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01张PPT。第四单元 古代人物传记第12课 苏武传主题1:自尊
1.人必其自爱也,然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然后人敬诸。
——扬雄
2.人的尊严,像人类的和平一样,捍卫它,它才存在。
——梁晓声
3.自爱者方能为人所爱。
——蒙田4.谁自尊,谁就会得到尊重。
——巴尔扎克
5.只要自尊自爱,就能行得正,立得稳。
——埃德蒙·龚古尔
6.懂得自爱,才能得到他人的友谊。
——托·富勒
7.尊严是人类灵魂中不可糟蹋的东西。
——尼高美德斯·古斯曼8.不尊重别人的自尊心,就好像一颗经不住阳光的宝石。
——诺贝尔
9.一个自重的人恰似身着盔甲,任何东西都无法将它戳穿。
——朗费罗
10.自尊自爱,作为一种力求完美的动力,却是一切伟大事业的渊源。
——屠格涅夫主题2:气节
1.气节无形,摸不着却看得见,江姐身上散发着夺目的光芒,甘愿受皮肉之苦也不泄露党的机密,身躯里有钢铁般的血脉在涌动,有着钢铁脊梁的铁人也不能与她相提并论,连她的对手都认输,惊讶世上竟有这样的人。
气节并非与生俱来,它离不开社会的土壤和家庭的熏陶。古今中外的贤人志士就像一盏盏明灯,他们是楷模又是做人的榜样,教你在花红柳绿的世界上要像松树一样风吹雨淋昂首挺胸地生活。2.拂去岁月的灰尘,打开历史的篇章。因高风亮节而流芳千古、光耀宇宙的人物可谓灿若繁星。古代有宁折不弯的陆游、文天祥,精忠报国的岳飞、杨家将,誓死抗倭的戚继光……近代有拍案而起怒斥国民党特务的闻一多,宁愿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现代有坚持真理的张志新……然而,因失节变节而被世人唾骂、遗臭万年的人类渣滓也不乏其例。割地求和的西太后,窃国大盗袁世凯,祸国殃民的“四人帮”……可见,气节是做人立世的根本,有了它,就是民族的脊梁、世人的楷模、祖国的栋梁、人类的希望;丧失它,就会沦为立不直、行不端、站不稳、拜倒在诱惑面前的软体动物。
3.气节是坚韧的犁铧,能在历史的长卷上耕出不可磨灭的印痕;气节是石破天惊的黄钟大吕,发出惊天地、泣鬼神的万钧雷霆。气节是孙天帅“决不跪下”的铿锵誓言,气节是津门四青年抵抗侮辱、维护国格的热血壮举,气节是狼牙山五壮士义薄云天的献身精神!此诗因苏武牧羊图而生发,歌颂了苏武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崇高民族气节。前六句写苏武被扣在匈奴牧羊的一段艰苦生活和坚贞操守。他虽被远放北海荒无人烟之处,却“时时望帝乡”,说明他每时每刻都心怀故国。一个“望”字,表现了怀念的深切。“食雪”“旄尽”,写他处境的凄苦,也表现了他的坚贞不移。“心悬日月光”,赞颂他的高风亮节。末两句以李陵对比烘托,进一步突出苏武的爱国精神。全诗慷慨悲壮,寄托深远。永远的苏武
挥一挥旄节,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弄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他镌刻出对大汉最深切的眷顾。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逸豫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给人性涂抹上最浓重的一笔。
擎一支旄节,他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愿,奔走于茫茫大漠;摇一声驼铃,他阔别长安的歌舞升平,游荡于寒沙衰草。他用挺直的脊梁,架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
哀叹,当汉使谋反事败;凛然,当苏武拒绝折节叛敌;惊诧,当单于面对这个宁死不屈、不为富贵所动的铁血男儿;执着,当苏武举起旄节,选择高山雪莲那圣洁的守望。
我明白了,在铭记与忘却之间,在坚守与浮华面前,那行于枯草寒冰之上的苏武,用执着和信念给出了最完美的答案。富贵,只不过是过眼云烟,忘却,便是它最好的归宿;忠心,方才是历史永恒,铭记,是它的精神家园。
壮哉,那永远的苏武!伟哉,那震撼人心的忘记!奇哉,那惊天动地的铭记!雄哉,那一段忘却与铭记的千古颂歌!
