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70张PPT。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第9课 劝 学主题1:坚持
1.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庄子》
2.即使慢,驰而不息,纵令落后,纵令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的目标。
——鲁迅
3.耐心和持久胜过激烈和狂热。
——拉·封丹4.一个人只要强烈地坚持不懈地追求,他就能达到目的。
——司汤达
5.我们的忠言是每个人都应该坚持走他为自己开辟的道路,不被权威所吓倒,不受现时的观点所牵制,也不为时尚所迷惑。
——歌德
6.涓滴之水终可以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力量强大,而是由于昼夜不舍的滴坠。
——贝多芬
7.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
——狄更斯主题2:积累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日积月累定会绽放生命的精彩。壶口瀑布日夜奔腾,这柔和的水硬是将铁硬的石寸寸剁去。石缝间的松柏,无论每一寸的向上是多么艰难,但几度寒暑春秋,终长成高树,伸展繁茂的枝干。邮差弗雷德走街串巷为人送信,持续不断地为客户创造价值,坚持的付出终获丰硕的馈赠。由此可见,厚积薄发是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欲“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一切的生命都因积累而精彩!2.王羲之经过了“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积累,才写出了笔走龙蛇的《兰亭集序》;李时珍经过亲尝百草的积累,才编成了祖国的医学宝典《本草纲目》;马克思经过了几十年的资料收集,整理思考,才写出了享誉全球的《资本论》;歌德经过了六十载的“笔耕”,才写出了举世闻名的《浮士德》。凡此种种,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没有经过量的积累,就妄想一步登天,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劝 学
孟 郊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这是一首理趣诗。首联中“击石”是古代取火用的一种方法,“元”通“原”,意即“原来、原本”。颔联的意思是: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懂得各种知识和道理,如果不学习就不会掌握知识、提高能力。颈联中的“己运”意即自己运营,颈联的第二句是说靠他人所得不是自己的才能。尾联的大意是人要趁年轻时有所成就,因为一个人不能永远是少年时代。全诗运用白描手法,浅显通俗地说明了人只有通过努力学习、努力创造才能有所作为的道理。飞越千古的天籁之音
千百年来,大思想家荀子的《劝学》就像是飞越千古的天籁之音,一直在我们的耳畔回荡,铮铮之音,振聋发聩。粗的铁棒能磨成纤小的绣花针,靠的是一股坚忍不拔的气概;涓涓细流能穿透刚硬的石块,凭的是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正如荀子所言:“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学习的确需要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可并不是所有人都意识到了这一点,即使心知肚明,也未必落到实处,有的人浅尝辄止,远未领略到真谛,就半途而废,岂不惜哉!有的人一曝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结果光阴搭上去,知识未获得,岂不冤哉!也有的人虎头蛇尾,过分沉湎于“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忽视了另一半的孜孜不倦,到头来种的是西瓜,得的是芝麻,岂不悲哉!“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要想到达胜利的彼岸,贵在持之以恒。德国化学家李比希研究海藻时未能钻研到底,结果与新元素失之交臂;已年过半百的谈迁在20余年心血一夜间化为乌有后,并没有一蹶不振,反而以超人的毅力重整旗鼓,历经艰辛,完成了巨著《国榷》。倘若你有了坚持不懈的毅力,再用以专一的态度,就如虎添翼了。“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你若今天立志做画家,明天发愤当诗人,后天又刻苦练钢琴,鸿鹄之志倒是有了,但这朝三暮四、不专心致志的态度,到头来怕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人的一生是在不断学习和积累中度过的。同样是忙碌的一世,结果有的人收获甚微,一事无成;而有的人却硕果累累,功成名就。“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的至理名言穿越千古犹如天籁之音,振聋发聩,影响深远。本文紧紧围绕荀子的“劝学”言论,引经据典,援事论理,正反对照,阐述了坚持不懈精神的重要性,对我们当前学习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一、作者简介
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
荀子(约前313年~前238年),名况,时人尊称为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先秦儒家学派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二、背景回放
勉励学习
荀子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反对“生而知之”的先验论。他认为人的知识、品德不是天赋的,而是后天经过礼义教化、学习改造获得的。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通过学习,积善成德,成为君子。三、相关知识
先秦诸子思想的集大成之作——《荀子》
《荀子》一书是中国古代儒、法、道、墨等诸子学术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它对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方方面面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人定胜天”“性恶论”“隆礼敬士”“尚贤使能”“重法爱民”“节用裕民”“开源节流”是其主要思想。《荀子》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强的逻辑性。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散文的进一步成熟。学习,改造人性
荀子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善,是人为的。他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只有懂得了礼仪,人性才能改变。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通过学习,积善成德,成为君子。“有”通“又”“生”通“性”,资质、禀赋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广泛地学习。爪子和牙齿。特指长江、黄河。安身。两个词,因为,心思。六、文言句式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判断句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状语后置句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句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使又晒干了,(它)也不会再挺直了,(这是因为)用火烤使它变成这样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出来的,但比蓝草的颜色更深蚯蚓(虽然)没有锐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4.以为轮( 省略句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无以至千里( 固定句式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用火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就无法到达千里远的地方。(“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七、名句积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心一也。(2016·浙江卷)(2016·全国乙卷) (2014·全国卷Ⅱ)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___。
(2015·湖北卷)
3._________,不能十步;_________,功在不舍。(2014·辽宁卷)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骐骥一跃驽马十驾4.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__________。(2014·福建卷)
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__________;__________,非能水也,而绝江河。(2014·浙江卷)
6.__________,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014·四川卷)
7.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012·安徽卷)而闻者彰而致千里假舟楫者积善成德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8.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_________。(2012·上海卷)
9.___________,风雨兴焉。(2011·福建卷)
10.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2011·山东卷)
11.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_________,不复挺者,使之然也。(2009·重庆卷)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积土成山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虽有槁暴[思维导图]
[主旨领悟]
本文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一中心论点,从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积累、坚持、专心)三个方面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1.作者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轮” “木”“金”的比喻,分别论证了什么问题?
