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张衡传》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张衡传》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5-31 23:15: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91张PPT。第四单元 古代人物传记第13课 张衡传主题1:探索
1.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
——华罗庚
2.攀登科学高峰,就像登山运动员攀登珠穆朗玛峰一样,要克服无数艰难险阻,懦夫和懒汉是不能享受到胜利的喜悦和幸福的。
——陈景润
3.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马克思
4.科学的永恒性就在于坚持不懈地寻求之中,科学就其容量而言,是不枯竭的,就其目标而言,是永远不可企及的。
——卡·冯·伯尔
5.我之所以能在科学上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科学的热爱,坚持长期探索。
——达尔文
主题2:淡泊
淡泊是一种境界。浑浑噩噩、不思进取的人是无法“淡泊”的,他们眼中的淡泊不过是一种“消极”和“玩世不恭”。淡泊也是一种胸怀,锱铢必较、气量狭窄的人是无法“淡泊”的——利己思想太重的人又怎能奢谈淡泊?淡泊更是一种信仰,公而忘私的人甘于淡泊,敬业奉献的人懂得淡泊,节操高洁的人向往淡泊。
研制“两弹一星”的科学家们不正是为了祖国的科技和国防事业而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吗?然而也有一些人,虽然曾经为革命事业出生入死、功勋卓著,但在个人荣辱得失面前,却斤斤计较、患得患失。为了追名逐利,他们放弃信仰和人格尊严,置党纪、国法于不顾,胆大妄为,铤而走险,以身试法,最终落了个身败名裂的下场。成克杰、胡长清之流的毁灭,就是典型的反面教材,这样的教训何等惨痛!四愁诗
张 衡
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涕沾翰。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路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
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从之湘水深。侧身南望涕沾襟。美人赠我琴琅??我员ㄖ??衽獭B吩赌?乱秀扳辏?挝?秤切姆斥蟆?
我所思兮在汉阳,欲往从之陇阪长。侧身西望涕沾裳。美人赠我貂襜褕,何以报之明月珠。路远莫致倚踟蹰,何为怀忧心烦纡。
我所思兮在雁门,欲往从之雪雰雰。侧身北望涕沾巾。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路远莫致倚增叹,何为怀忧心烦惋。张衡“五经六艺胸中在,名满千秋代”,就是这样一位多才多艺、有济世抱负的人,却屡遭宦官谗言诽谤,无法施展政治才能。
在郁郁不得志的情形下,他伤时忧世,仿效屈原,也用“美人”的意象寄托浓郁的政治忧愤。篇中的“美人”是诗人思念的对象,也是无由得通、无以为报的“时君”。东望南望西望北望茫茫环顾神驰远方,无限惆怅;一思二思三思四思源源不断,涕泗滂沱。诗篇通过“东南西北”的铺陈、四段反复的一唱三叹,将希望得到君主的理解和重用的迫切心情表现得深郁哀婉,被后人视为“千古绝唱”。
另外,诗歌的句式也极引人注目,读来既有渐趋深沉之感,又有情致缠绵跌宕之趣。
这里要提到汉光武帝刘秀,因为刘秀在乱世中举兵起义,刘秀故里在南阳新野县,离花桥镇花桥村不过百里之遥,张衡的祖父张堪率领全家投入起义军,助刘秀起事。为东汉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被刘秀两度立为蜀郡和渔阳太守,相当于现在的一省之长。良好的家庭条件使张衡从小博览群书、聪慧过人。早年文学著作《七辩》《定情赋》《同声歌》,晚年《归田赋》《四愁诗》等久享盛名,
尤其《二京赋》不但在当时脍炙人口,即使在漫漫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也奠定了张衡在中国文学史的显赫地位。在文学上有如此惊天才气的张衡如何在科学上又创出震动世界的建树呢?博物馆中浑天仪、地动仪比欧洲对地震测试早了1 700多年,这是很让上帝宠儿高鼻子白种洋人跌眼镜的大事。
馆中介绍张衡造浑天仪最早是用竹片做出圆圈圈,多次测试效应,成功后才用精铜定型制作。五年后又造出候风地动仪,从椭圆桶型上精致小龙口内含珠,到基座上八个大张其口的蛤蟆,每一点都能看出张衡的智慧的迸发、知识的架构。从现代角度看张衡的世界观是:一物不知,实以为耻。这是张衡的原话,是科学家的谶言。当代专家学者和正在学校学习的学生倘若个个以此语作为座右铭,不愁中国在科技领域短期内就会来一个大飞跃。