永远的苏武!这是一篇颇有才气和灵气的考场佳作。作者用辩证的方法,把目光投向历史的苍穹,精心选取民族英雄苏武为挥洒情思的素材,热情讴歌了他为了“汉匈和睦”,为了民族团结,“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的伟大精神和民族气节。作者满含崇敬,饱蘸激情,用“永远的苏武”做文题,亮人眼眸,概括凝练、准确、中肯。
不但高度概括了苏武的精神品质,而且突出了其在历史上的崇高地位。由于大量地使用了对偶、比喻、排比、引用、反复等修辞手法,骈散句结合,长短句参差,文章显得气韵流畅、音韵铿锵,读后,不但使人豪气在胸,而且满口留香。
贡献: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任命为兰台令史,经过20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和同郡人马续写成的。
二、背景回放
出使匈奴,身陷囹圄
汉武帝开始对匈奴进行长期的讨伐战争,其中取得了三次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时间分别为公元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匈奴的威势大大削弱之后,表示愿意与汉讲和,但双方矛盾还是根深蒂固。后来,匈奴单于释放以前拘押在匈奴的汉使,汉朝也将匈奴的使者送回匈奴,并且还“厚赂单于,答其善意”,作为回报。苏武正是为执行护送使者并答谢单于的使命出使匈奴的。可是匈奴内部产生变故,苏武被扣留,匈奴迫使他投降,而他宁死不屈。本文主要叙写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期间的事迹。三、相关知识
首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全书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载了西汉229年的史实。《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史学家刘知几说《汉书》“言皆精练,事甚赅密”(《史通·六家》)。
史书体例小览
1.编年体——史书编著的一种体裁。按年代顺序记载历史。代表作:《资治通鉴》。
2.国别体——以国(诸侯国)为主体记载,即按国家分类记载历史。代表作:《战国策》。
3.纪传体——史书的一种形式,以为人物立传的方式记叙史实。即以人物活动为中心记载历史,就是为人物立传。代表作:《史记》。
4.断代史——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此体裁创始于东汉史学家班固。二十五史中除《史记》为通史外,其余的二十四史都属此体。
5.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中心的著史体裁。它与编年体、纪传体合称为古代三大史体。它创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畔”通“叛”,背叛“霑”通“沾”,沾湿;“衿”通“襟”,衣襟 “旃”通“毡”,毛织的毡毯“去”通“弆”,收藏“亡”通“无”,没有“见”通“现”,表现“决”通“诀”,辞别巧断文言文动词使动用法的两种方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由于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而使动用法一般都应该有宾语(除非省略)。因此,可以根据不及物动词后面出现宾语这个现象判断其活用。例如:
“项伯杀人,臣活之”——“活”本是不及物动词,这里带上了宾语“之”(指代项伯),也就活用为使动用法,即“使之活”(救活他)的意思。
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及物动词本来就带有宾语,因此我们不能依据有没有宾语来判别其活用与否。但是,由于使动用法的特点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因此上下文文意经常可以提示我们有效地辨别其活用。例如:
“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句子的主语是单于。从上下文来看,“降武”不可能是单于投降苏武,而是单于逼迫苏武投降,即“使……投降”的意思,所以是使动用法。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第二年年纪对去世的委婉说法栽培,提拔拿着侍从相抵押亲近的侍臣确实存活六、翻译下面的句子并写出句式特点
1.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汉所望也。(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句,“……也”表判断汉天子是我的长辈啊。判断句,“非……也”表否定判断不是汉朝所期望的。判断句,“……者,……也”表判断缑王是昆邪王姐姐的儿子。4.见犯乃死,重负国。(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何以复加?(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信义安所见乎?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被动句,“见”表被动等到被(匈奴)侮辱以后才死,更加对不起国家。宾语前置句,宾语“何”前置于“以”前又该用什么更重的处罚呢?宾语前置句,宾语“安”前置于“所见”前(你对汉朝)的信义表现在哪里呢(即有谁知道您的 信义呢)?7.子卿尚复谁为乎?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为降虏于蛮夷。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宾语前置句,宾语“谁”前置于“为”前您还又为谁(守节)呢? 状语后置句,状语“于蛮夷”后置于“为降虏”后在异族那里投降做奴隶。 定语后置句,定语“留在汉者”后置于“匈奴使”后 (武帝)就派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让他持节出使匈奴,送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
