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78张PPT。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戏曲和中外话剧第3课 哈姆莱特主题1:命运
1.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约·凯恩斯
2.命运支配我们行为的一半,而把另一半委托给我们自己。
——马基亚维利
3.勇敢的人开凿自己的命运之路,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开拓者。
——塞万提斯
4.征服命运的常常是那些不甘等待机会恩赐的人。
——马修·阿诺德
主题2:美与丑
1.美是一种欣慰,丑是一种厌恶,两者相对,又密不可分。漂亮的脸蛋会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快感,丑陋的言行会给人一种直觉上的厌恶。心灵美,美在人的善良性;心灵丑,丑在人的劣根性。
美并不是炫耀的资本,而是一种特质。当这种特质向着反方向发展时,美会变得很丑陋。丑并不是沮丧的根本,而是一种表象。当这种表象向着反方向发展时,丑会变得很美丽。
真善美是一朵花,人人都爱它;假恶丑是一根刺,人人都恨它。
2.朋友,能听我说句心里话吗?能让我把对你心灵的感受释放出来吗?四季轮回,芸芸众生,有了你和我,有了你的美,有了我的丑。
朋友,假如没有了丑,会有美的发现吗?正是因为我的丑,才体现出你的美。我请求你,不要把我忘记,我会用自己的丑来衬托你的美。我想送你蔚蓝的天空,再送你一个美的梦境,用色彩斑斓点缀你的人生。请你还我夙愿,用我最美的诗情,送你真情,让你生活得潇洒,让你享受最美的人生。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总体上表现了一个思想——爱征服一切。诗人将抽象的概念转化成具体的形象,用可感可见的物质世界,形象生动地阐释了人文主义的命题。
这首诗的开头将“你”和夏天相比较。夏天正处在绿的世界中,是自然界的生命最昌盛的时刻。那醉人的绿与鲜艳的花一道,将夏天打扮得五彩缤纷、艳丽动人。但是,“你”比夏天可爱多了,比夏天还要温婉。“你”在最灿烂的季节不会凋谢,甚至“你”美的任何东西都不会有所损失。“你”是人世的永恒,“你”会让死神的黑影在遥远的地方待着,任由“死神”的夸口也不会死去。“你”是什么?“你”与人类同在,“你”在时间的长河里不朽。“你”就是诗的精神,是人类的灵魂。在莎士比亚纪念日的讲话(节选)
歌 德
莎士比亚,我的朋友啊!如果你还活在我们当中的话,那我只会和你生活在一起;我是多么想扮演配角匹拉德斯,假如你是俄来斯特的话!而不愿在德尔福斯的庙宇里做一个受人尊敬的司祭长。
先生们,我想停笔,明天再继续写下去;因为现在滋长在我内心里的这种心情,你们也许不容易体会到。
莎士比亚的戏剧是个美妙的万花镜,在这里面,世界的历史由一根无形的时间线索串连在一起,从我们眼前掠过。他的构思并不是通常所谈的构思;但他的作品都围绕着一个神妙的点(还没有一个哲学家看见过这个点并给予解释),在这里我们个人所独有的(本性),我们从愿望出发所想要的自由,同在整体中的必然进程发生冲突。可是我们败坏了的嗜好是这样迷糊住了我们的眼睛,我们几乎需要一种新的创作,来使我们从这暗影中走出来。
所有的法国人及受其传染的德国人,甚至于维兰也在这件事情上和其他一些更多的事情一样,做得不太体面。连向来以攻击一切崇高的权威为职业的伏尔泰在这里也证实了自己是个十足的台尔西特。如果我是尤利西斯的话,那他的背脊定要被我的王笏打得稀烂!
这些先生当中的大多数人对莎士比亚的人物性格表示特别反感!
我却高呼:(要)自然(的真实),自然(的真实)!没有比莎士比亚的人物更自然的了!
这样一来,于是乎他们一起来扭住我的脖子。
松开来,让我说话!