东汉王朝汉安帝实在称得上明君,慧眼识才,用当时最高礼遇“公车”把张衡从南阳接到京城洛阳,安排在灵台即现代天文台供职于侍中太史令。后累升河间相、尚书郎、尚书。除举世皆知的浑天仪、候风地动仪外,他还为汉安帝造出指南车、计里鼓车、木雕独飞等高科技产品。汉安帝泰山朝圣时即以指南车、计里鼓车前导,指南车有罗盘磁极导指方位,计里鼓车上则置一面鼓。
一长柄鼓槌通过机关、车轮转动自动敲击,以声计程,不可谓不巧妙。张衡著文说:“不耻禄之不夥,而耻智之不博。”用现代的话说就是不怕工资不高,工资不高不令人羞耻,而智商不高、遇事智慧不够才是最耻辱的事。工资不高食肉可改成食粥,智慧不高就做不出许多令今日世界所钦佩的高科技发明了。
实物陈列馆后是一巨大土丘,为张衡墓。墓前有于20世纪50年代所立一碑,上有中科院前院长郭沫若撰写的碑文,称张衡“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我想郭老题写碑文时一定感慨良多:自己也是一位史学家、文学家和诗人,这一点颇和张衡相似,张衡40岁之前就是一位文学家。又一位中科院前院长卢嘉锡说:张衡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
文章从参观张衡博物馆写起,自然引出对张衡事迹的追述,对张衡在文学上、科学上的成就做了详细描述。作者还从现代角度对张衡“一物不知,实以为耻”的世界观加以阐发,对张衡的治学精神、科学境界给予高度评价。
贡献:他搜集有关后汉的各种史料,以《东观汉记》为基础,博采众家之说,编写成历史名著《后汉书》。他擅长写论赞,《后汉书》的一些记论传论被誉为名篇。《后汉书》与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合称“四史”,这“四史”均对我国的文学、史学有很大影响。
二、背景回放
渐趋衰落的时代
张衡所处的时代,是东汉从强盛渐趋衰落的时代。这期间,外戚与宦官争权夺利,又相互勾结,他们各谋私利,竞相奢华,亲戚攀援,贿赂公行,诈伪丛生,政治十分昏乱。
东汉政权为了加强统治,把谶纬迷信思想与封建经典结合起来,制定了一整套庸俗经学与宗教神学相结合的统治理论,目的是麻痹人民的反抗意志。针对这种现实,张衡曾勇敢地给皇帝上书。
《张衡传》中张衡的为官与科技成就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三、相关知识
中华史学名著——《后汉书》
《后汉书》为范晔撰纪传体史书。原计划写10纪、10志、80列传,共100卷。由于范晔被杀,10志没有完成。南朝刘昭为《后汉书》作注时,将司马彪《续汉书》8志折为30卷补入范书。《后汉书》虽然继承了《史记》《汉书》的体例,但并不完全囿于旧有的模式,而是针对东汉的社会风尚和时代特点创设了一些新篇目。特别是首创《列女传》,表彰“才行尤高秀”的妇女,为著名的女史学家班昭、才华出众的女诗人蔡琰等立传,重视和尊重妇女的社会地位,足见其杰出的胆识。巧断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方法
1.名词带宾语,则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如,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名词“目”带宾语“项王”,活用作动词“递眼色”。
2.两个名词连用,句中又无做谓语的动词,则其中可能有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陈涉世家》)。名词“王”,活用作动词“称王”。3.名词带补语,则这个名词用作动词。
如,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名词“舍”后跟补语“于其址”,活用作动词“筑舍定居”。
4.名词前有状语修饰,则这个名词用作动词。
如,顺流而东也(《赤壁赋》)。名词“东”前有状语“顺流”修饰,活用作动词“向东进发”。
5.“所”字后边的名词用作动词。
如,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所罾”中的名词“罾”字,活用作动词“用网捕”。言谈举止适度得体没有去(应荐)特地征召四周严密声音激越响亮方向官吏初到任结交五、翻译下面的句子并写出句式特点
1.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判断句,“……也”是判断句的标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被动句,无标志的被动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张衡字平子,是南阳郡西鄂县人。
