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教学模式介绍:
发现式学习认为,科学家用来解决问题、探究未知的理性策略可以传授给学生。其模式是在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索过程,教师试图模拟科学家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科学家如何面临疑难境,学会搜集和加工资料,最终达到问题的解决,从而获得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现式教学的课程环节:
激趣导学——目标导学——导思点拨——设问寻疑——诊断反馈——拓展延伸
设计思路说明:
通过设问做引入激发学生积极讨论,引入教学主题: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根据教材的实际需求把要完成的教学内容分解成层次由浅入深的各个小目标,让学生去感知教材,链接生活,最大限度的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本节课利用多媒体资源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一边思考一边小结本节课的知识结构,起“温故而知新”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把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形成新的概念,在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进行重组,完善知识结构。
教师按小组巡视并检查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情况,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及时引导,点拨,利用教学中预设的各个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诊断反馈环节是贯穿本模式的一条主线。
从形式上看,练既可以是综合、书面的,也可以是整体、口头的;
从内容上看,既可以是知识掌握,也可以是思维训练;既可以是巩固强化,也可以迁移延伸;
从教学程序上看,主要是安排在新课结束后巩固所学、迁移知识、培养能力,但也可以安排在新课开始前的导入性训练。
“大教学观”指出,要让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指导学生开展相关的课外实验,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通过延伸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提升认识水平,为进一步获得生物知识奠定良好的技能与心理基础。
教材分析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是人教版初中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1章第1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对比观察四种现代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过程的示意图,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同时让同学们认同人类起源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以及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本节对本章及以后的学习都起到了奠定基础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说出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分析比较得出人与类人猿的本质区别。
2.概述人类起源和发展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
根据图片、资料等分析出进化过程中人类在形态结构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从生物学角度对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作科学的了解,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说出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
2、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其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教学难点】
1、认同古人类化石和遗物等对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性。
2、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其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的重要成分,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推动学生产生寻求知识,从事学习活动的强大心理动因。
打开PPT,(出示达尔文等图片)人类从哪里来?
19世纪时,进化论的建立者达尔文,在仔细比较了人和现代类人猿的相似之处后,提出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一类古猿,从那时起,曾经流行于世的人是神创造的观点,就受到了猛烈的冲击。
学生思考后,争先恐后举手回答问题,老师趁机导入本课的课题: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二、目标导学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当然需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怎样“教”呢?布卢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指出:欲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愉快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在目标意识驱使下,产生永恒的“内驱力”。显然,“导学”环节就成为“六环节”模式中最核心的部分;也是一堂课中“时间篇幅”最长的一段。
【目标分解】
1.说出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
2.对比观察四种现代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三、导思点拨
在目标导学环节后,利用多媒体资源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一边思考一边学习,起到加强印象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把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形成新的概念,在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进行重组,完善知识结构,总结学习方法。符合“认知——思考——再认知”的认知规律。
【讲授新知】
一、现代类人猿的种类、生活环境、生活方式
现代类人猿是人类的近亲,对它们的研究为解开人类起源之谜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首先我们来认识现代类人猿。(出示类人猿图片)
这是长臂猿 、猩猩、大猩猩、黑猩猩。
研究证明,人类与黑猩猩的亲缘关系最近。
(出示图片)按照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森林古猿分布在哪里?他们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呢?
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曾广泛分布于非洲、亚洲、欧洲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
现代类人猿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等地的热带或亚热带丛林中,适于树栖生活。它们都依靠从森林中获取果实、嫩芽、昆虫等食物生存。它们没有制造工具和改善生存环境的能力。不能进行人类那样的语言和文字的交流。
思考:类人猿与人的根本区别
(出示问题)类人猿在形态结构上确实与人有许多相似之处,但究竟在哪些方面与人有根本的区别呢?
