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四首
备课班级
七年级
上课时间
执教人
课题:?古代诗歌四首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课?标
要?求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教
材
及
学
情
分?
析
《古代诗歌四首》是第一单元的第四课,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特点。这四首古代诗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品味课文精彩生动的优美语言,吟诵涵泳,熏陶感染,积累诗文语句、积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积聚优雅的审美情趣。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但具体的学习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而且我校是一所乡镇中学,农村的孩子,学习语文较被动,语感较差,语文素质的层次明显。因此要引导学生懂得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还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通过朗读领会作者的感情。
课
时
教
学
目
标
1、 掌握诗词的有关知识
2、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学习诗歌的韵律知识。
3、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生活的情趣。
重点
理解《观沧海》、《次北固山下》,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写法。
难点
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加强古诗文修养。
教法学法
指导
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教具
准备
诗歌朗读音频、PPT课件、作者简介
教学过程提要
环节
学生要解决的问
题或完成的任务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
入
新
课
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国的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分别有哪几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
生: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师: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积累诗歌文学常识,激发学习兴趣
教
学
过
程
一、学习《观沧海》
1、走近作者
2、朗读
3、研读诗歌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
(1)教师范读,学生听准字音、停顿
(2)生齐读,师指导其不足之处
(3)生自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1)教师讲解: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作者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十句写观海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从大处落墨,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意思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接着写山岛草木,充满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展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从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理解诗歌内容
教
学
过
程
4、学生自由诵读并背诵全诗。
二、研读《次北固山下》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像。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何等气魄!
(2)学生合作探究: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绘制大海形象的?(教师点拨: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小结:“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1、解题: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闻名。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2、朗读
3、研习诗歌内容:
客路,指旅途。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行舟”相对应。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书,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理解诗歌的主题
积累诗词名句
理解诗题意思
培养朗读能力
理解诗歌内容
4、学生练习背诵全诗。
⑵ 整体把握:
① 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②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你能想像出船
行的图景吗?为什么要特别提到“潮平”?
③ 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明确:
① 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② 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潮平”一语,为下句中“江春”一语作铺垫。
③ 由于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自然想到要借雁足给他传递家书。
⑶ 名句赏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也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显得开朗一些。
积累名句
背诵优秀诗篇
小
结
描写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物的壮丽景象,抒发作者的雄伟抱负和博大胸怀。
板
书
设
计
作
业
设
计
背诵《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完成《绩优学案》预习引导部分。
教
学
反
思
?古代诗歌四首
备课班级
七年级
上课时间
执教人
课题:?古代诗歌四首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课?标
要?求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教
材
及
学
情
分?
析
《古代诗歌四首》是第一单元的第四课,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特点。这四首古代诗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品味课文精彩生动的优美语言,吟诵涵泳,熏陶感染,积累诗文语句、积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积聚优雅的审美情趣。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但具体的学习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而且我校是一所乡镇中学,农村的孩子,学习语文较被动,语感较差,语文素质的层次明显。因此要引导学生懂得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还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通过朗读领会作者的感情。
课
时
教
学
目
标
1.有节奏地朗读诗歌
2.通过自己的合理想像体会诗歌的深邃意境。
3.用口头语言描绘想像的画面,营造意境。
重点
理解《闻王长林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天净沙秋思》,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写法。
难点
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加强古诗文修养。
教法学法
指导
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教具
准备
诗歌朗读音频、PPT课件、作者简介
教学过程提要
环节
学生要解决的问
题或完成的任务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
入
新
课
复习旧知导入
背诵《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检查背诵
教
学
过
程
一研读《闻王昌龄左前龙标遥有此寄》
文学常识介绍
释题
整体感知
拓展
5、.学生小结
二、指导自读《天净沙?秋思》
1、解题
2、朗读
李白(字、号、年代、小李杜)
李白及其他作家的送别作品
体裁:七言绝句 送别诗
人物、事件、距离
1、初读课文(自读、齐读)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找出压韵的字
2、再读课文,找出文中写到的景色(杨花、子规)
3、景物的特点
杨花:百花凋零的暮春景象之一
子规:啼叫声哀鸣(不如归去)
4、眼见飘坠的柳絮,耳闻子规哀鸣,本已撩人愁思,却又传来好友被贬的消息。(事件)
5、小结:此景暗含了友人漂泊远方的羁旅之苦。
6、友人远去,诗人的情感何以寄托?(我寄愁心与明月)
7、再读课文,表现对友人的思念与同情。
1、借月表达思念之情的句子
如:明月却多情,随人处处行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假设你是月亮,到了龙标。你将会对月亮说些什么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著名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所作杂剧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黄粱梦》等15种。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
《天净沙?秋思》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天净沙,是曲牌名。
了解作者及诗歌体裁知识
从诗题获取信息
培养朗读能力
理解诗的内容
回顾已有积累
从诗题获取信息
培养朗读能力
教
学
过
程
3、学生默读,根据课文展开想像,写一般描述性文字,内容不要增删,顺序可调整,字数在150字左右。
4、探究
5、背诵这首小令。
学生写
例文: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的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这首散曲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什么样的感情?请按文章的层次作简要分析。
学生背诵
培养想象能力
理解主题
小
结
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板
书
设
计
天净沙秋思
写景: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凄凉 、 冷清
古道 西风 瘦马
抒情: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游子之悲
作
业
设
计
全体学生完成:
背诵《闻王长林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天净沙秋思》
完成《绩优学案》课堂探究部分。
选做题:完成《绩优学案》达标测评部分
教
学
反
思