(张衡)被推举为孝廉,没有去(应荐),屡次(被)官府征召,也没有去就任。3.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宾语“之”前置于“有”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游于三辅。(状语后置句,“于三辅”做“游”的状语,后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从有书籍文献记录以来,还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情形。
曾在三辅一带游学。5.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状语后置句,“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做状语,后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验之以事,合契若神。(状语后置句,“以事”做状语,后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外面)用篆书文字以及山、龟、鸟、兽等图案装饰起来。
用已经发生的情况来检验,(彼此)符合,(灵验)如神。 7.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省略句,“因”后省略宾语“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果地震陇西。(省略句,“陇西”前省略介词“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了《二京赋》,凭借它来讽喻规劝朝廷。
果然(在)陇西发生了地震。六、名句积累
1.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5.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太学 遂通五经 贯六艺 常从容淡静 不好交接俗人 精思傅会 十年乃成 验之以事 合契若神 一时收禽 上下肃然 称为政理 [思维导图]《张衡传》全面记叙张衡在文学、科学、政治上的突出成就,又重点突出他在科技方面的成就和贡献,表现了张衡的文学天赋、科学精神和政治才干,全面反映了张衡的才能,也反映了他不尚虚浮而谦逊朴实的品德。[主旨领悟]1.张衡有哪些可贵的品格?试结合课文分析说明。
答: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候风地动仪的?
答:1.本文介绍了张衡的文学才能、科学成就和政治才干三个方面的内容,却又并非彼此独立。它们是如何相互联系的?
探究:全文三大部分,分别着重写了一个方面的内容,而彼此又相互联系。比如第一段的“从容淡静”与第三段的“不慕当世”,第一段的“不好交接俗人”“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因以讽谏”与第六段出任河间相时的“治威严,整法度……称为政理”,
又如第一段的“通五经,贯六艺”“才高于世”与第二段“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等等。我们都能看到张衡无论是平时为人还是政治才干,无论是谦逊自处还是潜心科研,都是前后一贯、浑然一体,而不是彼此孤立的。
2.本文在写作方法上的特点是什么?
探究:情景交融
一、教材发掘
课文介绍了张衡在文学、科学、政治三方面的才能和成就。其中,以科学方面的才能和成就作为重点详写,文学和政治方面略写,在介绍科学方面的才能和成就时,又突出了候风地动仪的研究制造,介绍得特别详尽,其他创造则介绍得较简略。这样详略得当的安排,使文章重点突出,人物特点鲜明。
二、名师点拨
什么是详写?什么是略写?两者有什么关系?
所谓详写,是指对能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具体地叙述和描写,放开笔墨,写得比较充分;所谓略写,是指对虽然与表现中心意思有关但不是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材料少用笔墨,而是进行概括式的叙述。
在一篇文章中,详写和略写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没有“详”,就无所谓“略”;没有“略”,就无所谓“详”。详写的内容必须是主要的,次要的不能详写;但详写必须有略写配合,略写补充详写,使文章繁简适当,重点突出。可见,详写和略写是两种互为补充的表达方法。
怎样做到详略得当?