1运动方式不同。
类人猿主要是臂行;人类则是直立行走
2、制造工具的能力不同。
类人猿可以使用自然工具,但是不会制造工具;
人类可以制造并使用各种简单和复杂的工具。
3、脑发育的程度不同。
类人猿脑的容量约为400ml,没有语言文字能力;
人脑的容量约为1200ml,具有很强的思维能力和语言文字能力。
类人猿与人的根本区别是能否制造和使用工具。
(出示问题)随着人类数量的不断急剧增加,类人猿的数量却日益减少,为什么会这样呢?
由于人类具有制造和使用各种现代化工具的本领,使得人类适应自然环境、改造自然环境的能力空前加强,人类种植、养殖技术的提高,加强医药卫生保健、建设生活空间等做法,使人类的数量急剧增加。
类人猿至今仍然处于听天由命的境地,人类开发类人猿生活的森林,获得木材、耕地。类人猿因缺少生存空间而数量日益减少。
因此,让类人猿能够在自然环境中生存下去,是人类的义务,这就需要全人类提高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并规范自己的行为。
森林古猿在热带丛林过着树栖为主的生活,主要以树上的果实为食物,这和现代类人猿一样。森林古猿的一支由于特殊的原因,走向了演化为人类的艰难历程,在这个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与猿不同的特征,并且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从猿到人的进化,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
地质学家告诉我们,1千万~2千万年前,地壳运动剧烈,相继出现了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等山脉,在东非则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裂谷,南起莫桑比克,北达西亚的约旦河谷,全长6000多千米。当时地球上气候也发生剧烈变化.在地形和气候巨大变化的影响下,东非大裂谷地区原先的热带丛林,有一部分变成了稀树草原。多数古人类学家认为,人类就是起源于这一地区。
二、从猿到人的进化
(出示图片)森林古猿的一支由于地形和气候的变化,森林大量消失,不得不下地生活,逐渐进化为人类。而另一支则继续留在森林,逐渐进化为现代类人猿。
研究人类进化的主要证据就是化石。化石就是石化的遗体、遗物或遗迹。
(出示化石图片)
这是生活在300万年前的人类远祖——”露西(Lucy)”的化石
1、就“露西”少女的骨骼来看,她的上肢和下肢是否有区别?
上肢较细、下肢粗长
2、根据四肢和骨盆的形态,想象一下她的运动方式是怎样的?
直立行走
这是距今175万年前的古人类——东非人及其遗物
1、“东非人”用图中所示的石块做什么?
当作工具,用来砍砸和削刮物体
2、从石块的形状来推测,“东非人”已经具有什么能力?
具有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
古人类制造的工具越来越复杂,并且能够用火,用火烧烤食物,改善了身体的营养,有利于脑的发育;复杂而精巧的工具制造和使用,又促进了脑的发达,大脑中主管语言的区域日益完善,在群体生活中产生了语言,丰富的语言,使相互之间能更好地交流与合作。
(出示图片)在人类起源和发展的过程中,在哪些方面逐渐发生了变化?
运动方式:由半直立行走到直立行走
劳动方面:从不会使用工具到使用天然工具 ,制造和使用简单工具, 制造和使用各种复杂的现代化工具。
穿衣方面:从赤身裸体到懂得御寒、遮羞到美观
四、设问寻疑
通过目标导学和导思点拨环节后,完成了教学的基本目标,解决了学生带共性的问题,但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世界,他们难免还存在着个别特殊问题,所以安排一定时间接受质疑、咨询、解惑,实现因材施教。
教师按小组巡视并检查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情况,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及时引导,点拨,利用教学中预设的各个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讨论1:现代类人猿还能进化成人类吗?
不能,因为环境的变化和选择等不能重演。
讨论2:让类人猿在自然环境中生存下去,人类应该怎么做?
