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5-31 23:22: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77张PPT。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主题1:仁政与暴政
1.古之为政,爱人为大。
——《礼记》
2.王者行仁政,无敌于天下。
——《盐铁论》
3.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墨子》4.仁足以使民不忍欺,智足以使民不能欺,政足以使民不敢欺。
——王安石
5.政无旧新,以便民为本。
——苏辙
6.以仁服人,何人不服。
——吴敬梓
7.不仰仗刀剑,而仰仗人民的信赖。
——蒙森
8.在暴政的国度里,既无美德,也无欢乐。
——华兹华斯
9.无论哪种类型的强权政治,必然唤起反抗。
——门德尔松孟 子
王安石
沉魄浮魂不可招,遗编一读想风标。
何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本诗前两句,立足于忆古,感叹孟子虽然离去,魂魄归于天地,不可挽留,但其作品让人一读就会回想起他的风度和人格。后两句,立足于叹今,用孟子的遭遇和自己的遭遇相比——王安石的新法曾遭到反对派的攻击,孟子的政见也曾经被视为迂阔之论,通过“何妨”一词既宽解了自己多舛的命运,同时也体现自己从孟子这个伟大的历史人物身上得到了精神安慰。
本诗借古叹今,一方面抒发了对孟子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受人排挤的政治命运和旷达的政治情怀。孟子:我们的文化宝藏
鹿义霞这是一个不惧忧患、心怀天下的孟子——生于乱世,勇于济世;游于列国,长途跋涉;晓之以理,诲人不倦。他奔走在游说的路上,执着而坚定,焦灼而真诚。“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人皆可以为尧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行仁政而王天下”……20多年的游说生涯,他辗转奔走,不辞劳苦,留下了悠长的足迹,留下了经典的语句,也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激情的孟子。那份知识分子的良知,给后人留下经久的感动。这是一个满怀智慧、为民呼号的孟子——民生的艰辛与百姓的困苦触动着他的心灵。他重视民心的向背,深谙人民与天下载舟覆舟的关系;他向往理想的社会图景,规劝统治者安定民生,善待人民。听:“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的话精邃而深情。锲而不舍宣扬民本思想,持之以恒做百姓代言人,他那份深刻,他那份执着,他那份大爱,让千年后的我们读到岁月的回声。这是一个气节超然、卓然出众的孟子——呼唤高尚人格,是《孟子》不变的主题;追求气节超然,是孟子永恒的追求;注重人格修养,是孟子真挚的宣言。“养心莫善于寡欲。”“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样的语言烙在心灵深处,内化为我们的做人原则,影响着我们的做事风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成了很多人的精神坐标,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性格塑造,尤其对中国历代优秀知识分子的性格塑造,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想到孟子,常常想到这样四个字:浩然正气。他在文字中说到了,他在生活中做到了。这是一个才学渊博、文采飞扬的孟子——《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孟子的言辞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并耐人寻味。那些精彩的比喻,那些巧妙的构思,那些练达的语句,构成了孟子作品特别的气象。“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五十步笑百步。”“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孟子的作品乃中国文坛之瑰宝。这是一个提倡社会和谐的孟子,他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一个睿智理性的孟子,他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这是一个自信的孟子,他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是一个笑傲困难的孟子,他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是中国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被尊为“亚圣”,儒家文化亦被称为“孔孟之道”。孟子在修身养性、治国安民、教育学习、交友处世、孝亲敬老等方面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充满智慧和哲理的警世名言,警醒后人反思,引发后人思考。作为思想家的孟子,作为教育家的孟子,作为政治家的孟子,作为文学家的孟子,是一座解读不尽的文化宝藏。忽然想起有本书上这样说过:阅读孟子,让经典进入民间,让传统回归现实,让历史告诉未来。作为儒家的经典,《孟子》是一部智慧的书,它给人以多方面的启迪。本文是一篇读后感式的美文,作者从五个方面赞颂了孟子的思想、学识、人格和文采,表达了对孟子的礼赞之情。文章气势酣畅,语句精美,引用广博,见地深刻。亚圣——孟子
一、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通儒学经典,在百家学术中独尊孔子。50岁以后,他曾率领弟子先后游说齐、宋、滕、魏等国君主,宣传他的“仁政”理论。65岁左右,他回到邹,专心从事教育和著述,著有《孟子》一书。有《孟子》7篇传世,为儒家经典之一。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中庸》《大学》《论语》合在一起称“四书”。他是继孔子之后又一儒学大家,对儒家理论的新贡献是“性善论”。以此为理论基础,在政治上倡导“仁政”,推行王道,反对霸道。还特别重视“民”的作用,强调人民在封建社会政治生活中有着重要地位。二、背景回放
武力争霸天下
孟子生于我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代,各诸侯国角逐武力,征战不断,社会混乱,礼制崩坏,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当时,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侵凌被视为合理,由大国以武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宣传“仁政”思想
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至迁都大梁。梁惠王统治期间,“卑礼厚币以招贤者”,于是贤者数人,其中就有孟子不远千里来到大梁。孟子来到大梁后,在与梁惠王的接触交谈中,借机宣传自己的“仁政”思想,于是就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篇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文。三、相关知识
诸子与诸子散文
所谓“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期诸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据有关典籍记载,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学派有这十大家:儒家,代表人物是孔丘、孟轲、荀卿;墨家,代表人物是墨翟;法家,代表人物是商鞅、韩非;道家,代表人物是老聃、庄周;农家,代表人物是许行、陈相;名家,代表人物是公孙龙;“无”通“毋”,不要“颁”通“斑”,头发花白“涂”通“途”,道路供养活着的人。可以凭借。两个词,然,这样;而,却。不要归咎。六、文言句式
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判断句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状语后置句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宾语前置句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那些人)只是没有(跑)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做到)这样却还不能使天下百姓归顺的君王,不曾有过。4.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省略句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固定句式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固定句式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口人的家庭就可以凭借这不饿肚子了。有的士兵跑一百步才停下来,有的跑五十步才停下来。这种说法和杀死了人,却说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 又有什么不同呢?七、名句积累
1.五亩之宅,__________,五十者可以衣帛矣。(2014·山东卷)
2.七十者衣帛食肉,_______________,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2013·天津卷)
3.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____,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013·湖北卷)树之以桑黎民不饥不寒申之以孝悌之义4.不违农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
(2010·湖南卷)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_____________,王道之始也。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养生丧死无憾[思维导图][主旨领悟]
文章记述了梁惠王向孟子请教自己尽心于民,但民并没有增多的原因。孟子以战争中士卒逃跑,用五十步笑百步为喻,对他进行驳斥,然后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孟子劝说梁惠王施行仁政,农忙时不要征调百姓服役,要使百姓有吃有穿,受到教化,只有这样做,才可以“王天下”。最后作者对极尽享乐造成“涂有饿莩”而又逃避罪责的统治者进行了抨击,阐述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和主张。1.梁惠王是如何提出“民不加多”的疑虑的?孟子又是怎样回答的?
