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70张PPT。第二单元 唐代诗歌第6课 琵琶行并序主题1:白居易名句
1.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2.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长恨歌》
3.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长恨歌》
4.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钱塘湖春行》
5.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暮江吟》主题2:知音
1.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所谓知音,便是两人的心灵相通,轻轻一点,就会产生美妙的共振。
孤傲洒脱,双目微闭。奏者将听者弥漫在小桥流水的原始画卷里。
怎样的心绪,就会奏响怎样的音乐。
双脚穿行在秀山丽水之间,久久不愿上岸。心灵却穿过时光隧道,寻访知音的足迹。
鱼需要水,鸟需要巢,人需要知音。
知音犹如鹰之两翼,折断一翅,鹰将永远不能搏击长空。2.天才注定孤独。
因为只有独行的灵魂才能找到自己的上帝。没有另一颗灵魂同你在人生之路上一唱一和,有时反倒能让你更加专注地思考自己的来路与去向。知音固然重要,心灵的交流、思想的对话也必不可少。然而若实在寻不得知音,何不沉静下来,独自品味一段孑然一身的旅途?
尝试在静默中同心灵对话,也许你会发现,自己已然是自己最好的知音。村 夜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诗歌前两句描写的是:苍苍霜草,点出秋色的浓重;切切虫吟,渲染了秋夜的凄清。行人绝迹,万籁无声,两句诗鲜明勾画出村夜的特征。萧瑟凄凉的景物透露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感情。
后两句描写的是:大自然的如画美景感染了诗人,使他暂时忘却了自己的孤寂,情不自禁地发出不胜惊喜的赞叹。这奇丽壮观的景象与前面两句的描写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白居易匠心独运地借自然景物的变换写出人物感情变化,写来是那么灵活自如,不着痕迹;而且写得朴实无华,浑然天成,读来亲切动人,余味无穷。弦上的月光
流年的风沙湮没了历史的辙印,岁月的密网却捞起只只斑斓的海贝。穿过千年的沧桑,秋风中瑟瑟的芦苇仿佛只只忧伤的眼睛,惨淡迷离的月光诉说着浔阳江边弦上的泪光。
那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清愁女子,就坐在那只空空的画船上。船很大,大得仿佛能摆得下世上所有的珍宝;船很小,小得盛不下一颗落寞的心。船本可以划得很远,但却没能划出这个港湾。当孤独的琵琶弹痛乐天那不乐的心弦,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伤痛,瞬间袭击了两颗沦落天涯的心。于是一曲悲歌唱了千年,一弯秋月注视了千年,一江荻花苍白了千年。
乐天不幸来到浔阳,浔阳有幸收留了乐天。轻视“嘲风雪,弄花草”的文士,一心抱定“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乐天的笔锋刺透黑暗,百姓的疾苦是他心中最深刻的痛楚。然而权臣动一下唇齿,乐天便被发配江西浔阳。黑暗的时代里狰狞的魔鬼惯于制造悲剧,于是乐天就像一片秋叶被风打落盘旋。失意的才子选择了“吏隐”,然而心系国计民生的乐天,却抹不去内心深深的失意与伤痛。
于是在那个秋天的月夜,乐天的心弦被那双纤纤细手有力地弹拨,同病相怜的感慨化成了如泣如诉的名篇,在无数天涯沦落人的心上震颤。
那小小的浔阳自此再也走不出那个月光惨淡的夜晚,而哀怨的琵琶声至今仍在江上月下凄美地回旋,还有那个低眉落寞、轻弹琵琶、年长色衰的女子也成了千古美丽的绝唱。本文作者将细微的笔触深入作品中人物的灵魂处,发掘那些隐藏在心灵深处的“共振”,然后用如诗如画的语言表达出来,故而生动感人,意味隽永。二、背景回放
青衫客遭贬浔阳遇知音
《琵琶行》创作于元和十一年(816)。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喻诗,触怒了唐宪宗,得罪了权贵。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藩镇陈师道派人刺杀。白居易情急之中上书请捕刺客,触犯了权贵的利益,被指责越职奏事,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诬陷作《赏花》《新井》诗“甚伤名教”,再贬江州司马。这对白居易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嘲弄。他连遭打击,心境凄凉,满怀郁愤。次年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名篇,借以抒发自己满腹的辛酸。三、相关知识
歌行体及其特点
《琵琶行》中的“行”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这种诗歌的体裁称为“歌行体”,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
“歌行体”的主要特点有:
1.篇幅可短可长。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共十八句,杜甫的《兵车行》 有三十七句,而白居易的《琵琶行》则有八十八句。2.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既有对风卷茅屋的记叙,也有“归来倚杖”的叹息,更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强烈抒情与愿望,读后令人唏嘘不已。
