高望远,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这里有对漂泊生涯的感叹,有对老弱多病的嗟伤,也有对自然的热爱,更有诗人忧国忧民、感时叹逝的博大胸怀。情景交融
一、教材发掘
本课诗歌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如《秋兴八首(其一)》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心情苦闷而意境开阔,情和景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登高》通过描写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繁杂感情,慷慨激昂,动人心弦。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是古代诗歌鉴赏的重要考点之一,只有把握了诗中运用的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主旨。那么我们该如何鉴赏诗歌中情景交融的手法呢?
二、名师点拨
鉴赏诗歌情景交融手法“五步骤”
1.通读全诗,画出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境,总体把握其特点和感情倾向。2.描绘诗中展现的生活或自然图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语言力求优美。
3.概括景物自身特点和营造的氛围特点,注意诗中特定的修饰成分和冷暖色调的词语,在表述时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来概括,如孤寂冷清、恬淡优美、萧瑟凄凉、雄浑壮阔等,一定要准确全面。
4.分析写景的方法技巧,把握抒情方式。
5.分析作者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要回归原文,结合具体诗句和词语来分析,切忌空洞无物。三、尝试运用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吴松[注]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抓住关键词“雨”“萧萧”“江乡”“飘”可知,作者描绘了一幅秋日雨中赶路的画面。作者通过意象语言“雨”和情感语言“萧萧”“飘”等,营造了凄凉、萧条的氛围,表达了羁旅之苦和对家乡的思念。
(2)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意象的能力。从内容上看,“孤舟”既写“舟”之孤,又写“人”之孤,作者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表达了孤单、飘零之苦;从结构上看,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道中”“晓路”“客程遥”“征帆”“荡桨”“系枫桥”可知,“孤舟”既照应题目,又贯穿全文,是本诗的线索。结合自己的理解作答即可。
答案:(1)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2)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一、课内素材
心忧天下
杜甫是伟大的爱国诗人,爱国思想是杜诗的灵魂。他用悲苦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却在用诗章延续着自己的生命。在杜甫的人生之路上,忧愁、痛苦把他的人生道路弄得满是坎坷与荆棘,但他眷念故国、心忧天下的思想感情留在文学史上的印迹却是处处充满了鲜花与赞语。无奈、愤恨磨灭了杜甫生活的信念,但杜甫不朽的灵魂因诗而永远葆有青春活力。[应用角度]“爱国”“心忧天下”“信念”等。
[精彩应用]
驾一叶平平仄仄搭起的小舟,穿梭于暗流涌动的江水中,我们能想象杜甫逆流而上的艰难。他走在唐朝的下坡路上,注定要弓着腰,低着头,一点一滴地细数着黎民百姓的苦难,然后蘸着浓于墨的悲哀,含泪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的使命决定了他不可能过得轻松。“穷则独善其身”,多少人用这句话安慰自己,摇摇头,屈服于黑暗的社会现实,从此只为个人和家庭的前景奔走。可是,杜甫的心是与千千万万劳苦大众连在一起的,所以不管多艰难,他都要用自己的肩膀撑出一片天地,容纳他们的叹息。于是,有了破旧茅屋中的那声呐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也就有了“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思乡泪、忧国心。他是真正的人民“代言人”,他是真正的爱国者,他以自己的肩膀扛起一段属于人民和国家的“诗史”。二、课外链接
邵逸夫:散尽千金济众生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逸夫”早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人名,还是一个美好的符号,代表着漂亮的教学楼、完善的仪器,更代表着“达则兼济天下”的爱国情怀,嵌入每一个“80后”“90后”的读书记忆中。
2014年1月7日早上,邵氏兄弟电影公司的创办人之一邵逸夫先生逝世,享年107岁。作为香港知名的电影制作人、娱乐业大亨,邵逸夫在文化领域有极高的地位。但他更被人称道的身份还是慈善家。多年来,他捐助数以百亿计款项,为内地、香港两地建设了大批教育、医疗设施。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逸夫楼,“逸夫楼”早已是很多人对邵逸夫先生最为直观的印象。他,被称为“最熟悉的陌生人”。逸夫教学楼、逸夫图书馆、逸夫体育中心……他的名字陪伴几代学子,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成为他们求学、求知的最好见证。
他一手缔造的电影帝国,支撑起中国人的文化地标;他精心打造的艺术产品,丰富着时代的集体印记。他,更以为善的担当,构筑起一座难以逾越的道德丰碑。他说:“培养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他说:“我的财富取之于民众,应该用之于民众。”他还说:“宽容和做善事是一把健康的钥匙,是生活幸福的良药。”【双耳旁】双耳在左首笔紧,竖为垂露记心间,双耳在右形稍大,竖为悬针须靠下。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