七、名句积累
1.武谓惠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佩刀自刺。
2.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臣事君,犹子事父也,__________,__________,愿勿复再言!屈节辱命 虽生 何面目以归汉 畔主背亲 为降虏于蛮夷 何以汝为见 子为父死 无所恨 [思维导图]本文记叙了苏武被匈奴扣留后,历经19年艰苦漫长的生活,经受住了长期的严峻考验,光荣地完成了出使的使命,坚守了气节,维护了汉朝尊严的事迹。作者高度地赞颂了苏武对汉王朝的忠诚,充分肯定了他坚毅忠诚、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主旨领悟]1.匈奴派卫律和李陵招降苏武,招降的情形和说辞有什么不同?从中可见他们是怎样的人?答:
2.文中个性鲜明的各种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请同学们把文章里各种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一个对比,看看他们的映衬分别凸显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答:1.苏武留胡19年,经历坎坷曲折,汉与匈奴的关系错综复杂。作者抓住苏武经历中的关键之处,运用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使苏武这个人物跃然纸上。请举例做简要分析。2.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呢?
探究:并不矛盾。苏武在胡地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我们不难明白,匈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实际上是匈奴与汉朝的一次对峙,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事发时他已经意识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重负国”是因为事先没有发现副使张胜的阴谋而导致祸及国家,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羞辱,所以要自杀以避免受审。后来,在审讯时被卫律威逼利诱,他在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后引刀自刺,一是以行动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二是要为国家雪耻。匈奴明白了苏武的决心,知道威权、富贵无法征服他,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从全文来看,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
汉朝的荣誉与利益,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3.本文作者是怎样运用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形象的?
探究:出场人物的语言基本上能做到毕肖其人,而且随着环境、情势的不同,人物的口气也在发生变化。
(1)这特别表现在对两次劝降的描写上。①面对自己所憎恨的卫律的无耻劝降,苏武的回答义正词严,语气极为激昂,骂得可谓是酣畅淋漓!“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②苏武面对老友李陵的劝降,其回答却变得诚恳委婉,柔中有刚,简短的言辞包含着不容置疑的决心,致使李陵因自愧而“泣下霑衿”。这两段截然不同的回答,完全符合苏武和卫、李二人的关系。
(2)同是劝降,卫律的语言粗俗而直露,李陵的劝降却是推心置腹,设身处地,他从声名存没、家庭安危、人生苦乐到皇帝恩宠,一一加以否定,极具说服力,恰与卫律形成鲜明对比。这些对话,都毕肖其人。典型的环境描写
一、教材发掘
本文在塑造苏武的形象时着力描写了他周围的典型环境,而使得这一形象更加生动丰满。既有着复杂的社会环境的描写,如对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的描写,对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的描写,对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的描写;也有艰苦的自然环境的描写,如在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的描写。二、名师点拨
典型环境描写是一种高妙的文学描写手法,它使人物在特定的非常环境中显示出他们特有的气质品性或某方面的素质。典型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对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社会风尚、风土人情的描写;在具体的文章中则指对人物的活动有影响的阶级关系、人际关系、居室陈设等环境因素的描写。
自然环境:对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鱼虫、时序节令、风雨雪霜等自然景物的描写。
典型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
(3)烘托人物,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
(4)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做铺垫、打基础。
(5)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或展示世态风情。
(6)深化作品主题。
三、尝试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
(1)上文中描写自然环境的语句是什么?