3.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换韵。由于它要“放情长言”,因而句子也多,再要一韵到底,平仄讲究就很困难了。第二年。于是创作。对着琵琶中心。突然冲出。整理鸨母。容貌。年纪大了。指年轻时。副词,以前。五、文言句式
1.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状语后置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转徙于江湖间(状语后置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使快弹数曲(省略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曾经跟穆、曹二位著名琵琶乐师学艺。在江湖上辗转奔波。让(她)畅快地弹几支曲子。
4.送客湓浦口(省略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被动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江州司马青衫湿(被动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去湓浦口为朋友送行。这天晚上才体会到被贬谪的意味。江州司马的青衫已被泪水浸湿。六、名句积累
1.岂无山歌与村笛,______________。(2016·全国丙卷)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2015·全国卷Ⅱ)
3._______________,铁骑突出刀枪鸣。(2015·四川卷)
4.东船西舫悄无言,_______________。(2014·安徽、湖北卷)呕哑嘲哳难为听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银瓶乍破水浆迸唯见江心秋月白5.________________,往往取酒还独倾。(2014·四川卷)
6.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4·浙江卷)
7.醉不成欢惨将别,_______________。(2013·江苏卷)春江花朝秋月夜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时茫茫江浸月[思维导图]
[主旨领悟]
本文描写了琵琶女的不幸遭遇,寄托了作者对琵琶女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诗人还借琵琶女的身世来观照自己被贬受屈的不幸境遇,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才子之悲。1.找出文中描写琵琶女弹奏琵琶的句子,一共弹了几次?诗人有何感受?有何作用?
答:一共三次弹奏。2.找出诗歌中的比喻句,分析各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并分析比喻描写的作用。
答:3.本诗前后贯穿了几处景物描写的文字?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1.《琵琶行(并序)》是一首叙事诗,它的情节结构是按照怎样的线索展开的?又是怎样体现出浓浓的感伤情调的?
探究:第一条线索是“乐”。“举酒欲饮无管弦”是从反面落笔,随即从“忽闻水上琵琶声”到“四弦一声如裂帛”,集中写“乐”。第二条线索是“情”。“醉不成欢惨将别”“未成曲调先有情”“梦啼妆泪红阑干”三句分别是相关段落“情”的主调,接着以闻乐“叹息”,闻语“唧唧”进入感情的高潮,最后以“江州司马青衫湿”的浓浓情语结尾。在这感情线索中,琵琶女之情与诗人之情是始终难解难分地交织在一起的。
第三条线索是“事”。这是叙事诗必不可少的线索,然而巧妙的是这中间重点穿插了琵琶女和诗人自言身世遭遇的片断,充实了叙事的情和事,突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主题。第四条线索是“景”。本诗是以江月的景为主要线索的。诗人先写“别时茫茫江浸月”,把自己的离情别绪物化在清冷无声的茫茫秋月江水之中,这种寂静反衬出有声的琵琶“铮铮然”而起。当演奏结束时,则是“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曲终而声未绝,欣赏者仍沉浸在神情恍惚之中,乐境似乎已经化为江月寂寥无声的画面,这也是以“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手法来写音乐的魅力。在琵琶女自述身世后,“绕船月明江水寒”一句再次照应江月,一个“寒”字概括了琵琶女的凄凉身世。2.琵琶女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诗人用什么表现手法塑造这一形象?如何评价这一人物形象?
探究:(1)形象:琵琶女是一个才貌双全但在封建社会中被摧残、被侮辱的歌女形象。
(2)表现手法:诗人是采用对比、反衬手法对这一形象进行塑造的。用年轻貌美衬年长色衰;用门庭若市衬孤守空船;用昔日的“欢笑”衬后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衬孤寂伤感的情怀。(3)评价:琵琶女的身世具有典型的悲剧意义,它概括了冷酷的封建社会中下层妇女,特别是歌女的不幸遭遇。但是诗人笔下的琵琶女不但没有认识到昔日卖笑承欢、醉生梦死的生活是一种被侮辱、被摧残的痛苦生涯,相反还抱着炫耀、追恋、惋惜的态度。她只是悲叹红颜易老、繁华早逝,却没有从自己的不幸遭遇中觉醒。诗人也仅仅把她的遭遇看成是个人的悲剧,但没有认识到这是社会的悲剧,更没有揭示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根源,这说明作者的阶级局限,他还不可能从本质上来认识和表现琵琶女的悲凉身世。3.《琵琶行并序》精彩而细腻地写出了琵琶乐曲的感人效果。诗人是从哪些角度、用哪些方法进行描写的?
