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过秦论》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过秦论》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5-31 23:21: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80张PPT。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第10课 过秦论主题1:后人对贾谊的评价
1.谊亦天年早终,虽不至公卿,未为不遇也。
——班固
2.贾谊言三代与秦治乱之意,其论甚美。
——刘向
3.汉朝之儒,唯贾生而已。
——刘歆
4.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苏轼5.贾谊三年谪,班超万里侯。何如牵白犊,饮水对清流。
——李白
6.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刘长卿
7.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王安石
8.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毛泽东主题2:回望历史
1.历史就像一幅油画,离得越远就看得越清楚。历史像是一部小说,当它是信史时,只能理解为宿命,或者说,历史本来就是这样的一出戏。历史,有如那双磨损的软底红棉鞋,在被时间磨损之后,依然保持着它的色泽,传递出血肉之躯的温热。历史像弯弯曲曲的河流,从远古流到今天百家争鸣的时候,史学家们以各自的良心,纷纷将华夏的历史写就。2.历史像一首歌,有的人唱就好听,换个人唱就难听。历史像一幅画,有人看了满心欢喜,有人看了捶胸顿足。历史像一壶酒,会品的人如饮甘露,不懂的人如喝白开水。历史像照妖镜,有人金光灿烂,有人腐尸骷髅。历史像贸易账本,有人顺差,有人逆差。历史像拍电影,可以纪实,可以戏说,可拍前传,可拍续集。历史像错误大全,聪明的人以史为鉴,少走弯路;愚蠢的人视而不见,一再重复相同的错误。历史像情人,忘记就等于背叛。历史像人类的灵魂,你珍视它,它直面你;你逗弄它,它戏谑你;你篡改它,它惩罚你;你违背它,它毁灭你。3.历史像镜子,映出世间百态的镜子,让人看到自己的模样;历史像岩浆,熊熊燃烧的岩浆,一刻不停地翻滚;历史像一棵树,一棵参天大树,我们要在枝头长出最鲜嫩的叶子;历史像一本书,一本好书,谁也无法完全参透其中的奥秘。历史是智慧,前人做事情的道理经验,随着时间的验证,可以让今人更加明白事理。如果没有了历史也就无法知道曾经的人们发生过什么事情。历史是人的根本,只有记住了人的根,了解自己,才能找到自身的价值。贾 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第一句似颂扬文帝殷切虔诚求贤,第二句隐含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叹。第三句“可怜”即“可惜”,“虚”即“空自、徒然”。该句虽轻描淡写,却更含蓄而耐人寻味。仿佛给文帝求贤留有余地,其实却隐含着冷峻的嘲讽。最后一句紧承“可怜”“虚”,直接道明文帝“夜半虚前席”不是为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诗中有讽有慨,寓讽于慨。诗人借贾谊的怀才不遇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秦始皇是一个成功的霸者,然而他也是一个不合格的王者。
灭六国,有人说这是历史的必然。中国当时的形势与罗马帝国解体时的欧洲何其相似,而欧洲为什么没有“顺应历史”地统一呢?可见,一统天下,没有一种霸者的气概,是不可能实现的。想象一下分裂成数百个小国的中原会是怎样一种局面吧,恐怕,千年征战所流的血,得以太平洋来计算吧。书同文,车同轨,没有一种霸者之气,不以一种雷霆般的力量运用整个国家机器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只要看看当今世界多达千种的语言文字,那些历史的必然论者就可以免开尊口了。后世骚客们写着由秦篆演化而来的文字,满中国溜达着咏怀古迹,嘲讽秦始皇时,大约没有想到这一点吧?