答案: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
(2)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反映了“我”无忧无虑的纯真、幼稚的心理状态。一、课内素材
苏武的气节和信念
《苏武传》中有这样几个细节不能忘记:当苏武与其副使张胜同被单于扣留后,面对单于的威逼利诱,苏武选择了精忠报国,宁死不屈,而张胜选择了屈辱投降;当卫律劝降时,苏武毅然决然,宁可“空以身膏草野”,也不卖国求荣,享受富贵;
在异常艰苦的北海,渴饮雪,饥吞毡,却持汉节牧羊不辍,以常理推想,以苏武的宁死不屈,单于不可能不杀他,但正是苏武的这种信念和节操,赢得了单于的尊重,在历史上也留下了美名。由此看来,苏武的信念和品节是最令人起敬的,拥有高尚的信念和品节,无论是当时的敌人还是后人,都会对他肃然起敬。
[应用角度]“气节”“尊严”“爱国”“信念”等。
[精彩应用]
让我们带着感动从贝加尔湖畔出发。
胡笳幽怨,如泣如诉,似九霄鹤唳,若高野鸿哀。随苏武同去的节杖已经光秃。寒风再寒,也吹不冷苏武这个汉家男儿的热血。我们怎能不感动?当同伴卫律、李陵已成叛徒之时,只有苏武断然拒绝匈奴的威逼利诱,站在忘记与铭记之间,他选择与孤冢相伴,与牧羊为群。十九年啊!一个只靠与羝为伴的汉子,倘若心中没有对大汉的忠诚,怎能笑看风雪?
苏武,你用汉家男儿的热血谱写了一曲感动。而我,将携带这份感动出发,顺历史渊源而下。
(《带着感动出发》)
二、课外链接
守礁二十年的南海卫士——李文波
李文波,山东平度人,21岁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当年入伍,3年后赴南沙永暑礁守礁。20多年来,他先后29次赴南沙执行守礁任务,累计守礁97个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军内外气象部门提供水文气象数据140多万组,创造了国内守礁次数最多、时间最长、成果最丰的纪录,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度评价。
长期在恶劣环境下生活,李文波的身体大不如前,风湿病越来越重,但他仍然坚持一次不落地守礁,还经常顶替战友。除了坚守岗位,李文波还不断创新,为守礁工作总结经验,编写教材。他设计出了南沙第一套水文气象月报表程序,还编撰完成了《海洋水文气象观测》教材。
为了守礁,李文波亏欠家里太多。他新婚5天后回到南沙,20多年来,与妻子真正在一起的时间不到3年。2003年4月,李文波第一次回到老家,才知道母亲已经卧病在床3年。2005年9月,母亲病危,李文波回到老家陪伴母亲仅10天,就接到执行南沙守礁的命令,在前往南沙的舰艇上,他接到了母亲病逝的消息。那天夜里,他一个人长跪在甲板上面向北方失声痛哭。
李文波说:“南沙守礁是我一生的荣耀,就算下辈子坐轮椅,也没什么后悔的!”
【马字旁】马做左旁横变提,横折略微向左偏,竖折折钩形勿宽,最后一提锋要尖。的弟弟於靬王在北海打猎。弋射,用绳系在箭上而射。网:用作动词,结网。纺缴( zhuó ):纺制系在箭尾的丝绳。檠( qínɡ )弓弩:矫正弓和弩。檠,本是矫正弓弩的工具,这里用作动词,用檠矫正弓弩的意思。给:供给。服匿:盛酒酪的瓦器。穹庐:圆顶大帐篷,犹今之蒙古包。丁令:神情恍惚。系保宫:收押在保宫中。保宫,汉代囚禁大臣及其眷属的处所。何以过陵:(您不想投降的心情)怎会超过我?春秋高:年纪老。春秋,指年龄。法令亡常:意思是随意变更法令。夷灭:诛杀,指灭族。谁为:为了谁。成就:栽培,提拔。兄弟亲近:兄弟三人都是皇上的亲近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