答:
2.孟子主张行王道,施仁政,那么文中的“仁政”主张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①“不违农时”,合理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无憾”——实施仁政的初步措施。②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合理发展畜牧业,使“黎民不饥不寒”——实行仁政的进一步措施。③加强教化,“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实行仁政的根本措施。1.面对梁惠王的提问,孟子为什么要抛开问题讲“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
探究:①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描述讲“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牢牢地吸引住了谈话的对方,为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服务。②比喻论证可以将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深入浅出地讲道理,便于让人接受。③变答为问,变被动为主动,并使之按自己的思路走,这样孟子就牢牢地把握了主动权,为本次辩论的胜利打下了基础;并且以此巧妙地回答了梁惠王的疑问。2.孟子在本文中提出了哪些施行“王道”的措施?其实质是什么?施行后会取得怎样的效果?
探究:3.本文结构严谨,气势充沛,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探究:①结构严谨
孟子的文章从表面看,铺张扬厉,似乎散漫无纪,实则段落分明,层次井然,而且环环相扣,不可分割。
这篇文章三大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②气势充沛。
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
如孟子畅谈“使民加多”的道理时,连用四组排偶句,音节铿锵,朗朗上口,气势充沛。比喻论证
一、教材发掘
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为说服梁惠王,举例提到“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以此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喻说梁惠王要使民“加多”,必须实施仁政。这就是比喻论证。2.比喻应当贴切、自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如可以把教师比喻成蜡烛、春蚕,说明他们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如果将他们比喻成能使别人干净起来而自己却越来越脏的抹布、扫帚,就会“引喻失义”,应当引起注意。
3.因为比喻的双方缺乏本质上的内在联系,所以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要完整、深刻地论述一个问题,不能仅靠比喻论证,应把它和例证法、分析法等结合起来使用。三、尝试运用
以“现实·幻想”为话题,运用比喻论证写一段话。
答案:(示例)如果说现实是一只苍鹰,那么幻想就是羽翼,没有幻想,现实就无法越飞越远;如果说现实是一个贝壳,那么幻想就是一粒沙,没有幻想,现实就无法合成晶莹的珍珠;如果说现实是一艘船,那么幻想就是帆,没有幻想,现实就无法乘风破浪,奋勇前行。一、课内素材
孟子的环境观
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有这样一段话:“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是孟子告诫梁惠王要爱惜民力,遵循自然规律,与民休息,让物类繁殖,从而达到丰衣足食的结果的话语。这段文字在今天看来,依然有其积极的意义,甚至可以说有先见之明。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孟子就已经认识到滥捕滥伐的危害,告诫人们要注意生态平衡,保护环境,并且看到环境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应用角度]“保护环境”“我国古代灿烂的思想文化” “要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发扬古代的人文精神”。
[精彩应用]
遵循自然的规律,它会给科学引领正确的方向,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个“常”就是自然规律。当门捷列夫用扑克牌排成最早的元素周期表时,在场的科学家鲜有认同。但当门捷列夫预测的元素一一被发现且性质相近时,面对人们的惊奇,门捷列夫却只微微一笑:“这不过是自然的规律。”是啊,门捷列夫不过是发现了简单的自然规律,可正是遵循着这些自然规律,人们发现了一个又一个未知的元素。孟子曾给梁惠王提出“不违农时”“斧斤以时入山林”等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其实也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做法。合理地运用自然规律,将推动社会的发展;反之,若不遵循自然规律,则会酿成失败的苦果。工业化时期,贪婪的人们不断地生产,全然不顾工业废气对地球生态环境造成的严重危害。于是,海平面上升、全球变暖、酸雨等灾难接踵而至。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犯下的“滔天大罪”,开始遵循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生产,减少对自然的危害,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人类的生活更美好。
行政和执法部门一方面应该加强对生产、经营者违法犯罪行为的追究力度,提高生产、经营者违法犯罪的成本;另一方面,应强化监管者的责任,督促监管者公正尽责。
我们不缺法规条文,缺的是严格的执法者。因此,常态化、制度化和法律化的监管和源头的守护更为重要,而不是期待每年的“3·15”能爆出什么猛料。2.习近平:统一保护、统一修复山水林田湖
十八届四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提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是十分必要的。”这一重要论断阐明了生态系统整体性这一本质特征。【提土旁】短横左低右略昂,竖画穿过横中央,斜提出锋形要尖,收笔不要比横长。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