1.提高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
2.保护动物栖息地,建立自然保护区。
设问寻疑的重要功能莫过于给学生一个自主的时空,让学生面对老师和课本敢于提出求异性的问题。循序渐进地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态度、求真的精神。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要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方面的多样化,进行个性化学习。这个环节中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释疑,教师应遵循“有疑则教,有惑则解”的原则,为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奠定了基础。
五、诊断反馈
诊断反馈环节是一个灵活而流动的环节,是贯穿本模式的一条主线。
从形式上看,练既可以是综合、书面的,也可以是整体、口头的;既可以是说,也可以是听;既可以是知识掌握,也可以是思维训练;既可以是独立作业,也可以是集体讨论。
从内容上看,既可以是知识掌握,也可以是思维训练;既可以是巩固强化,也可以迁移延伸。
从教学程序上看,虽然主要是安排在新课结束后巩固所学、迁移知识,培养能力,但也可以安排在新课开始前的导入性训练;还可以安排在新课进行中的发现性训练或强化训练。
【课堂诊断】
1.在人类起源和发展的漫长历程中,森林古猿下地生活的原因是( B )
A.由于其他动物入侵
B.由于地形和气候的变化
C.为了扩大领地
D.为了躲避敌害
2.直立行走使古人类能够( B )
A.从树上摘取果实
B.将前肢解放出来,使用工具
C.扩大行动范围
D.保护环境
3.人类学家把下列哪项作为人与猿分界的重要标准之一( D )
A.下肢增长
B.脊柱由弓形变成“S”形
C.骨盆变短增宽
D.直立行走
六、拓展延伸
此环节属于延伸阶段,“大教学观”指出,要让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指导学生开展相关的课外实验,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生物学科本身就是一门实验性的自然学科。通过课外生物实践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科学、热爱自然的情感。通过延伸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提升认识水平,为进一步获得生物知识奠定良好的技能与心理基础。
教学反思
教学无定法,贵在得法。学习和运用教学模式,应当着重把握其明晰的教学思想,追求神似而不拘泥于形式。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畅所欲言、表现活跃,课堂气氛也很好。可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忽略现在学生所涉猎的知识面其实很广的特点。在课堂中有些同学提出了一些看法,比如说由人类起源延伸到了地球起源,地球生命的起源等问题,虽然这些问题已经超出了本课的教学范围,但是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也是模凌两可的,没能很好的把他们引导到本课的教学中。所以,今后在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备课,把每一个小问题都弄清楚,努力提升自我的专业素养,时刻鞭策自己脚踏实地的做好备课、上课、教学反思等本职工作。让自己的每一堂课都更生动、精彩。(共29张PPT)
第四单元 ● 第一章 ●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我从哪里来?
人类从哪里来?
激趣导学
激趣导学
人类从哪里来?
19世纪时,进化论的建立者达尔文,在仔细比较了人和现代类人猿的相似之处后,提出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一类古猿,从那时起,曾经流行于世的人是神创造的观点,就受到了猛烈的冲击。
目标导学
1.说出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
2.对比观察四种现代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导思点拨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现代类人猿和人的相似与不同——共同的祖先是森林古猿
森林
古猿
地球环境
发生变化
生活在森林
进化
现代类人猿
生活在稀树草原
进化
人类
自读课文P2,尝试完成以下问题:
1.进化论的建立者是谁?
2.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谁?
一、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达尔文
森林古猿
思考1、这些类人猿今天分布在地球的哪些地方?它们的生活方式有什么共同点?
非洲西部和东部赤道地区一带
非洲中部和西部的热带森林中
南亚、东南亚地区以及我国的云南省
亚洲的加里曼丹和苏门答腊的热带森林中
它们从森林中获取果实、嫩芽、昆虫等食物生存。它们没有制造工具和改善生存环境的能力,也不能像人类一样进行语言和文字的交流。
现代类人猿与人类又有哪些相似之处,它们的根本区别又是什么?
对比观察
类人猿 现代人
运动方式
制造工具的能力
脑的发育 程度
臂行
直立行走
可以使用工具
但不能制造
能制造和使用简单或复杂的工具
脑容量小(400mL)
没有语言文字能力
脑容量大(1200mL)
有很强的思维能力、
语言文字能力
为什么类人猿的数量日益减少的?