筑长城,“你何曾挡住了匈奴?”闻一多先生看到了长城的不足,但他难道没有想到过,若没有长城,北方民族侵略中原的次数会成倍增多?会有多少中原百姓惨遭屠戮?这一事实在人们心中怎么总比不上孟姜女的几把辛酸泪?没有始皇的豪霸之气,长城有可能出现于世吗?这个总不是什么历史的必然吧?总之,中国的历史绝对缺不了秦始皇这个隐透着青铜光辉的人物,他作为一个成功的霸者,以一种扭转乾坤的力量影响着整部中国历史,在长长的历史画卷中涂抹了重重的一笔亮色。
这样的一个人物为什么不是一个合格的王者呢?不是因为焚书坑儒,不是因为劳民伤财,修筑阿房宫、骊山陵,而是因为他过于相信自己的力量,将自己的利益凌驾于全体人民的痛苦之上,为了一句“嬴政死而地分”而用了二万五千俘虏的鲜血染红五十里黄河,为了陨星上的一句骂他的话,这是一篇气势磅礴的论文,文章开始一口气从“灭六国”“书同文,车同轨”“筑长城”三个方面对秦始皇之功大加赞美,认为秦始皇是“一个成功的霸者”,“以一种扭转乾坤的力量影响着整部中国历史”。但作者并没有忽略秦始皇之帝国速亡的原因,用高度精练的笔墨写出了秦始皇的残暴,得出“治国不能只靠力量”的真理。从写法上看,本文借鉴了《过秦论》铺陈的手法,在结尾点明观点,深得赋体文之妙。一、作者简介
文才超众的汉赋作家——贾谊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年少时以文才显名,20多岁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迁为太中大夫,参与政事,深受倚重。因提议改革政治,遭权贵嫉妒、毁谤,贬为长沙王太傅。转任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堕马而死,他“自伤为傅无状”,一年后也忧郁而死。
主要作品:政论文最著名的有《过秦论》《论治安策》《论积贮疏》等。其文议论风发,挥洒自如,气势磅礴,雄辩有力,颇有文采,感染力强。明人辑有《贾谊集》,另传有《新书》十卷。二、背景回放
借古鉴今,讽喻时政
贾谊生活在汉文帝时代。当时,社会经济已渐渐恢复,人民生活也较安定,但是阶级矛盾却在不断地潜滋暗长,统治阶级日益滋长“淫侈之俗”,并横征暴敛,加重人民负担,以致逼迫农民卖妻鬻子。贾谊担心“大命将泛,莫之振救”。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希望汉文帝能够“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有时”,从而使国家长治久安,以免重蹈秦亡之覆辙。三、相关知识
关于“论”
“论”是我国古代议论文的一种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史臣于传末作论议以断其人之美恶;一曰设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论学等内容,重在说理。《过秦论》是史论,名为“过秦”,实是“戒汉”。“从”通“纵”,合纵
“櫌”同“耰”,碎土平田用的农具
“景”通“影”,像影子一样使动用法的三种类型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1.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例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王:使……为王。
2.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一般来说,活用作使动的动词,多数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后,后面就带有宾语。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
及物动词也有活用为使动的,但比较少见。例如: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走:使(操军)逃跑。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用为使动词。如“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弱:使……变弱、削弱。两个词,以:来;致:招纳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介词“以”与动词“为”连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把……作为”爱护人民指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六、文言句式
1.然陈涉瓮牗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判断句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状语后置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然而陈涉(不过)是个以破瓮做窗户,以草绳系门板的贫家子弟,(替人种田帮工的)下层人民,又是个被征发的人。陈涉的地位,并不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尊贵。3.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省略句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天下笑者,何也( 被动句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置身在戍边队伍中间,突然在田野之中兴起。
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什么原因呢?七、名句积累
1.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6·天津卷)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__________________。(2013·湖南卷)
3.履至尊而制六合,__________________,威振四海。
(2013·湖北卷)
4.___________,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2013·四川卷)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率疲弊之卒5.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为固。(2012·四川卷)
6.为天下笑者,何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1·安徽卷)
7.同是写秦朝暴政的,有《过秦论》中的“于是废先王之道,____________”,还有《阿房宫赋》中的“使负栋之柱,_________________”。(2009·湖北卷)
8.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________________,百有余年矣。焚百家之言多于南亩之农夫序八州而朝同列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思维导图][主旨领悟]
本文着重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是在分析秦王朝灭亡的历史过程中从反面总结出来的,如果从正面说,就是秦如果想使其攻与守的形势不发生截然相反的变化,就得施行仁义的政策。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劝谏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1.本文作者认为秦王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全文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答:①作者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不施仁义。
②文章由两大部分组成:一部分叙史实,一部分发议论。叙述史实,以时序为经,以事迹为纬。叙史是议论的依据,议论是叙史的升华。
2.作者重点叙写了秦始皇的功业,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请用选文中的语句回答各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答:(1)统一天下之前
①政治上:“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②军事上:“南取百越之地……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2)统一天下之后
①文化上:“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②刑法上:“隳名城,杀豪杰”“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③地理防务上:“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3.文中哪几处运用了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1.面对强秦,“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各国诸侯是采用什么办法“弱秦”的?作者竭力描写反秦统一战线之强大有何作用?