答: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使人智慧明达。2.第2段中是如何论述学习的意义的?
答:第2段中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了五个比喻。①用“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可以有所发展、有所提高。②直木“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③从而说明人只有经过“博学”(广泛地学习)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3.第3段论证了什么问题?运用了什么说理方法?其论述层次怎样?
答:4.第4段主要论述了哪些内容?是如何进行论述的?
答:(1)第4段中主要论述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2)用了十个比喻来论证学习要逐步积累、坚持不懈,并要专心致志。①先从正面设喻,接着从反面设喻,说明“不积”就不能至千里、成江河。正反对照,说明人们掌握知识、培养品德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发展,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②从“舍”与“不舍”来论述学习贵在坚持不懈的道理。③用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进行对比,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1.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呢?
探究: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从上句的“故”字看,这是荀子通过一组比喻得出的结论。从这一点看,荀子劝学首先是劝人们要学习做人。另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一句同样着眼于品德的养成。在荀子看来,学习可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所以,学习对象是明确的,也就是品德。另外荀子讲学习要积累、坚持、专一,对我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也具有启发意义和指导作用。2.本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请分析本文设喻的特点。
探究:①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为喻体。如为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以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的提取、水寒冷而成冰以及车轮的制造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论证了学习可使人有所成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显,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③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3段,作者先连用四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4段,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对比论证
一、教材发掘
在对比论证手法的运用上,《劝学》很有特色。如在说明学习要善于积累的道理时,作者先后以“骐骥”与“驽马”、“朽木”与“金石”作对比,说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充分显示出“不舍”对于学习的重大意义。二、名师点拨
对比论证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即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从而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也称比较法。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在对比中最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的比较,具有极大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经过对比,正确的论点更加稳固。
对比包括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对比,以及事物进程不同环节的对比。一种情况是举一个正面的例子、一个反面的例子,然后,对这两个例子还要进一步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以证明论点。另一种情况是举一个例子,但这个例子里面含有正、反两种因素,这个例子举完了,再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加以对照性分析以证明论点。三、尝试运用
以“看人不可求全责备”为题,写几段文字,要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表达这个观点。300字左右。
答案:(示例)西汉颇有开明之名的汉文帝,明知贾谊是难得的人才,却不重用他。后人李商隐叹曰:“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原来汉文帝向贾谊请教的不是治国大计,而是些鬼神之说。难怪贾谊无言以对,而汉文帝仅因此弃贤臣不用。呜呼,“求全责备”误人竟至于此!
然而,历史上也有“不以一眚而掩大德”的秦穆公,有“七擒七纵孟获”而让其自治边境的诸葛亮,有知人善用、虚心纳谏的唐太宗。林肯更幽默,当他起用格兰特为司令时,有人说格兰特贪杯误事,林肯笑言“那我就以香槟相送”。是的,格兰特有贪杯的缺点,但林肯看中的是他出色的军事才能,后来北军的胜利证明了林肯的正确选择。一、课内素材
荀子的学习观
荀子认为:“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入,学思精通则知明,“知明而行无过矣。”“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认为“积”的过程是渐进的过程,因为知识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人的道德情操也有一个不断培养与提高的过程。荀子认为学习要用心专一,“锲而不舍”是进学修德的有效方法。学习是积累的过程,需要有恒心。所谓“善假于物”,即善于学会利用前人已经积累的知识和工具,才能学有成效,学有创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成功者的最大奥秘在于能持之以恒地走完从说到做的这段距离。法国作家司汤达说:“一个人只要强烈地坚持不懈地追求,他就能达到目的。”贝多芬说:“涓滴之水终可以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力量强大,而是由于昼夜不舍的滴坠。”不畏劳苦,不舍昼夜——这就是成功的秘诀。让我们张开理想的翅膀,以顽强的毅力和一颗恒心飞向成功的彼岸。二、课外链接
持之以恒,方达成功
北宋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花费了19年光阴,定稿以后,已是老眼昏花,两鬓斑白,不久就去世了。明代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跑遍名山大川,收集上万副药方,用了整整30年的时间。居里夫人几十年如一日地从事放射性元素的研究,发现了钋和镭两种元素,成为闻名世界的女科学家。德国大诗人歌德,耗费60年的心血,才完成他的长诗《浮士德》,直到临死前,这个84岁的老人,还伏在桌上写作……这一切不正说明只有持之以恒,呕心沥血,才能到达成功的顶峰吗?【草字头】长横三分取两点,竖、撇过点把横穿,竖、撇斜度要对称,整体形态扁而宽。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