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短文三篇》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短文三篇》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5-31 23:16: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76张PPT。第三单元 杂文随笔第10课 短文三篇主题1:生命·思想
1.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奥斯特洛夫斯基2.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暂时由我们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
——萧伯纳
3.生命,那是自然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
——诺贝尔
4.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
——罗曼·罗兰
5.人要有三个头脑,天生的一个头脑,从书中得来的一个头脑,从生活中得来的一个头脑。
——蒙田
6.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
——巴尔扎克
7.智者受理智的指导,常人受经验的指导,而野兽受直觉的指导。
——西塞罗
8.我们的生活就像旅行,思想是导游者。没有导游者,一切都会停止。目标会丧失,力量也会化为乌有。
——歌德
9.人类是一种使思想开花结果的植物,犹如玫瑰树上绽放玫瑰,苹果树上结满苹果。
——安托·法勃尔·多里维
10.世上只有两种力量,一种是剑,一种是思想,而思想最终总是战胜剑。
——拿破仑
主题2:热爱生命
1.也许我瘦弱的身躯像攀附的葛藤,把握不住自己命运的前程,那请在凄风苦雨中听我的声音,仍在反复地低语:热爱生命。也许经过人生激烈的搏斗后,我死得比那湖水还要平静,那请去墓地寻找我的碑文,上面仍会刻着:热爱生命。我下决心用痛苦来做砝码,我有信心以人生作为天平,我要称出一个人生命的重量,要后代以我为榜样:热爱生命。
2.我十分珍惜属于我的那条弯弯曲曲的荒草野径,正是通过这条曲折的小路,我才认识到如此艰辛的人生。我流浪儿般地赤着双脚走来,深感到途程上顽石棱角的坚硬,再加上那一丛丛拦路的荆棘,使我每一步都留下一道血痕。我乞丐似的光着脊背走去,深知道冬天风雪中的饥饿寒冷和夏天毒日当头烈火一般的灼热,这使我百倍地珍惜每一丝温情。但我有着向命运挑战的个性,虽是屡经挫败,我也决不放弃。我能顽强地活着,活到现在,就在于:相信未来,热爱生命。这首诗以四个肯定的回答表达出为何要热爱生命的哲理。四个段落,看似相似,却各有其趣。四个段落分别以“成功”“爱情”“奋斗历程”和“未来”为意象进行分析和回答。这四个意象不晦涩,不故弄玄虚,不生僻难解,这也是汪国真的诗歌取得成功的原因所在。这是一篇富有深刻哲理的散文,品读这篇散文,如同饮一杯作家用自己的人生经验酝酿成的酒。作者把抽象的“生命”理念化为具体的形象,描绘出一幅幅生命的图画,让我们从这些可视可感的画面中去领悟、认识生命的真谛。本文说理的深刻与作者的人生感悟是分不开的,正是凭着对生活的激情,对生命的思考,作者从一个独特的视角,用两个新颖的比喻,揭示出生命的真谛。
这真可谓“喻巧而理至”,这两个恰到好处的比喻,能于极小中独见其大,把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阐释得深入浅出、形象生动,“一江春水”东流入海本是自然现象,“一棵小树”的生长从植物学的角度看也很普通,但由于烙上了作者的感情的印记,不断流动的“春水”,不断生长的“小树”就获得了生命,给人一种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活力。文章用优美的语句描绘出的不仅仅是一幅幅立体感很强的画面,更像是一首首生命的赞歌。
美国当代哲学家——富尔格姆
富尔格姆在他的经历中,当过干活的牛仔、民歌手、推销员、专业画家、教区牧师、酒吧调酒师、绘画教师等。
主要作品:《我需要知道的一切》《我一躺倒,身下就起火》。
评价:美国当代作家、哲学家。
二、背景回放
《热爱生命》
蒙田生活在16世纪中后期。在他生活的时代,哲人们深受宗教的束缚,鄙视生命,把生活贬低为消磨时光,“并且尽量回避它”,“仿佛这是一件苦事、一件贱物似的”。蒙田发现了其中的弊病,他把生活视为“自然的厚赐”,并声称“开心如意的生活是人生的杰作”。在《随笔集》中,他主张追求人生的幸福和快乐,做创造自己生活的主人,并且强调生命愈是短暂,我们愈要使之过得丰盈饱满。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帕斯卡尔所生活的17世纪的法国基本上还是一个封建农奴制国家,但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已经在封建制母体之内滋长,这也就决定了当时的意识形态迟早会产生新的变化,在思想斗争领域内向先进的思想家提出了新的思想课题。帕斯卡尔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入了一种伟大的精神境界之中,对人及其精神、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信条》
