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作用》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文档属性

名称 《相互作用》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08-11-04 10:5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60张PPT。《相互作用》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新课标教材分析一、新教材改动方面1、章节结构名的变化:③学生实验“验证力的合成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改在第四节中成为学生探究实验。②“第一节 力”与“第二节 重力”合改为“第一节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①“第一章 力”变为“第三章 相互作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①增加3处“思考与讨论”栏目(P59、P60、P65、P67)。2、栏目编写形式变化:②原教材中3个演示“实验”栏目, 2 个“做一做”栏目(拓展性的小实验)。 “悬挂法求重心位置”演示实验改为“做一做”栏目(P55), “弹性微小形变”演示实验名改为“演示”栏目(P58); “力的合成”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究实验(P66); “压力使玻璃瓶发生微小形变”做一做改在“问题与练习”中的实验性题目(P59)。 “用磁铁吸引桌上小针研究静摩擦力与最大静摩擦力”做一做改为“演示”栏目中“静摩擦力与拉力关系”(P61);增加了一个“做一做”栏目“安装自行车的滚动轴承”滚动摩擦(P63)。③增设3个“说一说”栏目(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或阐述某一问题)(P56、P62、P69)。
④旧教材中“阅读材料”栏目改名为“科学漫步”栏目(知识拓展—液体的阻力P64)。
⑤新增设了一些生活、生产中插图7处,卡通画,基本、重要概念旁都标有英文名称。(P54、P56、P58、P60等)。
⑥删除了“本章小结”。3、内容增减:删除力按效果、性质命名,增加四种基本作用;删除形变类型(拉伸、压缩、弯曲、扭转),增加弹性形变概念;增加胡克定律;三角形定则。4、总体特点:①重视“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体现。
②注重知识内容、结构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加强联系实践,
重视保持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与增强实用感。
③注意基础,兼顾差异性。教材中大字部分(基本内容)与
特别栏目“实验”、“演示”、“思考与讨论”是要求全体学生共同
学习;而特别栏目“说一说”、“做一做”根据不同学生不同兴
趣选择的,不对全体学生做要求。
④注重学生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探究
形式多样,实验探究不是单一的探究形式,如 “说一说”栏目
就是要求学生应用理论进行逻辑推理探究。1、教学要求:(参考《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基本要求”是指全体学生在模块学习期间都要达到的要求 “发展要求”是部分学生在模块学习期间可以达到的较高要求 “说明”是对教学深广度的界定 二、教材各节分析与教学建议第一节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第二节 弹力第三节 摩擦力第四节 力的合成第五节 力的分解矢量教学不宜一步到位 (2)思考与讨论: (1) 位移: 指出它叫做矢量----大小、方向。(3)实验:
探究求合力的方法
总结力的合成分解的法则 (4)给出矢量的定义强调两点:

有方向 平行四边形定则为后面向心加速度的学习“搭台阶” (5)说一说
(6)矢量概念的进一步运用2、教学建议1)课时建议2)教法建议①力的概念:要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力的本质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会具体地分析某一个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②摩擦力、力的合成与分解是本章的教学难点:对摩擦力的学习只要求根据产生条件进行分析,对于复杂的摩擦力问题有待于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 ;关于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教学,要注意学生的数学基础。 ③受力分析:本章只要求从产生条件和二力平衡知识去进行受力分析,并会作受力图;教师既应让学生体会领悟“分析”的意义,还应在规范化方面严格要求学生。 ④实验探究:本章教学中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内容很多,我们可根据课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择其一二,进行探究能力的培养 。⑤物理思想方法:本章蕴涵着较多典型的物理思想方法 ,“放大”思想 、“等效”思想 等 ,我们要注意利用这些素材,结合物理知识的教学,加强物理思想方法的教育 。原教材:提出合力、力的合成的概念共点力概念用演示实验验证力的合成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提出两个以上共点力合成方法;指出F1和F2同向、反时,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的确定提出矢量、标量的概念例题、思考与讨论物理概念抽象 注重学科知识的严格性 学生没有亲自动手体验注重知识的完整性 物理概念抽象巩固知识、注重知识传授三、教学设计----《力的合成》新教材:用一幅卡通画: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引入,给出合力、分力、力的合成概念用上面卡通画设置思考与讨论引到探究实验学生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通过例题对求合力方法的理解两个以上力合成方法;思考与讨论F1和F2同向、反时,合力F大小和方向的确定回归生活,提出共点力概念 物理学生活化,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注重物理思想教育注重知识的连贯性与趣味性实用性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注重探究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教育注重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物理学的生活化,重视知识的严密性 新教材与旧教材比,突出物理学知识的生活化、形象化、实用性,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强调探究能力的培养,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学生在第一章学习了位移概念,并在对位移矢量合成有一个初步感知,学习力的图示,再探究求合力的方法,这说明新教材也注重知识的台阶和学生的认识水平。(用生活实例或有趣故事)引入(让学生体会、理解等效思想,形成概念)拓展(最后把问题带到生活中去)(通过生活中例题、思考讨论)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激励学生设计实验方案,主动动手做实验)实验探究(由实验数据猜想合力与两分力的关系,再启示学生获取结论)建议用两节课时合力与分力概念的得出1、让学生讲曹冲称象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例举生活中类似实例,让学生体会“等效”含义。2、结合学生举的实例,以教材中“思考与讨论”引入实验探究。设计方案提示实验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学生在分组实验的操作中会有不少问题,如分力方向的描绘、拉线与平板平行等等。出现问题、甚至出现错误,也都是一种对过程的体验。实验设计方案交流动手操作结论交流这些猜想是生活经验与理性思维相结合的产物,缺少这种产物的探究是不完善的探究。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 1、例题:一辆车在水平面上受到两个拉力作用,一个向东450N与向北600N的两个力作用,求这两个力合力的大小、方向?要求学生用作图法求解。应用一个“实物” 例题,使问题形象化、物理学实用性;为下面提出多个力、共点力做铺垫。F北F东2、思考与讨论:由上题引伸,这两分力的大小不变,把他们夹角变大,则合力大小如何变?当夹角等于00、1800时如何确定合力的大小、方向?共点力概念的理解 1、由上面提到的例题,扩展到多个力作用在这辆车的同一点上;生活、生产中实例归纳共点力特点。2、多个共点力的合成。教学说明 3、提供必要的指导与提示,让学生保持兴趣走完探究之路。4、鼓励、尊重学生的设计方案,让学生动手做自己设计的实验;但放手让学生设计、交流各方案教师比较难把握课堂。 1、以生活实例为载体,注重联系实践。 2、强调过程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