1.类人猿不具备发明和创造科技的能力;
2.人类开发森林,破坏、污染环境
森林
古猿
现代人类
现代类人猿
树栖、群居
以果实为食
思考古猿是怎样进化成人的呢?
阅读课本P4,想一想,1千万至2千万年前,环境发生了什么变化?对当时的森林古猿会产生什么影响?
使得一部分森林古猿被迫到地面上生活。
热带丛林
稀树草原
二、从猿到人的进化
环境变化
森林减少
森
林
古
猿
树栖生活转到地面生活
继续留在森林,树栖生活
类人猿
这一支古猿是怎样进化成人的呢?
1.“露西”少女的上肢和下肢有什么区别?
上肢较细、下肢粗壮
2.根据四肢和骨盆的形态,猜想她的运动方式是怎样的?
直立行走
“露西”少女
人类骨骼
科学家以什么为证据去研究从森林古猿到人的进化?
1.古人类用图中所示的石块做什么?
2.从石块的形状推测,古人类已经具有什么能力?
当作工具,用来砍砸和削刮物体
制造和使用工具
直
立
行
走
使
用
和
制
造
工
具
能
够
用
火
大
脑
发
达
产
生
了
语
言
越 来 越 强 大
人类起源和发展过程中,在哪些方面逐渐发生了变化?
体形:
使用工具:
是否着衣:
半直立行走 直立行走
不会使用工具 使用天然工具 制造和使用简单工具 制造和使用复杂工具
赤身裸体 懂得御寒、遮羞
人类进化的标志:
1.直立行走
2.使用工具、制造工具
3.能够产生火
4.语言的产生
5.脑的发达
我可能变成人吗?
讨论1:现代类人猿还能进化成人类吗?
不能,因为环境的变化和选择等不能重演。
设问寻疑
1.提高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
2.保护动物栖息地,建立自然保护区。
讨论2:让类人猿在自然环境中生存下去,人类应该怎么做?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现代类人猿和人的相似与不同——共同的祖先是森林古猿
森林
古猿
地球环境
发生变化
生活在森林
进化
现代类人猿
生活在稀树草原
进化
人类
课堂总结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起源
发展
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森林古猿
现代类人猿:长臂猿、猩猩、大猩猩、黑猩猩
区别
运动方式不同
使用和制造工具的能力不同
脑发育的程度不同
原因:环境变化
起源地:东非大裂谷
进化的证据——化石
进化过程:直立行走 使用工具 制造工具 火的使用
大脑发达 产生语言
曹植有首诗,批评哥哥曹丕对他的迫害:“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然,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人猿同祖,人类应当怎样对待珍稀、濒危的现存猿类呢?
人类应当视现代类人猿等各种野生生物同自身一样,都是生物圈中不可缺少的成员,同样享有在地球上生存、繁衍的权利。对于人类的近亲——珍稀、濒危的现代类人猿,人类更应当加强保护,如大力保护现代类人猿赖以生存的森林,建立现代类人猿自然保护区等。
1.在人类起源和发展的漫长历程中,森林古猿下地生活的原因是( )
A.由于其他动物入侵
B.由于地形和气候的变化
C.为了扩大领地
D.为了躲避敌害
B
诊断反馈
2.直立行走使古人类能够( )
A.从树上摘取果实
B.将前肢解放出来,使用工具
C.扩大行动范围
D.保护环境
B
3.人类学家把下列哪项作为人与猿分界的重要标准之一( )
A.下肢增长
B.脊柱由弓形变成“S”形
C.骨盆变短增宽
D.直立行走
D
拓展延伸
人类应当视现代类人猿等各种野生生物同自身一样,都是生物圈中不可缺少的成员,同样享有在地球上生存、繁衍的权利。对于人类的近亲——珍稀、濒危的现代类人猿,人类更应当加强保护,如大力保护现代类人猿赖以生存的森林,建立现代类人猿自然保护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