随着时代的发展,美国社会的思想也日趋复杂。“上帝”已不复存在,生命的意义也模模糊糊;人们缺乏对自己的把握,也很难对他人不怀戒备;人仿佛与自然的生物界脱节了……在这种情况下,富尔格姆对人生、人的身心的自由、生存的价值、幸福、爱情、信任和同情心等进行了再发现和再解读,重新组装人的世界。
三、相关知识
随 笔
随笔是散文中特殊的一种,不讲究华丽的辞藻、严密的结构,形式不受体裁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随笔也不受字数的限制,篇幅长短皆由内容决定。
随笔与散文的区别:(1)随笔主“理”,是说理的,重“讲谈”色彩,较为冷静;而散文主“情”,是抒情的,重“自白”色彩,较为热烈。(2)随笔面向人生,咀嚼人生况味,重哲理感悟;散文则面向内心,剖露人性奥秘,重生命体验。(3)随笔讲求“文化”品位,读之能增人智慧,令人玩味不尽;而散文崇尚“人性”深度,读之能开启性灵,使人净化灵魂。
杂文与随笔的区别:(1)取材上,杂文取材多为抨击时政、针砭时弊,往往“小中见大”;随笔比杂文要“软”“淡”一些,往往“小中见趣”。(2)笔调上,杂文“犀利”,往往寸铁杀人,“当头一击”即制强敌于死地,诚所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随笔较为“闲适”,常常从容道来,温文尔雅,不失“绅士”风度。(3)语言色彩上,杂文多用“讽刺”,比较辛辣;随笔推崇“幽默”,较为惬意。
明义法
字义决定着汉字的正确使用。在一定的语境或词语中往往形成特定的语境氛围,需要相应意义的字“对号入座”。因而,明了字义是明辨字形正误的基础。实际上,有些字词本身含义隽永,根据意义记字形,会平添许多趣味,产生“巧记”的效果。
如“躁动”的“躁”字,如果明确了“躁动”是指不停地跳动,是一个活动场景,就知道“躁动”的“躁”字偏旁是“”;“干燥”的“燥”,如果明确了“干燥”是没有水分或水分很少,有火才干燥,就知道“干燥”的“燥”字偏旁是“”;明确了“洗澡”是用水洗身体,就知道“洗澡”的“澡”字偏旁是“氵”。三、用对词语
(一)近义词辨析
1.辨一辨
(1)领略·领会
同:都是动词,都有“了解,明白”的意思。
异:侧重点不同。①“领略”着重指感性的体验和欣赏。
②“领会”侧重于理性的了解,与“领悟”“理解”近似。
(2)赋予·付与
同:两者都有“交给”的意思。
异:两者使用对象不同。①“赋予”指交给(重大任务、使命等)。②“付与”指拿出、交给(钱物等)。
(3)流逝·流失
同:两者都有“不存在”的意思。
异:“流逝”指像流水一样消逝。这种不存在是不能恢复的,主要用于时光、岁月等。
“流失”,①指自然界的矿石、土壤自己散失或被水、风力带走,也指河水等白白地流掉;②泛指有用的东西流散失去;③比喻人员离开本地或本单位。
(4)囊括·包括
同:两者都有“包含”的意思。
异:两者范围的大小不同。①“囊括”是全部包罗在内;②“包括”是包含之意,仅指其中一部分,不是全部(或列举各部分,或着重指出某一部分)。
2.填一填
(1)他的讲解提纲挈领,让不懂音乐的观众也能一下子__________一个个音乐主题。
(2)他在2015 DCD Converged数据中心大会上发表了精彩的演讲,他指出,根据研究,把握住行业发展的几个关键点,才能__________2025动态数据中心更大的价值。
领会 赋予 
(3)近年来,植物药的开发热潮席卷全球。一些过去专注于化学药研究的西方国家,也开始把目光投向古老神秘的东方传统医药,特别是植物药。几年前,贵州苗族“祖传”的治感冒良药“观音草”就曾__________海外,被国外公司解析出有效分子式组成并抢注了专利。
(4)这本词典共收词6万余条,__________了现代汉语的绝大多数词汇。流失 包括 (二)成语理解
1.查一查
(1)风和日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垂暮之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稍纵即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容天气晴朗暖和(多用于春天) 
快要到或已接近人之晚年 
稍微一放松就溜过去了。形容时间、机会等极易失去  √。句中指晴朗暖和的天气,“风和日丽”用于此正确。  √。“垂暮之年”指老年,用在句中切合语境。  √。句中指青春极易失去,“稍纵即逝”用于此正确。 人一生枯燥无味 乐观者充满生活乐趣 [思维导图]《热爱生命》:作者通过对“度日”一词的理解,对生命、生活、生死等问题的自我阐释,道出生命的本质,告诫人们要珍惜时光,热爱生命。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本文阐明思想形成人的伟大,号召人们用思想去追求自己的尊严,为思想而生存,战胜脆弱和虚荣。
《信条》:本文阐述了自己在生活、做事和为人方面的一些准则和标准,希望人人有爱,有平等的观念及健康的人生状态,过得幸福、快乐。[主旨领悟]1.《热爱生命》的作者要谈“热爱生命”,为什么开头却从“度日”说起?