他与普罗米修斯竞争着,以对手做榜样,一点一滴地刻画着他的人物形象,所不同的是赋予了巨人般的伟大(性格)——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认不出他们是我们的兄弟——然后以他的智力吹醒了他们的生命。他的智力从各个人物身上表现出来,因此大家看出他们之间的亲属关系。
我们这一代凭什么敢于对自然加以评断?我们(又能)从什么地方来了解它?我们从幼年起在自己身上所感到的以及在别人身上所看到的,这一切都是被束缚住的和矫揉造作的东西。我常常都在莎士比亚面前而内心感到惭愧,因为有时发生这样的情形,在我看了一眼之后,我就想到,要是我的话,一定会把这些处理成另外一个样子!接着我便认识到自己是个可怜虫,从莎士比亚(的笔下)描绘出的是自然(的真实),而我所塑造的人物却都是肥皂泡,是由虚构狂所吹起的。
虽然我还没有开过头,可是我现在却要结束了。
那些伟大的哲学家们关于世界所讲的一切,也适用于莎士比亚。我们所称之为恶的东西,只是善的另外一个面,对善的存在是不可缺少的,与之构成一个整体,如同热带要炎热,拉普兰要上冻,以致产生了一个温暖的地带一样。莎士比亚带着我们去周游世界;而我们这些娇生惯养、无所见识的人遇到一个没见过的飞蝗却要惊叫起来:先生,它要吃我们呀!
先生们,行动起来吧!请你们替我从那所谓高尚嗜好的乐园里唤醒所有的纯洁心灵,在那里,他们饱受着无聊的愚昧,处于半睡半醒的状态,他们内心里虽充满激情,可是骨头里却缺少勇气,他们还未厌世到致死的地步,但是又懒到无所作为,所以他们就躺在桃金娘和月桂树丛中,过着他们的萎靡生活,虚度光阴。
这是歌德的一次著名演讲,这次讲话自始至终都回荡着汹涌澎湃的激情,强烈的感情是全篇讲话的主题曲。情感的真实,才使人们觉得文章的真实;讲话的真实,引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莎士比亚,我的朋友啊!”这是歌德发自内心深处的对这位文学巨人的仰慕,没有虚假,没有造作。
歌德也是一位作家,一位诗人,他能透彻地理解莎士比亚。他看到当时的文学弊端,呼吁人们大刀阔斧地改革,突破单一的创作规律的框架,学习莎士比亚灵活多变的创作手法。在当时沉闷的创作环境中,只有用强烈的呼喊,才能唤醒被规律封闭的人们的心,怀着对莎士比亚崇敬的心情,呼吁人们向他学习,返璞归真。
代表作品:历史剧《亨利四世》《理查三世》等,喜剧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悲剧有“四大悲剧”,即《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也译为《麦克佩斯》)。
社会评价:本·琼森称他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将他和古希腊的埃斯库罗斯并称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他被人们尊称为“莎翁”。
二、背景回放
借古讽今,影射现实
哈姆莱特的故事,最早见于12世纪末丹麦历史学家萨克索所著的《丹麦史》,讲述的是发生在8世纪末丹麦的故事;16世纪末英国作家把它改编成戏剧,以复仇为主题,广为流行,但现已失传。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被公认为是根据那部失传的悲剧改编的,但莎士比亚采用借古讽今的方法,把这个中世纪的复仇故事写成一个具有新时代特点和深刻意义的社会悲剧。
尽管剧情发生在中世纪的丹麦,但剧中所写的矛盾冲突和社会环境处处使人联想到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英国现实。此时正是英国封建关系瓦解、资本主义关系兴起的交替时代。一方面,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并日益暴露出它的腐朽性和反动性;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也加紧了对农民的掠夺。作品充分体现了时代的社会本质,揭示了当时的阶级矛盾。
三、相关知识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简介
《奥赛罗》叙述摩尔人贵族奥赛罗由于听信手下旗官伊阿古的谗言,被嫉妒所压倒,掐死了无辜的妻子苔丝狄蒙娜,随后自己也悔恨自杀。通过塑造这个形象,莎士比亚对原始积累时期新兴资产阶级中的极端利己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李尔王》描写一个专制独裁的昏君,由于刚愎自用,落得一个悲惨的结局。悲剧的目的同样在于揭露原始积累时期的利己主义,批判对权势、财富的贪欲。悲剧还反映了英国当时广大农民流离失所的现实。
《麦克白》叙述野心家麦克白将军从战场上立功凯旋,由于野心的驱使和妻子的怂恿,利用国王邓肯到自己家中做客的机会,弑君而自立。最后,这个血腥的篡位者因被邓肯的儿子和贵族麦克德夫打败而死去。他的妻子也因精神分裂而死。这部悲剧深刻地揭示出个人野心对人所起的腐蚀作用,是莎士比亚心理描写的杰作。