探究:诸侯各国面对强秦被迫联合共同抗秦:①招纳天下人才,订立合纵同盟;②有贤明和具有政治远见的领导人,聚合各国的力量,一致对秦;③六国阵营,一时人才济济,有众多的谋臣出谋划策;有各方来的策士,为各国诸侯沟通意见;有各国的良将统率军队。作者竭力写反秦统一战线的强大是为了反衬当时秦国的不可战胜。这样,一可为下文陈涉与六国之师的对比埋下伏笔;二可为后文所谓“攻守之势异也”张本,这里说的“攻”势势如破竹,与后文陈涉起义后秦朝的兵败如山倒的“守”势相映成趣,彰显主题。2.朗读第四段,思考: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为“陈涉起义,天下响应”铺陈的呢?这样写有何好处?
探究:五个方面。①出身地位,“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②个人素质,“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③起义军成分,“疲弊之卒,数百之众”。④武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⑤起义的影响,“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起义结果,“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铺陈排比
一、教材发掘
本文在叙事上极力铺陈,极力夸张,文中多用铺叙排比的句式,例如,开头写秦孝公的雄心,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等词语;中间写九国之师攻秦,四君、九国、谋臣、策士、武将,一一列名,显得很有声势;写秦始皇,则极力塑造他那威震海内的形象。行文又整散结合,错落有致,音节和谐,如“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二、名师点拨
排比就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运用排比,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手段来实现。
1.并列许多人或事物加以突出。如本文“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2.利用同义、近义的词语变换,一连说上几句,表示相同或相近的意思,收到渲染强调的效果。如本文“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因为这些是从不同角度来说,所以不仅不觉重复,反而感到富于变化。
3.用结构相同的句式来集中地表现几个密切关联的意思,收到从各个方面来说明某人某事的效果。如本文“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这是列举不同地域来写秦的壮大;又如“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是从“四公子”本身和如何待人来极赞其贤。三、尝试运用
仿照第一段句式,另外再写两句话,构成铺叙排比。
喜欢冰心的轻吟:“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喜欢那些平平仄仄的文字,喜欢那些抑扬顿挫的韵律,喜欢那些诗情画意的意境……我想深深品味,我想慢慢阅读。
答案:(示例)①喜欢林徽因的呢喃:“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②喜欢海子的轻叹:“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课内素材
胸襟气度
汉文帝任命贾谊担任自己最爱的小儿子梁怀王刘揖的太傅。前169年,梁怀王刘揖入朝,骑马的时候,不小心摔死了。虽然这件事不是贾谊的直接责任,但是贾谊认为自己身为太傅,没有尽到责任,才会出现这样的事,所以心里非常难过,经常哭泣,心情十分忧郁。第二年,贾谊就在忧郁中死去了,年仅三十三岁。后来贾谊被视为怀才不遇的象征。其实,贾谊的才没有得到完全施展,并非完全是君王的过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他自己造成的,主要原因就是他不善于忍耐,不能等待时机,志向远大而气量狭小,才力有余而识见不足。
[应用角度]“胸怀”“怀才不遇”“气度”等。
[精彩应用]
世间最大的东西不是大海,不是高山,也不是宇宙,而是人的胸怀,是人的气度。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二、课外链接
李嘉诚的长江精神
华人首富李嘉诚,最初投身塑胶业,把他的塑胶厂命名为长江塑胶厂,后来把塑胶厂卖掉转而涉足地产业,将公司命名为长江地产有限公司,再后来产业扩大,又改名为长江实业。不管生意的领域如何改变,李嘉诚对“长江”情有独钟。李嘉诚说:“‘长江’取名基于长江不择细流的道理,因为你要有这样豁达的胸襟,然后你才可以容纳细流——没有小的支流,又怎能成为长江?【弄字底】横为长横要舒展,撇为斜撇形稍短,撇竖上缩下部展,竖为悬针直而尖。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