答:“生命”对人是公平的,人人都有,又和“度日”“光阴”密不可分,但是,面对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作者深知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和不同的态度。从“度日”入手,会使人感觉熟悉、亲切,其后就会自然地、一步步地接受作者的观点。
2.如何理解“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这句话?
答:这句话概括了人的本质。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说明人生命的脆弱。人没有大地和海洋那么广阔,没有岩石那么坚硬,也没有海龟、老树那么长的寿命,与自然界的很多东西相比,人在物质上是脆弱的、易折的,就像“苇草”。
第二,说明人又是伟大的。人与自然万物不同,因为人能思想,“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从这个角度来说,“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我们显然是更高级的生命,拥有更高级的智慧。
3.文中“热甜饼和冷牛奶对你有好处”这句话意在告诉人们什么?
答:这一条是说人要有养生之道,均衡营养,身体才会健康。
1.文中说“生之本质在于死”,如何理解这句话?
探究:这句话意思是说,作为个体生命的存在,都是短暂的、有限的,总是要死亡的,死亡是人人所不能避免的。这句话是从生命的终极归宿上来看待生命的,由此引出珍惜生命的话题。
2.《热爱生命》一文中,“我”热爱生命,但为什么“随时准备告别人生,毫不惋惜”?
探究:因为作者认为:①“生之本质在于死。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 ②“享受生活要讲究方法。”“因为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 ③在“眼看生命的时光无多”之时,“就愈想增加生命的分量”。“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就“愈要使之过得丰盈饱满”。也就是说作者认识到了生的本质之后,会更加珍惜此生。因此,做到此生无憾了,那么对告别人生还有什么惋惜呢?3.《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一文,主要告诉了我们什么?
探究:(1)从生理的层面来讲,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置人于死地。
(2)人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因为能思想,区别于顽石或者牲畜;因为能思想,比能置他于死地的东西高贵得多,比囊括了人并吞没了人的宇宙高贵得多;因为能思想,人囊括了宇宙。
(3)人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是道德的原则。人的尊严在于能思想,因此人要“努力好好地思想”。4.《信条》一文中作者列出这些最基本的信条有什么意义?