《哈姆莱特》(1599-1602)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复仇的故事,是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时期出现的一种新思潮,是新兴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也是资产阶级新文化的基本内容。人文主义又称“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其基本思想是提倡以人为中心。人文主义的历史作用是巨大的,它促使欧洲人从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使人觉醒,使人们把关注的重点由来世转到现世。它唤醒了人们积极进取、勇于创造、崇尚科学实验的精神。据词性巧记多音字
有些多音字是因词性和搭配习惯不同而造成的。如“畜”在“牲畜( chù )”和“畜( xù )牧”中分别是“禽兽(名词)”和“畜养(动词)”的意思;“冠”在“冠( ɡuān )盖相望”和“勇冠( ɡuàn )三军”中分别是“帽子(名词)”和“居第一位(动词)”的意思;“与”在“与( yù )会”和“与( yǔ )人为善”中分别是“参与(动词)”和“跟(介词)”的意思。
再如“乘”在“千乘( shènɡ )之国”和“乘( chénɡ )胜追击”中分别作“古代称四匹马拉的车一辆为一乘(量词)”和“趁着(介词)”讲;“劲”在“干劲( jìn )”和“劲( jìnɡ )旅”中分别作“精神,情绪(名词)”和“坚强有力,力量大(形容词)”讲。三、用对词语
(一)近义词辨析
1.辨一辨
(1)摸索·探索
同:都有“寻求”之意。
异:二者在用法和意义上是存在细微差别的。
“摸索”偏重于对个人经验而言,常用于描述寻求个人经验不足的某事物的经验等;也指对于某种途径的寻求。如:暗中摸索、摸索门径。
“探索”则多用于描述未知领域的规律寻求,多指大众皆无共同经验的事物;也指更深入地研究某一事物或领域。如:探索自然界的奥秘。
(2)惶惑·迷惑
同:都有存有疑惑的意思。
异:“惶惑”着重指因不了解情况而既害怕又疑惑。
“迷惑”侧重指辨不清是非,摸不着头脑。
(3)莫名其妙·莫可名状
同:都有事物复杂奥妙,无从明白或无法形容的意思。
异:“莫名其妙”侧重指无从明白,可以用来形容心理感觉,也可以用于其他事物或道理。
“莫可名状”侧重指无法形容,一般用来形容心理感觉的复杂微妙。2.填一填
(1)“神舟”十号升天是实现下一个太空________重大目标的绝对必要步骤,它向建立一个真正的空间站又迈进一步。
(2)一些商家以“钢质门”“安全门”等概念,________消费者,实际上并非防盗门。
(3)魏先生的人和卡都在国内,其银行卡却__________有在国外被人盗用消费的记录。探索 迷惑 莫名其妙 (二)成语理解
1.查一查
(1)扣人心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繁文缛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3)拾人牙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容诗文、表演等有感染力,使人心情激动
烦琐而不必要的礼节,也比喻其他烦琐多余的事项
拾取人家的一言半语当作自己的话。贬义词
(4)不自量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当之无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6)无可置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多指做力不能及的事情)
应当承受某种荣誉或称号,没有丝毫好惭愧的
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表示事实明显或理由充足 √。句意是写出来的东西有感染力,用在这里正确。
×。句意是写作时应删去多余的内容,此处使用错误。 ×。句意是回到过去,翻拣历史,此处使用错误。 ×。句意是无能为力,此处使用错误。 √。句意是李书福承受“教父级人物”称号没有丝毫好惭愧,此处使用正确。 √。句意是指贝尼特斯的执教生涯让人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此处使用正确。 [思维导图]课文节选部分通过国王克劳狄斯暗害被派往出使英国的哈姆莱特未得逞,又设毒计让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比剑,欲置哈姆莱特于死地,结果哈姆莱特、国王、王后、雷欧提斯均死于非命的情节,表现了哈姆莱特直率真诚、不加掩饰的性格特点和克劳狄斯善于伪装、善于耍阴谋诡计的特点。[主旨领悟]1.本文节选的部分具有激烈的戏剧冲突,试归纳冲突的类型并分析其具体表现。
答:2.节选部分安排了哪些悬念?这样悬念迭生的情节安排有什么作用?
答:1.哈姆莱特明知老奸巨猾的克劳狄斯想借他人之手除掉自己,为什么还要单枪匹马去迎战,以致最终以悲剧收场?