探究:角度:①弹奏的动作。转轴、拨弦、轻拢、慢捻、抹复挑、曲终收拨当心画,这些动作娴熟连贯而有节奏,体现技艺之高超。②旋律的变化。嘈嘈、切切、幽咽、凝绝、银瓶乍破、铁骑突出,或急或舒,张弛有度。③听众的反应。未成曲调先有情,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如痴如醉,进入忘我境界。方法:①大胆想象,运用贴切的比喻。如把浊重之声喻为“急雨”,轻细之声喻为“私语”,流利之声喻为“间关莺语”,凝滞之声喻为“冰泉冷涩”等,作者巧妙地将自然声响作为喻体,通过生动的比喻,把乐声的无尽美妙与节奏的无穷变化描绘得至纯至真,把难以捕捉的音乐形象摹画得立体可感。②运用叠词,如“嘈嘈”“切切”状声,使得琵琶女的乐律弦音仿佛在听者耳畔鸣响。③侧面描写,表现音乐的声情并茂与无限魅力。它包括对听者感受的描写和对周边环境的点染。后者如“唯见江心秋月白”,通过写周边环境的寂静,来表现音乐的强大魅力。二、名师点拨
诗歌中比喻的三个作用
1.化平淡为生动,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感受到一个活灵活现的世界。
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诗歌运用比喻手法,将柳树的绿比作玉,将垂下的柳条比作丝带,让读者在视觉上感知柳树的绿,又能让读者在触觉上感受到柳枝的轻柔。2.化抽象为具体,使深刻、抽象的道理变得更加浅显易懂,具体明确。
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意在说明新的事物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取代旧的事物,不必为时光流逝和人的老去感到悲哀,要豁达乐观。而作者采用了借喻的手法,用“沉舟旁的千帆”“病树前的万木”两个喻体,将这一道理形象地阐释出来。3.化深奥为浅显,化冗长为简洁,使读者透过比喻看出作者的情绪,进而探究诗歌的感情基调。
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借虽然无限美好灿烂的夕阳却已近黄昏来比喻人随着时间的流逝在不断老去,表现出对韶华易逝的伤感,而对于不可超越的生命又有着无奈之情。这样,以自然物来比喻人和整个生命过程,从具体的形象过渡到情感的相知,使得读者对于整首诗的鉴赏更为容易,避免了艰深晦涩。同时简单的十个字阐述了深奥的人生道理,也是比喻手法运用所产生的效果。三、尝试运用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 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首联即写诗人凝神细听,颔联主要运用比喻的手法来描写音乐给听者带来的感受,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运用的效果。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诗人巧妙地运用联想和比喻把筝声与大自然的景物融为一体,顿时将悲怨的乐声,转化为生动鲜明的形象(化无形为有形)。那柳条摇曳、柳絮纷飞、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春情景,强烈地渲染出一片伤春惜别之情。一、课内素材
同情心·博爱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表达了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州后的郁闷心情。白居易是一位关心下层人民、同情人民疾苦的诗人。他在《琵琶行》一诗中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形象,概括了冷酷的封建社会中下层妇女特别是歌女的不幸遭遇,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这类弱者的同情,同时也唤起了人们对弱者的关注。天下最高的学问是什么?同情弱者,帮助弱者。孔子讲“仁”,老子讲“道”,墨子讲“博爱”,归根到底,都不是为了让强者更强大,而是为了让贫弱的人得到更多的福利,让不幸的人得到更多的快乐。
[应用角度]“常怀怜悯之心”“同情心”“博爱”等。
[精彩应用]
同情心是人们在艰难中的安慰,也是一个纯洁灵魂勇敢前行的动力源泉。艰苦潦倒,谁在痛苦中弹奏忧国忧民的千古绝唱?是杜甫。他用剑一般尖锐的笔在诗篇里尽情描写百姓的辛苦贫困,用火一般的诗篇燃尽封建制度的腐朽。二、课外链接
常怀怜悯之心
弘一法师在圆寂前,再三叮嘱弟子把他的遗体装龛时,在龛的四个脚下各垫上一个碗,碗中装水,以免蚂蚁虫子爬上遗体后在火化时被无辜烧死。看弘一法师的传记,读到这个细节,总是为弘一法师对于生命深切的怜悯与敬畏之心所深深感动。
有时候,我们敬畏生命,也是为了更爱人类自己,丰子恺曾劝告小孩子不要肆意用脚去踩蚂蚁,不要肆意用火或用水去残害蚂蚁,他认为自己那样做不仅仅出于怜悯之心,更是怕小孩子那一点点残忍心以后扩大开来,以致驾着飞机装着炸弹去轰炸无辜的平民。【凶字框】左竖要短右竖长,左右对称不能忘,中间部分似主峰,两竖衬托要相让。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