探究:人们常说,真理是朴素的。又说,世界上最难的事情,就是用最简明的语言表达最复杂的道理。对于应该怎样生活、怎样做事和怎样为人,在当代社会生活中越来越没有固定的衡量标准,使一般人难以把握、望而生畏。作者却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而且讲得机智、幽默,充满温情,容易为人们所接受。正如文章中所说,这些信条“贴近真实,清晰明了并且坚实可靠”,便于大家信心十足地去实践,并获得成功。有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就说过,他之所以能得奖,是因为他实践了在幼儿园中学到的那些基本的信条。
5.三篇文章都是翻译文章,而且是三篇不同时代的作品,它们有什么相同点?请分析。
探究:(1)都以小见大,选取作者亲身经历的生活小事或自己的情感体验来表达深刻的思想。(2)构思上平中见奇,大巧若拙。作者没有刻意构思,而让真情自然流露。(3)都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方面的深刻的体验。(4)都短小精悍,语言朴实,思想深刻,启人心智。一、教材发掘
以小见大
“信条”是人们信守的准则,这样的文章往往板着面孔,失之形象。《信条》从幼儿园学到的日常小“信条”谈起,列举了幼儿园老师的种种教导,而仔细一想,真是含蕴深广,平常之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这些从心灵深处流出的碎片,如话家常,明白如话,却又时时撞击着我们的心灵。
二、名师点拨
“以小见大”四注意
1.注意写有价值的“生活小事”。“以小”是为了“见大”。“小”既是具体的事例,又是典型的事例。“大”是文章的主题。以小见大就是以个别反映一般,以一些细小的具体的事例来反映一个重大的主题。其特征是从细小的形象和故事里,能写出深邃隽永的意义,发挥思想教育作用,反映一个重大主题。
2.注意材料和道理的相似性。要注意你所选择的小的材料和你的大的观点有相似性,能统一起来,把小材料写细写透才能更深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比如小草——生命力,蜜蜂——勤劳、无私奉献等。
3.注意突出材料的典型性。运用的材料要有典型性,避免落入俗套,比如很多同学都在写香气袭人的桂树,而有位同学却写桂花树下默默无闻的酸酸草,就别具一格。
4.注意合理想象联想,提升到时代高度。通过联想和想象,由物及人,由人及社会,在文章中传递时代信息,表现时代精神。如《白杨礼赞》,作者由西北高原上平凡的白杨树,联想到抗战军民及其精神;以“电视”为话题,我们就可以通过写电视的发展来表现人民生活的提高,或者从电视节目内容越来越丰富,表达人民精神生活要求越来越高,这都是运用以小见大的方法。
三、尝试运用
运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写一个议论片段。(150字左右)
答案:
品味人生
一束鲜花,娇艳欲滴。悲伤的人说“感时花溅泪”;高兴的人说“花儿对我笑”;忧郁的人说“林花谢了'春红”;欣喜的人说“人面桃花相映红”。有人说花有情,“落红不是无情物”;有人说花无情,“浪荡桃花逐水游”。花没有变,变的是人的心绪,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看一束花可以看一个人。看他的脾气、品位、性格,看他的心情与气质。让我们品味出不同的人生。一、课内素材
人因思想而伟大
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由于空间,宇宙便囊括了我并吞没了我”“由于思想,我却囊括了宇宙。”脆弱的人因为思想而区别于万物,获得了人作为万物灵长的尊严。没有了思想,我们就失去了做人的尊严。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其实分为两个层面。说人是强大的、有尊严的,主要是指人类所拥有的文化、艺术和思想,在这个层面上人是强大的;说人如苇草般脆弱,是指肉体的生命太脆弱,太容易腐朽了,在历史长河里,个体生命是微不足道的,在强大的外力面前肉体往往那么不堪一击。所谓人的伟大和不朽,都只能来自精神层面,剔除了人的精神层面的东西,载负着生命的肉体就变得空洞、虚无和没有意义。
[应用角度]“学会思想”“尊严无敌”“追求精神生活”等。
我清楚地记得康德曾经说过“有两样东西我越是思考就越感到无上敬畏之情: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这句镌刻在人类思想史上的话语也许很精当地为人类摆脱尴尬境地提供了柳暗花明的一角——坚持自然真理与思想的道德法则。也许这样,人类才可以真正做一根生长在自然之基上的能思考的苇草。
我相信人类在判断认知事物的时候一定都会烙上思想感情的印迹,更何况是那样一种与生俱来挥之不去的神圣感情。中国历史长河中清风明月般的人物当然有,但是完全割裂亲情毫无私念的例子实在不算多。而我也许真的不太主张做一个冷血无情的人,否则世界没有了感情,也就没有了色彩。我很喜欢鲁迅,喜欢他那横眉下的犀利思想。
(高考满分作文《能思考的苇草》)
二、课外链接
高节卓不群——吴锦泉
吴锦泉,江苏省南通市港闸区五星村一名普通村民,如今年过八旬,仅靠磨刀为生,生活并不富裕,老两口还住在三间破旧的瓦房里,但他关心社会,为村里修桥补路,去福利院看望孤儿,将自己的辛苦钱毫无保留地捐献出来。
2010年8月9日,吴锦泉收听广播时得知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将磨刀挣来的硬币凑上1 000元钱送给红十字会捐给灾区。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吴锦泉得知此消息后,将两年来走街串巷替人磨刀挣下的1 966.2元辛苦钱,通过红十字会捐给灾区。自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吴锦泉老人累计捐款37 000多元钱。【走之底】首笔右点要高扬,横折折撇形勿长,平捺一波要三折,捺尖出锋直稍长。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