探究:(1)无比强烈的仇恨让哈姆莱特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父王被杀害,母后被霸占,国恨家仇让他不顾一切。而克劳狄斯对有所警惕的哈姆莱特使出借刀杀人的伎俩,二者是势不两立的斗争。
(2)人文主义思想更加坚定了主人公向邪恶宣战的信念,正义的火焰已在其心头燃起,他有充足的理由和信心去面对决斗。
(3)哈姆莱特身上存在着弱点:一是脱离群众孤军奋战,必然导致失败的结局;二是年轻气盛的他怎么也难以想到克劳狄斯竟有如此狠招——若他胜则饮毒酒而死,败则遭毒剑而亡。
2.分析哈姆莱特这个人物形象。
探究:哈姆莱特是古代丹麦的一个王子,他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形象,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形象。他接受了人文主义的影响,心中充满美好的理想,希望生活中的一切如理想一样完美。而现实生活的一系列意外打破了他的理想。
于是他要为父报仇,可是他内心又是矛盾的,因为他想的不仅仅是为父报仇,而是扭转整个乾坤。在这样艰巨的任务面前,他想要行动也行动不起来,加上他性格过于内向、审慎,处于单枪匹马的处境,使他感到犹豫,最后只能是与敌人同归于尽。他的悲剧既有罪恶势力过于强大的客观原因,也有其性格弱点的主观原因。所以,哈姆莱特的悲剧既是时代的悲剧,也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3.试根据课文中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分析哈姆莱特和克劳狄斯的性格特征。
探究:
哈姆莱特:语言直率,不加掩饰;喜欢用比喻,喜欢嘲弄人,很多话有一针见血的效果。由此可见哈姆莱特身上不乏智慧、勇敢,不乏对爱情的忠贞,不乏对人自身的肯定,但也流露出厌世、犹豫不决等特征。
克劳狄斯:惯于耍阴谋诡计,包藏祸心却装出亲热和善的样子。他的一些语言,如“来,哈姆莱特,来,让我替你们两人和解和解”“我们的孩子一定会胜利”等都是言不由衷、笑里藏刀的话。讽刺手法
一、教材发掘
课文节选部分,许多台词不仅契合人物的性格特点,而且非常生动形象。这主要得益于作者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为了表现哈姆莱特对奥斯里克的厌恶,作者在设计哈姆莱特的台词时极尽讥讽之能事,哈姆莱特对霍拉旭说奥斯里克是“水苍蝇”,称奥斯里克“他在母亲怀抱里的时候,也要先把他母亲的奶头恭维几句,然后吮吸”。
这就是讽刺的艺术手法,这种手法不仅可以使戏剧富有文采,而且可以使人物性格鲜明。二、名师点拨
运用讽刺手法“四法”
1.漫画法。
漫画式的讽刺手法,其特点是夸张,把人或事的假、丑、恶加以扩大或缩小,使之变相、变形,以突出这一侧面的特征,达到讽刺的目的。《儒林外史》写爱钱如命的严监生临死前,着力刻画了他竖着的两个手指头,这两个手指头揭示了他全部性格中最本质的特征:守财奴的爱钱如命。本课中哈姆莱特为了表现对奥斯里克的繁文缛节的厌恶,称其在母亲怀抱里吃奶前也要先恭维母亲的奶头,也属于漫画法。
2.对比法。
指把被讽刺的对象,在对待同一人或事的前后不同的言行上进行描述,以显示被讽刺对象的愚蠢可笑。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围绕于勒有无金钱,以冷漠峻峭的笔调描写菲力普夫妇言行、态度前后判若两人的变化,使读者不难看出夫妇二人的极度虚伪、冷酷无情,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3.托物法。
这是一种把讽刺对象托比于某物,使讽刺对象具体化、形象化的手法。本课中哈姆莱特将奥斯里克比作“水苍蝇”,将国王比作“一头畜生”“戕害天性的蟊贼”,将追随国王的大臣比作“一群畜生”,就是运用的托物法。
4.反说法(反讽)。
人的感情发展到了极顶,往往会以完全相反的方式表现出来;在语言上就是“说反话”。作为讽刺手段的“反说”,是“反话正说”,用肯定赞美的语言描述明显的丑恶、虚假的现象,表达作者的鄙视与挖苦。《藤野先生》开头一段对“清国留学生”的描写,表达的正是厌恶之极的情感。“实在标致极了”其实一点也不标致,称他们“标致”,是明显的讽刺。当任何指斥的言辞都不足以把愤怒之情表达得酣畅淋漓时,便化反语成了讽刺,反语的讽刺,较之直言指责更为有力,表达的厌恶之情更为强烈。三、尝试运用
请以动物的口吻写一段话,讽刺人类的某些行为。500字左右。
答案:示例:
我是一只想死的“老鼠”
这些天,我一直为自己该怎样死而焦虑不安,我的身体极度不适,但我没上医院,因为前几年有位算命先生告诉过我,我命绝今年,如果挨过了今年,还有几百个日日夜夜。
经过深思熟虑,我还是选择上街让人打死。
这些年,我愧对人类。把人们用血汗换来的粮食弄进我的黑洞,我有十几幢别墅,而且每一处里都养着“小蜜”。我怕光,更不敢走在大街上,“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呀,我现在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就让我用死来向人们赔罪吧!也为“后来鼠”做个警示。
一个小时、两个小时过去了,可是没有人喊打,连看都没人看我一眼,我慢慢地走着,等待着死亡的降临。
突然,我眼睛一亮,对!警察有枪,子弹像花生米那样,只要一飞过来就行了。
我来到一个警察面前说:“警察同志,我是一只‘老鼠’,你用枪把我打死吧!”