详略的表达是一种技巧,一种智慧。有时,泼墨如云,文字并无啰唆累赘之感;有时,惜墨如金,文章却有余韵的悠长之意。详略得当,不仅能突出中心,还能让结构疏密有致,让语言交映生辉。写作时我们要注意两点:
1.在详略之中体现内容的主次。
详与略是对立而统一的关系。没有详写,自然就无所谓略写;没有略写,也就不存在详写。哪些内容需要浓墨重彩地叙写,哪些内容只要稍作交代或一笔带过,这不是由材料的多少或精彩程度决定的,也不能凭个人喜好随意安排。一般来说,详写的内容与中心紧密相关,是应该从“点”上突破的内容;略写则重在用“面”上的内容渲染气氛,交代背景,起到“绿叶衬红花”的效果。
2.在详略之中讲究科学地表达。
内容的详略除了要服从中心的安排外,在表达方式上也颇有讲究。如以记事为主的文章中,故事的情节应该详写,抒情与议论的内容则要略写;以写人为主的文章,人物的事迹与言行应当详写,而夹在其中的景物描写就不能喧宾夺主。
三、尝试运用
请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要求:详略得当,不少于100字。
答案:(示例)它忽然战栗了一下,战栗得那么强烈,以至于整盆花树都震动起来。就在那个瞬间,闭合的花区无声地裂开了一个圆形的缺口,喷吐出一股浓郁的香气,四散溅溢,在昙花整个开放的过程中,它们就像一把白色小伞的一根精巧刚劲的伞骨,用尽了千百个日夜积蓄的气力,牵引着那把小伞渐渐地舒张开来(详写昙花盛开)……生命虽然短暂,却美到极致(略写抒发的感情)。一、课内素材
从容淡静下的不凡人生
1 900多年前,当人们都还在茫然中打量这个世界时,张衡就已经将自己的足迹踏遍了他所能触及的所有的文明巅峰。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中通人事,无所不精。浑天地动两仪争辉,科学文学一代巨人。从容淡静勤勉终生,万代景仰名曰“科圣”。
如果说他的成就是金字塔尖发出的耀眼光芒,那么,他的优秀品质便是支撑塔身的坚固基石。从容淡静,淡泊明志,心无旁骛地向理想前进,也许正是有了这份淡静,才有了张衡孜孜不倦的追求,硕果累累的成就。
[应用角度]“理想”“品格”“坚守”“信念”等。
[精彩应用]
他“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这固然是他成功的因素之一。但最主要的是他具有严谨的学习方法和顽强的毅力。他呕心沥血作《二京赋》,“精思傅会,十年乃成”。这种严肃认真的态度也表现在他以后的科学研究上。在他开始制作候风地动仪时,曾遭到一些人的讽刺,但他毫不动摇,终于制成了地动仪。其实,纵观古今中外,诸多成功,哪一项不是在逆境中奋发,哪一项不是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地奋斗的结晶呢?
二、课外链接
张充和:为人谦和,淡泊名利
张充和,出生于上海,祖籍合肥,为淮军主将、两广总督张树声的曾孙女,苏州教育家张武龄的四女(“合肥四姐妹”中的小妹)。张充和在1949年随夫君赴美后,60多年来,在哈佛、耶鲁等20多所大学执教,传授书法和昆曲,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默默地耕耘了一生。她被誉为民国闺秀、“最后的才女”。
2015年6月18日凌晨,张充和在美国去世,享年102岁。
张充和的书法深受著名书法大师沈尹默影响,抗战时期的学习为她日后的书法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旅居美国多年的张充和表示,几十年来一直是自己磨墨写字,“从来不用墨汁,有时写大字,要磨两三天”,在书写的同时她还不忘模仿古人之法,用她自己的话说是“明人学晋人字”,正是这样细致入微的专注,让她的书法干净娟秀,整洁端庄,一如其修养,她也被称为“当代小楷第一人”。
张充和一生低调,为人谦和,淡泊名利。向她求书索画,她总能让人满意而归。不仅是自己的书法,甚至连她收藏的名人尺牍或字画,她也常常分送同好。20世纪80年代时,黄裳曾提起自己以前有过一张胡适的字,后来毁掉了。不料此语让张充和动了恻隐之心,回美后就将自己珍藏的一幅胡适的《清江引》,加了几句题跋,赠予黄裳。此幅诗稿近年流落于拍卖市场,最近一次竟以163万的高价成交!
熟悉张充和先生的人,都知道她的心态极好,一切淡看。她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这辈子就是玩。”不论是诗词书画还是昆曲,她说只要高兴就行,潇潇洒洒过一生,完了就完了,并不要什么传世。其实,做学问搞艺术,何尝不是如此?【女字旁】女做左旁横变提,撇点角度要注意,提画不要穿过撇,提尖收笔比撇低。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