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
备课班级
七年级
上课时间
执教人
课题:?狼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设计
课?标
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教
材
及
学
情
分?
析
教材分析:《 狼》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狼》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狼三则》的第二则,写的是两只狼与一个屠户之间的一场较量。本文是一篇文言文,短小精悍。
学情分析:初中生的注意力较难长时间集中,对文言文艰涩难懂有些畏惧,但这篇课文是一篇短小精悍、扣人心弦的小故事,字词较易理解,对学生很有吸引力,抓住这一点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再加上这之前对文言字句的积累,在诵读中较易梳理词句和翻译课文。
课
时
教
学
目
标
1、反复诵读,积累文言词语,疏通课文大意。
2、理清故事的情节结构,揣摩文中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体会文中蕴涵的道理。
3.、分析狼和屠夫的形象,把握文章主旨。
重点
理清故事的情节结构,揣摩文中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体会文中蕴涵的道理。
难点
分析狼和屠夫的形象,把握文章主旨
提炼课题
课文写了一匹什么样的狼
教法学法
指导
讲授法 指导法
自主学习法 合作学习法 探究学习法
教具
准备
作者、作品介绍 ppt课件
教学过程提要
环节
学生要解决的问
题或完成的任务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
入
新
课
听小故事
从前,有一个人,他在教书之余,在路边摆了一个茶摊,无偿为路人提供茶水,但他有一个特殊的条件:他要喝他茶水的人就为他讲一个故事。这个人就用这种方式收集了许许多多的故事,他把故事加以想象,再创作,给后人留下了一笔不朽的文化遗产,他就是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则有趣的小故事《狼》。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
学
过
程
一、走进课本,了解作者
二、齐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疏通文意。
二、知识探索,整体感知
1、了解蒲松龄。
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淄川(今淄博)人,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广读经史,学识渊博,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创作了许多鬼怪故事,后来汇编成书,就是《聊斋志异》。《聊斋志异》是我国著名的文学作品,是短篇小说集。
2、了解《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题材大多来自民间和下层知识分子的传说,多数故事通过描写妖、狐、神、鬼来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
1、难句举释(面上展开)
学生结合注释分组翻译,找出难句相互讨论,讨论不决,推举一同学指出疑词难句,教师集中加以讲解。如此,教师重在点拨省时省力,学生积极参与,手脑并用。
2、掌握重要实词(点上突破)
学生结合注释和教师集中加以讲解的内容,明确文中重点实词并加以积累。可分组,提高课堂效率。
3、故事小段(整体把握)
疏通文意后,学生代表来个故事小段,在知道情节的基础上,有理解的方向可循,把握字词,印象较深。
4、重点词语大总结,翻译整理、大显身手。
自读,讨论,汇总,整理。既培养了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又促进其积极主动性,还能把所学知识系统化,一举三得。词语、句子用不同颜色标出,便于学生抓住重点。
1、屠夫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什么办法?
2、狼的狡猾体现在什么地方?
3、请指出描写屠夫心理的句子 。
4、“麦场”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5、屠夫决定奋起自卫,表现在哪?(原文回答)。
6、狼呢?
请用原文回答
(1)两狼的计谋:
(2)前狼假寐的姿势:
积累作者相关知识
疏通文意
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圈点勾画原文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教
学
过
程
三、文章感悟,合作探究
(3)前狼假寐的神态:
(4)前狼假寐的目的:
(5)后狼径去的目的:
(6)此节表现了狼的什么特点?
请结合图片说出屠夫杀前狼的经过:
请结合图片说出屠夫杀后狼的经过:
(7)作者对这件事有什么议论?
(8)通过议论来嘲讽恶狼,但嘲讽的仅仅是恶狼吗?
1、《狼》一文的故事情节是怎样的?
遇狼 惧狼 御狼 杀狼
2、全文表现了狼的哪些特点?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贪婪凶恶、狡诈阴险
3、屠户具有怎样的性格?
屠户由俱狼、御狼到杀狼一系列心理变化的过程和善于斗争的精神。
4、文章结尾一段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狼虽贪婪凶狠、狡诈阴险,但在有高度智慧、勇敢精神的人的面前,终究难逃死亡的命运。
5、从这则故事中你获得怎样的启示?
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必须要善于识破他们的假象,并且不能存在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做一个机智勇敢,会保护自己的人,同时还要善于把书本上的知识运用于我们日常的学习、生活之中。
突破重难点
小
结
一、文中的狼是 的形象?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二、文中的屠夫又是 的人?你又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三、“止增笑耳”的仅仅是恶狼吗?作者嘲讽的仅仅是恶狼吗?从这个故事中你获得怎样的启发?
板
书
设
计
作
业
设
计
必做题:完成《练习册》。
选做题:课外阅读《聊斋志异》。
教
学
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