那警察见了我,“啪”的一声就立正了,“局长好!”
“我不是局长,我是老鼠。”
“你是局长,两年前你还同我们王局一起吃饭呢。”
“你们王局也是只老鼠。”
“你们怎么是老鼠呢?你们是老鼠,那我们就是老鼠的儿子、孙子,以后请您在王局那里多替我说说话,我的名字叫‘向上官’,电话‘5188’。”
我慢慢走在大街上,心里乱到了极点,这个社会是怎么了?怎么我的认识与他们的期望相差那么大呢?
我仰天长叹:“谁来杀死我这只想死的老鼠!”
一、课内素材
人文主义思想与悲剧命运
哈姆莱特是个具有先进理想并勤于思索的人文主义者。他的理想和严酷的现实发生着尖锐的矛盾。精神的危机,理想的破灭,使他悲郁愤懑、痛苦异常,也促使他不断思索,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他从家庭的变故看到宫墙外的社会问题,有强烈的责任感,然而他只相信个人的作用,强调思想的力量,因而矛盾重重,思考多于行动,时时感到忧郁、茫然,行动犹豫、延宕。
生活在英国新兴势力还处于幼稚阶段的哈姆莱特,找不到也不可能找到正确的途径,最后他虽然奋然一击,与敌人同归于尽,但忧郁始终伴随着他,伟大的理想并未实现。莎士比亚在哈姆莱特身上寄托了人文主义的美好思想,哈姆莱特的性格特征和悲剧结局也反映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危机和致命弱点。
[应用角度]“悲剧”“个性”“勇气”“面对困境”“个人与国家”“性格与命运”“理想与现实”等。
[精彩应用]
哈姆莱特的理想被冷酷的现实撞得粉碎。他的父亲被谋害,自己的王位被篡夺,母后与叔叔乱伦,满朝大臣都趋炎附势、阿谀奉承……黑暗的现实令他绝望,他发出“生存还是毁灭”的疑问,可是没有人能回答他,他只有独自痛苦地思考,于是忧郁成了他的性格。最终,他绝望到了极点,死于毒剑之下。
哈姆莱特不单单要为父报仇,他的每一步行动都要服从于“重整乾坤”的大业。这就使得他不屑于采取敌人所曾用的暗杀手段,而要在光明正大的场合,在众人都明了克劳狄斯的邪恶的时候,把他作为一种势力,而不仅仅是作为一个恶人铲除。如果采用暗杀的手段,哈姆莱特的斗争便失去了意义。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大写的人!(选自优秀作文《大写的人》)
二、课外链接
画家谢坤山:不向命运屈服
16岁的谢坤山遭遇一场重大的电击意外,双手和右腿下半部遭到截肢,后又因意外造成一只眼睛失明。然而他并没有屈服于令人绝望的躯体的损伤,他决定向厄运挑战,他开始踏上艺术之路。他以嘴代手执画笔,刚开始,每画下一笔,口中便留下一道深深的伤痕,痛苦程度不是他人所能想象的。但是,谢坤山并未因此放弃作画,最终,他的绘画技巧极为精湛。
谢坤山的经历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实现梦想不一定要靠双手,一颗不向命运屈服的心才是最重要的。【反犬旁】一撇稍斜二撇直,弯钩穿过首撇腰,体形稍窄要注意,重心平稳勿倾倒。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